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勝著《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出版暨目錄、簡介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9-01-02 22:05:02
標簽: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陳立勝
陳立勝

作者簡介:陳立勝,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山東(dong) 萊陽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自我與(yu) 世界:以問題為(wei) 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從(cong) 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ei) 聖學的開顯與(yu) 轉折》等。

陳立勝著《宋明儒學中的“身體(ti) ”與(yu) “詮釋”之維》出版暨目錄、簡介

 

 

 

書(shu) 名:《宋明儒學中的“身體(ti) ”與(yu) “詮釋”之維》

作者:陳立勝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19-1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從(cong) “身體(ti) ”與(yu) “詮釋”兩(liang) 個(ge) 維度展開論述,通過對特定概念的解剖、具體(ti) 辯難的分析,揭示了儒學研究的現代意義(yi) 以及儒學思想的演進機製。

 

《宋明理學中的“身體(ti) ”與(yu) “詮釋”之維》由“身體(ti) ”與(yu) “詮釋”上下兩(liang) 編構成。“身體(ti) 編”集中討論當代思想之中的身體(ti) 轉向對儒學研究的意義(yi) 、理學身體(ti) 存在論的建構(身體(ti) 之“竅”與(yu) “身不自身”的觀念)、鏡子隱喻在理學心性論之中的作用以及疼痛鏡像神經元發現與(yu) 儒家惻隱之心論的關(guan) 係等議題;“詮釋編”則旨在通過對朱子讀書(shu) 法、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大學》文本之懷疑與(yu) 否定、“親(qin) 民”“新民”之辯的個(ge) 案考察,揭示理學詮釋傳(chuan) 統之中的“尊道”(“天道”)“尊心”(“本心”)“尊經”(“聖經”)與(yu) “尊古”(“聖人”)之間的種種張力以及儒學通過詮釋而創新的思想演進機製。

 

作者簡介

 

陳立勝,山東(dong) 萊陽人,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山大學人文社科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著有:《自我與(yu) 世界:以問題為(wei) 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廣州:1999;北京:2017),《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台北:2005;上海:2008;北京:2018),《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台北:2011,2012)等。

 

目錄

 

上編   身體(ti) 之維

 

第一章 回到身體(ti) :當代思想中的身體(ti) 轉向與(yu) 儒學研究


一、 身體(ti) 被遺忘與(yu) 現代性之語境

二、 回到身體(ti)

三、 回首東(dong) 方:儒學身體(ti) 觀研究

 

第二章 身體(ti) 之為(wei) “竅”:宋明儒學中的身體(ti) 存在論建構


一、“竅”觀念溯源

二、理學家:此心發竅處,便是天地之心之發竅也

三、心竅/ 身竅:無與(yu) 有

 

第三章 “身不自身”: 羅近溪身體(ti) 論發微


一、 我身以萬(wan) 物而為(wei) 體(ti) ,萬(wan) 物以我身而為(wei) 用

二、身之存在功能:“根、連、帶”與(yu) “聯通”、“統會(hui) ”

三、 赤子之心與(yu) 赤子之身:人體(ti) 即天體(ti)

四、“人形偶然”與(yu) “人形幸運”:儒道兩(liang) 種"徹形骸”觀念之對比

 

第四章 “惻隱之心”、“他者之痛”與(yu) “疼痛鏡像神經元”


一、儒家仁說之中的“痛感體(ti) 驗”

二、誰會(hui) 痛癢?

三、關(guan) 心他者的痛癢如何可能:從(cong) 蘇格蘭(lan) 學派到叔本華

四、疼痛鏡像神經元

五、仁之“具身性”與(yu) 非化約主義(yi)

 

第五章 “心”與(yu) “腔子”:儒學修身的體(ti) 知麵向


一、心要在腔子裏

二、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三、“大其心”與(yu) “大腔子”

四、小結

 

第六章 宋明儒學中的“鏡喻”


一、鏡喻溯源

二、明鏡與(yu) 磨鏡:從(cong) 二程到朱子

三、心鏡之喻:王陽明與(yu) 其後學

四、磨鏡與(yu) 體(ti) 知

五、鏡喻之利與(yu) 弊

 

下編   詮釋之維


第七章 朱子讀書(shu) 法:詮釋與(yu) 詮釋之外


一、聖經意識

二、為(wei) 何讀書(shu)

三、讀書(shu) 心態

四、讀書(shu) 次第

五、兩(liang) 個(ge) “吊詭”

六、結論

 

第八章 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yi) 蘊


一、引言

二、錢德洪對王龍溪:“四有”對“四無”(1527 年)

三、許孚遠對周汝登:“九諦”對“九解”(1592 年前後)

四、顧涇陽對管東(dong) 溟:“太極”對“無極”(1598 年)

五、比較與(yu) 辨析

 

第九章 儒學經傳(chuan) 中“懷疑”與(yu) “否定”的言說方式

——以王陽明、陳確的《大學》辨正為(wei) 例


一、《大學》之為(wei) 聖經

二、王陽明:《大學章句》非聖門本旨

三、陳確:《大學》非聖經

四、尊經與(yu) 尊心之辨證

 

第十章 “親(qin) 民”抑或“新民”: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


一、引言

二、朱子之“新”

三、王陽明之“親(qin) ”

四、“新”抑或“親(qin) ”:後儒之辯

五、現代新儒家:揚“親(qin) ”限“新”

六、結語

 

參考書(shu) 目

各章出處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