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應全】學術成騙術——汪暉抄襲事件隨感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0-08-03 08:00:00
標簽:



學術成騙術——汪暉抄襲事件隨感
作者:黃應全
 


汪暉抄襲門早已鬧成媒體(ti) 大事件。有趣的是,正因為(wei) 如此,挺汪派獲得了一個(ge) 極其新潮、極其西化的借口:這是媒體(ti) 攻擊自由學者的最新例證。[①]我雖有好揭人短的惡名,但生性遲鈍,向來跟不上潮流,因而也沒有摻乎這幕鬧劇。當然,我還有自知之明,我摻不摻乎根本無關(guan) 緊要。近日無聊,於(yu) 網上搜得不少材料,瀏覽之後,頗多感慨。本人雖無建樹,但也混跡中國學界多年,於(yu) 其中蜿蜒曲折種種蠅營狗苟之事略知一二。因此,對汪暉抄襲一事似乎有很多話想說,但又不知說什麽(me) 好。

還是先說說最基本的吧。汪暉究竟抄襲沒有?我確信:他抄了。讓我先引一段網友的揭發:


《反抗絕望》2000.1版,388頁:(按:我查閱的結果為(wei) :1999版,388-389頁。——引者)
……這種關(guan) 於(yu) 人的知識之所以珍貴,不僅(jin) 由於(yu) 它使魯迅能夠描繪出那些人的思想內(nei) 在活動的畫麵,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wei) 它給了魯迅一個(ge) 牢固的基礎,能據以全麵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視人物性格和行為(wei) 動機、激情和印象的衝(chong) 突。借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說,看來正是自我觀察使魯迅的觀察力變得無比敏銳,使他學會(hui) 了以洞察一切的目光來看人,這一點是不會(hui) 有錯的。他那種對人類心靈的深刻研究使他的全部作品——不論他寫(xie) 什麽(me) 和怎麽(me) 寫(xie) ——都必然地具有高度的價(jia) 值。魯迅小說中的確還包含著許多令人驚歎不已的動人素質——思想深度,藝術構思,性格的有力刻畫,生活習(xi) 俗的鮮明畫麵,這一切日益為(wei) 人們(men) 重視,但是,真正的行家將始終很清楚:認識人的心靈,乃是魯迅藝術才華的最基本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一個(ge) 重要來源,如上文所說,來自他對自我的觀察、解剖和體(ti) 驗。 

車爾尼雪夫斯基:《列•尼•托爾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戰爭(zheng) 小說》,載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427-428頁: 

……這種關(guan) 於(yu) 人的知識之所以珍貴,不僅(jin) 由於(yu) 它使托爾斯泰伯爵能夠描繪出那些我們(men) 已向讀者提到的,人的思想內(nei) 在活動的畫麵,而且還可能,更多地是因為(wei) 它給了托爾斯泰伯爵一個(ge) 牢固的基礎,能據以全麵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視人物性格和行為(wei) 動機、激情和印象的衝(chong) 突。我們(men) 說,看來正是自我觀察使托爾斯泰伯爵的觀察力變得無比敏銳,使他學會(hui) 了以洞察一切的目光來看人,這一點是不會(hui) 有錯的。

……至於(yu) 說到托爾斯泰伯爵,他那種對人類心靈的深刻研究將使他的作品——不論他寫(xie) 什麽(me) 和怎樣寫(xie) ——都必然地具有極高度的價(jia) 值。很可能他會(hui) 創作出許多作品,能用其他更為(wei) 動人的素質——如思想深度、構思有趣、性格的有力刻劃、生活習(xi) 俗的鮮明畫麵等——使每個(ge) 讀者為(wei) 之驚歎不已。……但是,真正的行家將始終很清楚——就象現在已經很清楚一樣——認識人的心靈,乃是托爾斯泰伯爵才華的最基本的力量。[②]

我查了一下,汪暉是加過出處,但那是在前邊加了引號的地方,與(yu) 上麵這段無關(guan) :你不能說前邊作過注釋,後邊就可以不加引號不作注釋了,八十年代就容許這樣嗎?問題還不止於(yu) 此,更惡劣的是網友所謂“換頭法”:把別人話中的討論對象直接換成魯迅再不加引號地照抄。比如在這裏,把“托爾斯泰”換成“魯迅”。無論是否作注,沒有任何理由把車爾尼雪夫斯基談托爾斯泰的幾百字直接換成汪暉自己談魯迅的。如果是一兩(liang) 句評語,你可以說借用,幾百字怎麽(me) 借用?難道魯迅和托爾斯泰一模一樣?難道魯迅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認為(wei) 的那個(ge) 托爾斯泰?難道汪暉突然化身為(wei) 評托爾斯泰時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了?事實當然很簡單:汪暉把人家的東(dong) 西直接變成自己的了。這種“換頭法”在《反抗絕望》中不隻一處,現在都有詳細揭露。[③]在此,我無意加入這一“揭批大軍(jun) ”行列,隻想給出一個(ge) 直觀的證據表明汪暉真的抄襲了。坦率地說,我認為(wei) ,王彬彬的揭發文章不是很有說服力,在某方麵甚至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即可能讓人誤以為(wei) 是媒體(ti) 或某些人要和汪暉過不去。相反,後來揭露的很多材料更有說服力。它們(men) 表明,不管王彬彬的文章有什麽(me) 問題,不管揭露汪暉抄襲有什麽(me) 動機,不管是否存在時代錯位因素,汪暉抄襲是確鑿無疑的。

我向來認為(wei) ,在所有的學術問題中,最簡單最容易確定的莫過於(yu) 抄襲與(yu) 否了,它甚至連學術或專(zhuan) 業(ye) 問題都算不上。一個(ge) 粗通文墨的外行就有足夠能力判定是否抄襲,我等靠學術謀生者根本不應有問題。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揭露抄襲在今日中國仍然可以引起巨大社會(hui) 反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wei) 它是最容易被學術外行(比如學術官僚們(men) )看懂的東(dong) 西了。因此,很顯然,認定抄襲與(yu) 否的困難絕對不是能力方麵的而是其他方麵的。

汪暉抄襲首先讓我想到的是今日中國學界(至少是人文社科學界)一個(ge) 普遍現象:學術淪為(wei) 騙術。我所謂學術欺騙不隻是指學術抄襲,學術抄襲隻是學術欺騙最低級最原始的形式,學術欺騙指任何冒充學術實則並非學術的行為(wei) 。由於(yu) 學者(尤其是我輩人文社科學者)最擅長的就是言辭,所以學術欺騙要比其他欺騙來得複雜。以我多年做讀書(shu) 人的體(ti) 會(hui) ,即便在西方,人文社科的某些領域都有淪為(wei) 騙術的嫌疑[④],在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說在西方學術欺騙多半還可稱為(wei) 高級欺騙(這也很可疑)的話,那麽(me) 在中國學術欺騙大多都屬於(yu) 低級欺騙。並且,我相信,這種作為(wei) 低級欺騙的學術欺騙已經遍及人文社科的大多數領域。不過,在汪暉事件之前,我還有些天真地認為(wei) 這種現象主要是最近一二十年“學術通脹”的結果。但是,汪暉事件讓我意識到,這種現象在學術相對匱乏的八十年代已現端倪。汪暉便是八十年代出產(chan) 的一個(ge) 學術騙子。我說汪暉是“學術騙子”,很多人也許認為(wei) 我太刻薄、太偏激了。其實不然,隻要你承認汪暉的博士論文是抄襲,你就得承認汪暉是騙子。你非要說他那是時代使然、情有可原,我認為(wei) 你已經染上了學術圈內(nei) 人慣常的“鄉(xiang) 願”習(xi) 氣:鐵證如山還要來點與(yu) 人為(wei) 善。錢理群等人為(wei) 汪暉辯護就是如此,他們(men) “很會(hui) 做人”,但是不是很會(hui) 做學問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說,汪暉欺騙了學術界欺騙了全社會(hui) 。但這樣的說法太籠統太不確切了。應該更具體(ti) 地說,汪暉通過欺騙他的導師、當年的學界權威唐弢先生以及其他現代文學研究界專(zhuan) 家而欺騙了學術界和全社會(hui) 。術業(ye) 有專(zhuan) 攻,現代學術分化非常細密,所以即便在人文學術界,對非同行學者的了解往往也隻是道聽途說,大多數時候與(yu) 圈外人並無差別。比如,汪暉的《反抗絕望》我早就知道,但從(cong) 未讀過,因為(wei) 我與(yu) 汪暉不是同行。因此,欺騙是從(cong) 欺騙同行開始的。本來同行理應是最不容易被欺騙的,但是在中國,至少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欺騙同行變得非常容易。這有多方麵的原因。當前主要的原因是學術行當普遍喪(sang) 失良知和獨立,成為(wei) 若幹小集團利益瓜分與(yu) 交換的場所。在今日中國,大多數學者即便隻是想在所在行當立足(更不用說“發展”了),絕對不能得罪同行,因為(wei) 任何同行,哪怕是新進的同行,都不是一個(ge) 人而是某個(ge) 小集團的成員,比如他可能是該學科某國務院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的弟子或“學科組”成員。因此,在今日中國,通常情況是,學術欺騙成了透明的欺騙:即便看出了欺騙也沒人敢揭露。大家不言自明普遍一致的想法是:都在一個(ge) 鍋裏吃飯,何必砸人飯碗;與(yu) 人方便,自己方便。有時,為(wei) 了應付不利輿論,也會(hui) 揪出幾個(ge) 無權無勢的小卒來。於(yu) 是,在今日中國學界(至少我所在的人文學界),大有“竊鉤者誅,竊國者為(wei) 諸侯”之勢,籍籍無名的小騙子可能被掃地出門,人人皆知的大騙子卻被捧為(wei) 大師。爭(zheng) 相逢迎巴結大騙子同行,可謂中國學界一大奇觀。我一點都不誇張,如果你良知未泯,你在學界不難見到很多讓你作嘔的場麵。

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與(yu) 今日人文學界的很多超級學術騙子相比,汪暉還算好一些的。汪暉也做過自己給自己評“長江讀書(shu) 獎”、搞個(ge) “汪暉小組”自吹自擂的惡心勾當,但他畢竟與(yu) 現存學術瓜分機製好像還保有一點點距離(也許是他還沒得到機會(hui) ,也許不過是一種姿態,也許隻是我的錯覺)。因此,汪暉的欺騙還不算一種“透明的”欺騙,不算一種同行內(nei) 人人皆知而不敢言不願言的欺騙。汪暉的欺騙是屬於(yu) 稍微純潔一點的欺騙。我認為(wei) ,汪暉的欺騙基本上還停留在純學術欺騙上,是一種與(yu) 學術政治、學術交易關(guan) 係不大的欺騙。(這也許才是時代使然。)具體(ti) 地說,他是通過搬弄一些導師和同行不太懂的東(dong) 西欺騙了現代文學研究界。他的做法有點“後現代意味”,那就是拚貼。他把很多與(yu) 魯迅研究無關(guan) 的他人言論剪切下來拚貼在一起,再參照勒文森研究梁啟超的思路用繞口令式的晦澀言辭把它們(men) 串聯起來,構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那麽(me) ,唐弢和很多現代文學界專(zhuan) 家為(wei) 什麽(me) 對汪暉的博士論文評價(jia) 非常高呢?主要是因為(wei) 他們(men) 被汪暉這個(ge) “外行”騙了。

我猜想,唐弢這樣的學者被騙主要是因為(wei) 他不了解汪暉抄襲的那些東(dong) 西。作為(wei) 老師,回想一下我們(men) 被學生欺騙的情形,就不難體(ti) 會(hui) 到唐弢被汪暉欺騙的方式了。學生行騙一開始可能是直接到網上下載文章,或者原封不動地抄書(shu) 或抄雜誌;其後發現這太容易被逮住,便轉而把若幹網上或書(shu) 籍、雜誌上的文章拚貼在一起,尤其是拚貼那些老師不熟悉的東(dong) 西。唐弢可能由於(yu) 年齡大了,對新的著作和譯著了解不夠,再加上太相信汪暉的“為(wei) 人”,所以沒有看出破綻來。其他同行如錢理群等人,可能也是如此。我覺得,汪暉的特點就是把他讀到的各種東(dong) 西一股腦兒(er) 地塞進他的“著作”裏。這種做法對那些比較局限於(yu) 某一行當的人容易產(chan) 生迷惑作用,覺得作者比自己淵博得多,從(cong) 而產(chan) 生不敢妄加評判的感覺。於(yu) 是,汪暉的那種“大雜燴”著作就被誤解成了大師級著作,學術騙子就成了學術天才。連唐弢這樣的學者都會(hui) 犯如此錯誤,想來真是令人扼腕。

有人可能會(hui) 說,你這人太惡毒了吧?汪暉即使抄了,也不能否認他的學術成就,更不能說是騙子吧?還有,你也在做學問,你有什麽(me) 成就可以和汪暉媲美的?他抄襲了,但他仍然是中國當代最有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你呢?我的回答是,如此這般的問題隻有那些在中國學術界涉世未深或根本不了解中國學術現狀的人才會(hui) 提出來。汪暉以魯迅研究成名,魯迅曾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紀念劉和珍君》)我早已不崇拜魯迅,但仍然認為(wei) 魯迅這句話非常適合今日中國的學者文人。我沒有什麽(me) 學術原創,但是,我認為(wei) 其他人也未必有。不要說汪暉,比汪暉更大牌的學者一樣未必有。如果你認為(wei) 汪暉就算有學術原創的,那麽(me) 我必須誠實地說出我的感覺:你還不知道學術原創為(wei) 何物呢。在今日全球化的學術環境中,如果誰還輕易相信某個(ge) 中國新左派學者具有原創性乃至已到大師級,簡直可笑之極!我研究西方新左派學術多年,自信對西方新左派的了解不比汪暉等中國新左派代表差,在我看來,今日中國新左派基本屬於(yu) 拾人牙慧範疇。有人覺得中國的自由主義(yi) 缺乏原創性,殊不知,中國的新左派比自由主義(yi) 還要差,而且不是一點點。中國新左派連新左派的基本理路都沒弄清,因而連基本的學術性都夠不上,更別說學術原創性了。如果誰認為(wei) 否定了這樣的“學術成就”很可惜,那麽(me) 我隻能像美國人學習(xi) ,問一句:你是在開玩笑嗎?

不知別人如何,我越來越有一種感覺:我們(men) 時代(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絕大多數將被證明是垃圾學術,將被曆史無情淘汰,即便是曾經名噪一時的學者也不會(hui) 留下多少供後人不斷重讀的東(dong) 西。現在某些人不斷強調時代如何如何,其實真正的學術有點像藝術,雖然產(chan) 生於(yu) 特定時代,卻並不受特定時代限製,所以真正的學術成果(著作或文章)都是可以傳(chuan) 世的。以我所在的行當美學來說,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時代色彩之濃厚有時令人難以卒讀,但我相信,隻要美學在中國繼續存在,這本書(shu) 仍然是必讀書(shu) 。你要是真懂行,在中國人寫(xie) 的西方美學史著作堆積如山的今日,你會(hui) 越發地覺得此書(shu) 難以逾越。這才是真正的學術成果。從(cong) 這個(ge) 角度說,我們(men) 這些新時期以來的學者都屬於(yu) 悲慘的一代,我們(men) 似乎注定成為(wei) 學術史的過客。大浪淘沙,我們(men) 的所謂學術成果也許都將被衝(chong) 得一點不剩。因此,汪暉是否大師其實不需要爭(zheng) 辯,汪暉是否騙子也不需要論證,曆史將會(hui) 證明一切的。一代一代讀者的過濾足以澄清一切。汪暉在享受了多年“傑出學者”待遇之後,如今被打回原形,便是曆史的懲罰。你可以欺世盜名於(yu) 一時,卻不可能欺世盜名於(yu) 永遠。這不是因為(wei) 有正義(yi) 女神在,而是因為(wei) 有讀者的眼睛在:你瞞過一雙眼睛、兩(liang) 雙眼睛,總不能瞞過所有人的眼睛吧?因此,我相信,即使那些比抄襲更“高級”的學術欺騙也不會(hui) 有好下場的。想忽悠我們(men) 的大小學術騙子們(men) ,還是省省吧!

2010年8月1日


--------------------------------------------------------------------------------

[①] 參見:《80位海外學者聯名挺汪暉教授的公開信》 https://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855662。

[②]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353952&page=1。

[③] 參見《〈反抗絕望〉抄襲大全》,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8784880.html?from=dl。

[④] 不妨看看《高級迷信》一書(shu) 對西方學術左派的分析,尤其的是因為(wei) 汪暉便是西方學術左派的追隨者,當然不一定是很有天賦那一類,參見保羅•R•格羅斯,諾曼•萊維特:《高級迷信》,孫雍軍(jun) 、張錦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來源:作者博客2010-08-02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