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在長春舉辦“儒學的根本精神、核心價值觀與當代發展方向”學術講座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8-12-22 22:19:20
標簽:核心價值觀

原題:吳光說儒

作者:吳光

來源:《吉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初一日癸酉

        耶穌2018年12月7日



吳光在長春舉(ju) 辦學術講座中。



吳光在長春文廟博物館。


吳光,194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曾任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會(hui) 長等職。現任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二級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浙江省儒學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學術顧問、國際儒聯顧問暨學術委員等職。著有《黃老之學通論》《儒家哲學片論》《儒道論述》《黃宗義(yi) 傳(chuan) 》《吳光說儒》《國學新講》等專(zhuan) 著、文集,主持了《王陽明全集》《黃宗義(yi) 全集》《劉宗周全集》《馬一浮全集》等多部古籍整理,主編了《陽明學研究叢(cong) 書(shu) 》《浙江文化史話叢(cong) 書(shu) 》等叢(cong) 書(shu) 及20多部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300餘(yu) 篇,並在國內(nei) 外舉(ju) 辦了200餘(yu) 場學術講座。在儒學、道家、浙學、陽明學研究領域均有建樹。


吳光青年時代就很服膺王充、黃宗羲、魯迅等大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上世紀70年代末,他從(cong) 研究道家黃老之學入手,轉向對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全麵係統研究。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讀十三經、諸子集成以及前四史等經史典籍,從(cong) 而歸本於(yu) 儒學。1988至1989年,吳光應聘出任新加坡東(dong) 亞(ya) 哲學研究所專(zhuan) 任研究員,其間完成了《儒家哲學片論——東(dong) 方道德人文主義(yi) 之研究》並在新加坡出版。這部專(zhuan) 著標誌著其儒學研究走向成熟。


今年5月,吳光在長春舉(ju) 辦了一場題為(wei) 《儒學的根本精神、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當代發展方向》學術講座。這場講座概括了吳光30多年來對儒學研究的一些結論和基本觀點,其中心思想是:儒學可以定位為(wei) 道德人文主義(yi) 哲學;儒學的核心價(jia) 值觀是“一道五德”,即“仁”道以及體(ti) 現“仁”道的五常大德——義(yi) 、禮、信、和、敬;儒學的當代發展方向在於(yu) 建設適應新時代的新體(ti) 新用新儒學。


儒學的根本精神


吳光說,過去學者對於(yu) 儒學屬性的定位有很多觀點,有“倫(lun) 理本位主義(yi) ”“泛道德主義(yi) ”“道德形上學”等看法,而這些看法多容易將儒學的性質定位引向歧義(yi) 。吳光認為(wei) ,儒學是“以德為(wei) 體(ti) ,以人為(wei) 本,以和為(wei) 貴”而集道德、倫(lun) 理、政治三位一體(ti) 的道德人文主義(yi) 哲學,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在儒家看來,人生的根本意義(yi) 和價(jia) 值,就體(ti) 現在對理想道德境界與(yu) 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儒學所追求的,首先在於(yu) 確立道德的主體(ti) 性。儒學的道德理想是一種以人為(wei) 本、確立道德理性的人文主義(yi) 思想藝術。儒學的道德人文主義(yi) 與(yu) 過去學者提出的“倫(lun) 理本位主義(yi) ”是不同的,如果將儒學的根本精神定位在“倫(lun) 理本位主義(yi) ”,就可能誤導人們(men) 隻重視外在的倫(lun) 理秩序和人際關(guan) 係,而忽略儒學的根本價(jia) 值所在。而如果將儒學定位為(wei) “道德人文主義(yi) ”,就能引導人們(men) 去發掘儒學的內(nei) 在價(jia) 值,指導人們(men) 樹立道德理性、完善道德人格、關(guan) 懷人生意義(yi) ,從(cong) 而建立一個(ge) 以人為(wei) 本、多元和諧的文明社會(hui) 。


在“道德人文主義(yi) ”的定位下,吳光概括了儒學具有的五大基本特性,即道德理性、人文性、整體(ti) 性、實用性和開放性。


首先是道德理性。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u) 而誰與(yu) ”;孟子的“人之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荀子的“人最為(wei) 天下貴”,都是講道德理性。


其次是人文性。儒學特別強調以人為(wei) 本,以解決(jue) 社會(hui) 人生問題為(wei) 根本任務。孔子“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君子人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荀子“權力不能傾(qing) ,群眾(zhong) 不能移,天下不能蕩”的君子德操,都體(ti) 現著人文精神。


第三是整體(ti) 性。儒學以整體(ti) 宏觀地把握自然、社會(hui) 、人生為(wei) 理性思考的方向。“天人合一”“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念源遠流長。儒家的大同就是“太和”,即一種高境界的和諧社會(hui) 。


第四是實用性。儒家主張經世致用,強調修己安人、明德親(qin) 民。體(ti) 現了實用理性。


第五是開放性。儒家重視兼容和諧、與(yu) 時俱進,重視開放和變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正體(ti) 現出一種開放的、發展的曆史觀。


儒學的核心價(jia) 值觀


吳光說,曆代儒者對儒學價(jia) 值觀的認識與(yu) 概述代有異同,其中既有曆久彌新的常道,也有與(yu) 時俱進的變道。


孔子的“克己複禮為(wei) 仁”,可謂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的最初表述。子思主張以“仁、義(yi) 、禮、智、聖”為(wei) 核心的“五行”說,後來又有以“聖、智、仁、義(yi) 、忠、信”為(wei) 核心的“六德”說。孟子提出的“仁義(yi) 禮智根於(yu) 心”;荀子主張的“先仁後禮”“隆禮重法”;稷下儒家主張的“禮、義(yi) 、廉、恥,國之四維”,都是對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的豐(feng) 富和完善。西漢董仲舒以後直到清代,儒學的核心價(jia) 值觀有“三綱五常”等具體(ti) 表述。

吳光提出了“一道五德”新論述,以概括當代儒學的核心價(jia) 值觀。所謂“一道五德”,是指儒學根本之道是“仁”道,而體(ti) 現這個(ge) “仁”道的五常大德是“義(yi) 、禮、信、和、敬”。“仁”道為(wei) 體(ti) ,“五德”為(wei) 用。


“仁”是孔子學說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yi) 的道德範疇,因而是本體(ti) 之道。《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yu) 不仁而已矣。’”這是對孔子之道最精辟的概括。“仁”的基本內(nei) 涵,一是人,所謂“仁者人也”,即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道理所在;二是德,所謂“仁者愛人”的基本涵義(yi) ,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於(yu) 愛一切人;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言:“為(wei)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宋儒程顥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yu) 物同體(ti) 。義(yi) 、禮、智、信皆仁也。”可見,在先儒看來,仁與(yu) 其他德目是體(ti) 用關(guan) 係。仁是道德的核心,其他德目是仁的表現形式。


吳光認為(wei) ,從(cong) 立足於(yu) 當今時代的精神需求,同時又追求具有普世性的價(jia) 值觀念而言,還是以“義(yi) 、禮、信、和、敬”來概括儒學的“五常之德”比較恰當。“義(yi) ”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適時、正義(yi) 、公正、公平;“禮”是規範人際關(guan) 係、區分等級差別的準則和製度;“信”者“誠”也,“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ye) 、立國之本;和,即提倡中和之道,君子和而不同;“敬”是“源於(yu) 仁、合於(yu) 禮”的行為(wei) 態度,其內(nei) 涵極其豐(feng) 富:有敬天、敬祖、孝親(qin) 、敬師、敬友,敬業(ye) 等等。“敬”也包含“敬畏”之意,提示人們(men) 的敬畏之心。


儒學的當代發展方向


吳光認為(wei) ,儒學在21世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將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方向是要擺脫“理學”的心性糾結,跳出精英儒學的束縛,走麵向生活、麵向大眾(zhong) 、麵向現代、綜合創新的道路,要建設適合時代需要的新體(ti) 新用新儒學。在百花齊放的儒學公園裏,新心學、新理學、新經學都有其生存的空間。


就儒學的當代發展方向問題,吳光提出了“民主仁愛為(wei) 體(ti) ,科技禮法為(wei) 用”的思想模式。在這個(ge) 思想模式中,傳(chuan) 統儒學的等差式仁愛觀念已轉型為(wei) 以主權在民、平等互愛為(wei) 主要精神的“民主仁愛”觀念。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將成為(wei) 造福人類的工具,人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則遵循禮法共治的軌道有序地發展進步,人類社會(hui) 將建成為(wei) 一個(ge) 富足、民主、文明、和諧的理想世界。


這種“新體(ti) 新用”的“新儒學”,不是固守在書(shu) 齋裏的精英儒學,而是建立在多元和諧文化觀基礎上,麵向大眾(zhong) 、麵向生活、麵向現代的大眾(zhong) 儒學。“我們(men) 需要把儒學定位為(wei) 道德人文主義(yi) 哲學,這是比較準確、合適,而又有利於(yu) 儒學當代複興(xing) 的定位。”吳光說。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