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秋】建議以“孔誕”為“中華師表日”

欄目:教師節改期
發布時間:2010-09-20 08:00:00
標簽:
李漢秋

作者簡介:李漢秋,男,西曆一九三九年生於(yu) 福州市。一九五五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八九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安徽大學中文係長期從(cong) 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出版關(guan) 於(yu) 《儒林外史》的專(zhuan) 書(shu) 15部,關(guan) 於(yu) 關(guan) 漢卿的專(zhuan) 書(shu) 4部,被國家圖書(shu) 館館藏的書(shu) 已逾40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第七、八、九、十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一九八九年奉凋中國農(nong) 工民主黨(dang) 中央宣傳(chuan) 部任部長,現任農(nong) 工民主黨(dang) 中央常委,《前進論壇》主編。 <BR><BR><BR>

 

    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教育家、是中國教師的鼻祖,被後世公認為“萬世師表”,以孔子為教師節的形象代表源遠流長。據專家考察,我國尊祀孔子的製度化與公元同其始,即從公元1年開始。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就下詔州縣皆立孔廟,標誌著全國性的祭祀孔子。唐以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方學校旁均立孔廟逐漸成為定製。宋徽宗時,孔子已成為學校中“釋奠”禮的中心。
 
  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據《清史稿》記載:“定八月二十七日先師誕辰,官民軍士,致齋一日,以為常。”這表明,已定孔誕為全民性的節日。因其全民性,已經具備了作為節日的基本特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學校製度改革興辦學堂時,在學堂管理通則中就明確規定“至聖先師孔子誕日”為“慶祝日”。1939年民國政府相沿確定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後來換算為陽曆是9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決定以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1985年又決定以9月10日為教師節。可見就在最近短短的幾十年中,教師節也是在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的。而這幾十年,在漫長的曆史傳統中是很短暫的。隨著我們對傳統的認識的轉變,我們的教師節也應當轉變而繼承優秀傳統。 
 
 
  建議先以孔誕為師表日
 
  節慶日有的是世代相傳,我們已無權擇日;有的新訂節日是由我們自己擇日的,就應當考慮這日子是否有曆史文化內涵。以孔誕作中國教師節既符合傳統又很有文化內涵,是非常合適的。經有關部門研究測算,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這日子也恰當其時,新學年開始時的繁忙已經過去,可以有時間籌辦教師節和國慶節。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他在中國文化和教育傳統的形成發展中發揮了廣泛、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孔子思想是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極其寶貴豐富的教育思想,至今還不失其積極意義。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舉一反三、溫故知新、學思並重、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言傳身教;以及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教育。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後生可畏”,“當仁不讓於師”等等經典名句,為世人熟知,流傳千年。孔子博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實踐,是中華民族教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其精華具有長久的魅力。
 
  從2004年開始,我以政協提案的方式幾次呼籲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有關職能部門都肯定提案的理由,答應在修改教師法時負責轉達我的建議。在此,在全國人大未改定日子之前,建議先以孔誕為“中華師表日”,以待發展。
 
 
    來源:人民政協報2010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