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江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9-01-09 21:03:06
標簽:湔江書院

湔江書(shu) 院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廿七日己亥

          耶穌2019年1月2日

 

 

 

湔江書(shu) 院

 

有清一代,書(shu) 院已取代文廟,成為(wei) 中國教育的中堅力量,清代四川書(shu) 院數目超過五百所,與(yu) 江西、福建、廣東(dong) 三省比肩。三水鎮的湔江書(shu) 院,與(yu) 文璧書(shu) 院、嘉樂(le) 書(shu) 院、亭江書(shu) 院、集賢書(shu) 院一起,構成了漢州的教育體(ti) 係,也打開了一扇了解書(shu) 院製度的窗口。

 

清道光年間,漢州三水關(guan) (今三水鎮)趙家庵有戶書(shu) 香人家,當家的叫李三清,長子李春堂,字幼庵,小小年紀即考中秀才。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天,李春堂與(yu) 書(shu) 童赴成都參加府試,走到天回鎮,在一家茶館旁看到幾座孤墳,店小二告訴他,這些是早年趕考文人的野墳,考了幾年也未中舉(ju) ,最後客死他鄉(xiang) ,連個(ge) 祭奠的人也沒有。李春堂感慨良久,扭頭返回漢州,從(cong) 此再不言科舉(ju) 之事。

 

三年前,在文壇嶄露頭角的李春堂被推舉(ju) 為(wei) 三水關(guan) 文昌忠孝會(hui) 會(hui) 首,此會(hui) 於(yu)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由川王宮三十八家鄉(xiang) 紳、耆老發起成立,救助孤老,鼓勵善行,又以籌建書(shu) 院為(wei) 第一要務,卻因耗資眾(zhong) 多遲遲未能動工。李春堂此次決(jue) 意放棄科舉(ju) ,他召集三十八家鄉(xiang) 紳、耆老集會(hui) ,當場捐出原擬用於(yu) 赴成都趕考的一百兩(liang) 盤纏。在他的感召下,鄉(xiang) 紳、耆老紛紛慷慨解囊,文人、商賈、挑夫、僧侶(lv) 也踴躍捐資,或幾兩(liang) 銀子,或幾文銅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從(cong) 嘉慶十六年開始,文昌忠孝會(hui) 共籌得白銀兩(liang) 萬(wan) 餘(yu) 兩(liang) ,以及四十餘(yu) 畝(mu) 田產(chan) 修建書(shu) 院,田產(chan) 租給佃農(nong) ,每年的收益可維持書(shu) 院運作。同治八年(1869年),書(shu) 院動工修建,曆時九年最終完工,房屋百餘(yu) 間,李春堂命名為(wei) 湔江書(shu) 院,並出任第一任山長。

 

光緒七年十一月(1881年),知州張璈來到湔江書(shu) 院,應邀寫(xie) 下《湔江書(shu) 院序》,這位細心的官吏,不但詢問了書(shu) 院的創立過程,還記下工匠姓名,“木工:梁正才、楊榮恩,泥工:王洪順,石工:吳啟祿,仁佑宮主持葉本盛徒鄒合德”。仁佑宮即川王宮,其主持葉本盛慷慨地捐出了宮後空地。

 

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書(shu) 院,“書(shu) 院”這個(ge) 詞,最早見於(yu) 唐開元年間,唐玄宗設麗(li) 正殿書(shu) 院,但這是藏書(shu) 與(yu) 修書(shu) 的機構,與(yu) 漢朝的東(dong) 觀、蘭(lan) 台相似。教書(shu) 育人的書(shu) 院,則始於(yu) 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立的江西白鹿洞書(shu) 院,被譽為(wei) “海內(nei) 第一書(shu) 院”。

 

五代亂(luan) 世,傳(chuan) 統廟學逐漸荒廢。北宋立國後,長達八十餘(yu) 年的時間又未興(xing) 學,書(shu) 院便填補了這個(ge) 空白。誠如宋代大儒呂祖謙所言:“竊嚐聞之諸公長者,國初斯民,新脫五季鋒鏑之厄,學者尚寡,海內(nei) 向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北宋年間,白鹿洞書(shu) 院與(yu) 嶽麓書(shu) 院、應天府書(shu) 院、石鼓書(shu) 院並稱中國四大書(shu) 院。執掌書(shu) 院的稱“山長”或“洞主”,大多由赫赫有名的人物充任,大儒朱熹曾在白鹿洞書(shu) 院主講,呂祖謙則主持麗(li) 澤書(shu) 院。

 

書(shu) 院誕生於(yu) 亂(luan) 世,大多為(wei) 民間興(xing) 辦,也就是俗稱的“私學”,這也是早期書(shu) 院特點之一。一旦官學興(xing) 盛,即又此消彼長,明朝建國後在各地創立官學,書(shu) 院漸漸走向衰落。

 

這種狀況直到清雍正年間才有所改觀,雍正皇帝將書(shu) 院視為(wei) 官學的重要補充,在他的鼓勵下,十八行省最終擁有各自的最高學府:直隸蓮池,江蘇鍾山、紫陽,浙江敷文,江西豫章,湖南嶽麓、城南,湖北江漢,福建鼇峰,山東(dong) 濼源,山西晉陽,河南大梁,陝西關(guan) 中,甘肅蘭(lan) 山,廣東(dong) 端溪、粵秀,廣西秀峰、宣城,四川錦江,雲(yun) 南五華,貴州貴山,青海三川。朝廷為(wei) 書(shu) 院提供一千兩(liang) 銀子,用來置辦田產(chan) ,乾隆皇帝更是先後九次到保定蓮池、江寧鍾山、蘇州紫陽等書(shu) 院視察,並留下十八首禦詩,這對民間的書(shu) 院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

 

想來李春堂聽說過成都錦江書(shu) 院,這是四川最負盛名的書(shu) 院之一,走出了顧汝修、敬南華、張晉生、彭端淑等著名學者,漢州人張邦伸也堪稱翹楚,他會(hui) 試大挑一等,出任輝縣縣令。

 

中國書(shu) 院在同治、光緒兩(liang) 朝達到鼎盛,從(cong) 通省大衢到鄉(xiang) 野田間,幾乎無處不在,民間書(shu) 院往往由地方鄉(xiang) 紳、耆老提倡,自籌資金,據鄧洪波先生統計,清代書(shu) 院共計4365所,以江西、福建、廣東(dong) 、四川四省最為(wei) 興(xing) 盛。四川書(shu) 院總數超過500座,其中民間書(shu) 院占絕大多數。

 

湔江書(shu) 院之前,漢州已有講道書(shu) 院,這裏曾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程頤、程顥講學處。講道書(shu) 院的修建得到漢州人的踴躍支持,文人捐地,寺院撥田,耆老捐資,地方官不但捐出俸祿,還將金雁橋旁的店鋪租金用以維持書(shu) 院運營。

 

湔江書(shu) 院之後,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三水關(guan) 廣東(dong) 會(hui) 館籌資興(xing) 辦嘉樂(le) 書(shu) 院,聘請還鄉(xiang) 的內(nei) 閣中書(shu) 陳順鑲主持,學生多為(wei) 廣東(dong) 籍子弟,後並入湔江書(shu) 院,故當地人也稱湔江書(shu) 院為(wei) 上書(shu) 院,嘉樂(le) 書(shu) 院為(wei) 下書(shu) 院。此外,連山場興(xing) 辦文璧書(shu) 院(由聯璧書(shu) 院與(yu) 文泉書(shu) 院合並而成)、複興(xing) 場興(xing) 辦海窩書(shu) 院、金輪場興(xing) 辦亭江書(shu) 院、高坪鋪興(xing) 辦龍文書(shu) 院、集賢書(shu) 院,構成了漢州的書(shu) 院體(ti) 係。

 

三水鎮正街,湔江書(shu) 院的磚砌照壁隱藏在幾間破落的民居背後,瓦當、滴水七零八落,額枋的雕花也是掉的掉、殘的殘。20世紀50年代,川王宮被改建為(wei) 糧站,湔江書(shu) 院也被漸漸蠶食,唯有照壁留存下來,糧站在旁邊修了個(ge) 簡陋的廁所,精美的照壁從(cong) 此再不見天日。

 

營造學社曾拍下這麵照壁,石須彌座,上砌磚牆,“……護共同利益”“……世楷書(shu) ”等楷書(shu) 字跡隱約可見。世楷即梁世楷,1939—1940年出任堂長(1905年,湔江書(shu) 院改為(wei) 三水高等小學堂,山長也相應改稱堂長)。梁世楷教授國文,97歲的老中醫萬(wan) 昌全幼年聽過他的課,至今對老師印象頗深:“他一席長衫,高高長長,斯斯文文的,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卻極為(wei) 嚴(yan) 厲。”

 

營造學社的照片也展示了湔江書(shu) 院的詳細布局,大門懸山頂,門前有對石獅子。進入院中,穿過一條狹窄的巷子,柏樹、槐樹遮天蔽日,前殿簷下懸著“絳帳談經”“為(wei) 國求賢”“人文淵藪”三塊木匾,東(dong) 漢大儒馬融常坐在絳帳中為(wei) 生徒講授,後人即以絳帳為(wei) 師門稱謂。

 

大成殿供奉孔子畫像。簷下有一塊長匾:忠孝仁愛信義(yi) 和平;左右對聯上書(shu)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生道德師萬(wan) 世。大成殿最具特色的是殿前落地罩,“罩”由掛落發展而來,一般有兩(liang) 種形式:第一類用在外簷,借以區別室內(nei) 、外空間;第二類設於(yu) 室內(nei) 梁枋下,不但分隔空間,精美絕倫(lun) 的雕刻也增加了建築美感。梁枋下的罩,有落地罩、幾腿罩、欄杆罩之分,落地罩的特別之處在於(yu) 其從(cong) 地麵直接延續到梁枋,故有“落地”之稱。

 

大成殿兩(liang) 邊的廂房是書(shu) 院教室,布局一致,出簷深遠,立柱伸出梁枋下方的球形建築構件,也稱垂柱,飾以金粉,很像成熟的瓜果,象征年年豐(feng) 收,四川人給它取了個(ge) 形象的名字——吊瓜。吊瓜大多做成圓頭或者算盤珠狀,頂端雕刻雲(yun) 紋或花卉紋,有財力的房主還將吊瓜做成走馬燈形,燈身八麵體(ti) ,每麵雕有人物、花卉圖案,懸在空中,如同走花燈一般炫目。

 

湔江書(shu) 院大成殿曾立有兩(liang) 塊石碑,如今靜靜躺在三水中學一角,一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輾轉再三,我才在李春堂後人編纂的《李氏族譜》中查到了石碑所刻《湔江書(shu) 院議立條程》,李氏族人曾多次出任山長、堂長,這個(ge) 家族與(yu) 湔江書(shu) 院,盤根錯節地相依相存。

 

據碑文記載,湔江書(shu) 院成立當年,即招收七至十三歲幼童兩(liang) 百餘(yu) 人,入學當日,教師領著學生唱起校歌:“美哉,蠶叢(cong) 古國,三水毓靈多。有趙守勤民,餘(yu) 公殲寇,績著岷沱。盡複興(xing) 責任,振衰救弊,爭(zheng) 取自由,捍我山河。當仁不讓,齊努力,一肩托。”學生進入書(shu) 院後,每月可獲得不等的膏火錢(即津貼),童生三百文,文生六百文,蒙生一百五十文,按日領取,若有賭博、偷盜、詐騙、吸食洋煙行為(wei) ,一經查明即逐出書(shu) 院。

 

書(shu) 院教師每年二月初二日到館,十二月初二離館,聘銀四兩(liang) 銀子,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發節禮四千文,並有二百二十千文的束脩,《論語·述而》有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束脩本意為(wei) 學費,後引申為(wei) 拜師禮。湔江書(shu) 院曾雲(yun) 集了徐子休、鍾多壽等學者,徐子休為(wei) 蜀中著名的“五老七賢”之一,曾在成都創辦孔聖堂。

 

湔江書(shu) 院成立後,一度成為(wei) 漢州最負盛名的書(shu) 院,什邡、綿竹、金堂等地的學子紛紛慕名而來。可惜好景不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廢科舉(ju) ,辦新學,全國各地書(shu) 院紛紛改弦易轍,更名為(wei) 學堂,湔江書(shu) 院也改為(wei) 三水高等小學堂,傳(chuan) 統的《三字經》《百家姓》《四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大學》《中庸》亦調整為(wei) 國文、算術、曆史、地理、自然、修身、音體(ti) 、美勞等課程。

 

1936年春天,萬(wan) 昌全一家從(cong) 金堂趙家鎮遷居三水關(guan) ,他也轉入三水高等學堂讀書(shu) 。看著營造學社拍攝的湔江書(shu) 院,萬(wan) 昌全淚水噙在眼裏:“我讀書(shu) 時,後院天井裏有個(ge) 花壇,種著一叢(cong) 叢(cong) 芍藥,坐在教室裏也能聞到香味,一下課,男同學就跑到花壇邊捉蛐蛐,調皮的還把蛐蛐放在女同學抽屜裏。”因為(wei) 家中貧窮,萬(wan) 昌全幾個(ge) 月後就離開學堂,去外地學習(xi) 中醫。五年後,梁思成來到這裏時,後院的掛落已經垮落,芍藥也枯萎了。

 

芍藥花開了謝,謝了又開,萬(wan) 昌全在三水關(guan) 正街開了間中醫診所。幾年後,三水高等小學堂又改為(wei) 三水中學。又過了許多年,三水中學搬出湔江書(shu) 院,古老的書(shu) 院走到了它的晚年,院子裏的芍藥花再也沒開過。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溪南祠

【下一篇】【莫礪鋒】說“孝悌”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