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佩榮作者簡介:傅佩榮,祖籍上海,西元一九五〇年生。台灣輔仁大學哲學係畢業(ye)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lan) 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 |
傅佩榮著《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序
書(shu) 名:《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
作者:傅佩榮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09-01
【內(nei) 容簡介】
首印限量贈送完整音頻課程!傅佩榮新作,一本書(shu) ,一個(ge) 課堂,一次先秦儒家的真正複興(xing) 。聚焦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五大原典要旨,開啟叩問經典的哲學大門。
·台灣大學公開課中點擊量近200,000的先秦儒家哲學課首次成書(shu) ;得到app訂閱量超30,000的哲學老師傅佩榮教授再出力作。
·能讀懂、可實踐的哲學。傅佩榮教授學貫東(dong) 西,集四十年研學心得,以哲學理性詮釋儒家思想精髓。借孔孟智慧,破解人生的孤悶虛無,還生活應有的色彩。
·閱讀與(yu) 聽課無縫結合,隨時以恰當方式呈現當代人需要的知識與(yu) 智慧。這不僅(jin) 是一本書(shu) ,還是一個(ge) 隨時相伴的課堂。眼睛累時,掃碼聽課;聽不分明,請來看書(shu) 。
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為(wei) 何以今日哲學視角考量,唯有儒、道兩(liang) 家具備成為(wei) 普世哲學、永恒哲學的條件?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那麽(me) 荀子、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嗎?
在這本書(shu) 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本書(shu) 根據傅佩榮教授在台灣大學哲學係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學”講稿修訂整理。書(shu) 中依序介紹五大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要旨,係統串講孔子的一貫之道、孟子的發揮完善,以及先秦曆代孔門弟子的總結積累。在這個(ge) 學習(xi) 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製,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以哲學理性、學術良知、傳(chuan) 即所習(xi) 的態度,完整呈現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yu) 光輝。
這本書(shu) 將讓你發現,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並能帶來巨大快樂(le) 的。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人,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曆任台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lan) 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早年師從(cong) 方東(dong) 美先生,後於(yu) 耶魯大學深造,受教於(yu) 餘(yu) 英時先生,繼而執教歐洲。他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孔孟老莊思想),以及譯解傳(chuan) 統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大學》《中庸》方麵造詣頗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yang) ,集四十年潛心研學之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眼光,搭建起東(dong) 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之擺渡者。他治學態度嚴(yan) 謹,理論創見迭出,在當今學術界享有盛名。
【目錄】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 :背景、人物與(yu) 經典
偉(wei) 大哲學中的“應然”
偉(wei) 大哲學中的“超越界”
定義(yi) 真正的儒家
借鑒詮釋學方法重讀經典
儒家產(chan) 生的背景
孔子的生命脈絡
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後的發展
【第二講】 《論語》解讀 :宰我問三年之喪(sang)
宰我是誰
何為(wei) 三年之喪(sang)
守喪(sang) 一年為(wei) 何不夠
“予之不仁也!”
孝順是什麽(me)
愛有差等,由近及遠
推己及人,安養(yang) 天下
【第三講】《論語》解讀 :吾道一以貫之
澄清“道”的概念
設定“善”的判準
構建“天”與(yu) 人的係統
【第四講】《論語》解讀 :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
誌於(yu) 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順
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講】《論語》解讀 :孔子的宗教信仰
子之所慎 :疾
子之所慎 :戰
子之所慎 :齊(齋)
鬼神、超越界、死亡
宗教語言與(yu) 宗教情操
【第六講】《孟子》解讀 :浩然之氣
道 通
養(yang) 勇
知 言
省 身
【第七講】《孟子》解讀 :人性理論
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
理義(yi) 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第八講】《孟子》解讀 :盡心知性知天
盡心,存心
知性,養(yang) 性
知天,事天
修身,立命
良知良能,存養(yang) 充擴
反身而誠,樂(le) 莫大焉
【第九講】《孟子》解讀 :人生境界
善信美大聖神
【第十講】《荀子》解讀 :人性理論
儒家的外觀與(yu) 內(nei) 涵
荀子掌握了儒家的外觀
荀子的“禮”
荀子的“效益論”
荀子與(yu) 儒家內(nei) 核的分歧
《荀子?性惡》文本解讀
【第十一講】《荀子》解讀 :天行有常
荀子的“自然之天”
天的五種功能
天功能的嬗變及儒道兩(liang) 家的破解之法
荀子“天論”的核心問題
《荀子?天論》文本解讀
【第十二講】《易經》初探
《易經》的特點及組成 “易”的含義(yi)
《易經》中基本的概念
《易經》象數方麵的應用
《易經》概念簡釋
《易經》溯源
【第十三講】《周易 ? 文言》解讀 :以誠修身
乾 卦
初 九
九 二
九 三
九 四
九 五
上 九
總 結
【第十四講】《大學》解讀 :格物致知
三 綱
八 目
格物、致知
誠 意
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全文
【第十五講】《中庸》解讀 :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擇善而固執
用其中於(yu) 民
鬼神之為(wei) 德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參讚天地
【第十六講】 綜合討論
【編 後 記】
【前言/序言】
“ 先秦” 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國時代,諸子爭(zheng) 鳴、百家競起,知識分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隻 有六家思想可以傳(chuan) 諸後世。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名家、陰陽家”。不過,從(cong) 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隻 有儒家與(yu) 道家具備成為(wei) 普世哲學及永恒哲學的條件。
這個(ge) 條件包括三點, 就是“ 澄清概念、 設定判準、 建構 係統 ”。其中最難的 是“ 建構係統 ”,因為(wei) 它涉及一 個(ge) “ 二加一” 的結構 。“ 二” 是我們(men) 已知的自然界與(yu) 人類 ;“ 一” 是那作為(wei) 自然界與(yu) 人類 的“ 來源及歸宿”者。 這 個(ge) “ 一”不能被證明, 但必須被設定。 簡單說來 ,就是儒家 的“ 天 ”與(yu) 道家的“道”。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wei) 萬(wan) 物(含人在內(nei) )的來源與(yu) 歸宿。儒家尊重傳(chuan) 統,因而稍嫌複雜。
儒家的“天”有兩(liang) 個(ge) “不是”:一、不是自然界, 不然孔子如何會(hui) 說“ 知天命” 與(yu) “ 畏天命”? 二、 不是人, 因為(wei) 人間隻有天子。這個(ge) 天隻能是也必須是“萬(wan) 物的來源與(yu) 歸宿”。 對於(yu) 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於(yu) 個(ge) 人對使命的自覺; 人也有不可知的天, 它體(ti) 現於(yu) 世局的變化, 個(ge) 人隻能“ 知其 不可而為(wei) 之 ”。 相信“ 天” 同時具有“ 可知與(yu) 不可知” 兩(liang) 麵, 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yu) 正派宗教的共識。 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 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yi) 時的焦慮狀態。人生問題莫大於(yu) 此。
認清問題所在, 是解決(jue) 問題的第一步。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jue) 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麽(me) ?
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liang) 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wei) 立場 ,隻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 。 儒家又名“ 孔孟之道 ”, 可謂名副其實。 依此為(wei) 準, 則有三點反省 :
首先,荀子並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 他對人性與(yu) 對天的看法 ,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 。 孟子倡 言“ 性 善 ”,荀子特別寫(xie) 一篇 《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 。 他是曆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 性善” 故意簡化並曲解為(wei) “ 性 本善” 的學者。 孔子與(yu) 孟子的“ 天” 概念 ,來自《詩經》《書(shu) 經》 的傳(chuan) 統信念, 並與(yu) 個(ge) 人使命息息相關(guan) ;荀子特別寫(xie) 一篇 《天論》, 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律。 在這兩(liang) 個(ge) 觀念上針 鋒相對, 真是夫複何言?
其次,《易傳(chuan) 》《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 分別將其應用於(yu) :一 、 打通天地之道與(yu) 人之道 ;二、培養(yang) 合乎儒家理想的統治者 ;三、 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yu) 參讚天地之 化育。 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 我們(men) 閱讀儒家經典, 不可能不參考曆代學者的注 解, 但須慎思明辨。 理由很簡單 :自秦始皇以 來, 曆代皆為(wei) 帝王專(zhuan) 製, 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 此所 以譚嗣同所說 ,“ 二千年之政 ,秦政也 ;二千年之學 ,荀學也 ”。 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 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 這時需要的是一 句話 :以理性探討真理 。理性尊重一 切“ 有根據的 、合邏輯的 、 可理解的” 觀點 ;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 , 辨明“ 究竟說什 麽(me) 、 想要說什麽(me) 、 能夠說什麽(me) 、應該說什麽(me) ”;真理展現於(yu) 開放的心靈, 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我於(yu) 2014 年在台大哲學係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 之後把講稿整理修訂, 編成本書(shu) 。 本書(shu) 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 經典, 如《 論語 》《 孟子 》《 易經 》《 大學 》《 中庸 》, 同時也 指出《 荀子》 的歧出之處。 至於(yu) 個(ge) 人學習(xi) 儒家的心得, 則見 於(yu) 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nei) 容。言者諄諄,三致意焉, 知我罪我, 但求無愧於(yu) 心。 能使孔孟之道昌明於(yu) 世,實深感榮幸。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