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會營作者簡介:常會(hui) 營,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東(dong) 壽光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副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儒教、儒家哲學與(yu) 禮樂(le) 文化,著有《<論語集解>與(yu) <論語集注>的比較研究》《北京孔廟祭孔禮儀(yi) 研究》等。 |
孔廟祭孔研究曆史文獻及現代論著綜述
作者:常會(hui) 營
來源:本文縮略版發表於(yu) 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中共磐安委宣傳(chuan) 部編:《新時代中國孔廟發展之路》,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臘月初六日戊申
耶穌2019年1月11日
[摘要]孔廟祭孔,現在已經成為(wei) 兩(liang) 岸三地、東(dong) 亞(ya) 乃至歐美一些國家每年一大盛事。當然,部分孔廟逐步恢複了春秋二祭,越來越與(yu) 曆史上傳(chuan) 統的祭孔相貼近。而且,隨著國家政府對孔子、儒學的高度重視,祭孔的影響力也越來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進行之際,我們(men) 有必要對孔廟祭孔的曆史文獻以及現代論著做一查考,以便為(wei) 當前孔廟祭孔活動及研究提供重要曆史依據,並對今後孔廟祭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更好地弘揚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關(guan) 鍵詞]孔廟祭孔、曆史文獻、現代論著
一、孔廟祭孔研究之曆史文獻
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曆史上的文獻是比較豐(feng) 富的。例如,唐代《隋書(shu) 》、《大唐開元禮》上載有隋唐時期孔廟祭孔釋奠的珍貴史料。宋濂《元史•祭祀誌》,黃佐《南雍誌》、張鄂《大成樂(le) 舞圖譜》、史記事《大成禮樂(le) 集》等,則是明代孔廟祭孔研究重要文獻史料。清代李周望、謝履忠同撰《國學禮樂(le) 錄》、清代文慶、李宗昉纂修《欽定國子監誌》,清代孫承澤《春明夢餘(yu) 錄》,以及《明清實錄》,是研究元、明、清三代特別是北京國子監、孔廟的重要曆史文獻。如王霄冰所言:“明清文獻中記載的丁祭祭儀(yi) ,一般都大同小異,而且清代的祭禮,明顯帶有繼承明代的痕跡。”[1]
此外,《二十四史》中的禮誌部分,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通典》,宋鄭樵《通誌》,宋末元初馬端臨(lin) 編撰的《文獻通考》,明泰昌元年官修《禮部誌稿》,明代《大明集禮》、《大明會(hui) 典》、《明太學誌》,李之藻所撰《泮宮禮樂(le) 疏》,清代孔繼汾的《孔氏家儀(yi) 》,孔尚任的《聖門樂(le) 誌》,張行言的《聖門禮樂(le) 統》,汪烜所撰《樂(le) 經律呂通解》,彭其位所撰《學宮備考》,龐鍾璐的《文廟祀典考》,藍錫瑞等撰《文廟丁祭譜》,張安茂《泮宮禮樂(le) 全書(shu) 》、應寶時《直省釋奠禮樂(le) 記》,邱之錄《丁祭禮樂(le) 備考》,中國各省市縣的地方誌書(shu) ,都有關(guan) 於(yu) 國家文廟(包括北京孔廟)以及地方府、州、縣、衛學文廟祭孔釋奠的重要史料。清代秦蕙田的《五禮通考》,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禮學的集大成之作。該書(shu) 裁減《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等文獻之資料,條分縷析,按類排比,後附案語,考辨吉、凶、賓、軍(jun) 、嘉五禮,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和文獻價(jia) 值。
二、孔廟祭孔研究之現代論著
據筆者搜集考察,改革開放後較早談及北京孔廟祭孔的是首都博物館齊心1983年所編《北京孔廟》[2]。該書(shu) 是很薄的一小冊(ce) ,僅(jin) 三十餘(yu) 頁,而且附了若幹建築圖片。它主要論述了北京孔廟的建製及曆史沿革,孔廟的建築,曆代的祭孔活動,孔廟的文物古跡,有一定的文獻史料價(jia) 值。其中曆代的祭孔活動一部分,主要講述了北京孔廟祭孔儀(yi) 式的時間、地點、儀(yi) 程、主祭官,還講到了明代嚴(yan) 嵩祭孔與(yu) 觸奸柏的故事,最後還提到了民國初年袁世凱祭孔。
談到孔廟祭孔,我們(men) 就不能不提到一個(ge) 重要的全國性學術組織——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是由全國各地孔廟(文廟)、書(shu) 院以及孔廟配祀人物之廟宇、紀念館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者自願結成的學術性、全國性的社會(hui) 組織,於(yu) 1994年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成立。1995年9月,由山東(dong) 曲阜、首都北京、浙江衢州、黑龍江哈爾濱、江蘇蘇州、四川德陽多家孔廟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曲阜孔廟與(yu) 北京孔廟同設協會(hui) 辦事機構。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是國內(nei) 唯一開展孔廟類儒家紀念建築保護、利用、研究工作的全國性學術團體(ti) 組織,承擔國內(nei) 孔廟保護、利用、研究工作,與(yu) 世界各地孔廟及儒學組織開展交流,促進孔廟事業(ye) 的發展。
回顧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成立曆史,我們(men) 會(hui) 發現,在它剛剛成立之時,便是以孔廟保護與(yu) 利用為(wei) 核心宗旨的。這一宗旨一直貫徹至今。翻看其成立後出版的第一期刊物由孔祥林主編的《孔廟通訊》[3]目錄,我們(men) 看到的多是孔廟保護與(yu) 如何開發利用的文章,例如四川富順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王明璋《文廟維修、保護與(yu) 利用初探》、阮光祿《保護修繕河內(nei) 文廟國子監繼承民族文化遺產(chan) 》、《黃岩孔廟的保護與(yu) 利用工作情況簡介》、常希遠《古貌新姿夫子廟六朝聖地更輝煌——談南京夫子廟的保護和利用》等。
1995年以來,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本著保護、研究、開發、利用孔廟及其他儒家紀念建築,弘揚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宗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每年都召開年會(hui) 和學術研討會(hui) ,發表論文百餘(yu) 篇,產(chan) 生了較大影響。[4]
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現代研究論著,並不是很多。這與(yu) 現今學界禮學研究的相對沉寂是密切相關(guan) 的。當然,目前這一沉寂狀況正在得到有效改觀。對於(yu) 三禮(《周禮》《儀(yi) 禮》《禮記》)的研究,曆來是學術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現階段,學術界對三禮的研究有日漸升溫的趨向,陳戍國1998年出版的《中國禮製史》[5]可謂是現代禮學研究的抗鼎之作,廣大悉備,無所不包。其重點還是在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等方麵,對於(yu) 孔廟祭孔禮儀(yi) 也作了一定歸納和總結,為(wei) 今後的孔廟祭孔研究提供了文獻依據。
對於(yu) 孔廟祭孔釋奠的研究,隨著中華文化走向全麵複興(xing) ,特別是21世紀以來全國各地孔廟祭孔的逐步恢複並走向兩(liang) 岸三地聯合祭孔,以及央視及各地衛視、網絡媒體(ti) 的大力宣傳(chuan) 報道,近些年來似乎正在升溫,出現了一些關(guan) 於(yu) 孔廟及祭孔禮樂(le) 方麵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這都是值得可喜和稱道的。
2001年,江帆、艾春華出版的專(zhuan) 著《中國曆代孔廟雅樂(le) 》,是一部孔廟雅樂(le) 研究重要著作。該書(shu) 詳細論述了祭孔用樂(le) 曆史和孔廟雅樂(le) 的形成,孔廟樂(le) 章、樂(le) 名、曲譜的變化與(yu) 發展,孔廟雅樂(le) 的曆史淵源,孔廟祭祀舞蹈的內(nei) 容、形式及其曆史淵源,孔廟樂(le) 舞編製與(yu) 樂(le) 器演奏,孔廟八音之器的應用與(yu) 沿革,祭孔祀典禮樂(le) 的進行程序,對曲阜孔廟雅樂(le) 歌工聲樂(le) 訓練進行了研究,對曲阜孔廟樂(le) 舞生、樂(le) 舞飾物及導引樂(le) 曲、清代丁祭音律和旋宮轉調進行了考證,闡述了孔廟樂(le) 舞與(yu) 古代音樂(le) 美學觀,並對曆代祭孔樂(le) 譜進行了保存。正如著名學者駱承烈先生在該書(shu) 序言中所評價(jia) 的“作用運用大量豐(feng) 富的曆史資料,探索、論證了孔廟雅樂(le) 的淵源、形成及曆代的發展,並對曆代孔廟雅樂(le) 的歌詞、曲譜、樂(le) 器及樂(le) 舞編排進行了縝密的考證,填補了古代音樂(le) 史中的空白。最後又升華到理論的高度,由孔廟雅樂(le) 論及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及音樂(le) 美學觀。……20世紀80年代初期,江、艾二君發掘整理祭孔樂(le) 舞後,該樂(le) 舞在曲阜、北京、上海和日本等地多次演出”。[6]該書(shu) 對曆代孔廟祭祀樂(le) 舞文獻進行了詳盡梳理研究,為(wei) 曲阜孔廟、北京孔廟等祭孔禮樂(le) 實踐,提供了很好地專(zhuan) 業(ye) 指導和智力支持。
2004年,該年年會(hui) 於(yu) 北京孔廟隆重召開,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內(nei) 容豐(feng) 富、裝幀精美的《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論文集》[7]。該書(shu) 除了延續“孔廟的保護與(yu) 利用”專(zhuan) 題外,還增設了“孔廟的曆史沿革”、“孔廟的建築特色”、“孔廟與(yu) 儒學傳(chuan) 播”幾個(ge) 專(zhuan) 題,內(nei) 容更為(wei) 充實。但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文章幾乎沒有,僅(jin) 有的一篇相關(guan) 文章便是第一篇曲阜孔祥峰、彭慶濤所撰寫(xie) 的《衍聖公冊(ce) 封與(yu) 孔廟祭祀》,該文對衍聖公冊(ce) 封及曆代曲阜孔廟祭祀之曆史進行了詳盡的追溯考察。
2007年,孔德平、彭慶濤編著《曲阜孔廟祭祀通解》[8]一書(shu) 。該書(shu) 對孔廟祭祀禮儀(yi) 的曆史沿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勾勒,其重點是對曲阜孔廟之祭祀進行了整理研究。
2008年,王霄冰出版了《南宗祭孔》一書(shu) 。該書(shu) 序言中提到:2004年9月,中斷了半個(ge) 多世紀的孔氏南宗祭孔儀(yi) 式重新拉開帷幕,自此每年一祭,已連續五年。和史上其他形式不同,新時期的南宗祭孔定位於(yu) “當代人祭孔”和“平民化祭孔”。[9]該書(shu) 分“曆史篇”、“理論篇”、“實踐篇”和“未來篇”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孔廟祭孔,講述了祭孔禮儀(yi) 的曆史形成、四時丁祭、禮器、祭品和樂(le) 舞、衢州孔廟祭孔。第三部分包括了孔氏南宗家廟(其中有近代的祭孔典禮一節),衢州當代祭孔(其中包括當代祭孔儀(yi) 式的誕生、衢州祭孔的特色以及南宗首創——學祭),社會(hui) 反響及文化效應(其中包括衢州祭孔因何成功一節)。第四部分包括從(cong) 家祭到公益性的地方節日以及南宗祭孔的經濟與(yu) 旅遊開發。欲了解南宗祭孔曆史及今天,可以參考此書(shu) 。
2009年,孔德平、彭慶濤、孟繼新著《祭孔禮樂(le) 研究》[10]一書(shu) 。該書(shu) 將重心放在祭孔禮器、樂(le) 器、樂(le) 章、佾舞、曲阜祭孔典禮方麵;其對孔廟釋奠沿革所作的歸納和一覽表,也為(wei) 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地基礎。
2009年,楊義(yi) 堂編著《祭孔大典》[11](附光盤),對於(yu) 祭孔曆史、近年來的祭孔大典、祭孔時所配享的聖哲先賢、明清的釋奠禮製,以及2007、2008年曲阜孔廟祭孔大典並北京孔廟、上海文廟、衢州孔廟、長春文廟、哈爾濱文廟、泉州府文廟、台北文廟的祭孔大典進行了簡要論述;同時,該書(shu) 對祭孔樂(le) 舞進行了文化解讀,對於(yu) 明清祭孔樂(le) 舞圖譜、樂(le) 譜以及釋奠歌辭、祭文、詩詞予以了收錄,為(wei) 我們(men) 保存了珍貴的祭孔大典曆史史料。
2010年,適逢孔子誕辰2560年,台北市政府及台北孔廟舉(ju) 辦了“2010年春祭及世界的孔子:孔廟與(yu) 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並在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世界的孔子:孔廟與(yu) 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正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兼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黃呂錦茹在《序一》中所言:台灣自清代以來便不曾間斷“祭孔”之祀典。以台北市而言,從(cong) 日治時期興(xing) 建孔廟之後,雖曾曆經患難與(yu) 多事之秋,亦不曾間斷過這一件重要的大事:對於(yu) 祭孔古禮的傳(chuan) 承與(yu) 保存。台北市政府及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hui) 認為(wei) ,在一個(ge) 世代之交的新世紀之初,更應當對此一已經傳(chuan) 承千年的文化傳(chuan) 統,尋思其“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的生命動力,進而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高山仰止”情懷下,擴大辦理一次2010年的春祭,同時也更廣邀國內(nei) 外長期關(guan) 心儒學祭孔祀典的專(zhuan) 家學者與(yu) 會(hui) ,舉(ju) 辦“世界的孔子:孔廟與(yu) 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就祀孔典禮的傳(chuan) 統與(yu) 創新、社會(hui) 文化變遷中的孔廟定位、現代化思潮對於(yu) 儒學的激蕩與(yu) 融合等議題進行研討,並在實際的層麵展演國內(nei) 外保存下來的不同佾舞,提供國人更宏觀的國際平台,重新麵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精神銜接的思考。[12]
該論文集共收錄來自國內(nei) 外學者共計16篇文章,其中大陸學者如孔祥林、王霄冰、楊朝明皆參加了會(hui) 議,並提交了參會(hui) 論文。與(yu) 會(hui) 學者大部分論題皆與(yu) 孔廟祭孔相關(guan) ,例如魏偉(wei) 森的《祭孔與(yu) 儒家對神明的概念》,林鶴璿的《韓國文廟釋奠佾舞的舞蹈動作》,蔣秋華的《論閻若璩考據方法的運用——以從(cong) 祀孔廟為(wei) 例》,宮筱筠的《創造性的詮釋:江文也的<孔廟大晟樂(le) >與(yu) 傳(chuan) 統祭孔樂(le) 》,金龍福的《論文廟佾舞的美學》,金天浩的《當今韓國流傳(chuan) 的釋奠祭饌類比較》,李焯然的《拜孔子、啟智慧:新馬地區的華人祭孔活動》,林泰勝的《聖的表象:身體(ti) 的形式與(yu) 符號權力》,王霄冰的《德國傳(chuan) 教士眼中的曲阜孔廟與(yu) 釋奠儀(yi) 式》,水口拓壽的《論台灣一九六八至一九七零年的“祭孔禮樂(le) 至改進”》,陳玉秀的《佾舞身心結構之探索》,金聖基的《文廟釋奠樂(le) 舞的起源》,蘇秉衡的《論文廟釋奠樂(le) 隊的編製演變》等,都從(cong) 不同角度對孔廟祭孔做了深入研究、解讀與(yu) 闡發。
2010年,台灣學者黃進興(xing) 出版了《優(you) 入聖域——權力、信仰與(yu) 正當性》[13]一書(shu) ,兩(liang) 岸學界反響強烈。該書(shu) 被視為(wei) 台灣中研院院士黃進興(xing) 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國思想史領域研究孔廟祭祀製度最重要的著作。本書(shu) 最具意義(yi) 的是對曆史上孔廟祭祀製度的研究。本書(shu) 認為(wei)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裏,孔廟恰是文化力量與(yu) 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為(wei) 世界性的曆史宗教,孔廟祭祀亦引人入勝。在本書(shu) 的第二部分“皇帝、儒生與(yu) 孔廟”中,作者從(cong) 清初政治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道統與(yu) 治統之間:從(cong) 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製論皇權與(yu) 祭祀禮儀(yi) 、權力與(yu) 信仰:孔廟祭祀製度的形成、學術與(yu) 信仰:論孔廟從(cong) 祀製與(yu) 儒家道統意識、孔廟的解構與(yu) 重組:轉化傳(chuan) 統文化所衍生的困境幾個(ge) 方麵,對於(yu) 道統與(yu) 治統、皇權與(yu) 祭祀禮儀(yi) 、權力、學術與(yu) 信仰等之間錯綜複雜的關(guan) 係進行了深入研究與(yu) 闡發。在第四部分附錄中,他還探討了荀子:孔廟從(cong) 祀的缺席者?從(cong) 另外一個(ge) 角度對於(yu) 孔廟祭祀進行了曆史考察。
2010年7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三屆年會(hui) 於(yu) 汕頭市潮陽孔廟召開,並有《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三屆年會(hui) 論文集》結集。在該年論文集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祀的文章有七篇,它們(men) 分別是韓英的《清代北京孔廟釋奠程序述略》、常會(hui) 營的《北京孔廟釋奠曆史沿革及文化蘊涵》、邵紅、費雅楠的《天津文廟孔子大祀複原陳列探微》、王戰生的《淺論吉林文廟祀典》、劉續兵的《孔廟祭祀的文化意蘊》、彭慶濤、孟繼新的《曲阜孔廟釋典禮樂(le) 沿革考略》、劉岩、魯鳳的《淺析曲阜孔氏家廟的祭祀活動》。
2011年,孔祥林、孔喆所著的《世界孔子廟研究》[14]亦可謂新中國成立以來孔廟研究集大成式的著作,對於(yu) 孔廟分類、曆史沿革、孔廟禮製、世界各地孔廟等進行了全麵細致的研究和比較,其著重點還在孔廟,對於(yu) 孔廟禮儀(yi) 亦有不少論述。這都為(wei) 本書(shu) 對於(yu) 孔廟祭孔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地文獻支持。
2011年,曲英傑出版了《孔廟史話》一書(shu) 。[15]該書(shu) 主要論述了孔子生平、曲阜孔廟、京城孔廟、地方孔廟、國外孔廟等內(nei) 容。同時,在論述京城孔廟及各地方孔廟及國外孔廟過程中,作者對孔廟祭孔的起源、發展、完善過程及相關(guan) 孔廟祭祀活動予以了考察。
2011年7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四屆年會(hui) 於(yu) 哈爾濱文廟召開,並有《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四屆年會(hui) 論文集》結集。在該年論文集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祀的文章有三篇,它們(men) 分別是常會(hui) 營的《北京孔廟祭孔釋奠及文化意蘊》、張勁雷的《蘇州文廟祭孔研究》、閆亞(ya) 男的《淺析祭孔樂(le) 舞的發展過程》。
2012年,幹春鬆的《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16](修訂版)正式出版。該書(shu) 把儒家視為(wei) 一種製度化的存在,並從(cong) “儒家的製度化”和“製度的儒家化”兩(liang) 個(ge) 層麵探討了儒家思想與(yu) 中國社會(hui) 之間的互動,為(wei) 全麵審視儒家的曆史功能提供了一個(ge) 新的視角,並對儒家在近代失去製度的支撐而陷入解體(ti) 的命運做出了新的解釋。該書(shu) 突破了學術界流行的“觀念史”的儒家研究框架,走出了一條兼顧思想史和知識社會(hui) 學立場的新的研究路徑。在該書(shu) 第二章《儒家的製度化》之“孔子的聖人化”一節,作者從(cong) 聖人與(yu) 素王、孔廟及其從(cong) 祀製度兩(liang) 個(ge) 維度,對該書(shu) 主題予以了闡發。作者認為(wei) :“孔廟的雛形是孔子弟子因結廬守喪(sang) 而逐漸形成的一個(ge) 存放孔子的遺物,並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然而,這個(ge) 被稱為(wei) ‘孔裏’的地方,因為(wei) 漢高祖劉邦在路經魯國的時候用太牢祭拜孔子的時間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並在很大程度改變了孔廟的性質。因為(wei) 在漢高祖祭拜之後,諸侯卿相便將拜謁孔廟作為(wei) 一種政治禮儀(yi) 。……由於(yu) 孔子地位的不斷提升,對於(yu) 孔廟的祭祀則逐漸由弟子自發的轉向朝廷的行為(wei) 。”[17]幹春鬆正確指出:“如果說,經學體(ti) 係的形成是儒學意識形態化的標誌,那麽(me) 孔廟則是儒學價(jia) 值的物質化表達。因此,當合法性資源越是稀缺,對孔子的尊崇就越是隆重。”[18]他指出:“孔廟的配享和從(cong) 祀製度,使得儒生之追求除了政治體(ti) 係中的功名之外,還有儒家道統中的不朽地位。因此,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從(cong) 祀孔廟乃儒生之終極追求。不過從(cong) 祀資格的獲得也與(yu) 現實政治關(guan) 聯密切。”[19]應該說,幹春鬆對於(yu) 廟學合一及孔廟配享和從(cong) 祀製度的分析,是極具思想見地的。
2012年7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五屆年會(hui) 於(yu) 天津文廟召開,並有《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五屆年會(hui) 論文集》結集。在該年論文集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祀的文章有四篇,它們(men) 分別是張燕生的《淺議孔子享祭形式的曆史演變》、常會(hui) 營的《現代祭孔釋奠的若幹問題及其文化意蘊》、李洪偉(wei) 的《對孔子的祭拜禮儀(yi) 之初探》、閆亞(ya) 男的《祭孔樂(le) 舞發展曆程的淺析與(yu) 思考》。
2013年,中國孔廟協會(hui) 第十六屆年會(hui) 於(yu) 吉林長春文廟舉(ju) 行,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中國文廟(孔廟)未來之夢——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六屆年會(hui) 文集》[20]。本屆年會(hui) 也精選了前三屆和此屆年會(hui) 較為(wei) 優(you) 秀的論文一同刊印出版。在該年論文集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祀的文章有八篇,它們(men) 分別是孔德平、楊金泉的《曆史的接力——從(cong) 孔廟的配享從(cong) 祀看儒學的傳(chuan) 承與(yu) 流變》,常會(hui) 營的《現代祭孔釋奠的若幹問題及其文化意蘊》,劉續兵的《孔廟祭祀與(yu) 儒學嬗變》,孔令仁、金上進的《溫州孔廟祭孔禮儀(yi) 及其文化意義(yi) 》,黃學民的《哈爾濱文廟“大祀規格”探究》,林江的《淺析孔廟的“四配”》,韓英的《清代北京孔廟釋奠程序述略》,張燕生、梁麗(li) 錦的《淺議孔子享祭形式的曆史演變》。
2014年,董喜寧出版了《孔廟祭祀研究》[21]一書(shu) 。作者認為(wei) ,孔廟祭祀在中國古代是一項常行的禮儀(yi) 活動。它既是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實施教化的重要舉(ju) 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動主要由以下要素組成:祭祀場地、祭祀時間、享祭者、獻祭者、祭祀品物、祭祀樂(le) 舞及祭祀儀(yi) 式等。在兩(liang) 千多年的祭孔曆史上,這些要素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書(shu) 從(cong) 孔廟、享祭者、獻祭者、祭品與(yu) 祭器、祭祀樂(le) 舞、祭祀名類與(yu) 釋奠程序等方麵對孔廟祭祀進行了較為(wei) 全麵深入的研究,並從(cong) 禮的角度對祭孔活動這一有機整體(ti) 進行禮製、禮儀(yi) 、禮物等方麵的綜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
2014年,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七屆年會(hui) 於(yu) 南寧文廟舉(ju) 行。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孔廟文化功能的當代價(jia) 值——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七屆年會(hui) 論文集》[22]一書(shu) 。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論文有五篇,分別是劉岩、魯鳳的《淺析曲阜孔氏家廟的祭祀活動》,彭慶濤、孟繼新的《曲阜孔廟釋奠禮樂(le) 沿革考略》,曾曉紅的《蘇州文廟祭孔的碑刻》,常會(hui) 營的《先秦至兩(liang) 漢國家祀孔考略》,陳炘的《“質以代興(xing) ,妍因俗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的孔廟祭孔樂(le) 舞》。
2014年12月,朱鴻林所著《孔廟從(cong) 祀與(yu) 鄉(xiang) 約》[23]一書(shu) 出版。本書(shu) 論文十三篇,分為(wei) 兩(liang) 組。前八篇研討的孔廟從(cong) 祀問題,其實質是明代衡量學術的原則和標準,由此可見朝廷以及當時的一般意見對於(yu) 道學和個(ge) 別人物(如王陽明)的看法。後五篇論鄉(xiang) 約,有兩(liang) 篇通論和三個(ge) 具體(ti) 個(ge) 案。在明代地方社會(hui) 的治理中,宗族和鄉(xiang) 紳起過重要的作用,士人在鄉(xiang) 裏主導的風俗教化與(yu) 官方主導的相對嚴(yan) 酷的裏甲、保甲製度,彼此能夠替換、互補,這是鄉(xiang) 約製度在當時漸趨流行的原因。該書(shu) 隸屬於(yu) 朱鴻林·明史研究係列(共3冊(ce) ),這套叢(cong) 書(shu) 還包括《儒者思想與(yu) 出處》、《<明儒學案>研究及論學雜著》。“朱鴻林明史研究係列”為(wei) 他此前專(zhuan) 題研究的係統結集,完整的呈現了其在明史領域創造多年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2015年10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八次年會(hui) 於(yu) 山西汾州府文廟召開,並有《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八次年會(hui) 論文集》結集。在該年論文集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祀的文章有九篇,它們(men) 分別是孔健的《淺談曲阜孔廟祭孔大典的曆史與(yu) 傳(chuan) 承》、張帥、陳晶的《清代皇帝闕裏釋奠之製初探》、孫勝利、丁磊的《曲阜孔廟祭田初探》、馬金麗(li) 的《杭州孔廟祭祀係列活動對青少年教育意義(yi) 的調研》、孔祥林的《孔子廟的社會(hui) 功用——崇德、報本與(yu) 教化》、張征的《曲阜孔廟從(cong) 祀閩籍先儒簡介》、王蕊的《釋菜禮的演變》、常會(hui) 營的《隋唐五代時期國家祭孔釋奠考略》、崔倩的《同治中興(xing) 釋奠先行——以杭州孔廟銅簋為(wei) 中心》。此次年會(hui) 結束後,本人的《隋唐五代時期國家祭孔釋奠考略》一文,為(wei) 嘉定孔廟《科舉(ju) 學論叢(cong) 》編輯老師選中,發表於(yu) 該年的《2015科舉(ju) 學論叢(cong) 》(第二輯)。
2016年,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九屆年會(hui) 於(yu) 四川德陽文廟舉(ju) 行。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孔廟文化的守望與(yu) 拓展》[24]一書(shu) 。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九篇,分別是孔祥林的《崇德報本教化——文廟的社會(hui) 功用》,劉章澤、李峰、趙家蓉的《儀(yi) 式構建與(yu) 信仰的重建——關(guan) 於(yu) 文廟祭祀及禮儀(yi) 活動的思考》,常會(hui) 營的《宋、金、元時期國家祭孔釋奠考略》,馬金麗(li) 的《杭州孔廟祭孔係列活動對青少年教育意義(yi) 的調研》,孫芳的《曲阜曆代祭孔祭文(祝文)淺析》,吳藝娟、邱端芽的《簡略古代文廟與(yu) 儒家文化的依存關(guan) 係——以泉州府文廟祭孔禮樂(le) 器為(wei) 例》,張帥、陳晶的《清代皇帝闕裏釋奠之製初探》,李紹先的《釋奠古禮與(yu) 清末民初德陽文廟祭孔》,李峰、程楓淮的《孔廟從(cong) 祀川籍先儒舉(ju) 要——試論張栻、魏了翁的思想業(ye) 績》。
2017年3月,薑淑紅所著《清儒從(cong) 祀孔廟研究》一書(shu) 出版[25]。作者認為(wei) ,曆代統治者對孔廟從(cong) 祀都非常重視,清軍(jun) 入關(guan) 並確立在全國的統治後,為(wei) 化解因長期對抗造成的精神緊張,盡快恢複社會(hui) 基本倫(lun) 理秩序,在為(wei) 孔子上尊號的同時,不斷增加從(cong) 祀人員。在清代的孔廟從(cong) 祀中,清儒從(cong) 祀尤為(wei) 重要,與(yu) 清代的文化政策聯係最為(wei) 密切。雍正時期實行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反映在孔廟從(cong) 祀上,便是批準多位理學名儒從(cong) 祀孔廟,雍正還首開從(cong) 祀本朝理學名儒的先例,將陸隴其推上孔子廟堂。乾嘉時期漢學鼎盛,程朱理學雖高居廟堂,卻趨於(yu) 衰退。道光以後,清統治者出於(yu) 挽救危局的需要,繼續提倡和強化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采取了一些提高理學地位的措施,突出體(ti) 現在采取從(cong) 祀清代理學名儒的辦法來積極鼓勵。在統治者政策支持下,相繼有陸隴其、孫奇逢、張履祥等清代理學大儒登上孔子廟堂。孫奇逢從(cong) 祀孔廟,反映了道光年間“真理學”興(xing) 起和漢宋趨於(yu) 調和的社會(hui) 思潮。張履祥從(cong) 祀是在其理學名儒形象逐漸被社會(hui) 認可的基礎上,在國家急於(yu) 推崇“正學”以加強象征權威的背景下,通過浙江官紳的不懈努力,最後取得成功。光緒末年,顧、黃、王三大儒從(cong) 祀孔廟,則是特定時代背景下清廷的非常之舉(ju) ,清廷允準三大儒從(cong) 祀,主要是因為(wei) 三大儒學說既合乎時代變革,又不離乎中國固有的經史之學,能滿足清政府在新政時期既要求變革又要守住國粹進而穩定統治的願望。總之,清儒從(cong) 祀作為(wei) 清統治者文化政策的重要內(nei) 容,既能反映清代文化政策之演變,又能體(ti) 現不同時期社會(hui) 思潮的變化,與(yu) 清代社會(hui) 變遷之大勢緊密相連。
2017年8月,劉續兵、房偉(wei) 所著《文廟釋奠禮儀(yi) 研究》一書(shu) 出版[26]。作者認為(wei) ,文廟釋奠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國祭”,其雛形可以追溯到孔子辭世之年,不僅(jin) 表達了後世對於(yu) 孔子本人及曆代儒家聖賢的禮敬與(yu) 尊崇,更體(ti) 現出傳(chuan) 統社會(hui) 對於(yu) 孔子所確立的價(jia) 值觀的崇仰。此外,文廟釋奠還從(cong) 中國走向世界,堪稱曆史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範例。《文廟釋奠禮儀(yi) 研究》一書(shu) 由七個(ge) 部分構成,詳細梳理了文廟釋奠禮儀(yi) 形成與(yu) 發展的曆史脈絡,對與(yu) 文廟釋奠禮儀(yi) 密切相關(guan) 的文廟建築製度、從(cong) 祀製度等進行了專(zhuan) 門的分析研究,並從(cong) 文化、政治、宗教等角度對文廟釋奠的思想文化內(nei) 涵進行了係統分析。該著特別關(guan) 注文廟釋奠禮儀(yi) 在當代社會(hui) 的延續與(yu) 發展,提出了當代文廟釋奠禮儀(yi) 的新構想。這對於(yu) 聖地曲阜的文化建設、對於(yu) 當前文廟釋奠禮儀(yi) 的開展無疑具有重要價(jia) 值。
2017年10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二十屆年會(hui) 於(yu) 安徽省旌德文廟舉(ju) 行。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二十次年會(hui) 論文集》[27]一書(shu) 。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五篇,分別是陳靖秋、孔健的《曲阜祭孔樂(le) 舞考略》,陳彤的《民國時期天津文廟祀孔活動概述》,孔健、劉璀的《淺談曲阜孔廟祭孔大典的曆史與(yu) 傳(chuan) 承》,常會(hui) 營的《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孔廟祭孔及文化意蘊》,劉玥的《至大元年大長公主祭孔廟二碑考析》。
2018年1月,曲阜禮樂(le) 文明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中心主辦,中國孔子研究院禮樂(le) 文明中心、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承辦,宋立林主編的《新禮樂(le) 》[28]一書(shu) 出版。該書(shu) 融匯了諸多中國現當代著名禮樂(le) 研究專(zhuan) 家學者的論文,分為(wei) “禮樂(le) 文明與(yu) 中華氣象”“禮樂(le) 文明與(yu) 時代精神”“禮樂(le) 傳(chuan) 統與(yu) 古代文明”“禮史考論”“樂(le) 史考論”“禮樂(le) 研究的回顧與(yu) 展望”幾大版塊。該書(shu) 一共34篇論文,其中相關(guan) 孔廟祭孔研究的文章就有10篇,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楊朝明的《禮製“損益”與(yu) “百世可知”——孔廟釋奠禮儀(yi) 時代性問題省察》、劉續兵的《反本修古盡祭之義(yi) ——當代文廟釋奠儀(yi) 程的建構》、李紀祥的《前孔子時代的古釋奠禮考釋》、《西漢封爵孔子的兩(liang) 種走向:血緣性與(yu) 非血緣性》、孔祥林的《釋奠禮的發展》、陳東(dong) 的《釋奠製度與(yu) 孔子崇拜》、常會(hui) 營的《魏晉南北朝國家祭孔釋奠考略》、房偉(wei) 的《文廟從(cong) 祀製度考論》、楊朝明的《文廟祭祀及其教化功能》、韓國林鶴璿的《文廟佾舞的曆史由來及其哲學背景》。由此來看,孔廟祭孔研究已經逐漸成為(wei) 禮樂(le) 文明研究的重中之重。
2018年11月14日,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二十一次年會(hui) 於(yu) 浙江省磐安縣(文廟)舉(ju) 辦。會(hui) 後,結集出版了《新時代中國孔廟發展之路》[29]一書(shu) 。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孔廟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七篇,分別是胡利紅的《南宋釋奠禮主祭附祀人員考》、張曉旭《論新時代中國孔廟學》、駱秀華《孔廟祭孔樂(le) 舞解讀》、李妍《萍鄉(xiang) 孔廟的祭祀活動》、孔麗(li) 園、李玉國《祭孔儀(yi) 式的發展曆程與(yu) 現實意義(yi) 》、楊曉達《帝王親(qin) 祀孔子與(yu) 孔廟祭器》、常會(hui) 營《孔廟祭孔研究曆史文獻及現代論著綜述》。
結語
孔廟祭孔,隨著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複興(xing) ,現在已經成為(wei) 兩(liang) 岸三地、東(dong) 亞(ya) 乃至歐美一些國家每年一大盛事。當然,大陸大多選擇在陽曆9月28日孔子誕辰進行祭祀,部分孔廟逐步恢複了春秋二祭,越來越與(yu) 曆史上傳(chuan) 統的祭孔相貼近。而且,隨著國家政府對孔子、儒學的高度重視,大力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創新和發展,祭孔的影響力也越來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進行之際,我們(men) 對孔廟祭孔的曆史文獻以及現代論著做一查考,可以為(wei) 當前孔廟祭孔活動及祭孔研究提供重要曆史依據,並對今後孔廟祭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更好地弘揚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簡介:常會(hui) 營,男,漢族,山東(dong) 壽光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現就職於(yu)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禮樂(le) 文明中心兼職研究員;衡水學院特聘教授。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董仲舒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論語》學、孔子及門人弟子研究、祭孔禮儀(yi) 以及孔廟和國子監曆史文化。
注釋:
[1]王霄冰:《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本真性的衡量標準——以祭孔大典為(wei) 例》,載《文化遺產(chan) 》,2010年04期。本文同載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編《“美學與(yu) 文化生態建設”國際論壇論文集》,2010年9月。
[2]齊心編:《北京孔廟》,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孔祥林主編:《孔廟通訊》(內(nei) 部交流),1996年10月第1期。
[4]張柏:《序言》,參見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編:《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5]陳戍國:《中國禮製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江帆、艾春華著:《中國曆代孔廟雅樂(le) ·序》,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編:《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
[8]孔德平主編、彭慶濤撰寫(xie) :《曲阜孔廟祭祀通解》,現代出版社,2007年版。
[9]徐宇寧:《序》,參見王霄冰:《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孔德平、彭慶濤、孟繼新:《祭孔禮樂(le) 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1]楊義(yi) 堂編著:《祭孔大典》,山東(dong) 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12]參見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hui) 編印:《“世界的孔子:孔廟與(yu) 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序一》,2010年。
[13]黃進興(xing) :《優(you) 入聖域——權力、信仰與(yu) 正當性》,中華書(shu) 局,2010年版。
[14]孔祥林等著:《世界孔子廟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15]曲英傑:《孔廟史話》,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16]幹春鬆:《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該書(shu) 是作者在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製度儒學》一書(shu) 基礎上修訂而成。而其2001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博士論文《製度化儒家的解體(ti) (1895-1919)》則應是以上兩(liang) 書(shu) 的思想基礎和來源。
[17]幹春鬆:《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15頁。
[18]幹春鬆:《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頁。
[19]幹春鬆:《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124頁。
[20]崔永泉、劉紅宇主編:《中國文廟(孔廟)未來之夢——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六屆年會(hui) 文集》,吉林出版集團/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21]董喜寧:《孔廟祭祀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22]李文主編:《孔廟文化功能的當代價(jia) 值——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十七屆年會(hui) 論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3]朱鴻林:《孔廟從(cong) 祀與(yu) 鄉(xiang) 約》,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4年版。
[24]陳洪興(xing) 主編:《孔廟文化的守望與(yu) 拓展》,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25]薑淑紅:《清儒從(cong) 祀孔廟研究》,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
[26]劉續兵、房偉(wei) :《文廟釋奠禮儀(yi) 研究》,中華書(shu) 局,2017年8月。
[27]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旌德縣文化旅遊發展委員會(hui) 編:《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第二十次年會(hui) 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7年10月。
[28]宋立林主編:《新禮樂(le) 》,華夏出版社,2018年1月。
[29]中國孔廟保護協會(hui) 、中共磐安委宣傳(chuan) 部編:《新時代中國孔廟發展之路》,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年版。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