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hui) 綜述
作者:朱雷
來源:《中國哲學史》2018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一日甲戌
耶穌2018年10月9日
“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hui) ,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主辦,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國哲學史》雜誌承辦,於(yu) 2017 年10 月28 日至10 月29 日在北京舉(ju) 行。本次研討會(hui) 共收到論文100 篇,參會(hui) 學者逾百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專(zhuan) 家、學者、編輯共濟一堂,就中國哲學的學術思想、《中國哲學史》雜誌的發展等問題,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近些年來,經學研究的興(xing) 起,是中國哲學研究界一個(ge) 引人注目的現象。如何把經學研究與(yu)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這是很多與(yu) 會(hui) 學者關(guan) 注的論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員發表了《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一文,提綱挈領地指出了中國學術的經史傳(chuan) 統與(yu) 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關(guan) 係。李存山研究員指出,中國古典學術中雖然沒有“哲學”之名,但有“哲學”之實,經書(shu) 以及子、史、集中講“天人之道”的“大訓”,就是中國傳(chuan) 統的哲學。但傳(chuan) 統的經學是以聖人之是非為(wei) 是非,而哲學則必須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當前的哲學研究應該對經學采取一種學術求真的評判態度。中國哲學應該反思和繼承經學中的“常道”,又應“通古今之變”,對經學中過時的因素有所“損益”和揚棄,以實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誌強研究員發表了《經學何謂? 經學何為(wei) ? ———當前經學研究的趨向與(yu) “經學重建”的難局》一文,反思了當前經學研究的現狀,並提出對“重建經學”的看法。張誌強研究員指出,近十多年興(xing) 起的經學研究潮流中,有一類“文化政治動力下的經學研究”,這種經學研究實際上不過是晚清今文經學、尤其是康有為(wei) 今文經學的當代回聲,但康有為(wei) 的經學模式,無法承擔時代寄托於(yu) 其上的“經學重建”的任務。康有為(wei) ( 包括廖平) 的今文經學在作為(wei) “事”的曆史與(yu) 作為(wei) “義(yi) ”的孔子立言之間造成了一種對立關(guan) 係,這種“事”“義(yi) ”對立的思路勢必會(hui) 帶來一種曆史的和文化的虛無主義(yi) 。這是當下經學重建麵臨(lin) 的難局。張誌強研究員認為(wei) ,當前需要重建之經學,應該是一種“事義(yi) 兼備”“理事相即”之經學。今文經學所強調的“孔子之義(yi) ”,恰恰是孔子對三代曆史的損益檢討中總結而來的“百世可知”的創製立法的道理。這種道理離不開中國的曆史,中國的曆史也正因為(wei) 這種道理而不斷延續成為(wei) 中國文明的曆史。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陳壁生教授發表了《晚清經學的體(ti) 係化》一文,討論了晚清經學如何回應時代問題。陳壁生教授認為(wei) ,晚清開始的經學體(ti) 係化,是麵對文明更新的需求,將五經之義(yi) 理、製度重新塑造成為(wei) 一個(ge) 消弭內(nei) 部異義(yi) 、經義(yi) 相互貫通,並且可以重新塑造人心秩序與(yu) 政治秩序的體(ti) 係。陳壁生教授主要研究了康有為(wei) 和曹元弼的經學體(ti) 係。康有為(wei) 的經學重建,是要在“鄭玄方案”中重新拯救孔子,也就是將經學從(cong) 多個(ge) 立法者、多套法度,純化成一個(ge) 聖人、一套聖人之法,而且是徹底脫離曆史而隻有大義(yi) 的孔子之法,並使孔子不僅(jin) 是“為(wei) 漢製法”,而且是為(wei) 萬(wan) 世製法,使孔子重新成為(wei) 現代中國的惟一立法者。曹元弼的經學體(ti) 係化,在於(yu) 用“人倫(lun) ”去通貫整個(ge) 經學大係。晚清的經學體(ti) 係化是我們(men) 目前重思經學問題的重要資源和鏡鑒。以上諸多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和立場進行的研究與(yu) 討論,極富洞見和啟發,為(wei) 當下繼續推進經學研究,給出了極為(wei) 深刻和重要的思考。
在經學研究的熱潮中,禮學研究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從(cong) 中國哲學史視角進行的禮學研究,更加重視對禮學思想的理論分析。北京大學哲學係的吳飛教授發表了《〈禮運〉首章再考辨》一文,通過仔細對照《孔子家語》與(yu) 《禮運》兩(liang) 個(ge) 文本,分析《禮運》首章,指出不能簡單地把大同、小康之演變當做曆史演變的兩(liang) 個(ge) 階段,而要當做經學思想在曆史演進問題上的展開。《禮運》所構想的,是一種以禮為(wei) 核心的曆史哲學,而不是按照經濟、政治的不同形態構想的社會(hui) 發展階段。大同之世是禮製的最高境界,而在通常的曆史進程中,這隻是一個(ge) 美好的理想; 小康之世是三代聖王治下的狀況,是現實曆史中,通過製禮作樂(le) 約束教化人民,所可能達到的最高形態。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劉豐(feng) 研究員發表了《“無體(ti) 之禮”: 先秦禮學思想的發展與(yu) 轉向》一文,在思想演進和發展的脈絡中對《禮記·孔子閑居》中的“無體(ti) 之禮”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無體(ti) 之禮”的思想,一方麵表現出儒家在傳(chuan) 承“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的同時,更加注重探討這“三百三千”後麵所蘊含的思想含義(yi) ,重視禮的哲學思想構建; 另一方麵,隨著孔子對禮容的反對,儒家對禮容的重視程度逐漸減低,一些擅長禮容的儒家學者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駁,禮容一派最終衰落。先秦儒學的無體(ti) 之禮思想,對於(yu) 當今進行禮製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儒家經典中,《周易》最富哲學性,也最受重視。
清華大學哲學係丁四新教授發表了《漢末易學的象數邏輯和思想主旨》一文,指出漢末易學認為(wei) 應當根據天道來安排人間秩序和世間倫(lun) 理,或者說人間秩序和世間倫(lun) 理應當得到天道的肯定。漢末易學在重視名教和闡發倫(lun) 理思想的基礎上定之以“中正”“中和”準則,使得自身在價(jia) 值觀上建立了被物事環繞的“太極”。
複旦大學曆史係鄧秉元教授發表了《易象與(yu) 時間———關(guan) 於(yu) 易象學的論綱》一文。鄧秉元教授首先基於(yu) 相論視角,區分了人類知識體(ti) 係中幾種對現象的代表性理解,並分別從(cong) 熊十力、海德格爾兩(liang) 條線索追問出德性易象學的基本思維方式; 進而通過《周易》卦序的詮解揭示出易象學的基本內(nei) 涵,以及易象學對傳(chuan) 統中國學術的奠基意義(yi) ; 最後從(cong) 易象學角度初步探討了時間的意義(yi) 以及曆史本身的先天結構,並對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曆史學說中的相關(guan) 問題意識做出了新的詮釋。
如何對傳(chuan) 統經學的義(yi) 理進行哲學化的詮釋和創造,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當代的學者基於(yu) 更為(wei) 深入的西方哲學史視野,對經學傳(chuan) 統的哲學化詮釋,正日益深入。經學研究的興(xing) 盛,已經成為(wei) 推動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活力源之一。經學研究與(yu) 中國哲學史研究正在形成齊頭並進、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關(guan) 係。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為(wei) 當代的經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經學各領域的研究也推動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精深發展。此次“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hui) ,對於(yu) 中國哲學與(yu) 經史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