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勤】關於當前為儒學正名的思考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8-10-15 13:35:58
標簽:

關(guan) 於(yu) 當前為(wei) 儒學正名的思考——在首屆華夏文化與(yu) 現代文明傳(chuan) 承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何伯勤(獨立學者)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六日己卯

            耶穌2018年10月14日

 

華夏文化也叫中華文化,這二者是完全等同的。自中國文化思想史而言,華夏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其發展成熟的標誌則是以孔孟為(wei) 代表的儒學問世。從(cong) 秦漢以後到中華民國的二千多年的曆史來看,儒學的發展雖然一波三折,但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和主流價(jia) 值之所在,其它諸子學及後來的道教、佛教文化則始終處於(yu) 附屬位置,這是毋庸置疑的曆史事實。因此,目前學術界基本達成共識,公認複興(xi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幹是複興(xing) 儒學,而複興(xing) 儒學的關(guan) 鍵是複興(xing) 經學。

 

眾(zhong) 所周知,自西學東(dong) 漸以來,到了清末,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yan) 峻挑戰,以中華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正式廢止經學為(wei) 標誌,儒學徹底淡出中華民族的學術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逐漸回歸,儒學也開始在中華大地悄然複興(xing) 。特別是去年兩(liang) 辦出台文件正式倡導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來,儒學的發展更是獲得了空前的契機和活力。但鄙人發現,在學術層麵,關(guan) 於(yu) 圍繞儒學的詮釋及拓展問題,近幾十年來先後出現大量諸如“心性儒學”、“ 政治儒學”、 “文化儒學”、“社會(hui) 儒學”、“人生儒學”、“生活儒學”、“自由儒學”、“情感儒學”、 “形上儒學”、“考據儒學”、“信仰儒學”、“知識儒學”等種種名稱,上述學說名稱均為(wei) 當代著名學者所提出,而且經常在重點學術會(hui) 議和期刊上露麵(關(guan) 於(yu) 儒學的名稱其實還有很多,鄙人信息資源有限,不能一一列舉(ju) )。還有各種流行在社會(hui) 其他各界的諸如“養(yang) 生儒學”、“企業(ye) 儒學”、“禮儀(yi) 儒學”、“藝術儒學”等等,就更多了。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麵說明儒學在當前得到了多方向、多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另一方麵也說明當今學術界對儒學的認識還存在很多爭(zheng) 議,儒學在當代中國文化體(ti) 係中的主體(ti) 地位尚未確立。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講,儒學的複興(xing) 目前還處在初始階段。

 

鄙人認為(wei) ,儒學之所以為(wei) 儒學,必然有其確定不移的本質特性。儒之起源是商周時期的禮官、樂(le) 官及學師,指的是當時社會(hui) 中的才智之士。春秋以後出現的諸子百家,凡有道術者,都可在此意義(yi) 上稱為(wei) “儒”,即“術士”。但是儒的本義(yi) 則始終是禮樂(le) 之師。因此,《周禮·天官》中說:“儒以道得民”,賈公彥疏為(wei) “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說:“古之儒者,博學於(yu) 六藝之文。”因此,這才是正統意義(yi) 上的“儒”。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正是沿著“儒”的這一語義(yi) 發展而來。所以,所謂儒學,顧名思義(yi) 就是儒家的學術,指的正是以六藝之文和禮樂(le) 之教為(wei) 內(nei) 容的學術體(ti) 係。這一學術體(ti) 係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思曾一脈相承的傳(chuan) 統,就是所謂的“中華道統”。由於(yu) 儒學的思想源泉集中體(ti) 現在孔子所整理的《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之中,因此,儒學也稱作六藝之學。稱為(wei) 儒學是偏重就承擔此學的人而言,稱為(wei) 六藝之學是偏重就此學的內(nei) 容而言,二者異名同實。從(cong) 六藝之學的淵源及其內(nei) 容架構來看,其學術體(ti) 係足可兼容並包人類一切優(you) 秀的學術思想,不僅(jin) 中國曆史上的諸子百家皆出於(yu) 六藝,而且後來的道學、佛學以及西方學術思想都可兼容統攝於(yu) 六藝之中而無隔礙。因此,鄙人非常認同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西來學術亦統於(yu) 六藝”的觀點。

 

基於(yu) 上述認識,鄙人以為(wei) ,與(yu) 六藝之學異名同實的儒學作為(wei) 人類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代名詞,盡管其具體(ti) 內(nei) 容及其應用有待後人不斷豐(feng) 富和擴充,但後人基於(yu) 儒學而建立學說名稱時,可以在儒學二字之前冠以時代性、地域性的限定詞,如“先秦儒學”、“兩(liang) 漢儒學”、“宋明儒學”以及“北方儒學”、“關(guan) 中儒學”等學術名稱,均不影響儒學的統一性,因而無可厚非;但絕不可在儒學二字之前冠以內(nei) 容性的限定詞,如本文前麵所舉(ju) 的“心性儒學”、“政治儒學”等學術名稱,因為(wei) 這樣或多或少都會(hui) 對儒學的統一性產(chan) 生負麵影響。在儒學的框架下探討心性、政治、文化、社會(hui) 、人生、生活、自由、情感、形上、考據、信仰、知識等學術問題時,這些學術問題應該都屬於(yu) 儒學研究的具體(ti) 內(nei) 容或對象或某一發展方向,都是以承認儒學所倡的天人合一之道及人文精神價(jia) 值為(wei) 基本前提的。學者為(wei) 了突出或深化儒學的某一具體(ti) 問題的研究解決(jue) 及擴充創新,可以提出“儒家心性學”、“儒家政治學”、“儒家經濟學”、“儒家倫(lun) 理學”、“儒家人生哲學”、“儒家情感哲學”以及“儒家民本主義(yi) ”、“儒家自由主義(yi) ”、“儒家形而上學”等學術名稱。但如果將作為(wei) 內(nei) 容性的 “心性”、“政治”等學術名詞反過來置於(yu) 儒學二字之前以建立學說名稱,則顯然容易給人造成本末顛倒、以偏概全、以小代大的錯覺。這些名目繁多的儒學名稱會(hui) 讓人們(men) 誤將儒學內(nei) 容的豐(feng) 富多樣性當成儒學有很多種類,從(cong) 而談化了儒學的整體(ti) 性和一貫性,甚至還會(hui) 給人造成要從(cong) 根本上改造或改良儒學的誤解。比如“政治儒學”、“自由主義(yi) 儒學”等學說名稱就很容易給人造成儒學政治化或自由主義(yi) 化的印象。如果任由這種趨勢不斷漫延下去,必然會(hui) 導致儒學發展的分裂化、片麵化甚至異質化,那樣的話,所謂的複興(xing) 儒學就恰恰變成了毀滅儒學。誠如莊子所言:“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儒學在當前複興(xing) 之初就遭遇如此始料不及的分裂和曲解,這是所有矢誌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者所不願看到的學術亂(luan) 象。

 

從(cong) 學術界真實情況來看,提出諸如“心性儒學”、“政治儒學”等學說名稱的學者,絕大多數實際上都是把心性、政治等學術問題作為(wei) 儒學的內(nei) 容之一來看待的,本身並無以偏概全、以小代大的主觀意識,但學說名稱的建立必須秉持嚴(yan) 肅審慎的態度,理應充分考慮其繼承性、發展性及其影響帶動作用。如果在學說名稱建立上不夠嚴(yan) 格和謹慎,隨意將屬於(yu) 儒學研究內(nei) 容之一的學術名詞置於(yu) 儒學二字之前,從(cong) 而造成名目繁多的儒學名稱,這就會(hui) 在無意之中造成名不副實甚至以名害實的不良後果,從(cong) 而破壞了儒學的整體(ti) 性和一貫性,進而會(hui) 影響到儒學複興(xing) 的發展進程及其文化主導地位的盡早確立。因此,針對當前的學術發展現狀,為(wei) 儒學做必要的正名工作有著十分緊迫而重要的意義(yi) 。

 

從(cong) 儒學的發展曆史來看,兩(liang) 千多年來,自孔孟起一直到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方東(dong) 美、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等早期現代新儒家學者,從(cong) 來沒有人在儒學二字之前冠以內(nei) 容性的限定詞以闡發弘揚儒學,正統的儒者都是在盡力維護儒學的神聖性和統一性,在此前提下,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分途以進。孔子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學之所以能成為(wei) 中華民族兩(liang) 千多年來的核心精神和主流價(jia) 值,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jue) 於(yu) 曆代儒者始終都有一個(ge) 維護“道統”的神聖使命和主動意識。這種在儒學之前冠以內(nei) 容性的限定詞的做法,隻是在早期現代新儒家學者的弟子們(men) 以及中國大陸近幾十年來的學者中才開始大量出現。從(cong) 近代中西方文化思想互動的角度分析,這一學術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wei) 西學東(dong) 漸以來的中國學者深受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維的影響,由對儒學內(nei) 容的分析分類逐漸演變為(wei) 對儒學本身的界定分類,從(cong) 而給人造成儒學有很多種類的文化錯覺。在一定程度上,這一學術現象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缺乏文化自信的某種延續,極度的缺乏文化自信,必然導致文化自虐意識的產(chan) 生。時代發展到了今天,雖然以儒學為(wei) 主導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已提升至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但短時期內(nei) 人們(men) 還難以普遍形成對儒學的敬畏意識,儒學隻是由過去的花果飄零狀態一轉而為(wei) 任人裝扮的姑娘而已,學術界之所以出現名目繁多的儒學名稱正是這一文化現狀的集中反映。

 

也許有人會(hui) 認為(wei) 當前為(wei) 儒學正名是一種原教旨主義(yi) 或文化保守主義(yi) 的表現,是缺乏世界通識的狹隘行為(wei) ,其實這種認識都是以旁觀者的姿態在說話,是缺乏文化擔當的主體(ti) 意識和使命責任的表現。鄙人以為(wei) ,學術關(guan) 乎天下安危和興(xing) 亡,而學術名稱則關(guan) 乎學術本身的存亡及其發展方向。在複興(xing) 儒學的道路上,學者既要著力在內(nei) 容實質上堅持儒家一脈相承的道統,也大有必要在學術名稱上維護“儒學”一名的神聖性和統一性。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le) 不興(xing) ,禮樂(le) 不興(xing) 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鄙人之所以提出當前為(wei) 儒學正名的話題,絕不是無事生非或吹毛求疵,而是因為(wei) 學術名稱的建立實在是複興(xing) 儒學的重大問題。在複興(xing) 儒學的曆史進程中,很可能為(wei) 儒學正名的問題將貫穿始終。但無論儒學在今後如何發展,孔孟所倡的繼天立人之道和人文精神價(jia) 值將萬(wan) 古不移,作為(wei) 整體(ti) 意義(yi) 上的儒學永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誌和古今學者的共同遵循。學者隻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擔當意識,共同維護儒學的神聖性和統一性,才有可能加速推動儒學複興(xing) 的步伐,盡早確立儒學在中國文化體(ti) 係中的主導地位。這是當前之所以為(wei) 儒學正名的根本原因所在。

 

責任編輯:劉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