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如何善待國民(一)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廿九日癸酉
耶穌2018年10月8日
美人雲(yun) :“一個(ge) 不善待自己國民的政府是不可能善待世界的。”不錯,這是判斷一個(ge) 政府優(you) 劣善惡的基本標準。如何善待國民?又有兩(liang) 個(ge) 基本標準:一是良好的主體(ti) 文化和價(jia) 值導向;二是良好的製度和法律,包括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法律製度、教育製度和社會(hui) 保障製度,為(wei) 國民的基本人權和四大自由提供製度保障。
在善待國民方麵,美國值得肯定和學習(xi) 。不過,美國並非終極標準。王道中華一旦重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以仁本主義(yi) 標準衡量觀照之,自由文化、民主製度之不足顯而易見,可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能夠“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可以讓國民充分享有人權自由,不足以讓國民普遍建立人格尊嚴(yan) ,“有恥且格”;可以善待國民,不足以導善國民。美國人民最多隻是霸者之民,還不是王道之民。
王道太平,人民特別健康長壽和幸福。《尚書(shu) 洪範》將五福視為(wei) 王道政治的結果。
五福者,“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為(wei) 善致福,政治有道,就會(hui) 給君民招致五福。《大戴禮盛德篇》說:“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
《韓詩外傳(chuan) 》記載:“傳(chuan) 曰:太平之時,無喑聾、跛眇、尪蹇、侏儒、折短,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無繈負之遺育,然各以序終者,賢醫之用也。故安止平正,除疾之道無他焉,用賢而已矣。”
賈誼說:“聖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新書(shu) 修政語下》)為(wei) 什麽(me) 聖王在位,國民就能普遍長壽呢?書(shu) 中借周成王老師鬻子之口作了解釋。鬻子說,聖王在位,人民可以避免四種死亡,也就增加了四種生存機會(hui) :一是沒有不義(yi) 之戰,也沒有私鬥私殺,人民避免了戰爭(zheng) 和爭(zheng) 鬥死亡;二是物質生活有保障,人民避免了饑寒死亡;三是上下各守本分,君主愛民,民眾(zhong) 順服,避免了刑罰死亡;四是聖王使用民力有節製,不影響生產(chan) ,老百姓不受傷(shang) 害,沒有大病,避免了疾病死亡。
劉向說:“民有五死,聖人能去其三,不能去其二。饑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罹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癰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罹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終也;癰疽死者,血氣窮也。”(《說苑》)這裏的聖人指在位者,即聖王。國民有五種死亡,聖王在上,政治有道,可以消除其中三種。
關(guan) 於(yu) 霸者之民和王者之民,孟子說:“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wei) 之者。”(《盡心上》)大意是說,霸者的百姓歡喜快樂(le) ,王道的百姓心曠神怡,被殺而無怨恨,獲得利益也不知感謝。民眾(zhong) 一天天趨向於(yu) 善,卻不知道誰使他們(men) 這樣。
殺之而不怨,就是孟子在前一章所說的:“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利之而不庸,他們(men) 得到利益而不知感謝。據《帝王世紀》載,“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人擊壤而歌。”其辭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yu) 我何有哉!”這就是“利之而不庸”。
“民日遷善而不知為(wei) 之者”為(wei) 之者當然是王者,王者為(wei) 之有道,靠的是禮,禮樂(le) 製度和教化。《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yu) 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霸道之民,生活精神狀態也不錯,但不如王道之民更加和諧美好,因為(wei) 王霸的仁愛程度深淺有別。霸道也能行善恤民,但急功近利,恩澤表現於(yu) 外,甚至可能,逢迎民眾(zhong) ,違道幹譽,所以霸者之民歡天喜地。王道因民之所惡而去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道大法天,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人民安居樂(le) 業(ye) 而不知王者之德,享受王道而不知王者之功。這才是對人民最高境界的善待。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