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5月4日至5日,一場旨在討論儒教憲政與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有來自中國大陸、港台以及美國的16位學者正式參加了這次研討會,並有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師生以及關注中國未來文化發展方向的香港及內地人士20餘人與會。
此次會議的主辦方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係,在該係教師範瑞平先生的組織和協調以及清華大學貝淡寧先生的協助下舉行。會議分為四大部分:儒教憲政的內容及其特征,中國實行儒教憲政的可行性、可欲性及正當性,分別由蔣慶、康曉光、盛洪和陳祖為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首先就蔣慶先生近來所撰寫的關於儒教憲政的一係列論文進行了研討。蔣先生在儒教方麵的思想雖被屢屢提及,甚或引起較大爭議,但其基於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在憲政思路框架下的係統思考還是首次較為全麵地示人。他對於太學監國製的設計是在2009年曲阜儒學會議論文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同時,他沿著公羊學的理路提出了虛君共和製的構想,以及至此而形成的對道統、法統、國統、政統、治統等儒教“五統”的整體思考,實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成果,也為其近十年來的政治儒學探索做出了一個體係化的總結。蔣先生的思路雖在當下似不見用,但其作為一種政治藍圖和構想,為中國的政治製度的重構、尤其是在儒家文明式微百年之後的複興,提供了極其有益的思路。
蔣先生的係列論文引起持有新左派立場的香港學者王紹光先生的質疑和反對。王先生在其回應蔣先生的論文中就蔣先生提出的中國政治合法性缺位問題之“症”以及對治之“藥”——王道政治——都提出了異議。同時,持有自由主義立場的美國學者李晨陽先生、香港學者陳祖為先生以及宣揚儒家自由主義的白彤東和姚中秋二位先生也對蔣先生的部分主張持有異議。李晨陽、姚中秋以及楊汝清等學者對儒教這一概念的內涵以及在當下社會提出儒教概念的價值和意義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會議討論了北京學者康曉光提出的本土文化複興已經從社會運動演變為社會化的主張;唐文明提出的對儒教憲政落實在憲法層麵的具體問題的深度思考;姚中秋基於對儒家在當代新生轉進的思考而提出的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盛洪提出的以家庭主義為基礎的儒家憲政原則的曆史維度;楊汝清立足於對儒家精神價值及其基本義理在當代社會中的落實問題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製度構想;韓星對三才之道與王道政治的關係所進行的深入思考;李晨陽結合其對西方政治學的思考提出的民主的形式和儒家的內容的調和折中主張;白彤東結合西方思想和儒家思想提出的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主張;陳祖為提出的溫和的圓善主義與儒家價值的溫和推廣等思考;台灣學者林安梧就其所提出的“道的錯置”這一傳統政治的根本困境的厘清、消解及其轉化、創造的可能性的闡述。
在兩天的緊張討論中,香港學者羅秉祥對康曉光的回應,香港學者陳弘毅對盛洪的回應,貝淡寧對陳祖為的回應,範瑞平對李晨陽的回應等等,都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洞見以及有別於一般大陸學者的一種思考和表達。
此次會議的一大特色是不僅僅局限在儒家或儒教“圈內人”的杜門謝客式的自說自話,而是匯聚了儒家的堅守者、同情者以及觀察者乃至反對者。與會的每位學者同時也是對社會有情懷有思考的研究者和行動者,用儒家的話說,乃所謂“謀道者”與“質直而好義者”,大家以良性互動的方式對儒教憲政問題進行梳理、質疑、回應、思考,既避免了閉門造車式的自我美化,又避免了因對儒家的誤解、曲解而引起的情緒化的質疑,故而大家覺得此次會議的收獲頗豐。
另外,會議所定的日期和地點也耐人尋味。1919年的5月4日,在傳統思想依舊根深蒂固的北京,一代熱血青年用自己的行動去探尋一條全新的救國之路——民主科學之路;91年後的今天,在作為聯通中外的國際化大都會的香港,我們又回到對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之路上去尋找出路——儒教憲政之路。這或許就是冥冥中的一種隱喻。伴隨著這次回歸的,不再是暴風驟雨、破舊立新的決絕,而是兼收並蓄、鑠古熔今的和合。我認為,這正是儒家的方式。期望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學術研討。
附錄:
「儒教憲政與中國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係
日期: 2010 年5 月4 至5 日
時間: 上午9 時30 分至下午5 時30 分
研討專題:
‐ 儒教憲政的內容及其特征
‐ 中國實行儒教憲政的可行性
‐ 中國實行儒教憲政的可欲性
‐ 中國實行儒教憲政的正當性
與會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紹光 白彤東 貝淡寧 李晨陽 林安梧 姚中秋
範瑞平 唐文明 康曉光 盛 洪 陳弘毅 陳祖為
楊汝清 蔣 慶 韓 星 羅秉祥
主題報告:蔣慶:儒家憲政的內容及其特征
評論:王紹光
唐文明:儒教、憲政與中國:一個初步的思考
白彤東:一個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一個更現實的烏托邦?
主題報告:康曉光:“儒化總論”:從“社會運動”到“社會化”
評論:羅秉祥
韓星:三才之道與王道政治
楊汝清:以孝治天下:儒家治國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可行性初探
主題報告:盛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論儒家憲政原則的曆史緯度
評論:陳弘毅
林安梧:論“道的錯置”之消解及其創造之可能
姚中秋:論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主題報告:陳祖為:儒家憲政的合法性問題
評論:貝淡寧
李晨陽:“天-地-人之天,還是超越天-地-人之天?”——兼論民主的形式和儒家的內容
評論:範瑞平
會議總結:範瑞平、貝淡寧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