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
作者:李玲(山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廿三日乙未
耶穌2018年12月29日
△《禮記注疏》書(shu) 影圖片來源於(yu) 百度圖片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一種以“禮”為(wei) 特質和表征的文化。“禮”是一個(ge) 內(nei) 涵豐(feng) 富、外延廣泛的概念,所有行為(wei) 、儀(yi) 節、典章製度、倫(lun) 理道德等都屬於(yu) “禮”的範疇。在孔子的思想體(ti) 係中,“禮”是政治思想和社會(hui) 倫(lun) 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製度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價(jia) 值標準。禮的精神體(ti) 現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不但具體(ti) 化為(wei) 禮俗、禮儀(yi) 、禮節,也通過禮製建築,如壇廟、祠堂、墓葬等祭祀性、紀念性建築物等體(ti) 現出來。中國古代鄉(xiang) 村社會(hui) 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qin) 親(qin) 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於(yu) 一體(ti) ,規範禮製,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nong) 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guan) 係為(wei) 依據,以“親(qin) 族血緣”關(guan) 係為(wei) 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ti) ,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製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ti) 。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範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men) 都在思考著同一個(ge) 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hui) 。到南宋朱熹製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wei) 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複興(xing) 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祭祀的主體(ti) 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ge) 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ge) 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後,甚至出現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ge) 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wei) “宗族”,這個(ge) 時期的宗族製度,就成了“血緣-社會(hui) ”團體(ti) ,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宗族大家庭乃至族內(nei) 小家庭之間的“親(qin) 親(qin) ”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qin) 親(qin) ”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jin) 成為(wei) 人與(yu) 人之間的人倫(lun) 共同體(ti) ,而且成為(wei) 生者與(yu) 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ti) ,成為(wei) 維持社會(hui) 穩定、一統天下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功能。
△《朱子家禮》書(shu) 影圖片來源於(yu) 孔夫子舊書(shu) 網
《禮》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聚族而居是祠堂成立的社會(hui) 基礎,祠堂成了構造家族共同體(ti) 的物質載體(ti) 。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賢。祠堂祭祖能夠對強化宗族觀念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從(cong) 而提高宗族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和親(qin) 和力;通過祭祀祖先建立家族共同體(ti) ,保持和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和睦友愛。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yi) 式莊嚴(yan) ,禮節隆重。祭祀先人是為(wei) 了教育後人,立約族規是為(wei) 了懲治違規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理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chuan) 統倫(lun) 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戒不良行為(wei) 。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後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lun) 理道德。祭畢,後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係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cong) 兒(er) 童期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guan) 係,又強化了家族內(nei) 部的向心力,從(cong) 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wei) 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wei) 一種群體(ti) 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wei) 後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王氏宗祠圖片來源於(yu) 百度百科
祠堂的動文化(祭祀)體(ti) 現著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靜文化(建築裝飾)也暗示或滲透著祠堂的功能。裝飾文化作為(wei) 祠堂文化的載體(ti) ,涵蓋了濃厚的道德觀念、地域民俗,無論是家居陳設還是建築中的雕飾彩繪,又或是牌樓照壁都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洛陽新安縣呂氏祠堂,照壁上刻畫的“龍蛇龜田”象征呂氏族人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才能福臨(lin) ;各種各樣的墀頭“耕讀”引導後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讀書(shu) 以立德立行;祠堂裏的牌匾、對聯、石刻無不彰顯出其教化功能和含義(yi) 。河南洛陽偃師史家灣史家祠堂,前門石匾書(shu) “史氏宗祠”,左右邊門石刻“忠孝禮儀(yi) ”“樂(le) 善好施”,告誡族人族內(nei) 團結,忠國孝親(qin) ,令人肅然起敬。還有的祠堂碑刻祠堂組織、祠堂建築和家族榮耀,以此來激勵後人慎終追遠,恪守族規訓示。
河南洛陽孟津縣魏家坡村的魏氏祠堂,坐落於(yu) 一條長150米、寬10米的東(dong) 西向古街上,街頭一顆“龍頭槐”、街尾一顆“龍尾槐”寓意保整個(ge) 村子平安,門樓高大莊嚴(yan) ,上懸“宗族千秋”的匾額。走進祠堂,可以強烈感受到其在古代社會(hui) 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廳的核心部分是祭祀台,台上成百上千的牌位提醒人們(men) 這是宗族的“血脈”傳(chuan) 承,是本族延續的標誌。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子孫與(yu) 祖先血緣相承的聯係,從(cong) 而激發族人的歸宿感和認同感。
△山東(dong) 長青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圖片來源於(yu) 百度圖片
山東(dong) 省長清縣孝裏鋪南孝堂山頂上的東(dong) 漢石祠,用青石砌成,坐北朝南,祠室內(nei) 三麵皆有淺線刻畫像,橫貫西北東(dong) 三麵內(nei) 壁上部的圖像,場麵宏大,人物、車馬眾(zhong) 多,有伏羲、女媧、西王母、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神話、故事題材。孝堂山原名巫山,因山上建有郭氏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主人郭氏相傳(chuan) 為(wei) 二十四孝中的東(dong) 漢人郭巨;祠堂西外牆所篆刻的北齊北平元年(570)齊州刺史胡長仁撰寫(xie) 的感孝頌,文中提到郭巨養(yang) 母的故事,頌揚“孝道”,營造出對祖先、先賢崇敬、尊愛的傳(chuan) 統文化氛圍。
儒家倫(lun) 理中家族觀念尤為(wei) 深刻,祠堂作為(wei) 整個(ge) 家族的聚集活動之所,承擔的是弘揚祖先美德、傳(chuan) 承“孝禮”文化、維係親(qin) 情意義(yi) 等功能,從(cong) 而以傳(chuan) 統文化的孝、悌、顯耀祖先功德等諸多方麵,體(ti) 現對“禮”的理解和強調。禮儀(yi) 和道德結合在一起,從(cong) 而延伸到更大的範圍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以期實現社會(hui) 的穩定和諧。因此,祠堂祭禮,不僅(jin) 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倫(lun) 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為(wei) 禮製性建築,並非是文化虛構,而是從(cong) 對親(qin) 生父母之愛與(yu) 敬追溯到對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個(ge) 宗族真實無妄的倫(lun) 常尊親(qin) 的追溯以及對天地諸神的祭拜,關(guan) 係著對人倫(lun) 關(guan) 係、社會(hui) 結構、政治組織的理解。祠堂文化是中國禮製文化的核心,其豐(feng) 富的教育內(nei) 涵及傳(chuan) 承價(jia) 值,見證了家族起源和發展曆史。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體(ti) 的進程中,把人與(yu) 人的行為(wei) 全部納入一個(ge) 秩序中,親(qin) 親(qin) 有愛,形成“天下一家,各親(qin) 其親(qin) ,各子其子”的“禮”主要內(nei) 容;對共同族源的認同和體(ti) 悟,為(wei) 社會(hui) 秩序的穩定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cong) 而達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審美“和”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