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鑫恣】高校國學課程的多寡與儒釋道比重調查

欄目: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19-03-13 12:01:26
標簽:高校國學課程
衷鑫恣

作者簡介:衷鑫恣,字叔晦,世居福建武夷山(舊崇安縣),生於(yu) 西元1985年即共和國卅七年,香港浸會(hui) 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浙大城市學院傳(chuan) 媒與(yu) 人文學院副教授。出版有《敵道學史——從(cong) 北宋到二十世紀》,主編有《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十年錄》及副主編多部。

高校國學課程的多寡與(yu) 儒釋道比重調查

作者:衷鑫恣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武夷學院學報》2018年11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初七日己酉

          耶穌2019年3月13日

 

作者簡介】

 

衷鑫恣(1985-),福建武夷山人,哲學博士,主要研究宋明理學,供職於(yu) 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

 

【提要】

 

本文選取國內(nei) 七所不同層級、不同地域的普通大學為(wei) 樣本。其數據顯示,中國高校已普遍開設國學或傳(chuan) 統文化普及課程;但開課數量較少,多數院校往往限於(yu) 一兩(liang) 門公共基礎課甚至公共選修課。其教學內(nei) 容,無論弱校強校,儒家文化是重點,道家次之,佛家最少。對此,四大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分別為(wei) 民族文化傳(chuan) 承的政治需求、德育教育目標、國際通識教育潮流、古典主義(yi) 思潮。此外,繼續教育部門的國學普及教育,由於(yu) 另有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需求在起作用,儒學就相對沒那麽(me) 突出。

 

【正文】

 

現代意義(yi) 上的“國學”,通常又稱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曆史和文明的結晶。從(cong)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愛國主義(yi) 教育東(dong) 風下,國學重新獲得官方認可,進入我國大中小學課堂。1994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愛國主義(yi) 教育實施綱要》,提出“要進行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同年10月原國家教委發出《關(guan) 於(yu) 在高等學校開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課的通知》。很快,各地高校依據各自條件,為(wei) 廣大大學生推出了國學方麵的必修課、選修課、係列講座等。[1]有著國家的不斷鼓勵和大力支持,我國高校的國學教育今天已完全步入正軌。注意,這裏的國學教育,特指針對普通學生的普及教育,它不包括文史哲專(zhuan) 業(ye) 早有的那種相關(guan) 內(nei) 容的研習(xi) ,也不包括麵向來華留學生的那種華夏民俗介紹。

 

一、國學普及課程的多寡

 

盡管高校國學教育現已普遍化,但國家對其課程性質、教學量以及教學內(nei) 容並未做強製規定。加之學界、教育界對國學內(nei) 涵及其作用的理解不盡一致,國學課程的設計必然多樣化。我們(men) 有必要具體(ti) 了解這種多樣化。特別地,國學總離不開儒釋道,而儒釋道是否被同等對待,涉及很多有趣的問題。

 

就此,筆者抽取了7所高校進行對比:武夷學院、茅台學院、河南工程學院、淮南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吉林建築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它們(men) 近十年都開設過普及性的國學課程,其中武夷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筆者曾授課,其餘(yu) 各校的教學大綱則係筆者從(cong) 互聯網上獲得。先來看課程性質和學時數,它們(men) 代表了校方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

 

表1 國學普及課的性質和學時數

 

學校

 

課程名

 

課程性質

 

學時數

1.武夷學院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中文係專(zhuan) 業(ye) 任選課

 

32

《朱子文化十講》

 

公共選修課

 

36

2.茅台學院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概論》

 

公共基礎課

 

54

3.河南工程學院

 

《國學智慧》

 

公共選修課

 

32

4.淮南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

 

《國學入門》

 

公共選修課

 

30

5.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國學選講》

 

公共基礎課

 

24

6.吉林建築大學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公共基礎課

 

32

7.浙江中醫藥大學

 

《中國古代哲學》

 

中醫學專(zhuan) 業(ye) 任選課

 

34

 

被取樣的7所高校,分布在7個(ge) 省。它們(men) 都不是強校,在文科領域更無長處。和全國過半數高校一樣,這些高校沒有專(zhuan) 門的通識教育部門,國學師資也捉襟見肘,沒有條件開辦更多數量、更多形式的國學課堂:表中所列未必窮盡其國學普及課,卻至少已是主幹;其授課多半由思政或中文專(zhuan) 業(ye) 老師兼任,甚或需要臨(lin) 時外聘教員。換言之,這些樣本代表的是國家教育政策調整以來學校不得不然的情況,最能反映當前國學教育的時代特征。

 

上表顯示,這些高校幾乎都把國學課限於(yu) 不超過一個(ge) 學期的長度,這是共同點。課程性質上,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勢均力敵。兩(liang) 種課區別甚大:公共基礎課是每個(ge) 專(zhuan) 業(ye) 、每個(ge) 學生必修,公選課則意味著每人都有權選修,而真正選上的卻隻能有一兩(liang) 個(ge) 班。表中有兩(liang) 個(ge) 比較特殊的樣本,做個(ge) 解釋:一是武夷學院,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課名為(wei) 中文係的專(zhuan) 業(ye) 課,實則不是從(cong) 來就有,乃近四五年新設,仍屬於(yu) 新形勢下的國學普及課一類,僅(jin) 僅(jin) 因師資不足,權且優(you) 先供給中文專(zhuan) 業(ye) ,同時又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學課《朱子文化十講》,以全校公選課的形式滿足其他專(zhuan) 業(ye) 有興(xing) 趣的學生;另一是浙江中醫藥大學,其在中醫學專(zhuan) 業(ye) 新設的任選課《中國古代哲學》,與(yu) 武夷學院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同樣的情況,——也許要出乎不少人意料,全國中醫藥院校長期是不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哲學課程的。[2]

 

二、教學內(nei) 容及其儒道釋之比

 

繼續看國學普及課的教學內(nei) 容。這方麵,高校自主選擇教材甚至自編講義(yi) ,更具多樣性。有的是按現代學科分類,對中國古代的曆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文字、建築、醫學、科技等,麵麵俱到進行講解。有的單講抽象精神(主要涉及哲學宗教)。有的則重點講哲學和文學,其中少數教案裏文學分量甚至超過哲學。除了該教師可能是中文專(zhuan) 業(ye) 出身外,也反映了一種認識,即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在於(yu) 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這種認識頗有淵源,因為(wei) 過去批判傳(chuan) 統文化,除開那些製、誥、表、銘、八股文等所謂貴族文學,古代文學一直不在批判之列,受到優(you) 待。

 

教學內(nei) 容的多樣設計,顯示了國學內(nei) 涵的極大豐(feng) 富,以及現代大學專(zhuan) 業(ye) 分工背景下國學作為(wei) 一個(ge) 超級跨學科的體(ti) 係所麵臨(lin) 的一些尷尬。然而不管怎麽(me) 說,這些設計主要的分別是範圍大小不統一,並且都離不開儒釋道“三教”的內(nei) 容,隻不過這些內(nei) 容有時直接以儒家、道家、佛家名義(yi) 出現,有時卻被攝入現代概念之下。所謂萬(wan) 變不離其宗,三教文化對中國古代的決(jue) 定性影響是誰都繞不過去的。現在我們(men) 感興(xing) 趣的,是這些課程中儒釋道內(nei) 容之間的多寡對比。仍然是上述高校,據各自教學大綱,其比數見下表。

 

表2 國學課儒釋道內(nei) 容的比率

 

儒家、道家(道教)、佛家文化學時比

 

說明

1.武夷學院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儒占100%

 

課程總分為(wei) “天人合一”論、人性論、五倫(lun) 觀、中庸哲學等題,都以儒家為(wei) 準。

 

教材用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

2.茅台學院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概論》

 

儒、道、佛之比

 

 6.5 : 2.5 : 2.5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章4學時,孔孟、老莊、禪宗、宋明理學四題並列,各1學時。

 

“中國傳(chuan) 統宗教”章4學時,中國原始宗教、中國佛教、中國道教三題並列,各約1.5學時。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道德”章4學時,實為(wei) 儒家道德。

 

教材用張豈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3.河南工程學院

 

《國學智慧》

 

儒、道、佛之比

 

12 : 10 : 2 = 6 : 5 : 1

 

  “儒家思想”12課時;“道家智慧”10課時;“中國禪宗文化”2課時。

 

參考資料有錢穆《國學概論》、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等。

4.淮南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

 

《國學入門》

 

儒、道、佛之比

 

10 : 6 : 2 = 5 : 3 : 1

 

四書(shu) 8學時;《老子》《莊子》4學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各2學時。

 

  教材用苑慧香、劉鳳主編《國學教程》。

5.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國學選講》

 

儒占100%

 

課程總分為(wei) “人性”“人格”“明倫(lun) ”“修身”四專(zhuan) 題,基本是《論語》《孟子》中的內(nei) 容。

 

  教材用劉明主編《中華倫(lun) 理讀本》。

6.吉林建築大學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儒、道、佛之比

 

6 : 1: 0

 

“弘揚傳(chuan) 統美德 演繹家國情懷”章4學時,實為(wei) 儒家道德。

 

“諸子百家思想精華”章4學時,含先秦諸子、兩(liang) 漢哲學、魏晉哲學、隋唐哲學、宋明哲學,難以區分,不計。

 

“國學經典導讀”章4學時,含《大學》1學時、《論語》1學時、“道法自然”(老莊)1學時。

 

參考資料有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張岱年及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等。

7.浙江中醫藥大學

 

《中國古代哲學》

 

儒、道、佛之比

 

3.5 : 1.5 : 1

 

周易及陰陽五行、先秦儒家、先秦道家、先秦諸子、兩(liang) 漢哲學、魏晉玄學及道教哲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哲學、中西哲學比較,各一章。純為(wei) 儒家者,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清代哲學三章;大致為(wei) 道家者,魏晉玄學及道教哲學章;儒道相共者,周易及陰陽五行一章。

 

  教材用李俊《中國古代哲學》 

 

 

從(cong) 這些大大小小的比率,能得到的最重要結論是,若不考慮一些教師青睞的文學,則儒家乃國學課堂當然的主角,甚者儒家唱獨角戲;道家分量次之,最少是佛家;毫無例外。

 

其實,文科發達的學校也適用這個(ge) 結論。如複旦大學對本科生實行通識教育,2005年開始其課程定為(wei) 六大模塊,第一模塊是“文史經典與(yu) 文化傳(chuan) 承”,古代部分分“諸子經典”“經學傳(chuan) 統”“史學名著”“古典詩文”四種(即“經史子集”),具體(ti) 開設了《論語導讀》《荀子導讀》《春秋導讀》《先秦諸子》《三國誌導讀》《資治通鑒導讀》《紅樓夢導讀》等課程,最多的無疑是儒家所屬的哲學經典和正史。

 

這種現象並不意外。一直以來,“國學”概念眾(zhong) 說紛紜,然而大家畢竟有共識,無不把它的中心放在儒學,放在四書(shu) 五經六藝。

 

三、影響儒釋道比重的外在因素分析

 

儒道釋在國學課程中的分布異同,有一定規律可循。這要聯係到教育管理者是因何而接納國學。國學必是因為(wei) “有用”,才被管理者重視,至於(yu) 有什麽(me) 用,則存在不同看法。二十多年來大學國學教育之所以能穩固開展與(yu) 深化,首先是繼承民族文化、維護國家認同的政治需要。其次是因為(wei) 教育行政部門有見於(yu) 國學包含豐(feng) 富的思想道德內(nei) 容,可以促德育,助力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3]此外還有兩(liang) 個(ge) 助緣。一者,西方通識教育理念的引入,國學被賦予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yang) 的功能。2015 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據學者研究,四校的傳(chuan) 統文化課程門數,占人文通識課程的比例分別達到41.48%、32.29%、37.03%、41.18%。[4]國學可謂甚被倚重。再者,知識界掀起古典學熱,國學教育可用於(yu) 促進經典文獻的普及。如劉小楓、甘陽服膺德國施特勞斯的哲學,編纂出版《經典與(yu) 解釋》叢(cong) 書(shu) ,2007年開始推出“中國傳(chuan) 統”係列,其一大目標人群就是非文史專(zhuan) 業(ye) 的普通大學生。各種需要和各色力量,不乏交叉重合之處,它們(men) 固然一致加強了國學的熱度,利於(yu) 提高國學課在整個(ge) 教育體(ti) 係中的地位,但分歧甚至齟齬卻在所難免。若從(cong) 通識教育或古典學的立場切入,國學與(yu) 西學甚至印度佛學不妨同等對待,而從(cong) 國家本位的立場切入,國學特別是土生土長的儒、道勢必優(you) 先。又,若從(cong) 德育角度切入,儒家足可傲視群雄,而從(cong) 通識教育角度切入,儒、道、佛,各以治世之道、養(yang) 生之道、修心之道視之,則可能不分伯仲。如此一來,實際的開課情況就取決(jue) 於(yu) 該校哪種需求或力量做主導,以及多方如何平衡。不同時期國家和各省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會(hui) 發生微調,不同層級的高校其自主程度也有差異,從(cong) 而造成各校國學課的定位和教學內(nei) 容設計相當多樣。總的來說,上表選取的所有高校基本完全是出於(yu) 中央和政府的規定而開設國學課,用意在於(yu) 民族文化傳(chuan) 承以及德育,故儒學是重中之重。而係統開展通識教育的高校(通常是強校),除了履行國家政策,通識教育本身的邏輯也會(hui) 起作用,儒釋道之間可能就不會(hui) 那麽(me) 懸殊。而有誌於(yu) 宣揚古典精神的高校,國學課程更多會(hui) 是原典學習(xi) 加研究,這種形式的教學需要高水平教師,此時儒釋道專(zhuan) 業(ye) 師資的多寡將決(jue) 定三者的比率。總之,強校的儒家課,更容易受到佛家、道家課以及豐(feng) 富的其他公共課(如科學通識課)的擠壓,比重勢必低於(yu) 弱校。然而弱校隻有一兩(liang) 門國學概論課,強校卻能開出十門以上的國學精讀課,故其儒學傳(chuan) 授量及深度又在弱校之上。

 

四、繼續教育部門的國學課

 

高校的國學普及課程還有一種特殊的,就是繼續教育部門的國學課。作為(wei) 補充,這裏便略說一番麵向商界的國學繼續教育課程。這種主要為(wei) 大企業(ye) 中高層管理者、後EMBA人員準備的課程,始於(yu) 北京大學哲學係2005年11月創辦的北大乾元國學教室,近年越發流行,重點高校往往有之,集中反映了非知識階層的社會(hui) 精英對國學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以下選取北大、浙大做比較。

 

表3 繼續教育部門國學課的內(nei) 容分布

 

課程及師資來源

 

教學內(nei) 容分布

北京大學乾元國學教室:北大哲學係

 

“國學概說”,12課時;

 

《四書(shu) 》精讀,48課時;

 

《道德經》精讀,18課時;

 

《莊子·內(nei) 七篇》精讀,24課時;

 

《周易》精讀,24課時;

 

《壇經》精讀,18課時;

 

《商君書(shu) 》《韓非子》精讀,12課時;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根源性典籍,12課時。

浙大國學高級研修班(含“浙江大學國學名師名家高級研修班”、“國學智慧與(yu) 管理應用高級研修班”、“”):浙大文科各係及外校。

 

課程模塊中,儒、道、佛並列為(wei) 重點,其餘(yu) 則是易經、兵法、中醫養(yang) 生、詩歌鑒賞

 

國內(nei) 有能力開國學總裁班的大學並不多,北大、浙大一北一南,一是國學權威之所,一在商賈輻輳之地,兩(liang) 校的國學繼續教育課程影響甚大,其案例值得格外重視。

 

兩(liang) 校一致透露的信息是,儒學不如普通大學生教育中那麽(me) 突出。北大的“乾元國學教室”裏,單論那些歸屬純粹的課程,儒家(“四書(shu) 精讀”)占48課時,道家(“《道德經》《莊子精讀”》)占42課時,相差十分有限;若把“《周易》精讀”24課時一分為(wei) 二,儒道比率變成60 : 54 = 6 : 5.4,更相接近,——前述7所高校中,儒道唯一接近的是河南工程學院的《國學智慧》課,比率為(wei) 6 : 5。再看浙大國學高級研修班,在其課程介紹冊(ce) 子裏,儒釋道是被同等宣傳(chuan) 的。北大的不同在於(yu) ,佛家(禪)的分量較小。至於(yu) 浙大在教學活動中,會(hui) 否因為(wei) 宗教管理等方麵的問題,壓低佛家的實際授課時間,則不得而知,——道家可以隻講老莊,不講道教,故不存在這個(ge) 問題。繼續教育麵向社會(hui) ,儒道均等甚至儒道釋均等是符合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國學的認識的。不考慮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意識形態問題,很多人即是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等同於(yu) 儒釋道“三教”。

 

北大、浙大的繼續教育國學課程設計之以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還不止如此。它們(men) 提供了法家、兵家的專(zhuan) 門課程,這在普通大學生國學教育裏是不會(hui) 有的。很顯然,他們(men) 認為(wei) 法家的馭人之術、兵家的謀略有利於(yu) 企業(ye) 管理,值得教學。故接著前述影響國學課程多寡和教學內(nei) 容設計的四大外在因素——民族文化傳(chuan) 承的政治需求、德育教育目標、國際通識教育潮流、古典主義(yi) 思潮——來說,社會(hui) 經濟界的具體(ti) 而動態的需求便是第五因素。

 

注釋:


① 1994年後,相關(guan) 的政策有:1995 年,原國家教委在52 所高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1998年,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指出要“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的文化傳(chuan) 統”;2014,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並實施《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把傳(chuan) 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達到“立德樹人”根本目的作為(wei) 一項“重點任務”(即文件第9條)


② 閱諸如紀寶成:《接續文脈,重振國學》,2007;劉夢溪:《國學辨義(yi) 》,2008;洪修平、隋思喜:《從(cong) 國學內(nei) 涵的演變談〈儒藏〉的編纂》,2009;吳光:《簡論國學的內(nei) 涵及其學術定位》,2010。


③ 劉小楓、甘陽2000年開始策劃出版《經典與(yu) 解釋》叢(cong) 書(shu) ,影響甚大,原來隻有“西方傳(chuan) 統”係列,後推出“中國傳(chuan) 統”係列。劉小楓在一次訪談中指出,《中國傳(chuan) 統:經典與(yu) 解釋》叢(cong) 書(shu) 誌在複活中國古典的生命力,其書(shu) 的設計以便於(yu) 普及為(wei) 目的,欲令文史專(zhuan) 業(ye) 外的學生和人文愛好者都能讀懂。另一位主編甘陽則長期經營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推動包括國學經典在內(nei) 的古典作品進入更大範圍的大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李紅,朱正威. 試論高校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課程建設[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98184):85-88


[2] 李俊.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與(yu) 高等中醫人才培養(yang) [J]. 醫學與(yu) 社會(hui) ,20082112):59.


[3] 梁閱. 國學經典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研究[D]. 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2014.


[4] 張亞(ya) 群,馮(feng) 寅. 經典的價(jia) 值——“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四校的傳(chuan) 統文化課程評析[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hui) 科學版). 2016333):150.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