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安梧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於(yu) 台灣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shu) 院創院山長,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
原標題:評議《論語新識》
作者:林安梧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二日甲申
耶穌2018年12月18日
諸位朋友、同道:大家好!
劉強先生好!與(yu) 您為(wei) 友,看您的書(shu) ,聽您的演講,非常歡喜。您的演講,音吐清響,明亮洞達;您的書(shu) 《論語新識》,讀之覺其元氣充沛,淋漓盡致,有充實之美,有光輝之大,有大而化之之聖,亦有知其不可知之之神來之筆。有文獻之佐證,有曆史之考證,有科學之驗證,有邏輯之辯證,有心性之體(ti) 證。此五證,吾所強調者。劉強先生此著作,作為(wei) 一部平常講論之作,充分將此五證都體(ti) 證出來,我個(ge) 人認為(wei) 非常難能可貴。由斯亦可見我中華之文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這是我兩(liang) 年前的體(ti) 會(hui) 與(yu) 推薦,現在仍然這麽(me) 認為(wei) 。劉強教授這些年來講習(xi) 《論語》,非常有見地。這本書(shu) 隻是普及本,又是一本定本,就像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一樣,可能還會(hui) 有些修訂,但我認為(wei) ,本來會(hui) 有多元的詮釋。《論語》本身是一部交談性經典,不同於(yu) 一神論的BIBLE。我一直不讚成將BIBLE譯為(wei) “聖經”,認為(wei) 應按照它的發音譯為(wei) “拜普經”。GOD應當譯為(wei) “高德”,譯為(wei) “上帝”,使大家都忘掉了《尚書(shu) 》《詩經》中的“上帝”,誤認為(wei) “上帝”是西方所擁有的,並且以此來理解《詩經》中的“上帝”,這樣問題就多了。這些年來我常談到這個(ge) 問題,希望能正本清源,就像北京不叫PEKING,聖誕節應該叫耶誕節一樣。
劉強先生的《論語新識》能體(ti) 貼、體(ti) 驗、體(ti) 會(hui) 、體(ti) 證,這很難得。我一直覺得,我們(men) 讀古文,應該將古典話語通過現代的生活話語,將情境如實表達出來,通過現代的學術話語進一步將之傳(chuan) 譯出來,如此才能讓我們(men) 有心靈上的明白、照亮與(yu) 喜悅。比如智、仁、勇,智是“清明的腦袋”,仁是“柔軟的心腸”,勇是“堅定的意誌”,我想這樣解釋也許會(hui) 清楚一些。劉強先生的《論語新識》,全書(shu) 非常流暢,既深入,又能與(yu) 生活實踐情境結合,用我們(men) 最適當的、能夠覺知到的語言表達出來,非常難得。在此過程中,讀者會(hui) 對《論語》有深切的理解,導引我們(men) 進一步作概念性的詮釋。正如剛剛張新民教授所說的本體(ti) 實踐學,我個(ge) 人非常讚成。
因為(wei) 《論語》及其他儒家著作,非常重視回溯到源頭——“道”,“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一心向道。道講總體(ti) 之根源,德講內(nei) 在之本性,仁講彼此感通,藝講悠遊涵泳於(yu) 器物、藝文世界之中,或生活世界之中。所以,這樣的學問,不會(hui) 隻是世俗間的人間禮文世界,它是通超越界與(yu) 一般經驗界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不能用我們(men) 一般所以為(wei) 的西方人文主義(yi) 來講儒家哲學。儒家哲學是接地氣,通天道的哲學,入乎本心,布乎四體(ti) ,四體(ti) 不言而喻,且能充之於(yu) 造化之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wan) 物而不遺。這樣的儒學是通天地人三才的人文主義(yi) ,有別於(yu) 西方近現代人文主義(yi) 的。我覺得,劉強先生在他的著作裏,雖然沒有用西方的專(zhuan) 業(ye) 學術語匯,但卻深深透顯出這樣的理解,這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年輕一輩學者在接觸、理解《論語》時,可以從(cong) 此方麵進一步轉譯出新的哲學學術語,而不會(hui) 墮入“逆格義(yi) ”的深淵之中。
另外,我們(men) 容易將《論語》講成“一個(ge) 世界論”,此說法並不妥當。因為(wei) 《論語》不會(hui) 隻是一個(ge) 世界而已。我個(ge) 人認為(wei) ,從(cong) 劉強教授這本書(shu) 可以看到,《論語》之書(shu) 是通生死幽明,通古往來今的,不適合以“一個(ge) 世界論”來理解儒學。它將此岸、彼岸、超越界與(yu) 此生此世、現實界打通一處說,此觀點唐君毅先生曾說過。如果將儒學看作“一個(ge) 世界論”,是有所缺失的。用有別於(yu) 西方近代人文主義(yi) ,強調精神的人文主義(yi) 的方式理解,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有區別的效用,但並沒有盡其意,這一點是可以繼續討論。
《論語》及整個(ge) 儒學是非常充實飽滿的,經過孔子、顏回、子思、孟子,直至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正是一個(ge) 道統的傳(chuan) 續。道統的傳(chuan) 續,代表著儒學本身覺性的傳(chuan) 統。此一種覺性傳(chuan) 統,覺性宗教,也就是今天劉強先生提到的梁漱溟先生所說的自己學,學者覺也,自己學而自己覺。此覺性宗教有別於(yu) 西方的性靠宗教。儒之為(wei) 宗教,是教化意義(yi) 的宗教,是一個(ge) 覺性宗教,而不是性靠宗教。這樣一個(ge) 充實飽滿的宗教,從(cong) 孟子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性,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我們(men) 能感受到它是非常充實而飽滿的。一般世俗對《論語》及其儒家的種種理解,是有所缺的,常常將之扁平化,甚至認為(wei) 儒家沒有形而上學,道家才有形而上學,後來道家形而上學影響了儒家。如果讀劉強先生此書(shu) ,就會(hui) 感受到,這樣的本體(ti) 實踐學,這樣的本體(ti) 是根源之體(ti) 證、體(ti) 認,一體(ti) 之仁所成的實證之體(ti) 。它不是西方意義(yi) 上的形而上的實體(ti) ,而是東(dong) 方哲學意義(yi) 上的“形而上者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實證之體(ti) 。劉強先生這部著作的優(you) 點,是用非常生動的語匯,用非常充實而飽滿的生命精神,以如行雲(yun) 流水般的文筆,洞達清明地表達了他對《論語》的理解。這是我們(men) 理解文本的非常重要的中介,之後我們(men) 可以進一步往上生長,生長出哲學的學術的建構。
一般人有一個(ge) 誤解,認為(wei) 中國學問,不能用知識係統去言說,中國學問隻是體(ti) 認的。其實並非如此。凡是體(ti) 認的是可以通過學問係統去言說的,凡是學問係統所構成的,也可以有所體(ti) 認。我們(men) 對漢語要感其意味,體(ti) 其意韻,明其意義(yi) ,要真正有所體(ti) 貼。在此過程中,我們(men) 才有機會(hui) 讓下一代人,從(cong) 中國哲學的接地氣、上承天道上,真正與(yu) 西方哲學有更多交談與(yu) 對話。交談對話絕對是必要的。所以我願意說,劉強先生這本書(shu) ,是一本接引後學之作,是一本當代學者都能閱讀乃至進一步展開交談和對話之作。儒學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譬如天、地、親(qin) 、君、師,天地就是天地自然的共同體(ti) ,親(qin) 是血緣人倫(lun) 的共同體(ti) ,君是政治社會(hui) 的共同體(ti) ,師是文化教養(yang) 的共同體(ti) 。中華民族非常強調共同體(ti) 這個(ge) 概念,在共同體(ti) 概念中,人如何身處其中,如何去實踐整個(ge) 生活世界、曆史社會(hui) ,回到整個(ge) 天地自然之間。從(cong) 這個(ge) 理解來說,我覺得劉強先生這本書(shu) ,可以合到中國儒家或中國讀書(shu) 人最強調的“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lun) ,傳(chuan) 斯文”上麵來。“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lun) ,傳(chuan) 斯文”,就要深入整個(ge) 生活世界,接地氣,但不停留在接地氣,要通天道,最重要的是要著乎本心,布乎四體(ti) ,四體(ti) 不言而喻,正如孟子所說的“踐形”,能夠實踐,能將它體(ti) 現出來。
最後,要祝賀劉強教授這本書(shu) 的出版,到現在為(wei) 止,可以說,風評非常好,各方討論都非常正麵。在此過程中,對很多年輕人有很大的幫助和期待,使他們(men) 深入到《論語》裏,更多的去理解它。《論語》的思維是非常豐(feng) 富的,大家不要誤認為(wei) 論語隻是體(ti) 驗、體(ti) 證而已,它同樣有思維建構。《論語》中的“一言以蔽之”“一以貫之”“聞一以知二”“聞一以知十”“舉(ju) 一反三”等,充滿了非常豐(feng) 富的思考:“一言以蔽之”是概括性思考,“一以貫之”是融貫性思考,“聞一以知二”是對比性思考,“聞一以十”是全體(ti) 性思考,“舉(ju) 一反三”是脈絡性思考,它的思維非常豐(feng) 富。
此外,劉強先生書(shu) 中有一章,之前我曾與(yu) 之討論過,現在再看,我仍然與(yu) 之意見有所不同。《論語·公冶長》第五章:子謂子貢曰:“女與(yu) 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yu) 女弗如也。”此章我個(ge) 人認為(wei) ,我還是讚成將“吾與(yu) 女弗如也”理解成“我讚成你,你的確比不上他”。每讀及此章總有莫名感動。孔子、子貢師生之間何等明白通達,何等寬廣平易!講真話,即是真性情,真教育!“聞一以知十”不是量,而是全體(ti) 性思考,根源性思考,由部分而見其全體(ti) ,即用全體(ti) ,跨過話語而直接與(yu) 上麵的真實的存在相遇;“聞一以知二”是對比性思考,由此端見其彼端,這是話語之所論,對比兩(liang) 端而成其事,重在事理經驗判斷與(yu) 論理的邏輯辨析。顏回是即用顯體(ti) ,默契道妙;子貢即事言理,明於(yu) 事理。我的意思是說,也可以往這方麵去理解。一個(ge) 老師能夠這麽(me) 真實地對學生說,一個(ge) 學生能夠這麽(me) 寬懷、理解、欣賞自己的同道、同學、朋友。這是我從(cong) 另外一個(ge) 角度的理解。當然,劉強先生的解釋也寫(xie) 得很不俗,將它轉得非常圓融。這是我個(ge) 人的一點不同的理解,就教於(yu) 諸位賢達。
總之,讀劉強先生的著作,如同他剛剛作的演講一樣:音吐清響,明亮洞達。可能因為(wei) 劉強先生研究魏晉,魏晉的那種自然灑脫的風度,流暢雅潔的文學筆調都是非常難得的。祝賀劉強兄,也祝賀我們(men) 同道,能夠這有這樣一本好書(shu) 可讀,讓年輕一輩更有機會(hui) 入聖道之門。最後,我要說一聲謝謝,謝謝徐治道先生、劉強先生的邀請,能在此與(yu) 老友郭齊勇兄、張新民兄,還有鮑鵬山兄、宋立林兄交流,非常難得。
祝願聖學之道源遠流長,大家共同參與(yu) 他,繼之者善,成之者性!
責任編輯:劉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