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任之著《心性與(yu) 體(ti) 知:從(cong) 現象學到儒家》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心性與(yu) 體(ti) 知:從(cong) 現象學到儒家》
作者:張任之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19-1-1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在跨文化的視域下的“心性現象學”研究。“心性”這個(ge) 概念來自東(dong) 方,主要出自儒學和佛學。就儒學而言,心性論發端於(yu) 孟子,至宋明儒學而發揚光大,在近現代,隨著西學思想的引入,心性論也在東(dong) 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本書(shu) 第一部分主要是對胡塞爾意識理論(或心性思想)的探究。東(dong) 方傳(chuan) 統借“體(ti) 知”這一概念與(yu) 現象學家舍勒借“道德感受”(morales Fühlen)所展開的問題相當契合。本書(shu) 第二、第二部分主要關(guan) 心的是舍勒的現象學和儒家傳(chuan) 統(尤其是孟子一係的心性傳(chuan) 統對於(yu) “體(ti) 知”與(yu) “情感”問題的討論,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兩(liang) 個(ge) 思想傳(chuan) 統對於(yu) 倫(lun) 理問題的思考。這三個(ge) 部分在總體(ti) 上都事關(guan) 廣義(yi) 上的“心性”問題,它們(men) 或與(yu) 人的“自知”有關(guan) ,或與(yu) 人的“知人”“體(ti) 物”有關(guan) ,或與(yu) 人的“成人”有關(guan) 。根本上,它們(men) 都關(guan) 乎心性之學這個(ge) “做人”的“大宗綱”。
【作者簡介】
張任之(張偉(wei) ),1979年生,江蘇南通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國際舍勒協會(hui) 學術谘議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Scheleriana叢(cong) 書(shu) 編委、《中國現象學與(yu) 哲學評論》執行編委等。出版著作有專(zhuan) 著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Nordhausen:Traugott Bautz 2011)、《質料先天與(yu) 人格生成》(台北:2013年;北京:2014年),譯著《舍勒的心靈》等,編著《海德格爾:翻譯、解釋與(yu) 理解》、《心有其理——舍勒現象學倫(lun) 理學經典研究文集》、《從(cong) 現象學到形而上學——舍勒哲學思想經典研究文集》、Scheler und asiatische Gedanken im Weltalter des Ausgleichs等。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如何認識自己?——現象學的“自身意識”與(yu) “自我—反思”理論
一、傳(chuan) 統自身意識理論“反思模式”的循環困境
二、可能的走出困局的模式:語義(yi) 學的、現象學的
三、意識現象學的四種“意識”概念
五、“意識的自我極化”的兩(liang) 種形式
六、現象學“自身意識”理論的“反思模式”
結語:哲學的永恒使命——“自身思意”與(yu) “自身負責”
第二部分 人如何體(ti) 知他人與(yu) 萬(wan) 物?——對同情共感與(yu) 一體(ti) 感的心性現象學探究
一、他人如何被給予?
二、他人如何被“同情共感”?
三、舍勒與(yu) 宋明儒者論同一感
四、寂靜意識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第三部分 人何以為(wei) 人?——跨文化哲學視域下的羞感現象學與(yu) 哲學人類學
一、舍勒和卡西爾對“人是什麽(me) ?”的追問
二、舍勒論羞感與(yu) 人之為(wei) 人
三、羞感倫(lun) 理與(yu) 人格存在
結語
文獻縮略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後記
【前言】
本書(shu) 題名為(wei) “心性與(yu) 體(ti) 知——從(cong) 現象學到儒家”,它一方麵標明了本書(shu) 的研究主題,即心性與(yu) 體(ti) 知;另一方麵也劃定了本書(shu) 涉及的研究論域,主要是現象學和儒家。
“心性”這個(ge) 概念來自東(dong) 方,主要出自儒學和佛學。就儒學而言,心性論發端於(yu) 孟子,至宋明儒學而發揚光大,在近現代,隨著西學思想的引入,心性論也在東(dong) 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大體(ti) 而言,目前有關(guan) 儒家心性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對儒家心性論的總體(ti) 或斷代的較為(wei) 深入和係統的研究,如蒙培元的《中國心性論》(台北:1990年)、楊祖漢的《儒家的心學傳(chuan) 統》(台北:1992年)、李景林的《教養(yang) 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北京:2009年新版)、蔡方鹿的《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2009年)等;另一方麵則是對東(dong) 西方心性哲學的比較研究。在這後一方麵,迄今最富價(jia) 值的開創性研究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向上:一為(wei) 港台新儒家以德國觀念論(特別是康德哲學)來會(hui) 通中國哲學(包括儒家心性論)的嚐試,主要著作有牟宗三的《心體(ti) 與(yu) 性體(ti) 》(台北:1968—1969年)、《從(cong) 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1979年)以及《智的直覺與(yu) 中國哲學》(台北:1974年)等,李明輝的《儒家與(yu) 康德》(台北:1990年)、《孟子重探》(台北:2001年)和《四端與(yu) 七情》(台北:2005年)等;另一個(ge) 方向則是在現象學與(yu) 東(dong) 方心性哲學之間的比較研究,主要成果有耿寧的《心的現象》(北京:2012年)、《人生第一等事》(北京:2014年)以及倪梁康的《心的秩序》(南京:2010年)、《麵對意識實事:現象學、佛學和儒學》(Würzburg,2010年)等。後麵這個(ge) 方向的研究是從(cong) 屬於(yu) “心性現象學”的。
根據倪梁康先生的界定:
用現代西方哲學的範疇來表達:在“心性”組合詞中,“心”是單數,“性”是複數,即本性(天性、生物的根基)與(yu) 習(xi) 性(文化的根基)。“本性(natures)”也是複數,“習(xi) 性(nurtures)”更是複數。這裏的“心性”,實際上也應當作單-複數解:Mind-Natures。
本書(shu) 標題中另一個(ge) 概念“體(ti) 知”主要得益於(yu) 杜維明先生的研究。近年來,杜維明先生將“體(ti) 知”這個(ge) 概念發展為(wei) 儒學思想的一個(ge) 核心性概念,主要是寄望用此概念標識儒家傳(chuan) 統中與(yu) “見聞之知”相對的“德性之知”,並對之展開新的詮釋。在筆者看來,這一概念與(yu) 現象學家舍勒借“道德感受”(morales Fühlen)所展開的問題相當契合。筆者之所以在標題中予以標識和強調,更多的是出於(yu) 對本書(shu) 研究主題和論域進一步限定的需要。易言之,本書(shu) 很大一部分篇幅(比如第二、第三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現象學(尤其是舍勒的現象學)和儒家傳(chuan) 統(尤其是孟子一係的心性傳(chuan) 統)對於(yu) “體(ti) 知”與(yu) “情感”問題的討論,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兩(liang) 個(ge) 思想傳(chuan) 統對於(yu) 倫(lun) 理問題的思考。或者說,它們(men) 主要體(ti) 現的是心性現象學中事關(guan) 道德意識或道德情感的維度。
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中國傳(chuan) 統學術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大綱:
一是心性之學。一是治平之學。“心性之學”亦可說是“德性之學”,即正心、誠意之學。此屬人生修養(yang) 性情、陶冶人格方麵的。中國人所講心性之學,又與(yu) 近代西方的心理學不同。近代西方的心理學,可用一隻狗或一頭老鼠來做試驗,主要乃從(cong) 物理、生理方麵來講心理,把心歸入到自然界的“物”的一方麵來看。中國的心性之學,則是反映在人生實際問題上,人類所共同並可能的一種交往感應的心理。把實行的分數都加進了。
由此,心性之學就是“做人的大宗綱”,道德意識或道德情感的探究可以成為(wei) 這一“心性之學”的核心部分。不寧唯是,錢穆先生同時也指出:
後人言程朱主“性即理”,陸王主“心即理”,因分別程朱為(wei) 理學,陸王為(wei) 心學,此一分別亦非不是,然最能發揮心與(yu) 理之異同分合及其相互間之密切關(guan) 係者蓋莫如朱子。故縱謂朱子之學徹頭徹尾乃是一項圓密宏大之心學,亦無不可。
就此而言,“心性之學”所謂的“修心養(yang) 性”當然不能被狹窄化為(wei) 現代學術中的“人生哲學”,在根本上,“心性之學”是上聯宇宙形上論、下開工夫實踐論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思想係統。誠如孟子所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鄭開先生新近也將“心性論”標定為(wei) 儒釋道三家的核心理論和主要特征,進而將之視為(wei) “中國古代哲學的範式(paradigm)”,認為(wei) 單就儒家而言,“所謂‘天人合一’、‘萬(wan) 物一體(ti) ’、‘理一分殊’、‘知行合一’等命題隻能通過心性論哲學的脈絡和特征予以了解和把握,舍此別無他途”。
這個(ge) 意義(yi) 上的“心性之學”不正是“心性現象學”所要關(guan) 注的嗎?差別或隻在於(yu) “現象學之方法”。心性現象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就在於(yu) :
不是直向地麵對世界,而是反思地回返人心——這是“心”的意思,也是胡塞爾通過超越論還原所要獲得的東(dong) 西。不是停留在人心的事實,而是努力地把握人心的本質—這是“性”的意思,也是胡塞爾通過本質還原所要獲得的東(dong) 西。在本質直觀的橫向與(yu) 縱向目光中讓“心性”顯現出來——這是“現象學”的意思,也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主張與(yu) 訴求。
本書(shu) 大體(ti) 上是基於(yu) 上述的理解來展開的。全書(shu) 分三個(ge) 大的部分:
1)人如何認識自己?——現象學的“自身意識”與(yu) “自我—反思”理論;
2)人如何體(ti) 知他人與(yu) 萬(wan) 物?——對同情共感與(yu) 一體(ti) 感的心性現象學探究;
3)人何以為(wei) 人?——跨文化哲學視域下的羞感現象學與(yu) 哲學人類學。
這三個(ge) 部分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guan) 聯。說它們(men) 彼此獨立,是因為(wei) 它們(men) 每一個(ge) 都有一個(ge) 自成一體(ti) 的主題,各部分問題的緣起和展開可以參看後麵各部分的引語說明;說它們(men) 相互關(guan) 聯,是因為(wei) 它們(men) 在總體(ti) 上都事關(guan) 廣義(yi) 上的“心性”問題,它們(men) 或與(yu) 人的“自知”有關(guan) ,或與(yu) 人的“知人”“體(ti) 物”有關(guan) ,或與(yu) 人的“成人”有關(guan) 。根本上,它們(men) 都關(guan) 乎心性之學這個(ge) “做人”的“大宗綱”。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