【石立善】關於程門立雪,有些誤解得說清楚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19-04-11 22:15:53
標簽:程門立雪
石立善

作者簡介:石立善,男,西元1973年生,2019年卒,吉林長春人,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女子大學兼任講師(2007—2010)、日本近畿大學兼任講師(2007—2010)、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2010-2019)。創辦《古典學集刊》並任主編。編著有《日本先秦兩(liang) 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全30冊(ce) ,2017)《日本<十三經注疏>文獻集成》(2016至今)《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年號之部》(全5冊(ce) ,2018)、《東(dong) アジアの宗教と文化》(2009),代表論文有《隋劉炫〈孝經述議〉引書(shu) 考》《德國柏林舊藏吐魯番出土唐寫(xie) 本〈毛詩正義(yi) 〉殘葉考》《吐魯番出土儒家經籍殘卷考異》《敦煌寫(xie) 本S.6557中的“鬢局”》《〈毛詩正義(yi) 〉引鄭玄〈詩譜·小大雅譜〉佚文錯簡之更定》《〈中庸輯略〉版本源流考辨》《〈禮序〉作者考》《朱子門人叢(cong) 考》《日本古寫(xie) 本〈毛詩詁訓傳(chuan) 〉研究》《日本幕末明治時代兩(liang) 部〈論語〉新疏的校勘學成就》《江戶日本刊刻中國儒家典籍叢(cong) 考》等六十餘(yu) 篇。

關(guan) 於(yu) 程門立雪,有些誤解得說清楚

作者: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來源: 澎湃新聞

時間:耶穌2016年01月23日

 

終於(yu) 踏上了北宋二程子兄弟的故裏——河南省嵩縣田湖鎮程村。

 

讀二程子的書(shu) 這麽(me) 多年,夙願一朝得遂,既喜且怯。“喜”中更多的是按捺不住的興(xing) 奮,“怯”則是近鄉(xiang) 情怯的怯。二程子的哲學,一直是我的精神故鄉(xiang) ,此番朝聖之旅,睹物生情,謹記一點感想於(yu) 此。

 

參拜完二程祠堂的正殿及庭院內(nei) 的匾額、碑刻等曆代遺跡,我沿路來到故居後院,隻見這裏綠草叢(cong) 生,還有兩(liang) 塊現代人樹立的簡體(ti) 字石碑,一塊是刻有“程門立雪處”的隸書(shu) 石碑,緊挨著它是一塊方形的石碑,上麵刻著《程門立雪》的故事和程頤的《立雪詩》,同行的學者爭(zheng) 相與(yu) 之合影。現將碑文抄錄如下:

 

程頤晚年移居耙樓山下,繼續著書(shu) 立說,完成理學思想研究。有一冬日下午,弟子楊時與(yu) 遊酢前來拜訪,他們(men) 二人隔簾望見老師正瞑目而睡,便悄悄退了出來,站在庭院等候。這時,天上飄起雪花。過了一會(hui) 兒(er) ,雪越下越大,他們(men) 渾然不覺,仍靜立在風雪中。

 

兩(liang) 個(ge) 時辰過去,程頤醒來,見門外的楊時和遊酢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層厚厚的白雪,便說:“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程頤對弟子的虔敬十分感動,寫(xie) 了《立雪詩》以記之: 

 

遊楊托意遠,夷然總不屑。伊闕牆門峻,仰止寸心折。顆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偶然成感兆,風格兩(liang) 奇絕。正氣終日互,吾道豈磨滅。

 

 

 

程門立雪圖

 

程門立雪發生在何時

 

此碑用淺顯直白的文字講述了程門立雪的故事,還引了一首詩作為(wei) 結尾,立意非常之好。但我讀了之後,覺得有不少問題,比社會(hui) 一般流傳(chuan) 的程門立雪的事跡還要嚴(yan) 重,亟需訂正。

 

第一個(ge) 問題是碑文與(yu) 程門立雪的事跡不符。作為(wei) 勵誌的好素材,程門立雪與(yu) 眾(zhong) 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一樣,在流傳(chuan) 過程中早已變形了。首先,立雪是什麽(me) 時候的事呢?碑文說是程頤(1033—1107)晚年移居故裏耙樓山下發生的,這個(ge) 說法沒有任何根據。程頤在古代哲學家中壽命屬於(yu) 很長的一位,他活了七十四歲。南宋朱子(1130—1200)編纂的《二程外書(shu) 》卷十二記載如下:

 

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朱子此條記載摘自《侯子雅言》,《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二程的門人侯仲良(字師聖),這段文字是關(guan) 於(yu) 立雪最早的記載,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於(yu) 二程為(wei) 中表兄弟加師生,關(guan) 係非常親(qin) 密,他的話是很可信的。程頤的另一個(ge) 學生尹焞《涪陵記善錄》也記載了遊楊立雪(南宋祝穆編《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書(shu) 是尹焞晚年的語錄集,由他的學生馮(feng) 忠恕編纂整理。遊酢(1053—1123)與(yu) 楊時(1053—1135)同為(wei) 福建人,誌趣相投,關(guan) 係很好,常結伴而行,遊酢身後的墓誌銘就是楊時寫(xie) 的。朱子編寫(xie) 的《伊川先生年譜》注語引用立雪的事跡後,加了一句評語:“其嚴(yan) 厲如此,晚年接學者,乃更平易。”可見朱子並不認為(wei) 立雪是在程頤晚年。

 

那麽(me) ,程門立雪究竟發生在何時呢?曆來眾(zhong) 說紛紜,南宋黃去疾編《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元祐八年(1093)癸酉”條記載此年六月遊、楊一起到洛陽見程頤,雖然引述了二人立雪事作為(wei) 補充,但沒有說是那一年,隻籠統地說是“頃年”的事,“頃年”就是往年、往昔的意思。清人張夏補編的《宋楊文靖公龜山先生年譜》索性就將立雪事係於(yu) 元祐七年(1092)冬,池生春的《伊川先生年譜》則係於(yu) “元祐八年(1093)癸酉六十一歲”條,遊開智編《遊定夫先生年譜》沒有記載立雪,隻是說元祐八年遊酢偕楊時離河清縣以師禮見程頤於(yu) 洛。近人姚名達編《程伊川年譜》亦未將立雪事係年,僅(jin) 是作為(wei) 附錄的資料之一。最近,申緒璐《道南一脈考》指出元祐三年(1088)冬,龜山赴調至京師,遊酢此年出任河清知縣,楊、遊一同赴洛見伊川,立雪即在此年(《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4期)。相對而言,這個(ge) 說法比元祐七年說和元祐八年說要合理一些,此時程頤五十四歲,遊酢、楊時三十六歲。

 

但是,元祐三年說的問題和舊說一樣,是先設定了程門立雪事一定是發生在程顥(1032—1085)死後,如清人茅星來《近思錄集注》卷十四“立雪”條亦持此說,就說此時明道已歿,遊酢與(yu) 楊時複師事伊川於(yu) 洛。僅(jin) 就現存的文獻而言,考定立雪的具體(ti) 時間還是非常困難,我認為(wei) 不能排除發生在程顥生前的可能,即元豐(feng) 八年(1085)之前,比如元豐(feng) 四年(1081)二程兄弟皆在穎昌(今許昌),遊、楊等人以師禮來見程顥,自然也有可能同時向程頤求教,楊時在《禦史遊公墓誌銘》中就說過他和遊酢在元豐(feng) 年間,一同受業(ye) 於(yu) 程顥兄弟之門。而且,遊酢第一次見程頤是非常早的事情,地點是在東(dong) 京開封,遊酢年僅(jin) 二十歲,當時程頤以事至開封,一見遊酢即謂其資質可與(yu) 適道,《遊定夫先生年譜》則將此次初見係於(yu) 熙寧五年(1072)。因此,侯仲良所說遊、楊二人“初見”程頤,應當是他的誤解或記憶有誤。程門弟子的確大多先師事程顥,程顥去世後轉師程頤,但不能忘記的是二程思想成熟相當之早,兄弟兩(liang) 人又常在一起,程顥的很多學生同時也受教於(yu) 程頤,如呂大臨(lin) 元豐(feng) 二年(1079)赴洛求教時,他所記錄的《東(dong) 見錄》(見《二程遺書(shu) 》卷二上)中有一些就是程頤的話語,還有謝良佐在中舉(ju) (元豐(feng) 八年)前也曾多次向程頤求教。總之,遊楊立雪不能排除發生在程顥生前的可能,要確定立雪的具體(ti) 年月,尚需要新的資料與(yu) 有力的證據。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程門立雪不是程頤晚年的事,最遲也是發生在五十幾歲的中年。

 

程門立雪是站在風雪中嗎

 

碑文又說遊、楊望見程頤“正瞑目而睡”,這是個(ge) 很大的誤解,我見過的一些學者的文章和中小學教材講程門立雪的故事,要麽(me) 說是程頤在打盹、打瞌睡、睡午覺,要麽(me) 就說是在作氣功或閉目養(yang) 神,這些都是以訛傳(chuan) 訛。

 

《二程外書(shu) 》記載的“瞑目而坐”就是閉目靜坐,靜坐乃宋明理學家重要的修身功夫之一,程頤非常喜歡靜坐並大力提倡,認為(wei) 閉目靜坐可以養(yang) 心,故每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在他晚年病重時仍堅持靜坐不間斷。程頤睜開眼睛後所說的那句“賢輩尚此乎”,意即你們(men) 還在這裏啊?一個(ge) “尚”字說明遊酢、楊時剛來的時候,程頤就已察覺到了。試問睡覺的人如何知曉?早在明代,畫家仇英繪製的《程門立雪圖》中程頤的形象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張岱也說程頤“隱幾而臥”(《夜航船》卷五《倫(lun) 類部·師徒先輩》)。被仇英《程門立雪圖》誤導的人也不在少數,如清人張四科的題畫詩雲(yun) :“先生隱幾虛堂中,兩(liang) 賢拱立無惰容”(《寶閑堂》卷三《題仇十洲畫<程門立雪圖>》),可見誤解由來之久。

 

 

 

仇英《程門立雪圖》

 

還有,碑文說遊、楊站在庭院等候程頤,雪越下越大,二人仍然靜立在風雪中,兩(liang) 個(ge) 時辰後,程頤醒來看見門外的二人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這也是很多人對“立雪”二字的誤解,我手邊的湖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的《漢語成語大辭典》“程門立雪”條也說“立雪”是站在雪地裏,“瞑坐”即打盹兒(er) (北京:中華書(shu) 局,2004年2月版,第142頁),其實《侯子雅言》說的“侍立”不是站立在庭院中,而是在室內(nei) 恭敬地站在一旁,“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說的也不是遊酢、楊時站在風雪中,而是說他們(men) 等候了老師很長時間,當出門回去的時候,門外的積雪已深達一尺,形容等候的時間之久。二人若是站在庭院中,《侯子雅言》怎麽(me) 會(hui) 使用“侍立”和“及出門”這樣的字眼兒(er) 呢?我看過一些藝術家創作的《程門立雪圖》,除了仇英的畫以外,遊酢與(yu) 楊時都是佇(zhu) 立在風雪中,其場景的確令人感動,可是並不符合事實。即使遊、楊沒有立於(yu) 門外頂風戴雪,也絲(si) 毫不會(hui) 減損他們(men) 精誠真摯的心情和我們(men) 的敬仰。

 

“程門立雪”背後之意

 

我們(men) 還原真實的“程門立雪”,事情經過大致是這樣的:遊酢、楊時一同去拜見程頤,而恰巧程頤正在靜坐,未予理會(hui) 二人,遊、楊既不敢驚動老師,也沒有離開,等程頤靜坐結束,睜開眼睛時發現二人仍然站在旁邊恭敬地等候,而此時天色已晚,就命他們(men) 回去,二人出門時外麵的積雪已有一尺。

 

這個(ge) 短小的故事意義(yi) 有三:一是讚揚遊酢、楊時尊師求道之心虔敬真切,二人的行為(wei) 正符合古人所謂對於(yu) 師長、父執的禮節——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二是表明程頤性格嚴(yan) 厲剛方,其弟子王蘋回憶學生們(men) 和程頤在一起時,“坐間無問尊卑長幼,莫不肅然”(《二程外書(shu) 》卷十二引《震澤語錄》)。程頤的確做到了其兄程顥所說的那樣,能令人心生敬意,尊嚴(yan) 師道。後世的學者在評價(jia) 二程兄弟時,多認為(wei) 程頤的“立雪”過於(yu) 嚴(yan) 毅,不如乃兄“如坐春風”般的粹然和氣,我卻不以為(wei) 然,寬嚴(yan) 相濟方合教學之道,二程迥異的性格正相互補,故而程門英賢濟濟,才開創出了儒學複興(xing) 的新局麵。與(yu) 此相關(guan) ,我覺得另外一條有關(guan) 謝良佐的資料很值得一讀,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五記載:

 

上蔡先生初造程子,程子以客肅之,辭曰:“為(wei) 求師而來,願執弟子禮。”程子受之,館於(yu) 門側(ce) ,上漏旁穿,天大風雪,宵無燭,晝無炭,市飯不得溫,程子弗問,謝處安焉。如是逾月,豁然有省,然後程子與(yu) 之語。

 

謝良佐第一次拜謁程子時,程子以待賓客的禮節接待他,而謝良佐則推卻謝絕這樣的禮遇,希望作為(wei) 弟子入程門求教,程子同意並讓他住在門旁一間很簡陋的屋子裏,屋頂和牆壁上都有漏洞,當時大風大雪,白天沒有碳可以取暖,晚上沒有蠟燭照明,買(mai) 來的飯菜也無法用火溫熱,但程子連問也不問,謝良佐則泰然處之。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個(ge) 月,謝良佐心中豁然有所省悟,然後程子才和他講話。 

 

從(cong) 時間上來看,我認為(wei) 文中的“程子”就是大程。謝良佐年少習(xi) 舉(ju) 業(ye) ,拜師時已有一定的名氣,加上記憶力超群,頗為(wei) 自負,大程初見即殺其銳氣,入門後仍棒喝再加,如斥其“玩物喪(sang) 誌”等,可知即便是性情溫厚的程顥,對待學生也是因材施教,並非總是一團和氣。大程門牆既如此嚴(yan) 峻,遊、楊訪小程而立雪恭候,則完全可以理解。

 

三是如實地記錄了程頤的學問生活的一個(ge) 日常場景即靜坐,二程兄弟皆推崇靜坐工夫,身體(ti) 力行,而他們(men) 的靜坐與(yu) 佛教、道教截然不同,其目的在於(yu) 收斂身心,持敬定本,涵養(yang) 體(ti) 察,程學後來發展到道南的羅從(cong) 彥、李延平這一代,就開始提倡於(yu) 靜坐中體(ti) 察“喜怒哀樂(le) 未發之謂中”。遊、楊乃程門之翹楚,據同門謝良佐(1050—1103)回憶,在眾(zhong) 多的弟子中,程顥最喜愛楊時,程頤則最愛遊酢(《上蔡語錄》卷中),而遊、楊果然不負老師的厚望,程學南傳(chuan) 入閩後,人才輩出,終由四傳(chuan) 弟子朱子集道學之大成。

 

行筆至此,我想起了一個(ge) 很可笑的說法,即“程門立雪”是道學家編造出來的,剽竊於(yu) 禪宗二祖惠可求法於(yu) 達摩而立雪斷臂的故事,何滿子先生就力主此說(《桑槐談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這個(ge) 說法簡直荒唐無稽,程門立雪一事無論對程頤,還是對遊、楊二人來講,皆屬於(yu) 理所應當,並沒有什麽(me) 大不了的。一般而言,作偽(wei) 與(yu) 剽竊都有明確的目的,或宣傳(chuan) 渲染,或以假代真,但立雪的三位當事人幾乎都未提及此事,侯仲良和尹焞也僅(jin) 僅(jin) 是一提而過,並無過格和可疑的言行。後來遊酢有一首詩《春日山行有感》(《遊廌山集》卷四)曰:

 

十裏橋西別有天,青山欲斷翠雲(yun) 連。

 

園林寂寂鹿為(wei) 友,野服翩翩儒亦仙。 

 

風詠舞雩正此日,雪飄伊洛是何年?

 

追尋往事頓成夢,回首春光倍黯然!

 

“雪飄伊洛是何年”,是遊酢唯一一次提及並懷念當年冬雪之日訪師於(yu) 河南的情景。今日吟讀此詩,仍令人感念不已。

 

《侯子雅言》與(yu) 《涪陵記善錄》先後亡佚,朱子在《二程外書(shu) 》之外,還將這個(ge) 故事收入到他和呂祖謙合編的《近思錄》卷十四裏麵,後來元代人編的《宋史·楊時傳(chuan) 》特別引述了“程門立雪”。《近思錄》與(yu) 《宋史·楊時傳(chuan) 》的影響很大,讓這個(ge) 故事廣泛地流傳(chuan) 開來。到了明代,兒(er) 童啟蒙教材《幼學瓊林》也收錄了程門立雪的典故,與(yu) 西漢蘇章負笈千裏尋師的故事一樣深入人心。由此可知,在北宋就有程頤的兩(liang) 個(ge) 學生記載了立雪事跡,而當時並無人利用此事大作文章,直到南宋中期以後才作為(wei) 道學史上的一個(ge) 佳話流傳(chuan) 於(yu) 世,何來剽竊?何用剿襲?所謂程門立雪剿襲自禪門之說,至此可以休矣!

 

 

 

網上關(guan) 於(yu) “程門立雪”的解釋

 

《立雪詩》是誰的作品

 

第二個(ge) 問題是碑文結尾的《立雪詩》,這首詩真是程頤作的嗎?我熟讀二程子的著作與(yu) 語錄,從(cong) 未見過此詩。程頤一心求道,生平不喜作詩,以為(wei) 作文害道,乃玩物喪(sang) 誌的無用贅言,甚至批評杜甫的詩是“閑言語”(《二程遺書(shu) 》卷十八“問作者害道者否”條與(yu) “或問詩可學否”條)。從(cong) 這首詩的內(nei) 容看來,是對遊酢、楊時二人尊師重道的讚美,而程頤本人豈能如此自美自誇!像“伊闕牆門峻,仰止寸心折”這樣推崇備至的褒揚,根本不可能出自程頤之口。

 

那麽(me) 這首詩究竟是誰作的呢?作者是明代人陸宜春,此詩原名《題立雪閣》。陸宜春曾參與(yu) 修訂《嵩縣誌》,據明人王守誠《重刻嵩縣誌序》的記載,宣德年間(1426—1435)邑人胡敏編撰《嵩縣誌》,由於(yu) 內(nei) 容太過簡略,陸宜春於(yu) 正德(1505—1521)初年又將胡誌增廣為(wei) 三卷。在重修二程故居時,諸多地方官員及士大夫都題詩作記念,陸宜春也吟了兩(liang) 首詩,《題立雪閣》是其中之一,他還有一首詩為(wei) 七律:

 

坐背順陽南九皋,鬆篁元不混蓬蒿。

 

源承曾脈千年統,派起閩泉有世勞。 

 

人爵不如天爵貴,青雲(yun) 爭(zheng) 似白雲(yun) 高。 

 

無窮理趣鑽研盡,瑕類何曾有半毫!

 

將《立雪詩》與(yu) 《題立雪閣》比較,會(hui) 發現有幾處文字差異。“顆若非浮慕”,《題立雪閣》則寫(xie) 作“頤若非浮慕”,“顆”字毫無意義(yi) ,“頤”字於(yu) 文意也不通,我推測“顆”、“頤”都是形訛字,這個(ge) 字本來是“顏”字,“顏若非浮慕”,“ 顏若”即孔子的弟子顏回與(yu) 有若,此句是形容遊酢、楊時不是表麵上崇慕孔門的顏回與(yu) 有若的尊師行為(wei) ,而是發自內(nei) 心,付諸踐履。“偶然成感兆”,《題立雪閣》則作“偶而成感兆”。最後一句“正氣終日互”,《題立雪閣》文字相同,但讀不通,我認為(wei) 這個(ge) “互”字乃是“亙(gen) ”之誤,“正氣終日亙(gen) ”,是形容程頤師生的浩然正氣延綿不絕,由此方引出最後一句“吾道豈磨滅”,這兩(liang) 句是讚頌道學的傳(chuan) 統與(yu) 美德代代相繼,直至永恒。

 

在古代文學史上,詩文的原作者被後人張冠李戴的例子屢見不鮮,明人陸宜春的《題立雪閣》一詩在流傳(chuan) 過程中,被誤認為(wei) 是程頤的詩作。奇怪的是,多年以來這麽(me) 多學者都拜謁過二程故居,竟然無人指出立雪故事的誤謬和《立雪詩》的問題,令人三思不得其解。二程故裏乃理學聖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來自海內(nei) 外的大量遊客參觀以及兩(liang) 次大型的祭祀活動,因此我鄭重建議嵩縣管理部門重立此碑,將立雪故事的內(nei) 容加以修改,並刪去《立雪詩》。如若不刪此詩,那麽(me) 就應將其作者改為(wei) 明代人陸宜春,注明此詩是他對程門立雪的追頌與(yu) 讚美,以正視聽。

 

師嚴(yan) 而後道尊,道尊而後學進,學進而惑解道傳(chuan) ,程門立雪之寓意大矣!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讓後人了解、認知曆史的真相和二程兄弟新儒學的真精神,我雖不敏,而不敢少讓。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