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鄉賢孫詒讓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8-11-02 21:11:55
標簽:

 鄉(xiang) 賢孫詒讓

作者:李海英(山東(dong) 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十九日壬辰

          耶穌2018年10月27日

 

  


    孫詒讓像資料圖片

 

孫詒讓(1848—1908)是“清儒主流中最後一位大師”(薑亮夫語),以治《墨子》和《周禮》而聞名於(yu) 世。其所著《墨子間詁》與(yu) 《周禮正義(yi) 》,為(wei) 治墨學與(yu) 禮學者之所必備。章太炎對孫詒讓的學問評價(jia) 極高:淹通今古,著纂閎博;晚清特立之儒,三百年絕等雙。而在筆者看來,孫詒讓其人其事,足資今人考校借鑒者,遠不止學問一途。孫詒讓在世60年,曾有29年時間跟隨做官的父親(qin) 輾轉各地,剩下的31年,除去8次入京考進士且均未考取外,其他時間一直定居於(yu) 老家浙江瑞安。其間他盡心侍奉父親(qin) 孫衣言,與(yu) 叔父孫鏘鳴時相往來。因此,孫詒讓可以說是一個(ge) 典型意義(yi) 上的鄉(xiang) 賢。作為(wei) 一位將鄉(xiang) 土情懷與(yu) 天下視野結合得天衣無縫的著名鄉(xiang) 賢,其成長過程和成年之後的所作所為(wei) ,既遵循傳(chuan) 統道德,又有益於(yu) 族人鄉(xiang) 裏,對於(yu) 今日中國之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有相當的借鑒意義(yi) 。

 

首先,孫詒讓等持守父輩製定的課約、族規及家訓。

 

從(cong) 現存的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來看,孫家至少曾三四次製定課約、族規和家訓。

 

1880年,孫衣言製定詒善祠塾課約,對於(yu) 族中子弟們(men) 閱讀經史子集的先後、書(shu) 法練習(xi) 的順序均做了要求。如:讀經雖不必背誦,但須字字解析得明白;讀史,則務必先自《史記》《漢書(shu) 》《後漢書(shu) 》開始,然後再讀《明史》;讀古文,務要從(cong) 三蘇的議論文開始;臨(lin) 帖,應從(cong) 顏體(ti) 入手,須每日清早粥前取顏真卿《多寶塔碑》《家廟碑》等名帖臨(lin) 摹。

 

兩(liang) 年後的1882年,孫衣言又手定《盤古孫氏族規》35條,強調為(wei) 人應方正,勿觸犯國法;應周濟年老貧乏之族人;喪(sang) 事喜事以節儉(jian) 中禮為(wei) 度;訓蒙須有規矩,教書(shu) 先生授課時族人可親(qin) 臨(lin) 聽講以決(jue) 定其去留等。

 

此後的1896年,孫鏘鳴又作《家訓隨筆》,其間對家中子弟的做人做事有諸多要求。總的說來有以下幾點:

 

1.不可忘記祖先。“祖宗者,人之根本”,“備禮祭告,示不忘本”。

 

2.總須寬厚待人。孫鏘鳴在家訓中指出,祖先性情寬厚,這對於(yu) 兒(er) 孫輩乃莫大的福氣。曾祖父恢廓有大度,才八九歲,勸父母不必與(yu) 族內(nei) 人爭(zheng) 田產(chan) ,曰:“男兒(er) 貴自立!兒(er) 而才,雖無先業(ye) 可以興(xing) ,如其不才,先業(ye) 雖厚,足恃乎?”至孫鏘鳴祖父,“性寬厚,喜施與(yu) 。戚友中有來告困乏者,不忍卻,必委曲為(wei) 之謀,往往代為(wei) 書(shu) 券轉貸。及期,輒出己財償(chang) 還之”。後來孫衣言孫鏘鳴兄弟先後為(wei) 進士,為(wei) 溫州地區清代二百年來所僅(jin) 見。當時前來道賀者都認為(wei) ,孫家後代的發達與(yu) 祖上之懿德純行、厚德大度,不無相關(guan) 。

 

3.力農(nong) 事,尚勤儉(jian) 。“(孫鏘鳴父親(qin) )早起晏罷,課僮奴治田事,暑月草履薄扇循行阡陌間”,不言勞苦。孫鏘鳴母親(qin) 則操持家務,與(yu) 其祖父同心治家。“躬執炊爨,未嚐置婢媼,力求甘旨以奉老姑外,為(wei) 先生治饌,雖非豐(feng) ,但必精潔。”“夏日汗涔涔循肩背下,衣領半濕。入夜紡織補紉,餘(yu) (孫鏘鳴)兄弟諸妹衣履襦袴皆手自製造。雞鳴始就寢,與(yu) 我父黽勉同心。由是銖積寸累……及暮年為(wei) 餘(yu) 兄弟析產(chan) ,有田百八十畝(mu) 矣。”孫鏘鳴在憶及這些時,也希望孫家子弟繼承這種耕讀傳(chuan) 家的良好傳(chuan) 統,“我父母畢生勤苦,其締造之艱如此”,子孫不能不經常念及。

 

孫鏘鳴父親(qin) 從(cong) 《四書(shu) 》中集句作為(wei) 對聯,“但願潤身不潤屋,雖無恒產(chan) 有恒心”,置諸座右,用以自勉。孫鏘鳴則用其勉勵子孫曰:“富貴何常之有,我子孫苟能守此二語,奉持勿失,必不至辱行敗名,以為(wei) 祖宗羞矣。其謹識之哉!”

 

4.為(wei) 人嚴(yan) 正有度。孫鏘鳴父親(qin) (孫詒讓祖父)耿直有度,“我(孫鏘鳴)父之勤儉(jian) ,人知之。我父之嚴(yan) 正,或不盡知也。鄉(xiang) 居時,裏族有以不平事來告者,曲直是非,當幾立當,其橫逆無理者必嚴(yan) 斥之,不肖子往往不敢為(wei) 非”。他不占公家便宜:“其經管廟社公產(chan) ,出內(nei) 簿籍縷析條分;用有贏餘(yu) ,必為(wei) 增置產(chan) 業(ye) 、器具,不以一毫自私;應官賦未嚐俟期會(hui) ,見城邑有恃勢隱匿者,痛惡之,曰:‘此負朝廷責,當得窮苦報。’”並且,孫詒讓祖父對於(yu) 攀附阿諛奉承官府之事,一向不屑一顧。“晚歲城居,餘(yu) 兄弟遊宦在外,邑令丞有來候起居者,遣仆持柬往謝,未嚐一報謁,曰:‘人以出入衙門為(wei) 榮,我以為(wei) 恥也。’其嚴(yan) 正,他皆類此。”

 

5.重視手足之情。孫鏘鳴常以自家兄弟相依為(wei) 命的往事勸誡家中子弟:“戊戌正月,餘(yu) 兄弟同北上。餘(yu) 會(hui) 試,兄朝考,皆被擯。探知己亥、庚子、辛醜(chou) 連有科場,遂同留京待試。旅居不易,各覓館以資糊口。兄館於(yu) 漢軍(jun) 李氏,宅在西四牌樓之北。餘(yu) 館於(yu) 米市胡同廖氏,相去幾二十裏。一日早起,李氏人來言兄夜間為(wei) 煤氣所中,神色有異。餘(yu) 聞之,躍而出,踉蹌行裏許,始就車,又怒驢之不速也,複下車趨。蹎撲者再,仍上車行。及至李館,兄已平複啜粥矣,相見且悲且喜。又一日,餘(yu) 病疫,兄日出城來視,稍劇則留住餘(yu) 館,延醫量藥,夜不解衣睡,調護甚至。”其手足之情令人動容。

 

孫鏘鳴認為(wei) ,兄弟間和睦相處,乃孝道之一種。“兄弟者,人之手足,人無手足則行動坐廢,無兄弟則孤立無助,天屬之親(qin) 莫親(qin) 於(yu) 此。然自人心不古,孝悌道衰,嫌隙易生,其端甚微,其害甚大。夫嫌隙之來,豈一途哉?父母之愛疑其有偏也,產(chan) 業(ye) 之分疑其不均也,性情嗜好之不能盡同也,學術藝能之必欲求勝也,際遇之亨屯不一也,仕宦之顯晦或殊也,子女生育之有早遲多寡有亡也,小兒(er) 女之爭(zheng) 執必各袒其所生也,姻戚之往來而多厚其私親(qin) 也。嫌隙既開,齕日生,至有以薄物細故構成不可解之仇,外則來州裏之譏評,內(nei) 則釀家門之隱禍,可不懼哉!可勿戒哉!”

 

6.須先國而後家。“丁未,兄來會(hui) 試,餘(yu) 恐兄之因餘(yu) 回避,先期請於(yu) 兄,將告暫假。”1847年,孫鏘鳴擔任朝廷的第十一房同考官分校禮闈(會(hui) 試閱卷),而哥哥孫衣言也在同年入京參加會(hui) 試。按照大清律例的規定,兄弟一人中須回避。孫鏘鳴打算告假,不再擔任考官。孫衣言則安慰弟弟孫鏘鳴:“汝初次考差,外差既兩(liang) 失矣,得一分校,搜索一二好門生,勝吾自得多矣!吾鄉(xiang) 舉(ju) 如此之艱,即入場能必獲乎?汝不必過為(wei) 我計也!”“此不過遲我一科,弟毋介意。”“及餘(yu) (孫鏘鳴)出闈,兄遂南旋。”在這次考試中,孫鏘鳴選拔的人才就有後來擔任傅相的李鴻章和兩(liang) 江總督沈葆楨。至此,孫家兄弟的“學而優(you) 則仕”、光宗耀祖等自我意識完全讓位於(yu) 士大夫為(wei) 國家選拔人才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據孫延釗所作父子年譜,孫詒讓乃一孝子,經常幫助父親(qin) 孫衣言起草校訂手稿。且自1879年孫衣言辭官回瑞安定居後,凡是有益於(yu) 族人、鄉(xiang) 邦之事,父子二人往往互相商議。此外,孫衣言、孫鏘鳴兄弟情深,孫詒讓與(yu) 叔父又過從(cong) 甚密,以上課約、族規、家訓的製定,孫詒讓應該親(qin) 自參與(yu) 其中,且身體(ti) 力行。並且這些塾規、族規、家訓,一直在族人和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那裏發揮作用。當地除孫家之外,黃氏、陳氏等家族先後崛起,與(yu) 孫氏三人的引領倡導不無關(guan) 係。

 

其次,孫詒讓等遵從(cong) 父輩的安排,重視鄉(xiang) 邦優(you) 秀文獻,校刊以廣流傳(chuan) 。

 

在孫衣言和孫鏘鳴熱愛鄉(xiang) 邦、服務族人等理念的影響下,孫詒讓熱心且矢誌不渝地從(cong) 宋代以來的溫州鄉(xiang) 賢著述中尋找有益於(yu) 家國文化建設的成分,這其中以對南宋“永嘉學派”的發揚光大最為(wei) 有名。1877年,孫詒讓撰《征訪溫州遺書(shu) 約》,廣泛搜求優(you) 秀的鄉(xiang) 邦文獻,“凡遇先哲著述,片紙隻字罔不收拾。諸家倘有儲(chu) 藏,不論時代遠近,卷帙多寡,均祈惠示,俾得抄存複本,甄其精要,校梓以廣流傳(chuan) ”。在父親(qin) 、叔父的帶領下,孫詒讓編纂成《永嘉叢(cong) 書(shu) 》13種。可以說,他們(men) 三位為(wei) 永嘉學派在清末的複興(xing) 作出了很大貢獻。

 

再次,孫家修建“玉海”藏書(shu) 樓,支持鄉(xiang) 裏後生前來就讀。

 

1888年,孫衣言為(wei) 其子建藏書(shu) 樓,名曰“玉海樓”,“專(zhuan) 為(wei) 庋書(shu) 讀書(shu) 之所,且願鄉(xiang) 裏後生來就我讀,不徒為(wei) 一家設也”。“詒讓仰承庭誥,襄助搜訪,綜所收獲,約八九萬(wan) 卷”,“鄉(xiang) 裏後生,有讀書(shu) 之才,讀書(shu) 之誌,而能無謬我約,皆可以就我廬,讀我書(shu) 。天下之寶,我固不欲為(wei) 一家之儲(chu) 也”。孫衣言於(yu) 是年八月定《藏書(shu) 規約》16條,以所刊《永嘉叢(cong) 書(shu) 》四千餘(yu) 版列置樓下,要求詒善祠塾肄業(ye) 及房族子弟有誌於(yu) 讀書(shu) 治學者,皆須參加孔子生日等祭拜活動。並且希望子弟們(men) “讀書(shu) 如對嚴(yan) 師莊友,不可跛倚傾(qing) 側(ce) ,或欹枕燈火之旁,閱時先將樓下幾案拂淨,用藍布一方,擁在幾上,再將所借書(shu) 取出,打開函帙,正身端坐,細心閱讀,不得以指甲掐裂中縫以唾揭起紙函”。摒斥那些讀古書(shu) 時僅(jin) 選讀其中一兩(liang) 篇或每篇僅(jin) 讀一兩(liang) 遍,且又張口呼號者,不希望這樣的子弟前往玉海樓觀書(shu) ,“如不痛改此等惡習(xi) ,不可輒觀吾樓所藏也”。

 

又次,孫詒讓的鄉(xiang) 學特色——於(yu) 儒學誌懷純靜,於(yu) 時務明白通達。

 

作為(wei) 晚清偏安於(yu) 浙江東(dong) 南一隅的一介鄉(xiang) 賢,孫詒讓一生,若隻是謹守“忠信孝悌禮義(yi) 廉恥”等原則,謹遵父輩所提倡的課約、族規、家訓等,雖不失其正,不失其本分,對於(yu) 今人來說,其借鑒意義(yi) 終歸有限。作為(wei) 晚清著名的樸學大師,孫詒讓的超拔之處在於(yu) ,其行止超越了一般的族規和家訓。這表現為(wei) :

 

1.關(guan) 心時局,與(yu) 時俱進。

 

1897年,孫詒讓從(cong) 天津訂閱《國聞報》《國聞匯報》,從(cong) 澳門訂閱《知新報》,從(cong) 上海訂閱《實學報》及《譯書(shu) 公會(hui) 報》,除此之外,各地朋友還贈閱報刊,有助於(yu) 他了解時局的進展。1898年,孫詒讓更是致書(shu) 《時務報》編輯汪康年,雲(yun) :當年若有公車上書(shu) ,即使自己不去京城考試也不妨列名其中,“無論如何抗直,弟均願附驥,雖獲嚴(yan) 詰,所不計也”。

 

除了與(yu) 維新派保持相當密切的關(guan) 係外,孫詒讓對章太炎等進步人士也極盡保護之能事。章太炎為(wei) 清廷追殺之際,托友人宋恕拜在孫詒讓名下,“欲道海抵溫州,履先生門下”,當時文網深密而時局艱難,但孫詒讓坦言,“吾雖無長德,中正之官,取決(jue) 於(yu) 膽,猶勝諸薦紳怯懦畏事者,自有館舍可止宿也”。不僅(jin) 收留章太炎,還想法幫其遠渡日本。此間,為(wei) 營救秋瑾,孫詒讓曾兩(liang) 度寫(xie) 信給座師張之洞求救,未果。為(wei) 支持“新山歌案”中的革命黨(dang) 人陳耐辛,孫詒讓甚至與(yu) 地方官發生了衝(chong) 突。“先生亦幾及禍焉。懷保善類自若,學者介以為(wei) 重。”

 

2.倡導儒學,心態開放。

 

作為(wei) 晚清大儒,孫詒讓對當時中國的弊病不無思考:“夫中國政學舛馳,其不相謀久矣”,“竊謂今日世勢之危,事變之酷,為(wei) 數千年所未有,中國神明之胄”,因而“竊冀魁傑之士,勃然奮醒,與(yu) 寰宇同誌集成興(xing) 儒會(hui) ”,“以尊孔振儒為(wei) 名,以保華攘夷為(wei) 實”,主張以儒學的複興(xing) 來對抗西方的入侵。

 

就其思想實際,孫詒讓對來自西方的教派並無好感,曾寫(xie) 詩對其表達不滿,“午貫姑榆戰教宗,漫天飛旝苦連烽”。但這卻不妨礙他以極為(wei) 開放的文化心態,與(yu) 英國傳(chuan) 教士蘇慧廉接觸,並在溫州藝文學校開學典禮上用白話文發表演說,“天道循環,以前中國文明盛時,有幾件事情傳(chuan) 到西國;現在西國文明強盛了,又有許多學問傳(chuan) 到中國。大概地球上萬(wan) 國文明,總要處處開通”。

 

明德之後必有達人。自近代以來,瑞安孫氏後人一直活躍於(yu) 海內(nei) 外各個(ge) 領域,這應該與(yu) 其族人子弟堅守族規、家訓不無關(guan) 係。如今的瑞安,家家戶戶重視古書(shu) 收藏,且漸成時尚,這大大出乎外來人的意料。“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裏在學。”個(ge) 人感覺,今日瑞安乃至溫州經濟的崛起,與(yu) 當地人既堅守傳(chuan) 統又保持開放不無關(guan) 係。對此,作為(wei) 晚清溫州鄉(xiang) 賢的孫詒讓,以及他的父輩,是有倡導之功的。

 

責任編輯:劉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