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顏炳罡作者簡介:顏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等。著有《當代新儒學引論》《整合與(yu) 重鑄:牟宗三哲學研究》《墨學與(yu) 新文化建設》《心歸何處――儒家與(yu) 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生命的底色》等。 |
希望打開院牆辦書(shu) 院
作者:顏炳罡(
來源:光明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十九日壬戌
耶穌2018年11月26日
11月2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chuan) 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shu) 院@家國”網絡傳(chuan) 播活動在湖南長沙嶽麓書(shu) 院正式啟動。在“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力——書(shu) 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講壇上,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先後發表演講。現摘其中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攝影師:曹超)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民辦教育發展的最高形態。傳(chuan) 統書(shu) 院千差萬(wan) 別。不同區域的書(shu) 院,通常有著不同的特色;不同學者創立的學院,往往也打上了鮮明的個(ge) 人烙印。後來,有了政府參與(yu) ,書(shu) 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慢慢地官方化了。
私學之設,不是為(wei) 了對抗官學,而是為(wei) 了補官學之不足;書(shu) 院之設,不是為(wei) 了對抗科舉(ju) ,而是為(wei) 了克服科舉(ju) 之弊。朱柏廬的“讀書(shu) 誌在聖賢,非徒科第”,一語道破讀書(shu) 與(yu) 做官、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的關(guan) 係。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中國人的精神堡壘在哪裏?在書(shu) 院裏。
明末清初,中華民族麵臨(lin) 內(nei) 憂外患,如何革故鼎新?改書(shu) 院為(wei) 學堂,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的重要一步。但遺憾的是,在轉型過程中,書(shu) 院精神逐漸淡化。清末新政,傳(chuan) 統書(shu) 院被廢止。現代教育發展至今,取得了可觀成就,也存在著一些弊端。
進入21世紀,我們(men) 普遍認為(wei) ,書(shu) 院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品位、一種高雅。“敬敷五教,昌明人倫(lun) ”,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書(shu) 院為(wei) 學的宗旨。傳(chuan) 統書(shu) 院,往往廟學合一,既是祭祀先賢、先儒之地,又是傳(chuan) 授、研究儒家學問的場所。中華文化不僅(jin) 要研究,還要傳(chuan) 承。培養(yang) 中華文化傳(chuan) 人,是當代書(shu) 院的重要使命。
當代書(shu) 院,應該成為(wei) 傳(chuan) 承儒家文化的機構,成為(wei) 培育中華文化基因、弘揚中華文化的場所,成為(wei) 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當代書(shu) 院的存在,不是為(wei) 了對抗現代教育,而是旨在克服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弊端,真正落實涵養(yang) 心性、陶冶人格的立德樹人教育。
書(shu) 院,從(cong) 來不是自我封閉的係統,更不是學術的象牙之塔,而是公共心靈空間、社會(hui) 教化平台。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經世致用一直是書(shu) 院的追求。傳(chuan) 統書(shu) 院,有場所而無封界。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hui) 人士,均可進入書(shu) 院聽講。孔子辦學“有教無類”,今天的書(shu) 院講學,應上承孔子之意,下秉泰州學派之精神。未來,希望打開院牆辦書(shu) 院,讓師生主動走出去,走向鄉(xiang) 村、走向社區、走向企業(ye) 、走向學校,成就鄉(xiang) 村儒學、社區儒學、企業(ye) 儒學,實現先儒“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再造禮義(yi) 中國!
責任編輯:劉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