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義理同備,圓轉無窮——劉強教授《論語新識》簡評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8-12-19 02:45:38
標簽:論語新識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義(yi) 理同備,圓轉無窮——劉強教授《論語新識》簡評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二日甲申

 耶穌2018年12月18

 

《論語》一書(shu) 乃孔子應答弟子或時人的語錄匯編,也有弟子相互對話而接聞於(yu) 夫子之語。編纂時間當在孔子身後,由門人輯錄編次而成,然皆弟子親(qin) 炙夫子所聞所見之筆錄,即所謂“七十子之儔(chou) ,會(hui) 集夫子所言以為(wei) 《論語》”(趙岐《孟子題辭》),乃是中國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傳(chuan) 世典籍。

 

孔子是影響中國曆史文化最為(wei) 深廣的曆史人物,《論語》又是中國曆史文化最為(wei) 重要的一部傳(chuan) 世要籍。因此,孔子為(wei) 人人所應了解之至聖,《論語》亦為(wei) 人人所應讀之經典,不知孔子即難知中國文化,不讀《論語》亦難懂華夏傳(chuan) 統。

 

《論語》既然主要是孔子與(yu) 學生的對話,則其思想乃是充滿活潑理趣不斷展開的思想,智慧亦為(wei) 靈妙生動時機化的智慧,學問則是有體(ti) 有用能見諸行事的學問,理想更是高遠超邁而又步步踏實的理想。讀《論語》則必能啟發思想,升華智慧,豐(feng) 富學問,堅定理想,開拓胸襟,變化氣質,澡雪精神,點化人生。沉潛含玩愈久,愈覺其意味深長。

 

麵對禮崩樂(le) 壞的社會(hui) ,僭越錯亂(luan) 的政治,孔子思考的是人的存在及其價(jia) 值意義(yi) 的本體(ti) 論依據,力圖尋找社會(hui) 秩序重建的人性論基礎,從(cong) 而發現蘊藏或內(nei) 在於(yu) 人的生命之中的“仁”,其實就是一切價(jia) 值得以展開和實現的源頭活水,既是精神人格挺立的本體(ti) 論根據,也是道德實踐永不枯竭的動力活泉,能夠表征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修養(yang) ,彰顯人格挺立的尊嚴(yan) ,體(ti) 現出處進退的原則,傳(chuan) 遞人與(yu) 人相處應有的態度。“仁”作為(wei) 人的本質規定性,其不斷展開和實現的過程,顯然即是人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jia) 值不斷社會(hui) 化和實踐化的過程,也是人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創造潛能不斷擴大人文關(guan) 懷和道德理想範圍的過程。因此,“仁”既是社會(hui) 秩序建構的人性論基礎,文明或文化體(ti) 係不斷生長壯大的本體(ti) 論原則,也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得以展開或實現的形上依據,人與(yu) 人之間合作友愛關(guan) 係能夠建立擴充的動力源泉。


“仁”乃眾(zhong) 德之總目,不能脫離任何實踐環節,不允許任何場域的價(jia) 值真空,必然能開出眾(zhong) 多具體(ti) 的德目,轉化為(wei) 倫(lun) 理生活的客觀實際,建構符合人性需要的禮樂(le) 刑政製度,或可直接總結提升為(wei) 仁本體(ti) 實踐之學。後世儒學無論怎樣發展,所要解決(jue) 的時代問題有何差別,即使程朱、陸王主理主心有不同,“仁”依然是一統攝性、籠罩性的德目總綱,離開或違背了“仁”便不能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儒家。而今日無論心性儒學、政治儒學或生活儒學、人文儒學,盡管眾(zhong) 說紛紜,各有側(ce) 重,“仁”均決(jue) 然不能從(cong) 中剝離或消解,隻有充滿了強烈仁愛精神的人才有資格宣稱自己是儒家,隻有“仁”的精神到場的場域才是真實的有生命的秩序化的場域。

 

我們(men) 今天之所以應該反複強調本體(ti) 實踐學的重要,乃是因為(wei) 孔子不僅(jin) 深挖“仁”的本體(ti) 存在根源,更重要的是還要將其轉化為(wei) 具體(ti) 的生活實踐活動,落實為(wei) 人倫(lun) 共同體(ti) 的真實倫(lun) 理行為(wei) ,展現為(wei) 人的生命呼之即到的活潑存在方式。所以,既要有人生責任的主動承擔,也要有禮樂(le) 文明的不斷建構,否則人便失去了“仁者人也”的嚴(yan) 格規定性,隨時有可能退墮為(wei) 禽獸(shou) ,政治也缺少了“政者正也”的天道人性合法基礎性,完全有可能下陷為(wei) 叢(cong) 林。


從(cong) 孔孟早期儒家到宋明諸大儒,從(cong) 來都有一條清晰的仁學思想發展曆史線索,他們(men) 前前後後,新新頓起,一方麵以“仁”來照亮或燃燒自己的內(nei) 在生命,引發了巨大的曆史震撼或人心回響,一方麵也以“仁”來點化或改造外在的社會(hui) 秩序,成就了燦爛輝煌的禮樂(le) 製度文明。孔子所倡導的“仁”始終都是儒家最高的精神追求,落實於(yu) 每一個(ge) 體(ti) 就是“人人皆可以成堯舜”,擴充於(yu) 家國天下就是“天下歸仁”,推廣於(yu) 林林總總的自然界就是“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這既是一條內(nei) 外合一必歸於(yu) 至善之境的秩序建構大道,也是本體(ti) 詮釋與(yu) 本體(ti) 實踐不斷互動互構的長久發展坦途,不僅(jin) 反映了孔子本人的胸襟情懷,同時也體(ti) 現了民族集體(ti) 共同的價(jia) 值理想。


正因為(wei) 《論語》及內(nei) 涵於(yu) 其中的思想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曆來注疏成果不斷層累積澱,數量不可謂不多。舉(ju) 其要者如何晏的《論語集解》、皇侃的《論語義(yi) 疏》、朱熹的《論語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yi) 》,均為(wei) 一時名著;近人如楊樹達《論語疏證》、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注》、孫欽善《論語本解》,亦頗為(wei) 可觀。而劉強教授積十餘(yu) 年功力,撰成《論語新識》宏著,書(shu) 雖晚出,卻能博采諸家之長,成一家之言,誠乃二十一世紀《論語》研究的力作,斐然可列於(yu) 著作之林。

 

劉強教授的《論語新識》,主要以朱子的《論語集注》為(wei) 底本,同時參考皇侃的《論語義(yi) 疏》、劉寶楠的《論語正義(yi) 》、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凡他人之優(you) 長,均認真擇善而從(cong) 之,反之,即使是名儒大家,亦一概不取。即在朱子為(wei) 一代大儒,《集注》影響後世既深且遠,也並非一味盲從(cong) 。而曆代大儒治學,均無不強調讀書(shu) 必先窮理,義(yi) 理真有所契入,而又可驗之身心,付諸實踐,方能通達形上超越之大道,稱為(wei) 真有所得。尤其《論語》“義(yi) 理同備,圓轉無窮”(皇侃《論語義(yi) 疏·自序》),必須沉潛涵詠,默識證會(hui) ,才能真正走進孔子的精神世界,與(yu) 往聖先賢同處於(yu) 一境界。故作者之解讀亦以義(yi) 理之疏通暢達為(wei) 主,而未將精力用在字句異同的瑣碎校勘上。

 

今觀《論語新識》一書(shu) ,其撰述義(yi) 例,首即恭錄經文,一概大字書(shu) 寫(xie) ,極為(wei) 醒目。次則出以新注,無論古訓或今釋,均一一引據詳明,而能折衷一是,言簡而義(yi) 賅。再次則輔以新譯,主要通譯原文,有類串講,辭甚雅正,義(yi) 亦通俗。最後複殿以新識,凡涉疑難問題,無論人物史實、義(yi) 理旨趣、對話語境、曆史脈絡,均一一深挖開拓,釋疑解滯,尋繹發揮,發為(wei) 確解,出以新意,層層誘導,引人入勝。如書(shu) 名所示,實乃全書(shu) 重點。

 

以上四個(ge) 方麵,環環相扣,層層提升,彼此參照,相互發明,固然多得力於(yu) 固有詮釋傳(chuan) 統特別是經學注疏方法的啟示,但也具備了伽達默爾意義(yi) 上的詮釋循環特點。即四個(ge) 方麵互動互構,既有分工,又有重點,恰好構成了循環詮釋的圓圈。皇侃認為(wei) 《論語》之“論”有多重釋義(yi) ,其中一項即以“輪”訓“論”,以為(wei) 原書(shu) “義(yi) 含妙理,經綸古今”,可稱為(wei) “圓通之教”。而今以詮釋之循環學觀之,亦可謂妙義(yi) 流布,遍攝一切,暢達無礙,可稱之“圓道之學”。


《論語》開篇即以《學而》篇冠首,所謂“學也者,所以學為(wei) 聖人也”。能為(wei) “學為(wei) 聖人”的本體(ti) 論依據,顯然即為(wei) 孔子反複強調的“仁”。因此,所謂“學而時習(xi) 之”,則不能不反複實踐,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實踐。“學”既可訓為(wei) “學習(xi) ”之學,也可釋為(wei) “覺悟”之覺,誠如朱子所言,實有“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正是一種本體(ti) 實踐之學。可見凡讀劉強教授之書(shu) 者,皆應力學、真學、勤學、善學,學而後能“覺”,學而後能“行”,方為(wei) 真學。隻有透過“知行合一”的學習(xi) 實踐活動,人生才能達於(yu) 真善美浹然一體(ti) 的“至樂(le) ”之境,才算在生命價(jia) 值的實現與(yu) 創造活力的展開方麵有了切身性的收獲。借此難得的因緣盛會(hui) ,願與(yu) 同道諸君共勉。

 

戊戌年孟冬謹識於(yu) 依庸山睛山書(shu) 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