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漢民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
原標題:書(shu) 院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國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會(hui) 長)
來源:《人民政協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正月廿一日癸巳
耶穌2019年2月25日
中華文化是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其最大特點是重視教育。中國書(shu) 院經曆了1000多年的辦學曆程,是中華文化的典範,凝聚了中華人文精神傳(chuan) 統,形成了一套具有濃鬱文化特色的書(shu) 院精神和書(shu) 院製度。它不僅(jin) 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chan) ,而且還具有很強的文化生命力。當我們(men) 今天在思考和呼喚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時候,書(shu) 院應該而且正在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基地。如何激活中國書(shu) 院的文化生命力,使當代書(shu) 院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正在修複、重建一些老書(shu) 院,當然首先是為(wei) 了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有儒家遺產(chan) 546處,其中列為(wei) 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書(shu) 院有144處,加上很多市、縣一級的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算下來至少有幾百處。其實,中國曆史上有幾千所書(shu) 院,當時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大量書(shu) 院都沒有保存下來。中國儒家文化的物質載體(ti) 主要是文廟與(yu) 書(shu) 院,因為(wei) 儒家重視教育、教化,所以書(shu) 院特別重要。如何使這些古代傳(chuan) 統書(shu) 院得到修複和保護,是目前書(shu) 院文物保護的迫切任務。
但是,今天傳(chuan) 統書(shu) 院如何繼續發揮文化教育功能,是一個(ge) 更加重要的問題。按照這幾百處的數量,一個(ge) 龐大的書(shu) 院群體(ti) 正在逐漸恢複。我在國家文物局儒家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的專(zhuan) 家評審會(hui) 上說:老書(shu) 院保護非常重要,但老書(shu) 院不僅(jin) 僅(jin) 是被保護的對象,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恢複它的功能。很多文廟和書(shu) 院修完之後,以為(wei) 除了供人遊覽,就不知道該幹什麽(me)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寺廟、道觀,還是西方的教堂,它們(men) 延續下來的原因是能夠繼續發揮其內(nei) 在功能。而書(shu) 院是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載體(ti) ,老書(shu) 院修複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盡快恢複其曆史上曾經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目前老書(shu) 院的修複,基本上是地方政府主導,其實還可以發揮社會(hui) 團體(ti) 、企業(ye) 、公益性組織等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古代書(shu) 院的修建主要是地方官員、民間士紳、熱愛教育的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天仍然可以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民間的企業(ye) 、團體(ti) 、公益性組織、企業(ye) 家等共同努力建設書(shu) 院,打造人們(men) 共同的精神家園,讓這些古老的書(shu) 院修複之後,能夠成為(wei) 城市、社區、村落的文化教育中心。
除了修複古代傳(chuan) 統書(shu) 院之外,目前全國各地還創辦了很多新的書(shu) 院。在傳(chuan) 統書(shu) 院廢棄100多年後,為(wei) 什麽(me) 各界人士創辦了那麽(me) 多的新書(shu) 院?當代中國的新書(shu) 院,主要有兩(liang) 種類型,並且在發揮教育體(ti) 製內(nei) 和體(ti) 製外的不同作用。
第一種,是教育體(ti) 製外的民間書(shu) 院。在文化複興(xing) 的大背景下,為(wei) 了推動地方文化、社區文化、鄉(xiang) 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在地方政府、學者、企業(ye) 、民間社團的通力合作下,推動了教育體(ti) 製之外的民間書(shu) 院發展,使其繼續發揮文化教育功能。我們(men) 注意到,許多新書(shu) 院舉(ju) 辦的各種傳(chuan) 統文化的講座和讀書(shu) 會(hui) 很受歡迎,滿足了社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需求。當代中國無論是少年兒(er) 童還是成年人,傳(chuan) 統文化知識、人格教育均有不足,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的複活可以彌補這一缺失,通過創建新的書(shu) 院和推動民間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以解決(jue) 其中的一些問題。
第二種,就是納入到現代教育體(ti) 製內(nei) 的新書(shu) 院。中國古代書(shu) 院不僅(jin) 具有社會(hui) 教化功能,還是一種正式的教育機構。今天我們(men) 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不應該隻是片麵模仿西方大學,如何讓傳(chuan) 統書(shu) 院在今天的教育體(ti) 製內(nei) 繼續發揮作用,是一個(ge) 值得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問題。從(cong) 現實情況來看,教育體(ti) 製之內(nei) 的新書(shu) 院也有兩(liang) 種類型,發揮兩(liang) 種作用。一種書(shu) 院從(cong) 事人格教育即博雅教育。由於(yu) 現代高等教育更為(wei) 關(guan) 注專(zhuan) 業(ye) 教育,培養(yang) 人的問題在製度上並沒有落實,可以將傳(chuan) 統書(shu) 院人格教育的長處吸收進來,使現代大學能夠培養(yang) 出既有專(zhuan) 業(ye) 知識、又有健全人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目前,一些大學正試點在專(zhuan) 業(ye) 院係之外辦書(shu) 院,以推動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其實中國書(shu) 院的君子教育傳(chuan) 統與(yu) 西方的博雅教育傳(chuan) 統是相通的,就是希望在專(zhuan) 業(ye) 教育之外解決(jue) 培養(yang) 教育人的問題。另一種書(shu) 院則是培養(yang) 傳(chuan) 統國學專(zhuan) 門人才的書(shu) 院。現代大學的專(zhuan) 業(ye) 體(ti) 係中,傳(chuan) 統國學沒有獨立的空間,被分割到其他不同的專(zhuan) 業(ye) 體(ti) 係中,一些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成為(wei) “絕學”。我們(men) 一直在呼籲將中國傳(chuan) 統國學、儒學、經學納入到現代大學體(ti) 製之中,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學科門類。中國這些傳(chuan) 統學科其實與(yu) 西方的“古典學”十分接近,西方的著名大學有古典學係,其實“國學”就是“中國古典學”。這一種國學專(zhuan) 門人才的書(shu) 院,應該很好地繼承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學術傳(chuan) 統,特別是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國學、儒學、經學學術傳(chuan) 統。
在當代中國書(shu) 院複興(xing) 的大背景下,湧現出一些對文化傳(chuan) 承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書(shu) 院,比如嶽麓書(shu) 院就是其中的一個(ge) 典型。嶽麓書(shu) 院是一所延續辦學1000多年的中國古代著名書(shu) 院,是傳(chuan) 統中國的學術中心、教育中心、文化傳(chuan) 播中心,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特別可貴的是,嶽麓書(shu) 院現在不僅(jin) 得到全麵修複,成為(wei) 當代中國的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中國書(shu) 院遺產(chan) ,而且已經全麵恢複了其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ang) 、文化傳(chuan) 播等多種功能,成為(wei) 當代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基地之一。首先,嶽麓書(shu) 院作為(wei) 湖南大學下屬的培養(yang) 傳(chuan) 統國學專(zhuan) 門人才的書(shu) 院,擁有現代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完整體(ti) 係,正在繼續發揮其“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的人才培養(yang) 功能;其次,嶽麓書(shu) 院也是國學、儒學、經學的研究中心,為(wei) 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而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其三,嶽麓書(shu) 院還是一個(ge) 文化傳(chuan) 播中心,與(yu) 現代新媒體(ti) 結合,聯合打造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傳(chuan) 播平台,以創新發展更好地承擔社會(hui) 教化責任。現在,嶽麓書(shu) 院每年舉(ju) 辦100多場文化講座,大量重要講座均可以通過直播講學的方式,向全國和海外觀眾(zhong) 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影響社會(hui) ,每一場觀眾(zhong) 均達到數十萬(wan) 之多。嶽麓書(shu) 院的複興(xing) ,也體(ti) 現了中國書(shu) 院的複興(xing) ,體(ti) 現出中國書(shu) 院在中華文明複興(xing) 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