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趙匡胤》的宰相任命狀,太好笑了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初六日戊申
耶穌2019年3月12日
作者按:這篇文章昨天推送過,但由於(yu) 本人看劇不仔細,將劇中宰相任命狀的落款人看成了“趙匡胤”(實則是“趙光義(yi) ”),導致在這一點上對編劇的批評有誤,十分抱歉。但我對整份任命狀的評價(jia) 沒有改變,所以文章修訂後,再次發出——
《大宋傳(chuan) 奇之趙匡胤》是高希希執導的電視連續劇,由陳建斌演宋太祖趙匡胤。最近我涮了幾集,發現雷點特別多。而將我徹底雷倒的一處情節是:劇中講魏仁浦等宰相辭職後,宋太祖任命趙普為(wei) 相,趙普手執太祖的任命狀,大搖大擺前往政事堂上班。這張任命狀上寫(xie) 的文字是:“敕令:政事堂乃全國之中樞官署,現宰相一職空缺,經多方考證,朕決(jue) 定由趙普擔任宰相之職,任命主辦理政事堂事務,即日赴任。趙光義(yi) ”
這份不足百字的任命狀寫(xie) 得半文半白,言辭不通,而且錯漏百出,簡直讓人笑掉大牙。
有哪些謬誤?
1、宰相隻是泛稱,宋朝並沒有一個(ge) 職位直接叫“宰相”的。宋前朝,宰相一般叫“同中書(shu) 門下平章事”。
2、宋代的拜相製書(shu) 也不叫“敕令”。
3、宋代任命宰相的文書(shu) 格式絕對不是劇中這個(ge) 草草的模樣,而是有著非常莊重的形式,前麵是言辭華麗(li) 的製詞,後麵是一長串簽名。
4、曆史上趙普拜相的製書(shu) 由趙光義(yi) 簽署,這沒有錯。如果劇中任命狀的格式十分雷人:前麵是“朕”任命趙普為(wei) 相,落款卻直接寫(xie) 趙光義(yi) ,令人摸不著頭腦。
5、宋代拜相製書(shu) 的出台,更是有著十分繁複的程序,從(cong) 翰林學士草製,到宣麻,再到製作告身,非常的隆重、繁複,並不是像劇中那樣手持一張任命狀就完成了拜相流程。
其實,曆史上的趙普拜相,過程還比較曲折,這個(ge) 過程,恰好可以說明宋朝政製的一些特點,所以我這裏幹脆將趙普拜相的故事講一下:
宋太祖受禪之後,仍拜大周的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為(wei) 相,禮待有加。留用後周舊臣執政,有利於(yu) 將政變產(chan) 生的政治動蕩降到最低限度:“太祖既受位,使告諸道,東(dong) 諸侯坐使者而問:‘故宰相其誰乎?樞密使副其誰乎?軍(jun) 職其誰乎?從(cong) 官其誰乎?’皆不改舊,乃下拜。”諸藩鎮得悉一切沿用舊人,才接受宋太祖受禪的事實。
但對於(yu) 範質等人來說,作為(wei) 後周舊臣,繼續當大宋的宰相,於(yu) 心不安,所以一再上表請辭。乾德二年(964),範質、王溥、魏仁浦等“再表求退”,太祖批準了辭呈。此後數日,大宋的行政中樞出現形式上的“權力真空”,“內(nei) 殿起居無宰相”。三日之後,宋太祖才拜趙普為(wei) 相。
這時候,趙匡胤才發現,他對宰相趙普的任命,麵臨(lin) 一個(ge) 程序上的大問題。原來,按照從(cong) 唐代傳(chuan) 下來的慣例,皇帝發布的正式詔令,包括任命宰相的製書(shu) ,都需要宰相副署,方得生效。
對於(yu) 宰相副署製度的理解,我們(men) 不妨來溫習(xi) 一遍錢穆先生的解釋:“凡屬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須加蓋‘中書(shu) 門下之印’,即須政事堂會(hui) 議正式通過,然後再送尚書(shu) 省執行。若未加蓋‘中書(shu) 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認為(wei) 違法的,不能為(wei) 下麵各級機關(guan) 所承認。故說‘不經鳳閣鸞台,何得為(wei) 敕’(中書(shu) 省武則天改稱鳳閣,門下省武則天改稱鸞台),這仍是說一切皇帝詔命,必經中書(shu) 門下兩(liang) 省”。
唐中宗時,發生過“不經兩(liang) 省而徑自封拜官職”的事情,“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覺得難為(wei) 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shu) ‘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wei) ‘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中書(shu) 門下兩(liang) 省,而要請下行機關(guan) 馬虎承認之意。在當時便認為(wei) 這是一件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之事,因此在曆史上傳(chuan) 下。當時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時人稱之為(wei) ‘斜封官’,因其未經正式敕封手續而為(wei) 一般人所看不起。據此一例,便知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本不全由皇帝專(zhuan) 製,也不能說中國人絕無法製觀念”。
宋太祖先批準了範質等三位宰相辭職,三日後才拜趙普為(wei) 相,那麽(me) 誰來副署趙普的拜相製書(shu) 呢?找不到人了。沒有宰相副署,製書(shu) 便無法生效。怎麽(me) 辦?
宋太祖軍(jun) 旅出身,絕不是拘泥於(yu) 禮法之人,他對趙普說:“朕為(wei) 卿署之,可乎?”不就是署名嗎?朕是皇帝,宰相是朕所任命,朕來署名,還不行嗎?
根據製度與(yu) 慣例,這還真不行。假如宋太祖不經宰相副署而徑自署名任命趙普為(wei) 相,往重裏說,無異是對製度的破壞;往輕裏說,則是對趙普的不尊重,堂堂宰相,難道也要成了受人鄙視的“斜封官”?
所以趙普拒絕了皇帝署名:“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申明副署乃是宰相之權,非帝王可以越俎代庖。
宋太祖隻好“使問翰林學士講求故實”,讓翰林學士檢索典故、先例,看看能不能從(cong) 先例中找到變通的辦法。
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shu) 陶穀通過檢索史書(shu) ,提出一個(ge) 建議:“自古輔相未嚐虛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後數日無宰相,時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製書(shu) 。今尚書(shu) 亦南省長官,可以署敕。”
陶穀說的是唐朝太和九年(835)的舊例。當時宰相李訓謀劃誅殺掌權的宦官,不料事情敗露,反被宦官所殺,史稱“甘露之變”。事變之後唐朝數日無宰相,唐文宗以尚書(shu) 左仆射令狐楚代行相權,副署製書(shu) 。其實,說起來,尚書(shu) 仆射在唐初也是宰相,與(yu) 中書(shu) 令、侍中同掌相權,但李治即位後確立了一個(ge) 慣例:尚書(shu) 仆射須兼領“同中書(shu) 門下平章事”之銜,方得為(wei) 宰相。唐玄宗以後,尚書(shu) 仆射不再加領“同平章事”,自此被排除在宰相行列之外。現在陶穀提議,遵照唐朝太和年間舊例,由南省長官——尚書(shu) 仆射來副署趙普的拜相製書(shu) 。
但是,另一位翰林學士竇儀(yi) 反對陶穀的意見:“(陶)穀所陳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據。”唐朝“甘露之變”是衰世征兆,尚書(shu) 仆射“奉行製書(shu) ”隻是亂(luan) 時變通權宜之法,“因尚書(shu) 省長官隻有政事上之執行權,而無出令權,……此乃變亂(luan) 時故事,承平之世不得援例”。但不讓尚書(shu) 仆射副署製書(shu) ,又該由誰署敕呢?
竇儀(yi) 提了另一個(ge) 建議:“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按唐朝製度,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不過自晚唐至宋初,不少親(qin) 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也兼領同平章事之銜,稱為(wei) “使相”,是名義(yi) 上的宰相,並不行使相權。但不管怎麽(me) 說,同平章事在名義(yi) 上確實是宰相,親(qin) 王、開封府尹趙匡義(yi) 既然領有同平章事銜,就是名義(yi) 上的宰相,由他來副署趙普的拜相製書(shu) ,倒也符合名分。
宋太祖說:“儀(yi) 言是也。”即命趙匡義(yi) 以同平章事的名義(yi) 副署製書(shu) ,總算合乎程序地完成了對宰相趙普的任命。
宋太祖在任命趙普為(wei) 相事情上頗費周折,顯示了趙匡胤初任皇帝的經驗不足,因為(wei) 經驗足夠的君主不大可能先批準全部宰相的辭呈,然後再任命新宰相;但換一個(ge) 角度來看,這件事也說明趙匡胤還是尊重宰相署敕的慣例與(yu) 製度,尋求通過先例解決(jue) 拜相的程序問題,而不是運用開國皇帝的權威挑戰慣例、破壞製度。
《大宋傳(chuan) 奇之趙匡胤》很可能對宋朝的政製一無所知,才製作出這麽(me) 一張可笑的任命狀。更好笑的是,劇中趙普到政事堂上任,百官居然齊涮涮跪下來祝賀。百官跪宰相,這不是扯蛋嗎?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陳立勝】知情意:王陽明良知論的三個(ge) 麵向
【下一篇】【吳鉤】皇家林苑開放日,恰是櫻花盛開時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