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原標題:漢武帝微論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十七日辛酉
耶穌2018年9月26日
世人常將秦皇漢武相提並論,甚至說他們(men) 一脈相承,實在是太抬舉(ju) 了秦皇而低估了漢武,也低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作用。
漢武政治上負麵問題確實很多,尤以信神求仙、後期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wei) 大。但問題最多最大,掩蓋不了他的政治光輝和正能量的偉(wei) 大。晚年雖然大錯鑄成,還能輪台罪己,頒下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將政治重新推上正道。
漢武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如開創察舉(ju) 製、軍(jun) 屯製,頒行推恩令,興(xing) 建太學,開辟絲(si) 路,攘驅夷狄,用人唯賢,都不愧為(wei) 雄材大略。在“得人鼎盛”方麵,曾國藩將漢武帝與(yu) 唐文皇、宋仁宗、元世祖、明孝宗並論,說這五個(ge) 時代“皆異材勃起,俊彥雲(yun) 屯,焜耀簡編”雲(yun) ,並將這五個(ge) 帝王都稱為(wei) “英哲非常之君”(《國朝先正事略序》),
漢武最大的曆史性功勳,是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司馬光評論說: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ei) 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wei) 盜賊,其所以異於(yu) 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xing) 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yan) 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資治通鑒》)
這段話前後有矛盾,前麵一半過於(yu) 苛責。或者說,秦皇漢武都有“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ei) 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這些毛病,但輕重有別,性質亦有別。不能說“異於(yu) 秦始皇者無幾”。就像漢朝也曾鹽鐵壟斷和公有經濟,但與(yu) 公有製的壟斷程度性質大不同。
漢武帝自己曾說過:“若朕所為(wei) ,是襲亡秦之跡。”能說出這樣嚴(yan) 厲自責的話,恰說明漢武與(yu) 秦皇政治本質和道德品質截然不同。不能把漢武主動反思、自我責備的話,用來評判他。“若朕所為(wei) 是襲亡秦之跡”這句話,見於(yu)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五)。朱熹說:
“文帝便是善人,武帝卻有狂底氣象。陸子靜省試策說武帝強文帝。其論雖偏,亦有此理。文帝資質雖美,然安於(yu) 此而已。其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題目隻如此。先王之道,情願不要去做,隻循循自守。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資高,誌向大,足以有為(wei) 。使合下便得個(ge) 真儒輔佐,豈不大有可觀?惜乎無真儒輔佐,不能勝其多欲之私,做從(cong) 那邊去了!欲討匈奴,便把呂後嫚書(shu) 做題目,要來揜蓋其失。他若知得此,豈無"修文德以來"道理?又如討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隻是要得一馬,此是甚氣力!若移來就這邊做,豈不可?末年海內(nei) 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麽(me) !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嚐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wei) ,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為(wei) 相,汲黯為(wei) 禦史大夫,豈不善!”
朱熹延續了司馬光“去秦始皇無幾”的話,但對漢武帝的評價(jia) 略高於(yu) 司馬光。朱熹認為(wei) 漢武帝強於(yu) 漢文帝。文帝隻是善人,武帝卻是有狂底氣象。隻是遺憾他沒有真儒輔佐,所以不能勝其私欲。但我認為(wei) ,朱熹的評價(jia) 還是苛刻了,對漢文漢武都苛了。
對漢唐政治和帝王評價(jia) 偏低是朱熹的習(xi) 慣,比如朱熹從(cong) 心術動機上立論,“以私罪漢”,認為(wei) 漢高祖私意過重。對此王夫之表示異議:“集注以私罪漢,未合於(yu) 時措之宜也。”王夫之認為(wei) ,漢高祖取天下,與(yu) 堯舜湯文一樣無異,也是取之以仁義(yi) 的。如果說漢高祖之德有愧於(yu) 周文王的地方,不在取天下,而在所致賢才不如文武集團,政治上因陋就簡,未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我與(yu) 王夫之。
對於(yu) 漢武,還是離西漢較近的東(dong) 漢大儒班固的評價(jia) 比較中肯。班固《漢書(shu) 》說: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luan) 反正,文景務在養(yang) 民,至於(yu) 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谘海內(nei) ,舉(ju) 其俊茂,與(yu) 之立功;興(xing) 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le) ,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渙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ye) 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jian) 以濟斯民,雖《詩》《書(shu) 》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側(ce) 重於(yu) 讚揚武帝的文治,憾其未能繼承文帝景帝的恭儉(jian) 美德。這個(ge) 評價(jia) 還是如理如實的。
漢武“武功”方麵受到批判最多,被斥為(wei) “外事四夷”窮兵黷武勞民傷(shang) 財。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其抗擊掃蕩匈奴的戰爭(zheng) 有其正義(yi) 性和必要性。同時武帝固然勞民,卻也有愛民之心和救民之舉(ju) 。王夫之指出:
“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wei) 得。虛倉(cang) 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yu) 朔方、新秦者七十餘(yu) 萬(wan) 口,仰給縣官,給予產(chan) 業(ye) ,民喜於(yu) 得生,而輕去其鄉(xiang) 以安新邑,邊因以實。此策,晁錯嚐言之矣。錯非其時而為(wei) 民擾,武帝乘其時而為(wei) 民利。故善於(yu) 因天而轉禍為(wei) 福,國雖虛,民以生,邊害以紓,可不謂術之兩(liang) 利而無傷(shang) 者乎!史譏其費以億(yi) 計不可勝數,然則疾視民之死亡而坐擁府庫者為(wei) 賢哉?”(《讀通鑒論-武帝》)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榮劍】儒學的話語轉向及其現代命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