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與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學為中心”學術研討會綜述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8-09-07 16:45:31
標簽:

“荀子與(yu) 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學為(wei) 中心”學術研討會(hui) 綜述

來源:《社會(hui) 科學報》2018年7月28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廿八日壬寅

          耶穌2018年9月7日

   

 

繼2015年11月舉(ju) 辦“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之後,2018年7月7-8日,“荀子與(yu) 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學為(wei) 中心”學術研討會(hui) 再次在複旦大學光華樓隆重舉(ju) 行。來自台灣、香港、美國以及中國大陸的近三十餘(yu) 位學者出席了本次會(hui) 議。會(hui) 議由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由林宏星教授發起和主持,在開幕式上,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林暉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荀子研究會(hui) 會(hui) 長、清華大學曆史係廖名春教授分別致辭,會(hui) 議還宣讀了邯鄲學院校長馬計斌教授的賀信。華東(dong) 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香港大學鄧小虎教授先後做了主旨報告。在兩(liang) 天的會(hui) 議中,與(yu) 會(hui) 學者圍繞荀子思想從(cong) 多方麵、多層次展開了熱烈討論。


 

 

本次會(hui) 議的中心主題是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會(hui) 學者大體(ti) 從(cong) 文本梳理、理論建構和觀念分析三個(ge) 方麵探討了荀子政治哲學的思想。楊國榮教授通過對《荀子·王製》篇的分析,指出作為(wei) 人存在方式的“群”不同於(yu) 單純的“共在”,而是以有序化的生存為(wei) 其形式。真正意義(yi) 上的“群道”意味著從(cong) 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和處理人和自然的關(guan) 係,達到天人合宜、人際合序。梁濤教授則通過對清華簡《厚父》的分析,指出與(yu) 其思想相近的應該是荀子,而不是之前學者所關(guan) 注的孟子,此一說法頗為(wei) 新穎;在理論建構方麵,台灣政治大學的王華教授和香港大學的鄧小虎教授,不約而同地采取建構主義(yi) 的方法試圖為(wei) 荀子思想的理論特征尋求一係統圓融的解釋,而美國喬(qiao) 治亞(ya) 學院的王懷聿教授則比較了“實在論”和“如在論”兩(liang) 種方法在荀子政治哲學中的不同作用;在觀念分析方麵,林宏星教授將荀子“有治人,無治法”的主張倌合在“權威與(yu) 秩序實現”的主題之中,認為(wei) 荀子的此一說法是針對法家慎到的理論而提出的,不僅(jin) 關(guan) 涉到他對“治人”之於(yu) 秩序實現問題的反省,而且也涉及到他對“治法”的強調以及對“治法”在變化的時代現實中所具局限的思考。武漢大學的儲(chu) 昭華教授和山東(dong) 社科院的路德斌教授分別就荀子的君民關(guan) 係、“治治與(yu) 治亂(luan) ”的理解給予了深入的分析。韓國首爾大學的郭沂教授則將儒家政治哲學溯源到西周時期,認為(wei) 西周的“德”已具人性的含義(yi) ,又兼涵政治活動和政治功業(ye) 的意味,是後來儒家德治思想的濫觴。此外,台灣銘傳(chuan) 大學的田富美教授、華東(dong) 理工大學的陳迎年教授以及上海師大的郭美華教授分別就荀子的人臣之道及其政治哲學主張提出了富有啟發的見解。

 

荀子的倫(lun) 理思想是荀學研究中的一個(ge) 重要方麵,與(yu) 會(hui) 學者對此進行了認真的討論。複旦大學楊澤波教授從(cong) 儒家生生倫(lun) 理的角度探討了荀子的道德動力問題,華東(dong) 師大的方旭東(dong) 教授則討論了《荀子·強國》篇“子發辭賞”所蘊含的對美德的批評,所論皆頗具啟發。北京社科院的孫偉(wei) 教授從(cong) 情與(yu) 義(yi) 的角度論述了孔孟荀思想的特點,認為(wei) “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從(cong) 義(yi) 不從(cong) 父”的主張明確了道義(yi) 是主導家庭倫(lun) 理關(guan) 係的原則,而“義(yi) ”的標準是蘊含在情感的關(guan) 懷和道義(yi) 的終極追求之中。金陵科技學院的陳光連教授則從(cong) “德性義(yi) ”和“分辨義(yi) ”的角度深入討論了荀子論“義(yi) ”的倫(lun) 理蘊含。

 

《荀子》一書(shu) 向為(wei) 難讀,因此,理解文本本意是荀學研究的基礎。廖名春教授認為(wei) ,《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經》“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一句,古今學人對其理解頗成問題。廖教授經過認真的分析,認為(wei) 此句的真正含義(yi) 是,人的思想要端正,需要被嚴(yan) 格要求;而道的精神是無為(wei) 、自由。“道心之微”是對“人心之危”的提升和超越,需要由“虛壹而靜”的解蔽方法而達成。此外,如何理解荀子的“法先王——法後王”也是荀學研究的一個(ge) 熱點,曲阜師範大學林桂榛教授認為(wei) 隻有在吸取前王智慧與(yu) 製度,警惕黃老化崇尚上古思潮的框架內(nei) ,才能真正理解荀子的“法先王—法後王”之說,而四川大學的肖孟夏教授指出“荀子”的“法後王”思想的獨特性不在於(yu) 效法的人不同,而在於(yu) 思維方式不同,亦即由道德本位的思維方式,轉變為(wei) 政治本位的思維方式。

 

荀子思想涵容廣大,所涉議題甚多,許多與(yu) 會(hui) 學者從(cong) 個(ge) 人研究的角度皆提出了深造自得的看法。如荀、韓關(guan) 係通常被認為(wei) 不僅(jin) 在師承上,而且也在觀念上兩(liang) 者相繼相涵,複旦大學的白彤東(dong) 教授則通過分析對此提出了異議;同時,何益鑫教授對《荀子》一書(shu) 有關(guan) “理”的理解、汪柔竹對《荀子》有關(guan) “神”的含義(yi) 的探究、邯鄲學院範文華、賈建鋼教授對荀子弟子浮丘伯的考論等皆經由對文本、文獻的深入分析,並結合荀子思想係統的特征,斷以己意,不乏新見。值得指出的是,湖南大學的李清良教授從(cong) 內(nei) 聖外王的角度對荀子的經典詮釋思想做了係統全麵的分析;台灣師範大學的曾暐傑教授則將重心聚焦於(yu) 明代的荀學研究,認為(wei) 荀學在明代的衰退和貶抑,是由孟學道統進入政統,成為(wei) 孟學的政治意識形態後被異化的結果,以上兩(liang) 位學者所涉的領域,對於(yu) 進一步開拓荀學的研究而言,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yi) 。

 

兩(liang) 天的會(hui) 議,緊張而又熱烈,在綜合討論部分,梁濤、郭沂、鄧小虎、王華、田富美、郭美華、範文華諸教授就荀子研究的問題、症結及未來開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本次會(hui) 議的成功召開及其取得的學術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最後,林宏星教授真情感謝了各位學者的支持和參與(yu) ,並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交流,將荀學研究推向深入。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