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光等著《陣地戰》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欄目:通知公告
發布時間:2010-09-30 08:00:00
標簽:
康曉光

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康曉光等著《陣地戰》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2010年9月29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二層第二會議室召開《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新書發布會。《陣地戰》一書凝結了康曉光及其弟子等人數年潛心調查研究成果,呈現了當今中國大陸傳統文化複興運動的最新進展,展示了21世紀初期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中國大陸爭奪文化領導權的艱難曆程,是康曉光主持的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研究項目的成果體現。該研究項目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資助,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福特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審、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主任王緋女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編輯鄭嬿女士、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戰略與管理》等二十多家媒體代表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福特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致辭
 
    費約翰先生、王緋女士和董克用院長分別致辭。費約翰先生認為,該書對當今中國大陸傳統文化複興現象做出了進一步的全麵、係統、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康教授及其團隊本著開拓精神、以學者的執著和嚴謹,對正在興起的本土傳統文化複興的社會化實踐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和討論。在談到對中國非營利組織的關注時,他說:“我們也認識到外國的機構對中國本土非營利組織的資助是喜憂參半的。一方麵外國機構可以在沒有其他資源的條件之下為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資金,但是過分依賴國外資助的支持,可能會創造和培養出一批不具備紮根於真正本土非營利組織的價值觀和關注重點的非營利組織……本基金尋求為中國公民社會建立自己的以支持、植根於本土價值觀、文化和資源的非營利組織,而非依賴國外資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審、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主任王緋女士致辭
 
    王緋女士作為出版方的代表致辭。她說,我們認為《陣地戰》是在我們的核心價值體係還有待確立,信仰和價值觀念缺失時,學者從文化方麵去尋找前方的研究中一項具有探索意義的研究成果。作者以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複興為研究課題,用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數據,對此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以往從意識形態角度探討文化的主導性思路,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作用。第二部分報告中,作者和他的團隊記錄了大量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的結果,並搜集大量新聞報道,分別對政府、媒體、學校、社區、社會組織、職場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做了詳細考察,極具參考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致辭
 
    董克用院長對康所長嚴謹的學術風格和研究成果進行了高度評價,“……他不是照搬照抄套用各種方法,而是基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結合西方和國際上的理論模式開展係統紮實的研究……他的每本書我讀了之後都印象非常深刻。”董院長認為公共領域的問題對公共管理學院來說責無旁貸,非營利組織在未來中國的幾十年內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教授介紹新書內容
 
 
    接著,康曉光對該書內容進行了介紹。該書以“社會化”為主線,概述了本土傳統文化複興的社會化實踐,圍繞社會化討論了合法性、意識形態、文化領導權、軟力量,分析了主要文化類型的特征以及它們背後的社會力量,探討了社會化的動力機製;運用“社會化分析框架”,根據豐富和紮實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分別考察了政府、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社區、職場6類社會化主體在倡導、弘揚和複興中華傳統文化中具體的教化活動,並且采用嚴格的社會科學實證方法,針對學校開展經典文化教育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此書中使用的90%的資料主要都是團隊在第一線經過兩年的實地調查獲得的。在項目進行期間共調查了1000多人以及400多個此領域中的活躍組織。
 
 
 
媒體代表進行提問
 
    最後,在提問與交流環節,媒體代表踴躍發言,和康曉光一起探討《陣地戰》的研究思路、精神、以及中國文化複興的現狀和未來。
 
    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
   
 
 
 
    圖書信息
 
    書名 《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
    (Struggle for Cultural Hegemony: Gramscian Perspectives of Revitaliz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 康曉光 劉詩林 王瑾 等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
    版次 2010年9月第1版
    I S B N 978-7-5097-1767-7
    定價:¥65.00
 
    內容簡介  
 
    本書以“社會化”為主線,概述了本土傳統文化複興的社會化實踐,並且圍繞社會化討論了合法性、意識形態、文化領導權、軟力量,分析了主要文化類型的特征以及它們背後的社會力量,探討了社會化的動力機製;運用“社會化分析框架”,根據豐富和紮實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分別考察了政府、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社區、職場6類社會化主體在倡導、弘揚和複興中華傳統文化中具體的教化活動,並且采用嚴格的社會科學實證方法,針對學校開展經典文化教育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作者簡介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劉詩林,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瑾,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目錄
 
 
 
                第一篇 總  論
 
陣地戰:對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考察…………………………………………………………3
 
  一 從“社會運動”到“社會化”………………………………………………………3
 
  二 社會化:分析框架……………………………………………………………………6
 
  三 社會化:經驗分析……………………………………………………………………10
 
  四 陣地戰:理論…………………………………………………………………………19
 
  五 陣地戰:經驗分析……………………………………………………………………25
 
  六 動力機製:理論………………………………………………………………………32
 
  七 動力機製:經驗分析…………………………………………………………………44
 
  八 社會化:功能與使命…………………………………………………………………52
 
  九 討論:中華文化命運及其影響因素…………………………………………………58
 
  十 本書介紹………………………………………………………………………………64
 
 
 
               第二篇 專題研究報告
 
專題報告:政府…………………………………………………………………………………71
 
  一 政府與個人社會化……………………………………………………………………71
 
  二 概況……………………………………………………………………………………72
 
  三 分類描述………………………………………………………………………………77
 
  四 小結……………………………………………………………………………………94
 
專題報告:媒體…………………………………………………………………………………98
 
  一 媒體與個人社會化……………………………………………………………………98
 
  二 概況……………………………………………………………………………………99
 
  三 分類描述………………………………………………………………………………107
 
  四 小結……………………………………………………………………………………140
 
專題報告:學校…………………………………………………………………………………147
 
  一 學校與個人社會化……………………………………………………………………147
 
  二 概況……………………………………………………………………………………149
 
  三 分類描述………………………………………………………………………………156
 
  四 小結……………………………………………………………………………………195
 
專題報告:社會組織……………………………………………………………………………197
 
  一 社會組織與個人社會化………………………………………………………………197
 
  二 概況……………………………………………………………………………………198
 
  三 分類描述………………………………………………………………………………210
 
  四 小結……………………………………………………………………………………249
 
專題報告:社區…………………………………………………………………………………251
 
  一 社區與個人社會化……………………………………………………………………251
 
  二 網絡虛擬社區推行儒家文化…………………………………………………………256
 
  三 實在社區推行儒家文化………………………………………………………………270
 
  四 小結……………………………………………………………………………………284
 
專題報告:職場…………………………………………………………………………………286
 
  一 職場與個人社會化……………………………………………………………………286
 
  二 概況……………………………………………………………………………………288
 
  三 分類描述………………………………………………………………………………291
 
  四 小結……………………………………………………………………………………312
 
 
 
               第三篇 效果研究報告
 
學校經典文化教育對小學生價值觀及行為影響實證研究……………………………………315
 
  一 引言……………………………………………………………………………………315
 
  二 典型案例介紹…………………………………………………………………………318
 
  三 研究設計及實施………………………………………………………………………326
 
  四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分析…………………………………………………330
 
  五 實驗組與對照組價值觀與行為表現對比分析………………………………………343
 
  六 經典文化教育效果實證分析…………………………………………………………358
 
  七 結論與討論……………………………………………………………………………377
 
 
 
                第四篇 附  錄
 
附錄一 媒體:政治機遇結構的傳感器………………………………………………………383
 
  一 問題的提出……………………………………………………………………………383
 
  二 文獻綜述………………………………………………………………………………385
 
  三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案…………………………………………………………………389
 
  四 假設檢驗………………………………………………………………………………396
 
  五 討論……………………………………………………………………………………410
 
附錄二 投機空間理論——對社會運動中非認同參與的初步研究…………………………414
 
  一 問題的提出……………………………………………………………………………414
 
  二 投機空間理論的描述框架……………………………………………………………417
 
  三 政治性投機空間………………………………………………………………………419
 
  四 商業性投機空間………………………………………………………………………425
 
  五 討論……………………………………………………………………………………429
 
 
   
 
《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新書發布會現場實錄
 
時間:2010年9月29日
 
主持人:各位嘉賓、媒體朋友、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歡迎來到《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新書發布會的現場。我是今天會議的主持人劉詩林,是康曉光教授的博士生,也是《陣地戰》一書的第二作者。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在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裏,康曉光教授攜同其學生們的著作《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一書經過多年的醞釀,終於問世了!這本書呈現了當今中國大陸傳統文化複興運動的最新進展,展示了21世紀初期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中國大陸爭奪文化領導權的艱難曆程。這本書討論的問題關係到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發展。在國慶即將來臨之際,康曉光教授將這本書作為特殊的賀禮,獻給他所熱愛的祖國,慶賀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61歲華誕。
 
為了向社會公眾推介這本書,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特召開此次新書發布會。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今天到場的嘉賓: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審、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主任,王緋女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編輯,鄭嬿女士;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還有3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們。
 
今天的發布會有三項議程:第一,嘉賓致辭,將有3位嘉賓發言;第二,主題發言,康曉光教授介紹《陣地戰》一書的核心內容;第三,提問與交流,在這一環節,各位媒體朋友可以向康曉光教授提問,康教授回答。
 
現在我榮幸地宣布《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新書發布會正式開始。
 
《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是康曉光教授主持的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研究項目的成果體現。福特基金會是這個項目的唯一資助機構。下麵請本項目的資助方——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致辭。費約翰先生於2008 年加入福特基金會,之前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院的院長和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國際美德中心主任。他的近作《喚醒中國:民國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榮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 20 世紀中國史研究“列文森獎”。費約翰先生在國際中國學研究領域享有聲譽。有請費約翰先生。
 
         費約翰先生致辭
 
謝謝!今天我非常高興能夠出席《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這本新書的發布會。這本書是康教授在《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研究》後的又一力作,該書對當今中國大陸傳統文化複興現象做出了進一步的全麵、係統、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借此機會我代表本人和福特基金會向康曉光教授和他的同事們表示熱烈的祝賀。
 
本基金會在中國開展資助活動已經30年了。自80年基金會在華開始第一個項目至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和全球化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1980年,就是我們基本會在中國的第一年,中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70%左右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到今年快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隻有不到10%的人口每天不足1美元。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增加了社會成本,一些提供社會服務的傳統機構消失了,城市的工作單位不再包攬一切,農村的人民公社已經消失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和自治組織也發生了變化,民間組織現在才剛剛開始麵對挑戰,嚐試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服務。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政府鼓勵通過行政法律社會的改變,促使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組建。人民已經自發成立了各種民間組織和網絡,希望能夠取得法律上的認可。本基金會希望幫助中國政府建立民間組織規製架構,幫助學者開展研究,並支持民間組織獲得可持續發展所必要的機會和資源。
 
我們非常有信心開展這樣的資助活動,因為我們工作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以人為本、尊嚴、社會正義,與中國政府和人民所支持的價值觀相吻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當然,我們也認識到外國的機構對中國本土非營利組織的資助是喜憂參半的。一方麵外國機構可以在沒有其他資源的條件之下為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資金,但是過分依賴國外資助的支持,可能會創造和培養出一批不具備紮根於真正本土非營利組織的價值觀和關注重點的非營利組織。本基金尋求為中國公民社會建立自己的以支持、植根於本土價值觀、文化和資源的非營利組織,而非依賴國外資金。
 
根據我們幫助其他國家培育公民社會的成功經驗,我們建議動員全國和地方的各種資源,取代國外資金,成為公民社會發展的主要資源。我們根據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形勢,及時調整我們的資助資源以協助在中國建立一個可持續、植根於中國本土文化和價值觀的公民社會。有鑒於此,讓我再次對康曉光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表示祝賀,他們本著開拓精神、以學者的執著和嚴謹,對正在興起的本土傳統文化複興的社會化實踐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和討論。讓我引用本書的一句話作為本次發言的結尾,“如今本土化複興,已經不再是少數人民的訴求,而正在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帶有全民性的行為,無論是從推動陣營還是反對陣營來看都是如此。
 
謝謝大家。預祝發布會取得圓滿成功。
 
主持人:謝謝費約翰先生。這本書的出版也得益於出版社朋友們的鼎力相助。今天社會圖書科學出版社這本書的編審、社會科學圖書事業部的主任王緋女士也將致辭,有請王緋女士。
 
       王緋女士致辭
 
尊敬的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尊敬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克用院長、康曉光教授,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和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在《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的新書發布會上,我作為出版方的代表,向本書的作者康曉光教授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表示祝賀,向福特基金會等關心支持該書出版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謝。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的核心價值體係還有待確立,信仰和價值觀念缺失,人們的精神世界感到迷盲,於是有很多學者就從文化方麵去尋找前方。我們認為《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就是其中一項具有探索意義的研究成果。《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的作者以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複興為研究課題,用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數據,對此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對於這本書的觀點和看法,大家也可以敞開討論。但是比較以往從意識形態角度探討文化的主導性思路,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作用。我們出版社拿到書稿以後一致認為,《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第二部分的專題研究報告特別有參考價值。在這部分中,作者和他的團隊記錄了大量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的結果,並搜集大量新聞報道,分別對政府、媒體、學校、社區、社會組織、職場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做了詳細考察。該書全景式地描繪了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現實影響。上述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出版者對《陣地戰——關於中華文化複興的葛蘭西式分析》這本書的基本評價。
 
我們出版這本書的同時,期待著學界和媒體能對這本書給予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希望借由這本書的出版,引發大家對傳統文化複興話題更多的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宗旨就是追蹤學術前沿,我們一直致力於與學術界保持合作,希望能把更多更有價值的學術精品推向社會,實現學者學術成果價值的最大化。
 
近年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福特基金會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出版了很多學術成果,在此謹向長期支持中國學術出版的福特基金會表示崇高的謝意,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王緋女士精彩的發言,下麵有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致辭。
 
         董克用教授致辭
 
尊敬的費約翰先生,尊敬的王緋女士,我的同事康曉光教授,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講三點。
 
第一,祝賀康曉光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一本非常有價值、有份量的專著。康曉光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著名教授,他特別嚴謹地做學問,他不是照搬照抄套用各種方法,而是基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結合西方和國際上的理論模式開展係統紮實的研究。我和他相識的時間不算太長,當他的每本書我讀了之後都印象非常深刻。我覺得費約翰先生和王緋女生對這本書做了非常好的評價,一會兒康曉光老師還會給我們介紹。
 
第二,感謝福特基金會對這本書,對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支持,對康曉光教授的支持。從非營利組織研究所開始建立之初,福特基金會就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非常感謝。我也希望福特基金會能夠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我們。同時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給我們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出版的平台。在中國,學者在雜誌和學術期刊出版和發表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事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們也希望今後更多地關注我們這個領域。
 
第三,我講一下公共管理學院,並不是主要講我在的這個學院而是講公共管理。其實中國經濟改革30年以來,大家更多關注的是經濟發展,關注商學院。費約翰先生講得很好,今後30年中國的很多問題更多是社會問題,公共領域的問題,怎麽樣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的問題。公共領域的問題對公共管理學院來說責無旁貸。我們學院組建九年了,可以說我們現在是大陸100多家公共管理學院中成立最早、覆蓋領域最廣的學院之一,我們也特別關注非營利組織這個領域,很早就將這個專業納入我們學院,我們認為非營利組織在未來中國的幾十年內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支持,關心、幫助我們學院的發展,謝謝大家。
   
主持人:三位嘉賓的發言都非常精彩,非常感謝嘉賓們對我們這項研究的肯定。下麵是主題發言階段,有請康曉光教授介紹他一直以來所關注的中國政治文化的問題和傳統文化複興的現象。康曉光教授將用ppt講解《陣地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在康教授介紹完之後,我們會留出媒體提問的時間,有請康教授。
 
        康曉光教授主題發言——《陣地戰》介紹
 
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麽多的朋友出席我們的新書發布會,剛才費約翰教授、董克用院長、王緋女士都給了我們熱情的鼓勵和很高的評價,實際上我們還沒有做到那些,我們把它作為一種激勵,我們繼續努力把這些工作做好。
 
下麵我向各位嘉賓和朋友介紹一下《陣地戰》這本書的前前後後。這本書研究的對象是近十年來傳統文化複興的這樣一種現象。從04年開始媒體就非常關注這樣的一些話題,給予了高頻率的報道。在民間傳統文化複興的主要表現就是學術研究、學術會議、創辦期刊、出版圖書,還有很多文化人、名人和一些在政治舞台上有影響力的人士發表宣揚,連署倡議,向人大、政協提交議案,比如最近剛剛正在做的把9月28號定為教師節,要求把教師節改期,因為9月28號是孔子的誕辰日。還有組織了一些新的學術團體,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的國學院。再者是興建民間的書院、組織會講,包括很多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站、論壇,還有民間的祭孔。同時,我們看到恢複傳統的服飾、禮儀、節慶,比如像中式婚禮的重新興起,這些現象都非常普遍。
 
官方也在傳統文化的複興方麵做了很多的事,包括官方主流媒體大規模的宣傳,還有修複孔廟一係列的建築,04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恢複了對孔子的公祭活動,一年一年規模不斷提升,各地也在組織各種各樣的大規模祭祖活動,官方也推動了一些禮儀和節慶,像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日。還有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在海外開始推廣孔子學院。再就是中國政府和領導人發表的一係列講話,出台的一係列重要文件來推動這個事情的發展。
 
我帶領著我的學生們,大概從03年開始到現在,用了7年的時間一直在關注傳統文化複興的現象。第一期的研究也是由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研究成果體現在《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研究》這本書裏。這本書當時沒有在大陸出版,後來在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今天朋友們手中的《陣地戰》一書是這項研究的第二期,第二期研究也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我下麵重點介紹第二期的研究。
 
這兩本書我們都采取了嚴格的實證研究的方法,把它作為一種客觀的現實來進行研究。在這件事情上,我自己格外小心。因為我自己是雙重身份,對於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複興,我本身既是一個研究者又是一個推動者,不客氣地說是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因此,當我自己來做這項研究的時候就格外注意,到底是我的觀點的宣言,還是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客觀的現象。我的雙重身份使我格外的注意,盡量不要把它變為一種個人觀點的宣傳,而是一項社會科學的研究,盡可能做到學術研究的規範,做到價值中立。
 
這項研究使用的最主要的資料都來自我們團隊做的第一手田野調查,同時也參閱了一些相關文獻和媒體報道。但是,我們使用的90%的資料主要都是我們的團隊在第一線經過兩年的實地調查獲得的。我們根據社會化主體分類,把從事社會化、從事對人的教育、從事價值觀灌輸以及行為模式影響的這些主體分為六大類——政府、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社區和職場。在這六類主體中,每一類選取一些典型樣本。針對這些典型樣本進行了深入的訪談,有的個案的訪談工作達到4個人同時做5、6個工作日的工作量,所以每一個田野調查都是很紮實的。這兩三年的調查,我們接觸的人超過了1000多人,接受調查的組織達到了400多個,而且都是這個領域裏的積極分子,我們也一直和他們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為了有效比較這樣一種複興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能否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影響,我們專門在湖南選擇了兩所學校進行了對照實驗研究,是一項很紮實、很嚴謹的定量化研究,最終通過這個研究我們看到這樣一種教化的結果還是有實際影響的。
 
本書的篇章結構主要是總論部分,然後是針對六類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分類別撰寫的研究報告,還有針對對照實驗研究結果撰寫的效果研究報告,後麵是兩個附錄,也都是與傳統文化複興有關的兩篇很好的學術研究的論文。本書的第一作者是我本人,第二作者是大會的主持人劉詩林,第三作者是王瑾,他們倆都是我的博士研究生。王瑾同學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做我的學生,後來在谘詢公司工作了三年,去年又回來繼續學習,得到了董克用教授的支持。王瑾做研究非常有天賦,效果研究報告就是王瑾作為主力完成的,完成了非常精彩的研究報告。還有其他作者,他們都畢業了,現在在祖國各地的各條戰線戰鬥,今天沒有時間回來,沒有機會介紹了。
 
我下麵還是要用一點時間把這個書的主要內容再“嘮叨”一遍。按理說書已經發給了媒體的朋友,大家可以自己看,但是考慮到大家都非常忙,也懶得看書,所以我還是提綱挈領的介紹一下。我的介紹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們的一些基本的判斷,經過十年的發展,傳統文化複興這樣一種現象已經由社會運動轉入的一個新的階段,就是社會化這樣的階段。第二部分是用葛蘭西式的方法和視角觀察一下,我們是如何去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文化複興運動。第三部分看一下文化變遷,各種文化勢力此消彼長背後的力量和機製是什麽。最後談一下社會化的作用。
 
一、從“社會運動”到“社會化”
 
在第一期研究,特別是《中國歸來》這本書裏體現的成果,我們主要運用的還是社會運動的理論,當然也涉及到政治文化理論、民族主義理論。04年到06年,我們觀察到本土文化複興的現象:參與者為數眾多;組織形態豐富多樣;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指揮中心;享有共同的信念,並且以此為團結的基礎;向主流價值提出了挑戰,要求重建社會的價值規範。根據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判斷它是屬於社會運動的現象。由於這場運動本身的宗旨還是很明確的,就是要複興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當時把這個運動定名為“文化民族主義運動”。
 
在第二期研究的前期,我們對整個現狀進行了一次掃描,也就是對我們第一期研究的對象做了一些跟蹤式的調查。我們發現社會運動的色彩逐漸淡化,進入了社會化階段。也就是說在新聞上非常有價值、非常的熱鬧的那樣一些現象少了,但是在實質性的、對人的知識的傳授、觀念的影響以及行為規範的塑造方麵,看到了一些紮紮實實的工作,這些工作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開展。因此我們說,文化複興運動已經開始影響社會化係統,並且通過社會化係統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最主要的發現,首先參與者的隊伍不斷擴大,而且前期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邊緣群體在奔走呼號,但是這一階段我們發現一些精英群體開始介入了,比如說一些企業家、一些政府官員,更多的文化人,還有知識界,高端的媒體在這些方麵都開始做一些經常性的紮紮實實的工作;參與者的活動從“邊緣”走向“核心”了,行動方式從一些“抗議”和“呼籲”開始走向“文化建設”的一些方麵;而且在第一階段的參與和使用都是個人化的、零星的、隨機提供的資源,現在開始使用製度化的、係統的、非常穩定的一些資源。
 
下麵介紹一下社會化的概念。“人的社會化”是個個人學習他所生活其中的那個社會長期積累的知識、技能、價值和規範,並把它們內化為個人的品格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簡單地說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經過家庭、社會生活家庭、職場、政府、媒體方方麵麵的影響、灌輸和塑造,最終每個人都可以擔任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我們從一個自然人變成了一個社會人。這樣一種塑造人的價值觀,使人們獲得一些知識各技能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一個文化到底有沒有影響力,關鍵是它能不能進入社會化係統,甚至能不能主導社會化係統。社會化由誰來實施?是由一係列主體來承擔,比如說家庭中的父母、學校、社區、媒體,還有政府,他們的很多活動都是在做社會化的工作,都是在實行教化,都是在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所以,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如果傳統文化要想複興,而且這種複興不僅僅是一種媒體上的熱鬧,不僅僅是少數人的一廂情願,不僅僅是領導人的號召。它要真的能對社會造成影響,它應該能夠進入社會化的主體,能夠影響社會化的主體,能夠影響政府、學校、社團、家庭,再通過它們影響社會公眾。這樣的話這個文化就是活的文化,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能夠深入到人們的頭腦裏。能夠對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產生影響的文化,這才是活的文化。因此。當我們講文化複興的時候,它是不是一個真的複興,最關鍵的是它能不能影響社會化係統,通過社會化係統影響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所以第二期研究我們用社會化這樣的視角來研究傳統文化的複興。這兩個研究階段也是相互聯係的,正是通過社會運動,不斷地改造社會化係統,通過社會化係統進行社會化,重新塑造中國的文化。在現有文化的格局中,把傳統文化的要素不斷地灌輸進去、樹立起來、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兩個研究階段的內容。伴隨著文化複興本身性質的改變,我們相應的研究方法也要發生改變。因此,第二期研究主要還是用社會化的方法來研究問題。
 
我們的分析框架(見ppt第12頁)就是儒家文化的複興會影響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化主體,社會化主體會針對社會化的對象實施各種各樣的教化,被教化的個人開始把一些觀念和行為方式內化在心中,進而產生社會化的效果。同時,社會化主體根據社會化效果對自己的教化活動實施反饋調整,社會化和儒家文化複興運動本身也是相輔相成互相激勵的過程。這是我們一個基本的邏輯框架,也用它來指導我們的整個研究。這個框架不是我們憑空臆想出來的,它既和社會化理論基本一致,同時也和我們觀察到的現實是一致的。
 
通過本書的分析,我們首先發現一個基本的結論是傳統文化已經進入到社會化係統之中。其次,參與文化複興的社會化主體日益的多元化,幾乎包含了現代社會所有的、主要的、正規的社會化主體,但是這些主體之間的互動非常弱,都是各自為戰。社會化主體,比如說社區裏的街道辦事處,中學、大學,或者是一些企業,他們都根據自身的特點,根據自己受眾的特征采取了一些專門化的教化方法,都很有效,都是做到了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但是總的來看,從各個主體來看,社會化的水平效果參差不齊。從社會化的內容來看,目前基本上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基本是“複古”的水平,無論是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還是地區搞的讀經活動,基本都停留在把原有的文化經典拿來,照搬過來,組織讀、組織講解這樣的階段。大家所期待的“創造性的轉化”,傳統如何適應今天,如何與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積累和改革開放30年資本主義文明的進入進行有效的結合,這些方麵做的遠遠不夠。社會化的製度化程度不高,各種具體的社會化方式尚未製度化。比如,很多小學開展讀《三字經》、讀《論語》的活動,但是僅僅作為課後閱讀或者是校本課程,並沒有進入正規的課程框架之內,沒有納入統一規定的課本之中。我們在湖南兩所小學的對比研究表明,在現代的背景下,在工商文明和全球化的時代裏,儒家文化的教育還是可以對人的行為和價值觀產生影響的。這個結論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對這項研究下的工夫非常大,這一項研究曆時前後四個月的時間,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調研隊伍,所有的調查過程都是嚴格控製的,獲得了九百份問卷,最終形成了第三篇的效果研究報告。這篇報告還是經得起推敲的。政府與民間存在良性互動,各自獨立,相得益彰。中央政府意欲實施社會化,本身也采取了一些推動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及其它社會化主體是否實施以及如何實施,中央政府並沒有強製規定,而是采取“隻鼓勵,不懲罰”的態度。
 
一個總的判斷,從目前我們的文化格局來看,西方的思想還是非常強勢的,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處於最弱勢的狀態,傳統文化處於快速上升的階段,但是與西方文化相比還比較弱勢,特別是在顯學的層麵上。當然在大家日用而不知的層麵,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二、陣地戰:理論及經驗分析
 
如何去看待社會化,我們借用的是葛蘭西的理論。葛蘭西是意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被墨索裏尼抓緊監獄後,用了10年時間寫了不少的筆記。後來被整理出來形成一本書,叫《獄中劄記》。在這本書裏,他提出一整套關於現代國家的理論。葛蘭西認為,一個強有力的國家不能僅僅在是政治領域掌握暴力機器、建立統治,這是不夠的。還必須在社會的層麵上,在公眾的心目中,把有利於統治階級的價值觀、風俗習慣、道德規範灌輸下去,並且讓它們成為主導,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才能把政權的穩定建立在公民認可的基礎之上。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你要想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你必須把與這個秩序相關的價值觀、倫理道德、社會科學等等,把它們的權威樹立起來,而這個權威葛蘭西把它叫“文化領導權”。現實中,往往是多種文化都在競爭“文化領導權”,他把這個爭奪的過程比喻為“陣地戰”,就是大家都在奪取一個個的堡壘。那麽文化陣地都是什麽呢?實際上就是學校、教堂、幼兒園、家庭、社團、政府、媒體等等,這些都是文化陣地。
 
如果傳統文化要想複興的話,就要和官方主導的官方文化、西方的主流文化要去爭奪這些文化陣地。所以我把社會化的過程,傳統文化重新回歸社會化主體的過程理解為傳統文化與其他的文化爭奪文化陣地的過程。所以這本書叫《陣地戰》,就是這樣的想法。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存在著三種文化力量:一種是西方文化,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上的自由主義;還有一種是東方文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第三種是中華文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的本土文化。觀察今天中國大陸有影響力的文化,我們可以辨別出這樣三種主要的力量。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文化格局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即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異軍突起,東方文化(馬克思主義官方文化,簡稱為東方文化,這個東方是相當於冷戰時期東方和西方這樣的概念)節節敗退。第二階段,也即90年代後期,我們可以看到東方文化一蹶不振的狀態沒有變,但是西方文化狂飆突進的勢態得到了遏製,西方文化盡管規模很大,但是增長勢頭在放緩。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異軍突起,而且勢頭非常的強勁。
 
我們認為當前有能力來競爭文化領導權的、爭奪文化陣地的主要還是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研究的基礎之上,我們歸納出兩種文化的觀念特征群。我們建立了一組指標來刻畫文化的觀念特征群,比如說本體論、最高價值、文化立場、宗教傾向、政治價值觀等等。這些變量可以有很多組合,但是我們在現實中發現隻有那麽兩三種穩定的組合。很多組合隻是在邏輯上可能,但在現實中這些組合根本不存在。這是我們發現的兩種最主要的組合模式(見PPT第18頁)。
 
那麽,現實中的觀念特征群是怎麽形成的?我們發現有三個原因:第一,文化固有的理念和內在的邏輯把觀念聯係在一起。因為,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都經過了漫長的發展,經過了理性化的過程,經過了形式邏輯的重新清理,它們自身的內在邏輯還是比較強的。比如說自由主義,它主張個人本位,主張自由,主張市場製度,往往期望小政府,這些都是內在的邏輯聯係起來的。第二,特定的國際格局把一些觀念聯係在一起,比如說自由主義者往往親美,因為美國是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是自由主義思潮最強烈的支持者和倡導者,因此愛屋及烏,喜歡自由主義自然就喜歡美國。如果說古巴成了最強烈的自由主義的倡導者,可能就親古巴了。這個是由特定的國際格局決定的。第三,還有一些則體現了背後的社會力量的利益訴求。比如說資本家就比較喜歡自由主義,跟他的階級利益聯係在一起。因此,我們發現這樣三種機製塑造了這樣的觀念特征群。
 
這兩大特征群背後實際上兩大社會群體,我們稱之為“文化陣營”。通過分析文化陣營發現,每一個文化陣營基本上是根據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的,比如說中華文化陣營認同本土的傳統文化,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其次,每一個文化都是跨階級的。認同中華文化的人既有政府官員,也有資本家、也有學者、也有工人、也有農民,認同西方文化的也是如此。所以每一個文化陣營都是跨階級的組合,都帶有民族性。在這個方麵階級分析不能給以充分的說明。但盡管如此,每一個文化陣營精英群體的構成還是有偏重的,而且無論是文化的淵源是文化的特征實際都是不一樣的。
 
三、動力機製:理論及經驗分析
 
下麵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麽文化的格局會發生這樣的演變。在這裏我們還是借助考克斯提出的“新葛蘭西主義”,他把葛蘭西主義擴展到國際政治領域,分析在全球化時代,在全球的規模上文化領導權的爭奪過程。在這裏我們就借鑒了他的理念。總的來看,在顯學的層麵,可以把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粗略的概括為一元文化的時代,實際上那個時代傳統文化依然存在。馬克思主義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在國家機器的支持下,利用一切社會化手段,確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權,成為唯一的顯學。他背後其實是一種全能主義的體製、一種閉關鎖國的態度。第二階段進入了二元文化時代,這個主要是鄧小平的時代。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融入的全球化的過程,西方文化大舉進入中國而且產生的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在市民社會裏,西方文化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官方意識形態,可以說在二元文化的時代,文化的領導權是掌握在社會的手裏。進入本世紀之後,伴隨著中國經濟上的成功,伴隨著中國政府態度的調整和社會問題的出現,最主要的還是中國經濟的成功,使得中國人獲得了一種自信。這種對經濟成功和物質方麵的自信逐漸轉化為對文化的自信。所以,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態度和情感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政府和民間的互動之下,本土文化開始複興了,呈現出強有力的上升態勢。現在可以說三種文化並存的格局,我將其稱為“三國演義”的狀態。
 
三種文化在爭奪文化陣地,通過爭奪文化陣地都想掌握文化領導權。在這個過程中,結局如何我們不知道。我們兩期的研究,我們這兩書都是記錄這樣的過程。我們希望作為一個旁觀者,以客觀的眼光,用科學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我特別希望能夠三年一期一直做下來,做它50年,看看整個的曆程是怎麽樣的。當把這些素材積累起來的時候,價值要比一本單獨的書還要有意義。
 
四、社會化:功能與使命
 
下麵我想討論一下文化複興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我想回到中國的力量結構。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硬力量有很大的起色,但是軟力量還嚴重不足。打一個比喻,把這30年中國的發展比喻成一個人的成長。30年來,我們的GDP,即使按照官方匯率已經超過了日本,緊隨美國之後。可以說我們今天作為一個人肌肉很發達了,但是骨骼還差一些,我們自主創新能力,我們對一些戰略性的核心產業的控製能力還比較弱,但是按照目前的模式和趨勢發展下去,這些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肌肉可以越來越強壯,骨骼也會發育的越來越成熟。我們現在麵臨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這個人沒心沒肺,沒靈魂。從老百姓到國家領導人到所謂的研究機構、教育機構,說不清楚對於個人來說什麽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什麽樣的生活是幸福。我們衣食住行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不斷下降。什麽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我們應該怎麽樣去生活,什麽樣的社會是一個好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我們應該生活在什麽樣的社會中,我們說不清楚。同時,我們看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在經濟領域發揮了呼風喚雨的作用,哪裏有海嘯我們也去參與,哪裏有海盜我們也去幫忙。在這個過程中別人也會問你(指中國)是誰,你想幹什麽,你自己想從這個世界得到什麽,我們現在說不清楚。你不能說我們要搞世界革命,要來剿滅資本主義,本來我們自己就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方,而且是原始資本主義。如果說是來搞自由民族主義又不像。那你是幹什麽來了呢?所以我們領導人出去講話隻能引經據典,講講《易經》、講講《論語》、講講《和諧世界》,隻能用傳統理念描述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在這方麵,我們的軟力量是非常差的。無論經濟發展的多麽好,無論硬力量有多發達,所有人都可以指責你,說你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因此軟力量的匱乏是我們當前麵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人民如何生活的更好,國家如何真正的富強起來,不能僅僅靠你的GDP,靠你的產品質量,還要靠你有沒有一個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你能不能提出人和社會的價值理想,能不能給人類的未來指出一個激動人心的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十三億的人口,在這方麵不能無所作為,不能一會全盤“蘇化”、不能一會全盤“美化”,東倒西歪的。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根,能不能繼承傳統的時候、在吸收別人文明成果的時候,真正的形成一種新的東西,既幫助自己創造未來,也為人類未來文明有所貢獻,這是我們要討論的核心的問題。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政治不穩定最根本並不是我們政府的績效不夠,實際上還是合法性的問題,提不出一套有說服性的合法性理論來。原來的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背離。馬克思說我們要搞公有製,要搞計劃經濟,實際上我們搞私有製,搞市場經濟,理論上的表述和實際的行動完全是背道而馳。所以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提供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讓民眾心服口服是做不到的。可以說,擁有統治權利的人缺乏文化領導權。而且不僅僅是政治合法性,我們基本的社會秩序也缺乏合法性的論證。中國的一切,中國的秩序,中國的所作所為是好還是不好,好為什麽好,不好是為什麽不好,到底應該怎麽辦,對這些都沒有一套有說服力的論證。總是這麽“盲人騎瞎馬”不行。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探討一些理想藍圖之類的東西出來,為下一步的發展提供指引。
 
建設中國軟力量的關鍵是文化的重建,特別是重建價值體係,重建政治哲學。我覺得對於未來的中國來說,文化決定命運!決定文化勝負的關鍵就是誰能擁有文化領導權,而社會化就是奪取文化領導權的必經之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化,或者是說吸收了現代文明的、推陳出新經過改造後的中國傳統文化能不能奪取文化領導權將對中國社會的未來命運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這就是我們這本書主要的觀點和思路。
 
在此,我想感謝福特基金會給予我們長期的、慷慨的支持。我們研究中華文化複興,我們研究傳統文化,卻是美國人在支持我們。這樣的研究在中國是籌不到錢的,甚至在中國出版不了這樣的書,隻能到新加坡出版。我覺得古今中外這樣的國家是極為少見的。一旦你說我們應該有一點自己的民族文化,會有不少人跳出來說你反動,說你醜惡,說你黑暗,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仇視,中國人掘祖墳的熱情,古往今來空前絕後。還有,我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克用院長給予我們的支持,也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緋女士的支持,感謝媒體朋友的關注。最後感謝陳南方,陳南方也是我的學生。新書發布會所有的組織、協調都是陳南方來完成的,非常的有責任心而且非常能幹。在她的領導下,我們的這個團隊為大家提供服務。有不足之處,算我的,好的地方都是南方的,謝謝南方。
 
最後還是一句話,希望這個研究不僅僅是我搞了個課題,或者又出了一本書。我這個時候也已經不用評職稱了,已經到頭了。做這項研究,還是一種傳統中國文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夠對社會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搞這個新聞發布會還是希望借助媒體和朋友們的幫助,進行思想傳播,讓它能夠產生實際的效果。我們做這一切,既是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更多的也是承擔一份社會責任感。不是唱高調,我給自己製定的人生理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學術實踐為中華民族的福祉有所貢獻。最後再一次感謝所有的朋友,謝謝。
 
        媒體問答
 
主持人:康曉光教授分享了他的想法和思考,接下來的時間是媒體朋友對康曉光老師提問。
 
問(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我是人大公管院的學生。我想問一下康老師,您能不能給現代的中國傳統文化下一個定義。第二個問題,您談到您是複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您講到的三種文化在爭奪一個陣地,我就想問一下,將來有沒有可能中國的官方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兩者合二為一,或者中國的官方文化、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合三為一。
 
答(康曉光):我理解傳統文化跟大家理解的沒什麽區別,比如說儒家、法家等等,它不僅僅是一種學問,也包括風俗習慣,過去的一些製度資源、科學技術都屬於這樣的東西。今天講複興主要是價值觀和政治哲學等學理層麵的東西。第二個問題,你說的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可能都有。至於會是什麽,我也不知道,那隻能是時間來回答了。我們這個研究主要是記錄和跟蹤這個過程,至於將來會成為什麽樣的,這個是現在無法回答的,我隻能說我希望的將來是什麽,我的希望和客觀會是什麽樣是兩回事。
 
問(《香港大公報》):我是來自香港大公報的記者,我想問一下,現在社會上普遍有一種觀點,像香港、港澳台地區,這樣的境外華人聚集的地方,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等方麵比中國內地要做得好,您覺得在這些地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麵有哪些是值得中國內地的傳統文化複興可以借鑒的?
 
答(康曉光):我想從兩個層麵,在看得見的層麵上,可以說香港和澳門,在某些方麵比大陸要好一點;但是在看不見的文化層麵,潛伏、隱藏的文化、人們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上,實際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還是很深厚的,這兩點應該分開看。我感覺澳門和香港受殖民主義的影響是比較深的,在潛伏的文化上實際上不如中國大陸。但是有一點比中國大陸要好,盡管殖民主義最惡毒的手段就是滅你的文化,殖民主義者在滅中國文化方麵做得比較隱蔽,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大陸政府還是大張旗鼓的,政府領導、全民動員,持續幾十年,這種掘祖墳的運動,這在全世界是史無前例的,至少殖民政府沒敢做,我們自己做得卻非常的“出色”。
 
最好的是台灣,國民黨政府在保護和傳承中國本土傳統文化方麵還是做的相當不錯。民進黨為了推動“台獨”,去中國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切斷和中華文化的聯係。因此我們看到,凡是進行殖民統治的和分裂中國的人都在反對傳統文化。要說國民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比共產黨做得要好得多的多,不可同日而語,這裏麵最重要的一個人是戴季陶。1925年,在國民革命非常關鍵的時期,孫中山剛剛去世的時候,當時國民黨麵臨著精神上和行動上的分裂。戴季陶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他在該文中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他認為民族、民權、民生不是並列的,捍衛民族的權利,捍衛每個老百姓民主的權利,都是為了最終讓每個人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三民主義”歸根到底是“民生主義”。“民生主義”背後的哲學理念是什麽,他認為就是“仁”。因此戴季陶首先把“三民主義”這樣一種受到外來思想影響非常大的學術重新建立在中國儒家最深刻的、最深厚的理念之上。同時他借用孫中山和蘇俄代表的談話,提出了國民政府的正當性來自哪裏,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的馬列主義,而是政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來自於對中華民族五千年“道統”的繼承,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直到今天中華的“道統”,是五千年文明的繼承者,在這個角度上解釋國民革命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所以戴季陶的貢獻非常大,他是第一個把中國現代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道統”的傳承上,他是第一個把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思想奠基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上,用中國的傳統給現代政權賦予合法性,用中國核心的理念來解釋現代的主張,這非常重要。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也有這樣模糊的變化。毛澤東是講世界革命,講共產主義,鄧小平講現代化。毛澤東是用西方左派的傳統講中國人的理想,鄧小平是用西方右派的理念來給中國人畫餅,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江澤民下台後,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胡錦濤講“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更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我們也看到中國共產黨也在一步一步回歸本土,用中國人自己的語言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用我們傳統的最深厚的哲學概念給中國人描繪未來的理想藍圖。任何一個政黨隻要是理智的,隻要是正常的,隻要是立足於中國本土的,隻要是對中華民族利益負責的,最終都會走回歸本土文化這樣一條路。
 
問(《中國圖書商報》):我是中國圖書商報的記者。我有一個問題,因為您的書很多都沒有在大陸出版,我剛剛看到PPT有些內容書上沒有,雖然是實證研究,這個書的出版是不是有過刪減,或者是觀點上有什麽變動?
 
答(康曉光):這本書沒有,這本書寫的時候我就比較自律,王緋女士又比較寬容,基本上沒有什麽刪改。
 
問(《中國圖書商報》):您是雙重身份,作為您觀點的推動者,做完這個實證研究之後,您的觀點跟幾年之前相比是否有所變化?當前最受歡迎的是改良派。
 
答(康曉光):我覺得我就是改良派。保守主義者不是說固步自封,抱殘守缺,不是這個意思。保守主義主要是強調在你適應一個現代世界、全球化時代的時候,不適應不變化肯定是死路一條,但是在變化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通過切斷與曆史的聯係,然後獲得新生,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在繼承曆史傳統的時候,不斷地吸收新的東西、揚棄舊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生長。這是一個有機地連續生長變化的過程,而不是否定曆史,跟祖宗徹底切斷關係。不是這樣一種歇斯底裏的狀態,而是比較平和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就像樹長得越高,根基要紮得越深。特別是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國家,首先曆史就切不斷。我們和曆史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魚生活在水中,它可能不了解水,但是離開了水活不了。我們每個人也是一樣,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塑造我們。所以古人講文化的作用,“百姓日用而不知”,這是教化的一種最高境界。就拿毛澤東來說,他自己拚命地批林批孔,反對儒家。但實際上林彪對他的評價是最中肯的——“披馬列之皮,行孔孟之實,執秦王之法”。毛澤東一輩子反傳統文化,但他是最傳統文化的。文化這個東西是跳不出去的。魚兒離了水就得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文化想丟掉你丟不掉。
 
你問我這個調查結果跟我當初的希望有什麽關係。第一,讓我感到特別高興的一點,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態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當你通過一些巧妙問卷設計的時候,你去問普通的受訪者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很多方麵是非常中國人的,我們給大家的那本書(指《中國歸來》),有大量的數據可以看到。第二,現在的發展勢頭比我預期得要快,我原以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還要半個世紀、一個世紀本土文化才能回來。現在看來這個速度是相當得快。我覺得媒體有的時候願意盯著那些比較熱鬧的東西,比如某個人穿著漢服在大街上走一圈,誰穿著長衫講課,誰修了個書院然後按照大家反常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大家比較願意去報道。但是正如我們在《陣地戰》這本書裏講的,在正常的社會過程中,構成社會最重要的組織和個體,他們在文化複興方麵一直在紮紮實實地開展活動。這些活動非常的平常,非常的普通,沒有聲音,就相當於“狗咬人”的狀態,媒體不怎麽關心。但實際上“人咬狗”畢竟是反常的,“狗咬人”才是主流。所以最近媒體不像零四、零五和零六年那麽熱鬧了,但實際上本土文化複興形成了一種勢力。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無論是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況和發展勢頭,都比我原來的預期要樂觀。
 
問(《社會創業家雜誌》):我們是公益組織的一家媒體,叫做“社會創業家”。首先要向您深深鞠一躬,我們是感同身受。一方麵,我們是公益組織,正好我們已經做了一個專題叫“無根的公益”。很多人認為公益是舶來品,影響的主流價值觀都是西方價值觀,我們做這個話題的時候有很大的壓力。另外,作為一個家長,我自己也是把孩子送到城市裏的書院接受教育,我看我們這次調查的是在農村裏的書院。我想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剛才說的樂觀的預期,您覺得是有感召力的嗎?或者對傳統文化複興有信心嗎?現在的教改,包括孩子看的課本,實際上是去中國化的。正如您在效果調查中揭示的,目前傳統文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心性的改變,適應社會的人格的塑造,實際上,這樣的一些努力和嚐試很難進到體製內,所以您對傳統文化從民間進入到體製內有信心的嗎?
 
第二個問題,站在公益界的角度,其實公益是一個西方的概念。我今天特別感慨,這樣的美國人,這樣的美國機構資助我們做這樣的事,同時也是我們很悲哀的事。我們的公益機構怎麽從儒、釋、道裏麵尋找我們的根,這樣的機會您認為在哪裏?我們看到在民間有很多這樣的公益組織,他們也在身體力行推動這樣的事,但是他們可能獲得不了這樣的關注或支持,我們能給他們提供什麽樣的機會,他們的路在哪裏?
 
答(康曉光):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下一步的研究誰資助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還是有情感的。隨著中國的發展,各種精英的力量不斷加入推動本土文化複興的行列,這方麵的資源也在越來越多,我還是抱樂觀的態度。
 
現在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會不會進入體製內。我自己的感覺,首先在推動傳統文化複興方麵,政府的熱情比民間要高。其次,高層的熱情比中層要高,中層的熱情比基層要高。總書記的層麵,他對這個東西的熱情和支持要遠遠的高於其他的黨政幹部。2004年中國恢複公祭孔子就是明證。共產黨把自己定義為“五四”傳統的繼承人,共產黨對“五四”的解釋就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凝結的一個口號就是“砸爛孔家店”。兩千五百年中,孔子的墳就被掘過一次,就是批林批孔時期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帶隊把孔墳給掘了的。傳統文化,從無形到有形都被掘了。因此,2004年中國政府能夠公祭孔子,當時在海內外的震動非常大。因為不是說“拜”、“訪”,而是“祭”。“祭”在中國文化的概念裏,這個詞是非常重的。首先你得認同,其次你不但要認同觀念,還要認同這種傳承,要祭的是你的祖先。所以,政府公祭孔子,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這也是胡(胡錦濤)溫(溫家寶)政府上台後影響很大的一件事。隨後祭孔的規格不斷提升,第一年還是曲阜市,曲阜是縣級市,等到07年的時候,就到了四個中央部委和山東省四大班子一塊(黨委、省政府、人大、政協),第一號領導都出席了祭孔的活動,同時還有全球華人同祭孔子。而且,現在中國政府向海外的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孔子學院;也包括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從“五一勞動節”裏把時間分配出來,而五一節是共產黨意識形態色彩比較濃的一個節日,從這個節日裏挪出時間,這都是國家層麵重大的變化。中國政府成立以來,發布的第一個文化發展的五年規劃——《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用了三大塊篇幅講怎麽樣保護傳統文化、怎麽樣去更新、怎麽樣去發展,從內容到方式方法,以及組織化和政府如何支持,都做了非常全麵的闡述。現在的政府比較聰明了,知道要想搞政治運動那一套肯定行不通。政府在文化複興的所作所為還是比較聰明,始終不超前,跟著社會走。但是社會熱起來的時候,他投入官方資源去支撐,同時又不斷的發布一些信號。特別是初期,很多人害怕,因為政府一貫反對傳統文化,擔心現在自己去搞是不是有危險。當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一係列的節目和報道,給很多人吃的定心丸。因為這些媒體是黨的喉舌,他們都在報道,想做的人就覺得很安全了,也敢做了。
 
因此我認為政府逐步地把它納入體製是好的,現在保持著亦步亦趨的狀態也挺好。我倒擔心政府太熱情的話反倒把好事辦砸了。政府一擁而上、胡搞一氣,會把好多好事情搞得變味了。所以,總的來說,國家和社會這個狀態還是挺好。我們做第一期研究的時候發現,在中國完全西方式的社會運動是行不通的,把“綠色和平”在法國做的那一套拿到中國是行不通的,但是像毛澤東那樣搞的政治運動也是行不通,社會不買政府的賬,老百姓也不讓。現在恰恰是既有民間的基礎又有政府的支持,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混合的現象反倒是生機勃勃。最近十年中國傳統文化複興運動正是處於這樣的狀態,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有很多人說,怎麽政府不多支持一下,但我認為現在政府的定位還是比較好的,算是對自己的文化做了點負責的事。
 
 問(《新京報》):你剛才也說您的書在大陸沒有出版,我首先覺得這是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問題,政治自由的問題。三民主義也好,自由主義也好,馬克思主義也好,中華本土文化也好,都有反專製的內容。西方自由主義就不用說了;馬克思主義也有很多反專製的內容,這也沒什可說的;本土傳統文化裏麵,正如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儒家文化有很多被歪曲和扭曲了,他本身也是反專製的。現在就有一個問題,現在台灣、香港、澳門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好,本土文化保存的也比較好,我就想到美國社會學家丹尼·貝爾說的“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這樣是不是更好一些?這是不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的最好方式?
 
答(康曉光):我覺得理解儒家的話,還是得到孔孟那裏去理解。比如說,講君臣關係,孔子從來沒有說過所謂的三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他首先講的是“君使臣以禮”,君對待臣得按照“禮”來行事,在這個前提下臣才對你“忠”。也不存在死諫的問題,“從道不從君”,不得道的話就可以走,“乘桴浮於海”。孟子就更不客氣了,君不好,首先要諫,不聽犯之,犯言去諫,再不行去之,還不行誅之(殺了他)。所以,孟子幾次從孔廟裏被清出去,朱元璋恨死他了。孔孟的思想裏道義是最高的,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他們都有這樣的精神。甚至,孟子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倡導雖千萬人吾往矣。後來統治者怎麽利用它,閹割它的,那是另外一回事。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你剛才的見解。
 
至於說你提出的方案,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這個一言難盡,我有自己的一套主張。我有一本書叫《仁政》,也是在新加坡出的,那裏麵有我的主張。我認為也應該有民主製度,但是依據和邏輯前提不一樣,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們再探討。各種可能性都有,但是無論如何,中國的文化肯定會在未來中國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都是探討,但無論什麽探討,隻要對民族有利就行。我記得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講到楊度和孫中山的交往。楊度是君主立憲派,孫中山是革命派。但是,楊度給孫中山很多支持,別人不理解。楊度回答說,因為我們兩個人都是為了中國好,無論誰成功都是我的成功,盡管我們選擇的道路和確定的目標不一樣,但是為了中國的福祉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因此,我想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記者朋友都有自己的判斷,對具體的觀點接受不接受無所謂,但有一點基本前提,就是共同都期望我們的民族能夠重新找回昔日的偉大,謝謝大家。
 
主持人: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隻能交流到這裏,如果各位有更進一步關心的問題,也可以與我們聯係,在邀請函上有陳南方小姐的聯係方式。謝謝大家。(完)
 
 
《陣地戰》 網絡購書: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