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樂愛國作者簡介:樂(le) 愛國,男,西元一九五五年生,浙江寧波人。現任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出版著作有《王廷相評傳(chuan) 》《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走進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為(wei) 天地立心:張載自然觀》《儒家文化與(yu) 中國古代科技》《宋代的儒學與(yu) 科學》《國學與(yu) 科學》《儒學與(yu) 科技文明》《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等。 |
樂(le) 愛國著《20世紀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視角》出版暨後記
《20世紀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視角》
作者:樂(le) 愛國等
出版社: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作者簡介】
樂(le) 愛國,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出版著作:《20世紀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視角》(2017)、《朱熹〈中庸〉學闡釋》(2016)、《走進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2014)、《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2010)、《儒學與(yu) 科技文明》(2015)、《宋代的儒學與(yu) 科學》(2007)、《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科技》(2006)、《儒家文化與(yu) 中國古代科技》(2002)、《為(wei) 天地立心:張載自然觀》(2013)、《管子的科技思想》(2004)、《中國道教倫(lun) 理思想史稿》(2010)、《道教生態學》(2005)、《王廷相評傳(chuan) 》(1998)等。學術論文二百餘(yu) 篇。
【摘要】
縱觀20世紀,馮(feng) 友蘭(lan) 、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子學研究無疑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成就。1934年,馮(feng) 友蘭(lan) 的《中國哲學史》出版,其中對於(yu) 朱熹學術的論述,開創了現代朱熹哲學的新領域,其影響巨大,直至今日。20世紀六十年代,唐君毅、牟宗三、錢穆在馮(feng) 友蘭(lan) 的朱熹哲學研究的基礎上,做出了全麵超越而創新的研究成果,現代朱子學研究得以興(xing) 盛。八十年代後,朱子學研究得到了新的發展,尤其是,馮(feng) 友蘭(lan) 、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子學研究成果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他們(men) 的學術思想觀點被普遍認可和廣泛引用,並做了進一步推廣和發展,他們(men) 的朱子學研究成果實際上成為(wei) 百年朱子學研究的精華。
當然,無論是馮(feng) 友蘭(lan) ,還是唐君毅、牟宗三、錢穆,他們(men) 的朱子學研究又都建立在其他重要學者的朱子學研究基礎上。民國時期,包括謝無量、胡適、唐文治、吳其昌、周予同、陳鍾凡、白壽彝、張岱年、李相顯等在內(nei) 的不少學者從(cong) 各個(ge) 學科的角度展開對朱子學的全方位研究,為(wei) 現代朱子學研究走向興(xing) 盛起了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這些在民國時期為(wei) 朱子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他們(men) 的研究卻逐漸被淡忘。
正是基於(yu) 以上考慮,本書(shu) 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展開對20世紀朱子學研究的論述: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起始和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興(xing) 盛。其一,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起始部分:以翔實資料為(wei) 依據,著重論述民國時期在朱子學研究方麵做出突出貢獻的謝無量、胡適、唐文治、吳其昌、周予同、陳鍾凡、白壽彝、張岱年、李相顯等學者的朱子學研究,對他們(men) 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做出深入的闡述,以展現他們(men) 的學術誌趣和風範;其二,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興(xing) 盛部分:以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依照現代朱子哲學研究最為(wei) 重要的十個(ge) 專(zhuan) 題,全麵闡述從(cong) 馮(feng) 友蘭(lan) 到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子哲學研究,著重分析他們(men) 的研究對於(yu) 前人的創新以及他們(men) 之間各種重要學術觀點的差異、衝(chong) 突以及邏輯演變過程,特別強調馮(feng) 友蘭(lan) 對於(yu)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的開創之功,以及在此基礎上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創新之處和相互衝(chong) 突,動態地展示現代朱子哲學研究的學術思想發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他們(men) 的各種學術觀點作出深入分析和評判,闡述新的思想觀點,力求有所突破。
【目錄】
前言
一、題解:什麽(me) 是精華?如何集成?
二、研究現狀與(yu) 存在的問題
三、研究框架與(yu) 局限
上篇:
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起始
導言
第一章 謝無量:現代朱子學研究的先驅
一、概述
二、朱子的思想淵源
三、朱子的道統說
四、朱子哲學
五、朱子學與(yu) 陸王的異同
六、朱子的教育學說
七、餘(yu) 論
第二章 胡適:新文化運動中的朱子學研究
一、概述
二、對朱熹《詩經》學的評價(jia)
三、從(cong) 科學角度對朱熹格致說的詮釋
四、對朱熹理欲論的分析
五、餘(yu) 論
第三章 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的理學救國思想
一、概述
二、朱子的學術思想曆程
三、朱子的心性學與(yu) 工夫論
四、朱子的經學
五、朱子政治學
六、朱子與(yu) 陸王、浙東(dong) 學派的異同
七、餘(yu) 論
第四章 吳其昌:“理學而尚考據”的朱子學研究
一、概述
二、朱子的著述
三、朱子的治學方法與(yu) 辨偽(wei)
四、朱子“格物致知”與(yu) 科學的關(guan) 係
五、餘(yu) 論
第五章 周予同:經學史視野下的《朱熹》
一、概述
二、朱熹學術思想來源及著述
三、朱熹哲學
四、朱熹經學
五、朱熹史學與(yu) 文學研究
六、朱熹與(yu) 象山、浙東(dong) 學派的關(guan) 係
七、餘(yu) 論
第六章 陳鍾凡:宋代思想史中的朱子學研究
一、概述
二、朱熹的學術曆程與(yu) 思想來源
三、朱熹的宇宙論
四、朱熹的心性論與(yu) 修養(yang) 論
五、朱熹的政治論與(yu) 教育論
六、朱陸學術之異同
七、餘(yu) 論
第七章 白壽彝:以史學為(wei) 依據的朱子學研究
一、概述
二、朱熹的師承與(yu) 經曆
三、朱熹的著述
四、朱熹的辨偽(wei) 書(shu)
五、朱熹的易學思想
六、餘(yu) 論
第八章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對朱子學的闡釋
一、概述
二、朱子學派歸屬及理氣論
三、朱子的兩(liang) 一思想
四、朱子的心性論與(yu) 修養(yang) 論
五、朱子的致知論
六、餘(yu) 論
第九章 李相顯:“以朱解朱”的《朱子哲學》
一、《朱子哲學》的研究方法
二、《朱子哲學》的體(ti) 係建構
三、《朱子哲學》的動態闡釋
四、《朱子哲學》的創新思想
五、《朱子哲學》的文獻考證
六、餘(yu) 論
第十章 朱熹門人後學及朱子學傳(chuan) 播研究
一、朱熹門人及其後傳(chuan)
二、宋元明清朱子學
三、朱子學的海外傳(chuan) 播
四、餘(yu) 論
第十一章 從(cong) 階級分析入手的朱子學研究
一、概述
二、朱熹家庭背景以及生平事跡的階級分析
三、朱熹學術思想的階級分析
四、對朱熹學術思想的批判與(yu) 肯定
五、餘(yu) 論
下篇:
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興(xing) 盛
——從(cong) 馮(feng) 友蘭(lan) 到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子哲學研究
導言
一、馮(feng) 友蘭(lan) 的朱子哲學研究
二、唐君毅、牟宗三的朱子哲學研究
三、錢穆的朱子哲學研究
四、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看
第一章 “集大成”或“別子為(wei) 宗”
一、問題的由來
二、馮(feng) 友蘭(lan) 論“集大成”及存在的問題
三、牟宗三論“別子為(wei) 宗”
四、錢穆論“集大成”及其涵義(yi)
五、餘(yu) 論
第二章 “理”之內(nei) 涵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理”之內(nei) 涵
二、馮(feng) 友蘭(lan) 的“形式”與(yu) “共相”
三、唐君毅的“當然之理”與(yu) “實現原則”
四、牟宗三的“所以然之理”與(yu) “存在之理”
五、餘(yu) 論
第三章 “理先氣後”及“理生氣”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理”“氣”關(guan) 係
二、馮(feng) 友蘭(lan) 論“邏輯在先”
三、唐君毅、牟宗三論“形上之先”與(yu) “氣之依理而生”
四、錢穆論理氣“一體(ti) 兩(liang) 分”與(yu) “氣強理弱”
五、餘(yu) 論
第四章 “理”“氣”動靜論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理”“氣”之動靜
二、馮(feng) 友蘭(lan) 論“太極”無動靜
三、唐君毅論“生生之理”及其動靜
四、牟宗三論“隻存有而不活動”
五、餘(yu) 論
第五章 “心與(yu) 理一”及“性即理”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心與(yu) 理一”與(yu) “性即理”
二、馮(feng) 友蘭(lan) 的“隻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
三、唐君毅論“性即理”與(yu) “心與(yu) 理一”並行不悖
四、牟宗三的“心性平行為(wei) 二,心不即是理”
五、錢穆論“性即理”與(yu) “心即理”不可或缺
六、餘(yu) 論
第六章 “心統性情”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心統性情”之內(nei) 涵
二、馮(feng) 友蘭(lan) 對“心統性情”的詮釋
三、唐君毅論“心之主宰運用”
四、牟宗三論“心、性、情三分”
五、錢穆論“以心為(wei) 管攝”
六、餘(yu) 論
第七章 朱子仁學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仁學及其研究概述
二、唐君毅論“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三、牟宗三論《仁說》
四、錢穆論“宇宙之仁”和“人心之仁”
五、餘(yu) 論
第八章 “道心”“人心”及“天理”“人欲”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道心”“人心”及“天理”“人欲”
二、馮(feng) 友蘭(lan) 論“天理”與(yu) “人欲”
三、唐君毅論“一心開三心”
四、錢穆論“人心道心隻是一心”
五、餘(yu) 論
第九章 “格物致知”的不同詮釋
一、朱子論“格物致知”
二、馮(feng) 友蘭(lan) 對朱子格致說的質疑
三、唐君毅論“求諸外而明諸內(nei) ”
四、牟宗三論“泛認知主義(yi) ”
五、錢穆論“心學主要工夫”
六、餘(yu) 論
第十章 朱陸異同的不同詮釋
一、早期朱陸異同研究
二、馮(feng) 友蘭(lan) 論朱陸異同
三、牟宗三的《象山與(yu) 朱子之爭(zheng) 辯》
四、唐君毅的《朱陸異同探源》
五、錢穆辨朱陸“心學”之異同
六、餘(yu) 論
結語:現代朱子學研究的文本詮釋、重大進展與(yu) 存在問題
一、以朱子《大學章句》“格物致知補傳(chuan) ”為(wei) 文本依據
二、現代朱子學研究的重大進展
三、現代朱子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四、走向以朱子《中庸章句》為(wei) 依據的研究
附錄:民國時期(1912-1949)朱子學研究學術編年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近三、四十年來,學術發展迅速,學者憑著一腔熱情,充分地釋放被長期壓抑的學術能量和智慧,出現了大量的學術成果,經過有關(guan) 部門的評選,不少學術成果獲得大獎,其中肯定不乏精華。應當說,學術界讓我來主持“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這樣的項目,是對我的莫大信任,同時也寄托了很多的期望。
關(guan) 於(yu) 什麽(me) 是精華,我在“前言”中已作說明。這不過是對那些被學術界公認為(wei) 學術精華的東(dong) 西做出分析而得出的我個(ge) 人的看法,不能算是評判標準。況且,我隻是項目主持人,而不可能是眾(zhong) 望所歸的評判官,既沒有權利代表學術界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學術成果是否屬於(yu) 精華做出公道的評判。我認為(wei) ,“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這一項目的重點不在於(yu) 分辨評判出哪些是精華,而在於(yu) 從(cong) 學術界所公認的學術精華中,分析出為(wei) 什麽(me) 是精華,精華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是對於(yu) 學術精華之所以為(wei) 精華的進一步闡釋。這也是我做這一項目的初衷。正因為(wei) 如此,本書(shu) 所論述的主要是20世紀被學術界公認為(wei) 學術精華的東(dong) 西,是“精華集成”,而不是麵麵俱到地對所有學術成果進行匯總或綜述。
學術需要有精華,而精華是捶打出來的,要經曆大浪淘沙,也就是說,學術精華是在對現有的學術成果做出進一步的學術思想史的分析和評判中才能凸顯出來。不可否認,對他人的學術成果評頭論足,或者說,願意把自己的學術成果讓人評頭論足,在當今學術界並未成為(wei) 風氣。沒有捶打,何來精華?本項目從(cong) 立項到完成,一直有評委要求總結和評判近三、四十年來的朱子學研究成果,以及百年來國外的朱子學研究成果。項目組也嚐試著努力過,但最終未能有所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yu) ,現有的一些學術成果尚未經過捶打,尚未讓人評頭論足,以致於(yu) 難以從(cong) 中看出被學術界公認為(wei) 學術精華的東(dong) 西。正因為(wei) 如此,真誠地希望學術界廣大學者對本項目成果評頭論足,以便能夠做出進一步的修正。
樂(le) 愛國 謹記
2017年12月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