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嶽】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8-12-21 17:48:29
標簽:中華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潘嶽

作者簡介:潘嶽,男,西元1960年生,江蘇南京人。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qiao) 務辦公室主任,中央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黨(dang) 組書(shu) 記、第一副院長。

中華共同體(ti) 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者:潘嶽(中央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黨(dang) 組書(shu) 記、第一副院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三日乙酉

          耶穌2018年12月19日


 

核心閱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li) 的世界,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解決(jue) 國際社會(hui) 共同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中華共同體(ti) 既是政治共同體(ti) ,也是民族共同體(ti) ,更是文化共同體(ti) 和命運共同體(ti) ,具有豐(feng) 富的理論內(nei) 涵與(yu) 實踐特征,可以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

 

【正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也為(wei) 世界謀大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呼籲“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li) 的世界”。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立足中華共同體(ti) 傳(chuan) 統,針對國際社會(hui) 的共同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中華共同體(ti) 既是政治共同體(ti) ,也是民族共同體(ti) ,更是文化共同體(ti) 和命運共同體(ti) ,具有豐(feng) 富的理論內(nei) 涵與(yu) 實踐特征。這將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選擇合乎自身傳(chuan) 統的發展道路,為(wei) 促進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為(wei) 淬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共同價(jia) 值貢獻中國智慧。


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的獨特政製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製度模式,政治製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hui) 政治條件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yu) 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製度模式。”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產(chan) 物。

 

首先,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根植於(yu) 中華悠久傳(chuan) 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從(cong) 不斷流的文明形態,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沒有分崩離析,根子在於(yu) 政治共同體(ti) 。它通過建立集中的政製結構,確保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和文化共同體(ti) 的完整;通過確立穩定的政治中心,保障了行政體(ti) 係的執政效率和施政效果;通過強化民本思想,塑造“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政治倫(lun) 理,形成了強大的協商共治傳(chuan) 統;通過完善科舉(ju) 製度,選賢任能,促進階層流動,確保了政權體(ti) 係的開放性和先進性;通過大一統政治共同體(ti) 的製度實踐,塑造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政治底線。即便在曆史上中華民族最弱的時刻,大一統仍是中國人恪守的基本共識,亦是中國總能夠從(cong) 分裂中走向統一的曆史邏輯。

 

其次,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重塑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馬克思深刻批判資本主義(yi) 國家為(wei) “虛假共同體(ti) ”,主張建構國家與(yu) 社會(hui) 和諧共生、個(ge) 體(ti) 與(yu) 集體(ti) 共同發展的“真正的共同體(ti) ”。馬克思主義(yi) 政治共同體(ti) 強調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全麵協作,而不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分裂對抗;強調協商民主的有序推進,而不是衝(chong) 擊秩序破壞穩定的激進民粹;強調國家治理的多方參與(yu) 和社會(hui) 矛盾的共存轉化,而不是以統治階級與(yu) 被統治階級名義(yi) 出現的對抗和鬥爭(zheng) 。由此,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必須堅持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的政治倫(lun) 理;必須強化人民民主,以人民為(wei) 中心,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必須重視追求團結、講求實效的協商民主;必須實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與(yu) 政治協商製度,促進整個(ge) 社會(hui) 的大團結大聯合。

 

最後,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升華於(yu) 中華民族複興(xing) 征程。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yi) 侵略和中國政治分裂的苦難。辛亥革命之後,一味效仿西方的民主試驗導致了中國更大的政治分裂與(yu) 混亂(luan) 局麵。此後,正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中華民族先鋒隊,把人民組織起來,扭轉了“一盤散沙”的渙散局麵,承擔了救亡圖存的曆史使命,重建了政治共同體(ti)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動員組織起了最廣泛的人民群眾(zhong) ,成功進行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變革。從(cong) 革命到建設,從(cong) 改革到複興(xing) ,正是因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自己的奮鬥目標,才能夠成為(wei) 統攬各方力量的政治中堅,才能夠實現中國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才能夠不斷鞏固壯大中華文明政治共同體(ti) 。

 

中華文明民族共同體(ti) 的民族和諧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56個(ge) 民族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中華文明由中國各民族共創共傳(chuan) 共享,形成了悠久的民族共同體(ti) 傳(chuan) 統,充分體(ti) 現了鮮明的民族和諧交往之道。

 

中國各民族曆史上雖然不乏衝(chong) 突,但最終都在不同階段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在先秦,商族起於(yu) 東(dong) 夷,周人起於(yu) 戎狄,由夷狄而入華夏以主中原。在秦漢,秦人出於(yu) 西戎而一統六國,完成了從(cong) 西到東(dong) 的華夏整合,漢朝設置“都護”經略西域而完成了由南往北的國家統合。在隋唐,經過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胡漢交融,王朝統治者一改以往“貴中華、賤夷狄”的民族歧視,代之以“愛之如一”的平等態度。宋代到清代,王朝統治者提出“皆是國人,不宜有分別”“胡漢一家”“華夷無間”等思想,創製一係列因地製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法規和管理體(ti) 製,奠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大格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發展史清楚表明,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促進了國家大一統和中華文明大發展;每一次國家大一統和中華文明大發展都強化了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其和諧之道在於(yu) 不同區域的農(nong) 耕、綠洲、山地、草原文明的交流交融;在於(yu) 不同民族的政權對於(yu) 先進文明的主動選擇弘揚;在於(yu)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始終具有不斷完善的製度實踐與(yu) 體(ti) 製支撐。

 

中華文明文化共同體(ti) 的包容開放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an) 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融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隨著盛衰興(xing) 亡而斷流中止,之所以能夠遇強則強與(yu) 時俱進,始終得益於(yu) 中華文明是一個(ge) 文化共同體(ti) ,海納百川,包容開放。

 

一方麵,中華文明以文化認同塑造文化共同體(ti) 。判定一個(ge) 民族是否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標誌,不是種族,不是血緣,不是地緣,而主要是文化。正所謂“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自秦漢以降,“夷”不斷通過接受中華文化而變為(wei) “夏”;反過來,“夏”也可以放棄自己原來的文化傳(chuan) 統而變為(wei) “夷”。曆史上多個(ge) 少數民族政權在軍(jun) 事上打敗了中原王朝,卻在文化上主動遵奉中華文化。這些少數民族往往並非出於(yu) 被統治地位而被迫接受中華文明,而是在處於(yu) 統治者強勢地位時主動選擇中華文明。無論是作為(wei) “多元”的源頭,還是作為(wei) “一體(ti) ”的支撐,大多數少數民族在製度文明、語言文字、天文曆法、文學藝術等方麵都為(wei) 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men) 不僅(jin) 是中華文明的接受者,更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

 

另一方麵,中華文明兼收並蓄會(hui) 通外來文明。曆史上,先有印度佛教的傳(chuan) 入,後有西方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傳(chuan) 入,中華文明均對其接納吸收,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華文化主幹,變外來宗教為(wei) 中國化宗教。近代以來,麵對西方重大衝(chong) 擊和挑戰,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yi) ,開啟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文化相結合的曆史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正是因為(wei) 中華文明開放而不封閉,包容而不排他,中庸而不極端,和平而不好戰,麵對文明的差異,中華文明才主張文明對話,而不是對抗。即使在中華文明被西方文明強勢打壓的時候,中國的思想家們(men) 都沒有放棄這一努力。正如梁啟超所說:“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它化合起來成為(wei) 一種新文明。”

 

中華文明命運共同體(ti) 的和平發展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nei) 發展與(yu) 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yu) 世界發展聯係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這裏的“統一起來”“聯係起來”和“結合起來”,充分體(ti) 現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精義(yi) 。中國人最愛講同呼吸共命運,中華文明最推崇“協和萬(wan) 邦、四海一家”,這為(wei) 全人類建立禍福相依、安危與(yu) 共的命運紐帶,構建命運共同體(ti) 提供了豐(feng) 富的曆史經驗。

 

第一,中華文明追求天下大同,從(cong) 無海外殖民。中國自古講道義(yi) 、重懷柔,崇尚“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反對窮兵黷武與(yu) 擴張征服。曆史上,中國與(yu) 周邊國家建立的是禮尚往來的朝貢體(ti) 係而非掠奪性的殖民體(ti) 係。明代傳(chuan) 教士利瑪竇對此感慨,“雖然他們(men) 有裝備精良的陸軍(jun) 與(yu) 海軍(jun) ,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men) 的皇上和人民卻從(cong) 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zheng) 。我仔細地研究了中國長達四千多年的曆史,我不得不承認,我從(cong) 未見到有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聽說過他們(men) 擴張國界”。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也更多的是靠自身力量實現發展,而不是靠對外轉移矛盾或攫取資源。比如中國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yang) 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靠的是我們(men) 越來越精密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雜交水稻,靠的是數千年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lun) 理。全球化時代,中國會(hui) 積極參與(yu) 國際分工,進一步挖掘自身資源和市場優(you) 勢,著力突破製約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致力於(yu) 通過同各國不斷擴大互利合作,有效解決(jue) 關(guan) 乎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第二,中華文明崇尚推己及人,從(cong) 無強迫他人。既然是命運與(yu) 共,就必然堅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是四海一家,就必然平等相待、和諧相處。中華文明命運共同體(ti) 精神,始終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理念,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反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狹隘觀念,反對“先下手為(wei) 強、後下手遭殃”的先發製人手段,反對非此即彼、唯我獨尊的排他性心態。這些曆經千百年的寶貴思想,很多已被世界公認為(wei) 普遍倫(lun) 理,刻在了聯合國總部大樓大廳的牆上。

 

第三,中華文明堅持不往而教,從(cong) 無文化霸權。作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中華文明從(cong) 不進行強加於(yu) 人的文化輸出,更不推行以自我為(wei) 中心的文化霸權主義(yi) 。我們(men) 堅持文化多樣性,絕不將自己的價(jia) 值觀強加於(yu) 人,絕不會(hui) 一廂情願地輸出意識形態。中國兩(liang) 千多年沒派出一個(ge) 儒生去外麵傳(chuan) 播過四書(shu) 五經,反倒是全世界很多人來主動研究儒學;沒有派出軍(jun) 人、教士、商人四處輻射性地向外征服輸出,而是坐在原地,秉持自信,潤物細無聲地包容吸納異族異質文化,最終形成民族文化共同體(ti) 。中華文明共同體(ti) 傳(chuan) 統顯然具有處理大規模人口、多文明形態共處共融的曆史經驗,顯然可以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