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義虎作者簡介:齊義(yi) 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於(yu) 天津。先後任教於(yu)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le) 山師範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世三論》。 |
張扣扣案叩問法治“中國化”
作者:齊義(yi) 虎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獨家特約
時間:孔元2570年暨耶元2019年1月10日
法律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基本規範,不僅(jin) 校正著人的行為(wei) ,更型塑著人的心靈。張扣扣為(wei) 母複仇殺人一案法院已一審宣判,冰冷的死刑判決(jue) 雖然維護了法律的尊嚴(yan) ,但也傷(shang) 害了人倫(lun) 的溫情。
很多樸素的中國人,沒有專(zhuan) 業(ye) 的法律知識,他們(men) 隻是憑借著良知的直覺,不免對這個(ge) 判決(jue) 感到惋惜。從(cong) 專(zhuan) 業(ye) 司法的角度來看,死刑判決(jue) 無可置疑,完全是以事實為(wei) 根據、以法律為(wei) 準繩的結果。但為(wei) 什麽(me) 一個(ge) 依法判決(jue) 的結果卻和老百姓的正義(yi) 直覺產(chan) 生距離?法律效果與(yu) 人心正義(yi) 為(wei) 何會(hui) 出現斷裂的鴻溝?我們(men) 到底需要一種怎樣的法治?這些才是值得我們(men) 深思的問題。
在這個(ge) 案件裏,有些人指責法官和檢察官不通情理,這是苛責於(yu) 人、無的放矢。他們(men) 隻是在依法履職,法律並沒有賦予他們(men) 在法律之外通情達理的自由裁量權。那麽(me) 症結在哪裏?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法的問題。進一步說,也不是法律的問題,而是法係的問題;不是法條學的問題,而是法哲學的問題。透過此案,需要反思的不是司法過程,而是立法初衷;不是具體(ti) 的法律條文,而是背後的法律原則。
盧梭曾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nei) 心裏。”好的法治不僅(jin) 限於(yu) 免而無恥,更要追求有恥且格。法律的正義(yi) 既不能脫離一個(ge) 民族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也不能脫離當下的人心民意。法治不僅(jin) 是冰冷的理性,也應該有人性的溫度;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壟斷,而應是化民成俗的教化普及;不應處處充滿專(zhuan) 業(ye) 人士的高傲,而應俯首傾(qing) 聽良知的心聲。懲惡揚善、明刑弼教才是中華法治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才是建設和諧社會(hui) 的法治保障。
目前之所以出現法律與(yu) 人心的分離,主要在於(yu) 我們(men) 自清末法律改革以來,一直走的是一條法律移植的道路,於(yu) 是難免出現國人的排異反應。在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對立思維下,我們(men) 曾經毫不吝惜地捐棄自家的傳(chuan) 統,無條件地膜拜現代西方,一切奉行簡單的拿來主義(yi) 。麵對出現的問題,我們(men) 是繼續削足適履、一錯到底?還是改弦更張、回歸自身的傳(chuan) 統?
經過百餘(yu) 年的自輕自賤之後,中國人痛定思痛,逐漸恢複了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宗教中國化的問題,那麽(me) 法律的中國化呢?何時能夠到來?我們(men) 現在的法學教育、立法原則都是西方的舶來品,缺乏基本的中國品格。法學更是眾(zhong) 多學科中的西化重災區。隻有法律的中國化才會(hui) 有法治的中國化,隻有中國化的法治才能彌合法律與(yu) 人心的縫隙。
法治中國化可以先從(cong) 把法院改名為(wei) 大理院開始。我們(men) 曆史上的司法審判機關(guan) 就叫大理寺。名稱從(cong) “法”變為(wei) “理”就是要昭示:中國化的法治,不僅(jin) 要講法,更要講理。理在哪裏?在天道,在人心,在古聖先賢的經典裏,在中華法係的傳(chuan) 統裏。
責任編輯:讀書(shu) 吹劍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