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西曆9月28日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近些年來,許多人士和組織都在呼籲將9月28日改為教師節。在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執事委員年會上,一位大使提到如何尊重教師的問題,有人建議可以比照哲學日的辦法,由教科文組織主動要求在世界各地定期舉行尊師活動。杜維明先生以主講人的身份發言:孔子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貢獻主要在教育方麵,如果要設立一個教師節,應考慮孔子的誕辰。現在除了大陸以外,文化中國各地都把9月28日當做教師節,連美國眾議院也在2009年2月29日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認同孔子的貢獻。我們不反對為了配合開學的行政考慮規定9月10日為教師節。但我們覺得把9月28日當作“尊師日”意涵更廣泛、更深刻。毫無疑問,孔子是一位教師,一生培養弟子無數。但他不是職業化意義的教師,他的教育是人文化成,是人格(身心靈神)整體的修煉,目的在引導人的生命提升。所以,“尊師日”不隻是“尊孔日”,而是通過對孔子的認識和體悟,以發揮尊師重道的普世價值。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48年提出,有史以來對塑造人類文明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其中兩位是宗教的創始者,蘇格拉底和孔子則是教育家。不同的是,蘇格拉底所代表的雅典城邦文明,其受教育的人群僅限於公民,占總人口不超過10%。隻有孔子,才真正實現了完全的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本來周代的教育是貴族式的教育,學在官府;孔子則把官學變為私學,使各階層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所謂“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束修是簡單的禮物,不是入學的門檻,所代表的是對夫子的尊重,由此就可見孔子教育的普遍性。孔子還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門生從事著各種工作,比如子路算是武人,冉有是季氏的管家,而子貢則是商人、使節。至於貧窮如簞食瓢飲的顏回、隱逸如欲逃汶上的閔子騫、身陷囹圄的公冶長,都是夫子的得意弟子。因此,相比其他三位,孔子更能體現師道的全副內容。
不僅在教育模式上,孔子思想本身的開放與寬廣,也是對師道、對文教的精確的詮釋。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留給後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即由內及外的人文化成之道。第一,從內在性來說,孔子的思想極具創造性,是一種內發的動力。他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然而“述”中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中汲取靈感,以圖維新。這種繼承中的創造更具有挑戰性,其困難也更大。其中最具有創意的是他在對仁與禮張力的思考中,提出了“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之學認為我們學習的目標是成就自己的人格,是一種自我的修養。充分自我實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人性本善。孔子雖然沒有直接說性善,然而“人之生也直”(《論語•雍也》)即包含了性善的意思。“我欲仁,斯仁至矣”也是肯定每個人自身就具有成就君子人格的內在資源。我們今天的“仁”字,左邊是人,右邊是二,所以許慎解釋為“從人二”,於是仁似乎僅僅具有人際關係的意義。但郭店楚簡中的“仁”字寫法,上麵是“身”字,下麵是“心”字,這就說明先秦儒家認為仁主要是一種內在的德性,與自己的身心有關。當然,這種為己之學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強調個人在成就自身中的主體性意義。但每一個人都是關係網絡的中心點。 主體性和社會性是想輔相成的。
第二,從社會性來說,主體性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擔當和責任,所以孔子有著強烈的政治擔當感。“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論語•陽貨》),他不是遁世主義者,也不是末世主義者,而是對人類懷著極大的熱情與信心:“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而且,他的人文關懷不僅僅限於當時的華夏,因為那時出現的“天下”概念已遠遠超出中原地區的範圍。孔子曾經想去九夷居住,那是被人們認為極其落後的地方,他卻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見,夷狄在孔子那裏不僅僅是種族的概念,而且更多地具有文化的意義。人們常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來說明孔子的民族歧視,這是極大的誤解,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夷狄尚且有君主,哪像我們華夏君不君臣不臣的呢!”另外,有人批評,認同社會等級的儒家文化使得中國沒有開發出市民社會;不過愛德華•希爾斯,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曾明確指出,孔子是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倡導者。英文的“civil”,其含義有三:一是文明而不是野蠻;二是文而不是武;三是民間而不是官方。這三個含義都包含於孔子的文教之中,而且希爾斯教授認為,孔子這一價值取向實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首創。
第三,從曆史傳承上來說,孔子雖然有入世的願望,但同時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從而麵向未來,致力於整個人類文明的傳承。孔子刪《詩》、《書》、訂禮樂,損益三代,整理以往的文化,正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堯、舜、禹三代的理想也是為改正當下的現實。正因為禮壞樂崩,他才力圖恢複周代的雅樂,使人能夠受美、善之溉澤滋潤,成就自我,乃有“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之說。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國君並不能接受他的學說。孔子並不以此為意,因為他高瞻遠矚,既竭力轉化現世,也把目光投向未來。而且由他發起、經由孟子宣揚的士的人格和“以德抗位”精神,也深刻影響了後世。比如《春秋》,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可知這寄托了孔子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對於未來的期望。
最後,從根源來說,孔子不僅體認到內在的“仁”,還體認到的超越的“天命”。這是創造性的飛躍,是人作為宇宙大化的“共同創造者”(co-creator)參與了天地萬物的創生過程。孔子從天道出發,來麵對社會人生的種種問題,這就是根源的正道,是儒家的信念。麵對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麵對桓魋的暗算,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以“斯文”自任是來自於對“天命”的信心, 而這種對超越的“天命”的理解,反過來又是對內在的“仁”的體察。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可以說是發揮了這一思想。
由上麵幾點,可以看到孔子不僅如韓愈所說是以教師自況來“傳道授業解惑”的,而且他對自己的期許是好學,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固執體現了教學相長的 精神。孔子的思想是開放的、寬廣的,即使孔子沒有直接教育我們,我們也可以從他那裏得到很多啟發。這正是“尊師日”的內涵:我們不僅尊敬學校裏教過自己的老師,也尊敬每一位對自己的知識有所擴展、智慧有所提升的人,像父母、長者、古人、朋友或當代的大師大德。由此,對於“尊師日”的形式,也有兩個方麵需要注意。第一,“尊師”的對象並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裏的老師。“聖人無常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有許多影響過我們的人,他們或給我們以德行的模範,或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應當作為老師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作為師道的代表,並不是隻看重儒家,實際上,對於人類一切偉大文明傳統,隻要提升我們的精神生命,為我們創造人生的意義,就應當受到我們的尊敬和愛戴。第二,“尊師日”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不必刻意規定什麽敬師模式,完全由個人或群體自由決定。關鍵是尊師重道的心意,以及師友互相激勵的良性循環,達到這種整體的氛圍與規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可以說,孔子以其光輝的德行與影響,獲得了世界範圍內人們的尊重。有鑒於此,我們倡議在9月28日設立“尊師日”,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尊師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文化中國、儒教文化圈乃至全球各地的一個有深刻意義的節日。
(本倡議書由魯鵬一和穀繼明根據杜維明先生口述整理)
發起人(排名不分先後):
杜維明(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陳 來(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宋誌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周桂鈿(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馮達文(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陳衛平(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
李翔海(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曲阜師範大學教授)
蔡方鹿(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首席教授)
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附議人(排名不分先後):
白 奚(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白才儒(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白彤東(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蔡 芳(原成都市電梯廠工人)
蔡 傑(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蔡 青(成都市藥檢所技師)
蔡東洲(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蔡姍姍(成都日報社編輯)
蔡少遠(成都市政協副秘書長)
蔡雲舟(成都日報社記者)
曹 莎(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曹樹明(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岑誌勇(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柴文華(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陳 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陳 蜜(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陳 勇(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陳 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陳立驤(台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陳良中(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師)
陳啟生(馬來西亞儒教會秘書長)
陳榮照(國立新加坡大學中文係教授)
陳婉婷(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陳欣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
陳昭瑛(台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陳政融(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陳轉青(河南科技學院信息工程與管理學院講師)
代小平(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刁純環(四川省成都市第20中學高級教師)
丁 鼎(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丁常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丁四新(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丁為祥(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董 平(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
董朝霞(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副教授)
範東兵(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範立舟(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樊清雲(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方國根(人民出版社哲學編輯室主任、編審)
方旭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馮光春(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馮煥珍(中山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傅 贇(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傅玲玲(台灣輔仁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幹春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高 健(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高 均(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高 明(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高鳳琴(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高秀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葛誌毅(大連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龔 雋(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
龔建平(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苟奉山(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研究生)
苟峻偉(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顧 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博士生)
顧海建(河海大學講師)
管曉芸(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郭 龍(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碩士生)
郭 齊(四川大學古籍所教授)
郭 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郭曉鳴(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哈 磊(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韓 星(陝西師範大學儒學-儒教研究所所長、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何 皓(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何 洲(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何誌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洪雯婷(四川偉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無線網絡優化師)
洪曉楠(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洪修平(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係教授)
胡 傑(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碩士生)
胡澤軍(四川成都紫氣東來國學養生茶道館)
胡治洪(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化 濤(山東政法學院講師)
黃思揚(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黃琬璐(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黃修明(四川師範大學曆史與旅遊學院教授)
黃玉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賈順先(四川大學哲學係教授)
蔣 慶(貴州龍場陽明精舍山長)
蔣國保(蘇州大學哲學係教授)
蔣小雲(新華出版社編輯)
金奉建(韓國釜山女子大學教授)
金生楊(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金壽蓮(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景海峰(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井ノ口 哲也(日本東京學芸大學教育學部人文社會科學係副教授)
柯小剛(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樂愛國(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
雷 勇(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教師)
李 利(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李 明(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李 想(四川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助教)
李安勝(河南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文科副主任、講師)
李承貴(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
李華瑞(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李錦田(四川省郵電管理局幹部)
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李夢雲(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李四龍(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李小平(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院長、教授)
李延倉(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李永和(四川興瑞發展實業公司經理)
李遠國(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李宗桂(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係教授)
梁 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梁 釗(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廖俊清(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廖名春(清華大學曆史係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廖青山(四川省直屬機關西馬棚幼兒園教師)
林安梧(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林桂榛(徐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林宏星(複旦大學哲學係教授)
林金華(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總會長)
林振禮(福建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
劉 剛(河南理工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劉 海(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處長)
劉 娜(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劉 陽(四川省直屬機關西馬棚幼兒園教師)
劉 英(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劉 源(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劉 誌(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劉成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劉定萍(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劉洪斌(四川師範大學黨政辦公室秘書)
劉洪兵(四川師範大學學校辦公室秘書)
劉俊哲(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教授)
劉利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劉述先(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劉新富(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劉興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劉雄峰(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生)
劉原池(台灣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劉振維(台灣台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柳河東(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法人代表兼常務副會長、北京儒學精舍主人、中國當代儒學網管理發展委員會理事長)
盧 風(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陸聲俊(武漢子貢書院院長)
羅培音(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馬 耘(台灣嘉義縣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技術合作處主任)
孟廣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寧新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政法學院教授)
潘 斌(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師)
潘 陽(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研究生)
潘忠偉(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教師)
彭國翔(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秦彥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秋 風(獨立學者)
任劍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單 純(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沈紹國(鐵道兵成都戰友會會長)
申喜萍(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盛 洪(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執行理事、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師 曉(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施維禮(Wolfgang Schwabe)(台灣佛光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
舒大剛(四川大學古籍所所長、教授)
蘇莉娜(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孫 旭(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孫寶山(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副教授)
孫君恒(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譚 皓(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譚 平(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
譚貴全(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副教授)
譚繼和(四川省曆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湯恩佳(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唐 娟(四川藝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唐眉江(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唐永進(四川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陶有浩(合肥師範學院政法與管理係講師)
田 偉(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田桂英(四川省直屬機關西馬棚幼兒園教師)
田苗苗(巴蜀書社編輯)
田文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萬本根(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編審)
王 川(四川師範大學曆史與旅遊學院院長、教授)
王 傑(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王 萍(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王 豔(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王 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教授)
王達三(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儒教網站長)
王德成(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
王殿卿(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教授)
王鴻生(同濟大學教授)
王鈞林(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王林森(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教師)
王龍慶(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王泉根(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曉佑(成都柏利公司總經理)
王新春(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心竹(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王興國(深圳大學哲學係與國學研究所教授)
王中江(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
汪 健(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魏 航(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生)
魏如鬆(海南日報社文化生活部記者)
魏巍岩(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吳 震(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吳映清(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向寶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向洪信(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研究生)
向世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向世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教授)
向新元(四川《金融投資報》副總編)
肖群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解 茗(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碩士生)
謝幼田(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徐 菲(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徐 惠(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徐洪興(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徐明生(蘇州大學哲學係博士生)
徐水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徐儀明(湖南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許 偉(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許蘇民(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許鐵生(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許逸穎(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晏能康(四川西昌市朱熹文化學會會長、一級法官)
楊 斌(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 東(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教師)
楊 海(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 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楊 亮(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 玲(四川大學科技處幹部)
楊 玲(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 燕(四川師範大學講師)
楊 洋(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海文(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
楊翰卿(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楊洪玉(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楊儒賓(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楊世文(四川大學古籍所教授)
楊偉斌(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楊澤波(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易 剛(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尹 波(四川大學古籍所副所長、副教授)
印國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調研員)
庾光蓉(四川師範大學科研處副處長、教授)
於孔寶(山東理工大學《管子學刊》主編、副編審)
俞榮根(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餘樟法(自由職業者)
餘治平(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嶽 菊(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研究生)
曾 亦(複旦大學副教授)
曾春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
曾秀清(四川省直屬機關西馬棚幼兒園教師)
曾釗新(中南大學教授)
詹海雲(台灣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教授)
詹石窗(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教授)
張 卉(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研究生)
張 健(四川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研究生)
張 文(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張 陽(寶利來西南服務中心經理)
張桂權(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教授)
張麗萍(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張連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
張汝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張紹平(四川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張邵希(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張思林(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張文娟(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張祥龍(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張曉利(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教授)
張盈馨(台灣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係助理教授)
張玉祿(甘肅武威市委黨校教師)
趙 旭(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趙廣誌(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趙婧怡(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趙亭亭(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鄭 曄(四川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周 燚(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周熾成(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周勤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編審、教授)
周雅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碩士生)
周玉雙(四川省南江縣長赤中學二級教師)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
朱茂男(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會長)
朱少舫(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朱桃佳(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研究生)
後續附議人:
蔡秉衡(台灣佛光大學曆史係教授)
蔡德貴(山東大學教授)
崔茂新(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鄧思平(澳門人文科學學會會長)
金 池(《論語大辭典》編委會主編)
林存光(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路新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馬為良(吉林孔學研究會)
梅良勇(徐州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錢明鏘(世界漢文化聯合會執行會長)
王文東(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教授)
吾敬東(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周洪才(山東大學圖書館研究員)
附言:本倡議書征集簽名活動於9月8日開始,至9月15日截止。因時間短促,通聯不盡可靠,以及辦事者計慮欠周,可能諸多方麵照顧不到,懇請各方先進暨道友體諒。在此對所有已簽名或未及簽名的支持本倡議書的人士深表謝忱!
網絡發布:
中國儒教
原道
儒教複興論壇
孔子二〇〇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