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霞、劉佳】誠信思想的因與革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8-12-03 19:13:08
標簽:因與革

  

 

誠信思想的因與(yu) 革

作者:許紅霞(曲阜師範大學講師)、劉佳(河北北方學院助教)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廿四日丁卯

      耶穌2018121

 

“誠信”是由“誠”與(yu) “信”兩(liang) 個(ge) 既有差異,又相互貫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認為(wei) “誠”就是真實無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運動變化的原動力。關(guan) 於(yu) “信”字,《說文解字》“信,誠也,從(cong) 人從(cong) 言”,認為(wei) “信”的基本語義(yi) 是言行一致、誠實不欺。在“誠”與(yu) “信”的關(guan) 係上,儒家主張“誠於(yu) 中,信於(yu) 外”。“誠”屬於(yu) 道德理念本體(ti) ,是道德主體(ti) 的一種內(nei) 在德性,也是“信”的前提與(yu) 內(nei) 在依據;“信”是一種實踐理性法則,體(ti) 現的是社會(hui) 化的道德踐行,是“誠”的保證與(yu) 外在表現。一個(ge) 人隻有具備了內(nei) “誠”的品質,在為(wei) 人處事時才能做到誠實不欺、信守承諾。

 

《管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天下行為(wei) 準則的關(guan) 鍵。儒家重視誠信之德,源於(yu) 誠信在修身做人、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ge) 人不守誠信,真不知道他怎麽(me) 能行?還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一個(ge) 人說話做事能誠實守信,雖行萬(wan) 裏也不難,反之,如果不講誠信,必然會(hui) 寸步難行。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認為(wei) 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必備品質。在朱熹看來“信”是一個(ge) 人能夠在社會(hui) 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

 

取信於(yu) 民是為(wei) 政之根本,也是一個(ge) 國家政治生命之所在。《論語》中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認為(wei) 治理麵積小、資源少的小國,基本的施政方針是工作嚴(yan) 謹,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根據農(nong) 時役使百姓。當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說有足夠的糧食和軍(jun) 備,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子貢再問,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哪一項是應該先去掉的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要去掉軍(jun) 備。子貢又問,在剩下的兩(liang) 項中,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孔子回答說去掉食物吧!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一死,但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無法立足。可見,在孔子的治國思想中,當政者可以沒有飯吃,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備,唯獨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所以,唐代的柳宗元就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

 

誠信既是一種重要的內(nei) 在德性,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實踐。儒家認為(wei) 個(ge) 人要養(yang) 成誠信之德,需要不斷地自我學習(xi) 。比如,《論語》中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在通往誠信的道路上,應該要有堅定的信念,勤奮好學,誓死固守至善之德。“好信而不好學,其蔽也賊。”一個(ge) 隻講誠信而不好學習(xi) 的人,因為(wei) 不明是非就容易為(wei) 人所利用,反過來還會(hui) 害己害人。孔子還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通過道德教化,以德教的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hui) 成員的誠信意識和道德覺悟。所以,在孔門“四教”中,孔子一直把誠信作為(wei) 日常教育的科目之一來教育學生。

 

儒家雖然主張“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強調堅守誠信是有條件的,須以合乎“義(yi) ”為(wei) 前提,隻有合乎正義(yi) 、公理的承諾才能兌(dui) 現。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yi) 所在”,諾言是否履行,需要以“義(yi) ”作為(wei) 衡量標準。離開了道德標準,片麵強調守信,機械地遵循言行一致的行為(wei) 規範,守“非義(yi) 之信”,必然會(hui) 造成“惡”的後果。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堅守誠信道德標準,應建立在堅實的道德正義(yi) 基礎之上;在國際交往中維護國家信用,也應該建立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儒家誠信思想曆經幾千年發展嬗變,積澱為(wei) 悠久精深的民族傳(chuan) 統,為(wei) 當代中國誠信社會(hui) 建設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

 

今天,誠信仍然是公民一切道德行為(wei) 的根基和實質所在。一個(ge) 不講誠信、虛偽(wei) 欺詐的人,不僅(jin) 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而且在社會(hui) 上也是無法立足的。隻有信守承諾、誠懇老實、言行一致的人,才會(hui) 受到他人的尊重,家庭才能和睦,事業(ye) 才能興(xing) 旺。因此,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和充分闡發中國傳(chuan) 統儒家誠信思想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助推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

 

儒家誠信倫(lun) 理思想是適應中國古代社會(hui) 自然經濟形態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其作用範圍主要限於(yu) 熟人社會(hui) ,履行諾言帶有超功利的道義(yi) 性而缺乏相應的製度保障等等。今天,我們(men) 重視從(cong) 儒家誠信思想中汲取豐(feng) 厚滋養(yang) 的同時,也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儒家誠信倫(lun) 理並不能直接孕育出當代誠信,應根據時代需要對其加以轉化和創新,既要有因,也要有革。

 

一是由“心性誠信”向“製度誠信”轉化。中國傳(chuan) 統儒家誠信倫(lun) 理屬於(yu) 一種人生道德和政治倫(lun) 理,誠信的實現主要由道德教化培育,依靠個(ge) 人人格保證。換言之,誠實不欺主要是基於(yu) 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守信踐諾也主要是基於(yu) 個(ge) 人的自律。今天,誠信之德既是個(ge) 人的私德,也屬於(yu) 社會(hui) 公德的範疇。作為(wei) 一種私德,一個(ge) 人不講誠信,必然要受到良心的製約和他人的譴責;作為(wei) 一種公德,個(ge) 人或整個(ge) 社會(hui) 誠信缺失,必然要受到社會(hui) 的監控。如果個(ge) 人或市場主體(ti) 誠信缺失超出了道德領域,還要受到法律的嚴(yan) 厲製裁。因此,在構建現代誠信社會(hui) 的過程中,我們(men) 既要汲取傳(chuan) 統儒家誠信倫(lun) 理思想,又要讓其朝著製度倫(lun) 理方向轉化,逐漸建立一套行為(wei) 準則和法律規範,對失信行為(wei) 進行強製性矯正,為(wei) 誠信的生長提供剛性的製度保障。

 

二是由“自我約束”向“綜合治理”轉化。儒家傳(chuan) 統誠信倫(lun) 理強調,誠信之德的養(yang) 成主要靠自己的道德良心或者“自律”來決(jue) 定,通過“養(yang) 心”“慎獨”“自我反省”等方式,促使人們(men) 在道德踐行中產(chan) 生強烈的自律意識。在現代社會(hui) 中,我們(men) 要建設誠信社會(hui) 、誠信政府、誠信企業(ye) 、誠信家庭,實現人人誠信,需要多管齊下,進行綜合治理。我們(men) 既要加強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公民個(ge) 人誠信意識,夯實社會(hui) 誠信建設的道德基礎,使人們(men) 不願失信;也要加強製度建設,逐漸完善信用管理的製度體(ti) 係,形成嚴(yan) 密、完善的製度網絡,讓誠信在規範中自覺,使人們(men) 不能失信;還要加大法律對誠信建設的介入,增強法律的威懾力,使人們(men) 不敢失信。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