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主編《國學集刊》出版暨複刊詞(附一、二輯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8-12-10 16:23:40
標簽:國學集刊
景海峰

作者簡介:景海峰,男,西元1957年生,寧夏賀蘭(lan) 人。現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哲學係教授。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chuan)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新儒學與(yu) 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熊十力哲學研究》《詮釋學與(yu) 儒家思想》《中國哲學的當代探索》等,執編《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文化與(yu) 傳(chuan) 播》等。

刊名:《國學集刊》
主辦:深圳大學國學院、商務印書(shu) 館
主編:景海峰


 

2018第1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7月


複刊詞


1984年9月,剛剛建校一年的深圳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所,它的創辦者是時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的湯一介先生。當時的深大由清華、北大、人大三校援建,清華負責理工,北大建設人文,人大主管社科,一時間碩彥雲(yun) 集、風氣鼎盛,借改革開放之東(dong) 風,憑地接香港之便利,頗有引領潮流、後來居上的氣勢。在這種萬(wan) 象更新的大背景下,湯先生滿懷激情,南下鵬城,創辦了當時國內(nei) 第一家以“國學”為(wei) 名號的研究機構,開了新時期國學研究的風氣之先。


國學研究所建立之後,籌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創辦一個(ge) 學術刊物,但當時辦刊,談何容易,幾經努力之後,最終和人民出版社達成協議,用“以書(shu) 代刊”的方式,每年出版一輯。原擬名《國學集刊》,誰料想報到管理部門後,“國學”概念遭到質疑,不得已臨(lin) 時改用了《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之名,而這是張岱年先生所賜文章的題目,正好拿來做了刊名。第一輯正式出版時,用的是人民社的副牌——東(dong) 方出版社,時間已經到了1986年年底。從(cong) 第二輯開始,改在三聯書(shu) 店出版,一直持續到1989年之後,以年號的形式,一共出版了四輯。作為(wei) 國內(nei) 改革開放後人文學術領域較早問世的大型學術集刊,《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的出版在當時的學術界可以說是一件大事,集刊的作者大都是人文學界的大家和名家,論文水準絕對一流,所以在推出之後,學術界反響熱烈,受到了普遍的關(guan) 注和讚譽。後來,因為(wei) 形勢的變化,這個(ge) 集刊沒能延續下來,到90年代初就停止了,但它的短暫存在成為(wei) 80年代後期國內(nei) 學術的一塊高地和學界永恒的記憶,時間過去了30年,至今還時常為(wei) 人提及。

30年後的今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術界的著作出版和刊物狀況也早已不是80年代之時所可以比擬與(yu) 想象的了,各種期刊、集刊或以書(shu) 代刊的出版物鋪天蓋地,讓人應接不暇,已經沒有人會(hui) 在意是否又增加或者減少了某個(ge) 出版品。一本集刊麵世之後,馬上會(hui) 引來學界的普遍關(guan) 注,這幾乎已經成為(wei) 不可能的事情,過度的豐(feng) 盛,隻能麵對出奇的平靜。越是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就越是懷念匱乏時代的存留物,來之不易的成果就越是會(hui) 引來曆史的回望,它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國學”概念在80年代還少人問津,用作刊名尚存疑慮,誰曾料想到了90年代中期,國學會(hui) 大熱,並且逐漸演變成一場攪動社會(hui) 的全民文化運動,漫天飛舞,好不熱鬧,街談巷議,誰人不識。如今,國學出版物已是遍地開花,國學刊物或集刊也屢見不鮮,但哪一家能夠與(yu) 當時所出的四輯比肩?如此集中的大師佳作已然成為(wei) 絕響,一個(ge)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後人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隨著《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的停辦,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也一度陷入了沉寂,慢慢為(wei) 學界所遺忘。除了時代風氣轉換和機構人員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後果而外,這個(ge) 集刊的消失不能不說是一個(ge) 重要的原因,一個(ge) 品牌決(jue) 定了一個(ge) 機構的興(xing) 衰,一麵旗幟的飄揚影響了一塊陣地的存續。國學所幾經沉浮,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算是存活了下來,但元氣損傷(shang) ,良機錯失,已經無法再次重現80年代的光榮與(yu) 夢想。

沒有用《國學集刊》之名,是時代造成的遺憾;沒有延續《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的出版,是深大國學所無法彌補的損失。今天,我們(men) 回望曆史,不隻是為(wei) 了追念傳(chuan) 統以激勵來人,更是為(wei) 了創造美好的明天。

為(wei) 了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學者篳路藍縷的開創精神,為(wei) 了存續和拓展我國新時期以來蔚成大觀的國學事業(ye) ,也為(wei) 了更好的深化和推動國學研究向著時代性、前沿性和國際性的方向發展,經過多方努力與(yu) 籌備之後,新更名的深圳大學國學院決(jue) 定複辦《國學集刊》。這個(ge) 集刊和80年代國學所創辦的《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一脈相承,除了恢複原初設想的《國學集刊》之名以外,在辦刊宗旨和目標上完全一致,期望通過國學研究為(wei) 我國的新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為(wei) 中國文化在新世紀的創造性崛起和走向世界盡綿薄之力。

《國學集刊》的出版計劃得到了商務印書(shu) 館的大力支持,經過協商之後,決(jue) 定由我們(men) 兩(liang) 家來合辦,深圳大學國學院負責集刊的選題、稿件的征集和審閱,商務印書(shu) 館負責集刊出版的其他事務,與(yu) 作者的聯係和辦刊之質量,由兩(liang) 家來共同承當。我們(men) 的設想是,集刊仍然采取以書(shu) 代刊的方式,每年編輯出版兩(liang) 輯,上、下半年各出一本,每輯字數在30萬(wan) 左右,盡量保持和延續80年代所出四輯的學術風格,以文史哲研究為(wei) 選題範圍,麵向海內(nei) 外作者征稿,打造一個(ge) 開放、多元和包容的學術園地。由深圳大學國學院出麵,聘請海內(nei) 外資深專(zhuan) 家組成集刊編委會(hui) ,在原刊編委會(hui) 的基礎上做些調整,適當增加各方麵的代表性學者。編委會(hui) 負責稿件的推薦和審讀,在學術質量上把關(guan) 。

經過協商,我們(men) 在編輯推出新的一輯之前,特別將8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各輯之文章,重新整理與(yu) 編排,予以重印,以存留這份珍貴的學術資料,也為(wei) 今天的國學研究者提供方便。前麵的6輯,是原刊之論文,從(cong) 第7輯開始,編發最新征集的稿件,特予說明。

景海峰
2017年5月20日


《國學集刊》第一輯目錄


中國古代文化的類型(馮(feng) 天瑜)

關(guan) 於(yu) 堯舜禹的傳(chuan) 說和中國文明的起源(田昌五)

殷卜辭中所見四方受年與(yu) 五方受年考(胡厚宣)

說“無”(龐 樸)

 墨子評儒([美]李紹崑)

莊子美學劄記(李澤厚)

銀雀山簡《田法》講疏(李學勤)

試論中國佛教之特點(方立天)

儒佛異同論(梁漱溟)

玄義(yi) 諸書(shu) 舉(ju) 略答賀君昌群(馬一浮)

論禪宗(馮(feng) 友蘭(lan) )

原人的探求——《原人論》的曆史背景與(yu) 思想([加拿大]冉雲(yun) 華)

論道教的產(chan) 生和它的特點(湯一介)

由中國哲學的觀點看耶教的信息([香港]劉述先) 


·海外專(zhuan) 題探討·


如何重建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yu) 世界化》代序([美]成中英) 

現代中國文化的民族性探尋( [美]魏斐德)

·專(zhuan) 訪·


是儒家,還是佛家?——訪梁漱溟先生(王宗昱) 

“立足現在  發揚過去  展望未來”——訪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張 躍) 



 

2018第2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7月

《國學集刊》第二輯目錄


中國文化散論(熊十力)

論佛教與(yu) 玄學二則(湯用彤)

中國文化特質(錢穆)

中國哲學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的學說(張岱年)

從(cong) 主體(ti) 性原則看中西哲學之差異(張世英 )

古史袪疑(蕭萐父)

從(cong) 《莊子》書(shu) 中有關(guan) 儒家的材料看儒學的發展( [美] 陳啟雲(yun) )
“月令”圖式與(yu)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金春峰)

《呂氏春秋》是先秦各家思想最大的綜合者(劉元彥)
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周一良)

老莊、郭象與(yu) 禪宗——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 [美] 傅偉(wei) 勳) 

讀王梵誌詩偶見(唐長孺)

晁公武傳(chuan) 略(一)(孫 猛)

《辭源》修訂本在注反切方麵的一些問題(裘錫圭)

·紀念熊十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佛家名相通釋》撰述大意【九五六年十月修改稿】(熊十力)

附:《熊十力小傳(chuan) 》

《圓善論》序言([香港]牟宗三)

熊十力與(yu) 陳獻章([澳大利亞(ya) ]薑允明)

近年來國內(nei) 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景海峰)


·學術通訊·


何兆武與(yu) 席文[美]教授討論科學史與(yu) 思想史的一封信

·書(shu)   評·


秦漢哲學史的新探索——讀《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葉顯良) 


·述  評·


近年來老莊研究綜論(周勤)

馬王堆漢墓帛書(shu) “黃帝書(shu) ”研究評述(劉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