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在宋朝,怎麽稱呼才是準確的?別信電視劇,信我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18-08-23 23:13:09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在宋朝,怎麽(me) 稱呼才是準確的?別信電視劇,信我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十一日乙酉

           耶穌2018年8月21日

 

作者按:

 

這幾天,跑來北京,甚少上網,所以幾天沒有更新公號了。今天打開電腦,收到不少留言,其中一條留言說:

 

“吳老師,我想問問唐宋兩(liang) 代皇帝,皇後,太後,太妃,妃子都自稱什麽(me) ,大臣自稱什麽(me) ?大臣怎麽(me) 稱呼皇帝皇後太後的,老百姓怎麽(me) 稱呼皇帝的,老百姓怎麽(me) 稱呼官員的。電視劇裏麵清一色李大人,張大人,哀家的,應該不符合實際情況吧。麻煩您出一期文章專(zhuan) 門介紹介紹。”

 

好吧,下麵我們(men) 就來說說宋朝人的稱呼,因篇幅有限,這裏隻介紹與(yu) 皇室有關(guan) 的稱謂。

 

  

 

1

 

準確使用稱呼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功。你上淘寶網購物,客服是怎麽(me) 稱呼你的?親(qin) ,親(qin) ,親(qin) ,給個(ge) 好評。是吧。現在對什麽(me) 人都可以稱“親(qin) ”了,但在以前,親(qin) 是指有血統或者婚姻關(guan) 係的人。宋朝有位皇帝就管自己的爹叫“親(qin) ”。這個(ge) 皇帝叫趙曙,是宋仁宗的從(cong) 哥哥家過繼過來的兒(er) 子,親(qin) 生父親(qin) 是濮王趙允讓。仁宗皇帝生育過三個(ge) 兒(er) 子,但都不幸夭折了,隻好將趙曙收養(yang) 於(yu) 宮中,立為(wei) 皇太子。仁宗駕崩後,趙曙繼位,便是宋英宗。

 

當時有大臣提出了一個(ge) 禮儀(yi) 上的問題:新皇帝應該怎麽(me) 稱呼他的親(qin) 生父親(qin) ,濮王。

 

英宗自己的心意,當然是叫“皇考”。考,就是指父親(qin) ,一般用來稱呼逝世後的父親(qin) 。當時濮王已經去世了。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也支持稱“皇考”。但司馬光、呂公著等禮官、台諫官堅決(jue) 反對,他們(men) 認為(wei) 英宗應該稱濮王為(wei) “皇伯”。今天我們(men) 可能會(hui) 覺得司馬光這些人不可理喻,是吧?連稱自己生父為(wei) 父親(qin) 都不可以,太過分了。不過,從(cong) 古代禮法的角度來看,宋英宗之所以能夠承繼皇位,是因為(wei) 他過繼給仁宗當兒(er) 子這一法律身份,沒有這個(ge) 法律身份,你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便很可疑。所以,在禮法上,在法律上,你應該是宋仁宗的兒(er) 子,而不是濮王的兒(er) 子。

 

圍繞英宗應該怎麽(me) 稱呼濮王,以執政官為(wei) 一派、台諫官與(yu) 禮官為(wei) 一派,爭(zheng) 論了好久。最後,由曹太後出麵調解,下了一道手詔,說:“可令皇帝稱親(qin) 。”不如讓英宗稱濮王為(wei) “親(qin) ”吧。這才慢慢平息了爭(zheng) 論。所以,現在淘寶店主叫你“親(qin) ”,你應該感到很榮幸。

 

說笑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宋朝皇室裏的稱呼,是大有學問的。我們(men) 從(cong) 電視劇、電影裏看到的稱謂,其實很多都是不嚴(yan) 謹的。如果穿越到宋朝,按古裝戲裏演的那一套來稱呼宋朝人,很可能宋朝人會(hui) 感到莫名其妙。

 

  

 

2

 

真實的宋朝人是怎麽(me) 稱呼的呢?首先我們(men) 來說說宋朝皇帝怎樣稱呼他的家人,比如,怎麽(me) 叫他的父親(qin) 。

 

一般來說,皇帝的父親(qin) 也是皇帝,除了像宋英宗這樣的特殊情況。大部分的觀眾(zhong) 聽到這個(ge) 問題,第一個(ge) 想到的應該是,叫“父皇”,因為(wei) 電視劇裏都是這麽(me) 叫的。但是,“父皇”的稱呼,是明清時候才興(xing) 起的,明朝和清朝的皇子才習(xi) 慣稱他們(men) 的皇帝父親(qin) 為(wei) “父皇”,宋朝時還沒有這個(ge) 習(xi) 慣,我檢索過《續資治通鑒長編》,沒有找到一個(ge) 稱“父皇”的例子。不過,宋英宗倒是曾經下詔說:“不敢追尊父皇母後之禮”,意思是說,他不敢追尊自己的親(qin) 爹親(qin) 媽為(wei) “父皇母後”。但這裏的“父皇”,不是表示稱謂,而是表示身份。總而言之,“父皇”的稱呼,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比較常見的。

 

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可能會(hui) 說,清朝的阿哥都叫他父親(qin) 為(wei) “皇阿瑪”吧。幾乎所有的清宮戲都是這麽(me) 演的。但電視劇這麽(me) 演並不是很準確。實際上,清朝的阿哥並不叫皇帝為(wei) “皇阿瑪”,而是叫“汗阿瑪”,汗,就是大汗;阿瑪,是滿族語中的父親(qin) 。如果我們(men) 去翻清宮的檔案,就會(hui) 發現,寫(xie) 的是“汗阿瑪”,不是“皇阿瑪”。隻是到了清末,在民間文學中,“皇阿瑪”的說法才多了起來。另外,清代皇子叫他的父親(qin) ,也有叫“父皇”的,或者倒過來,叫“皇父”。

 

扯遠了。我們(men) 還是說回宋朝。宋朝的皇帝到底怎麽(me) 稱呼他父親(qin) ?皇帝的父親(qin) 無非存在兩(liang) 種情況,一種是已經駕崩了,一種是還活著。駕崩的就叫“先帝”,還活著的就叫“太上皇”,或簡稱“太上”。

 

我舉(ju) 兩(liang) 個(ge) 例子,你就明白了。北宋時,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繼位,按照從(cong) 前的禮法,新皇帝要在即位次年更改年號。公元1023年,朝廷宣布改元“天聖”(上一年的年號為(wei) “乾興(xing) ”),當時宋仁宗哭著說:“朕不忍遽更先帝之號也。”

 

南宋時,宋高宗宣布退位,由養(yang) 子孝宗繼位,自己當了太上皇。孝宗有一回宴請大學者胡銓,席間提起高宗,都是尊敬地叫“太上”、“太上皇”。

 

不過,這是嚴(yan) 肅場合上的稱呼。私下裏,日常生活裏,宋朝皇帝、皇子對父親(qin) 的稱呼,跟我們(men) 民間的叫做是一樣的,通常都是叫“爹爹”。

 

我再舉(ju) 個(ge) 例子,南宋初,宋高宗的母親(qin) 韋太後從(cong) 金國回來,北宋末她被金兵虜走,宋金議和之後,給送了回來。有一年,韋太後過生日,高宗派人在太後的寢宮裏點了十幾根名貴蠟燭,為(wei) 什麽(me) 說是名貴蠟燭呢,因為(wei) 這些蠟燭都灌入了龍腦、沉香、龍涎香等香料。南宋初,皇室比較窮,這是很奢侈的行為(wei) ,但韋太後還是覺得不滿意,說:“你爹爹那時,皇宮裏到處都插滿了這種蠟燭,金碧輝煌。”高宗偷偷跟皇後吐槽說:“如何比得爹爹富貴?”你看,韋太後在兒(er) 子麵前提起先帝——即高宗的父親(qin) 宋徽宗,是叫“你爹爹”;高宗稱呼他的父親(qin) ,也是叫“爹爹”。跟我們(men) 現在說話沒什麽(me) 不同。

 

皇帝跟我們(men) 一樣,有父親(qin) ,也有母親(qin) 。那麽(me) 皇帝又該怎麽(me) 稱呼他的母親(qin) 呢?比如,宋高宗要怎樣稱呼韋太後。你可能會(hui) 說,叫“母後”啊。嗯,電視劇裏都這麽(me) 說。但“母後”也是明清的皇子才這麽(me) 叫的。宋朝雖然也有“母後”一詞,但一般都用於(yu) 客觀的描述,比如說“母後聽政”“母後臨(lin) 朝”之類,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宋朝皇帝稱他的母親(qin) ,通常都是叫“娘娘”,如宋仁宗便叫劉太後為(wei) “大娘娘”,叫他的養(yang) 母楊太妃為(wei) “小娘娘”。

 

現在我們(men) 以為(wei) “娘娘”是指皇宮裏的嬪妃,其實在宋代,“娘娘”就是母親(qin) 的意思,民間的子女稱自己的母親(qin) ,也有叫“娘娘”的。那宋朝皇帝對他的嬪妃,又怎麽(me) 稱呼呢?可以叫“娘子”,比如宋高宗寵愛的兩(liang) 個(ge) 妃子,都姓劉,一個(ge) 就叫“大劉娘子”,一個(ge) 叫“小劉娘子”。

 

一般情況下,皇帝當然有兄弟,所以我們(men) 還要說說皇帝怎麽(me) 稱呼他的兄弟。宋人稱呼兄弟,有個(ge) 習(xi) 慣,按照排行,叫“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以此類推。皇室也一樣。比如,宋高宗趙構排行第九,他的皇帝哥哥、宋欽宗便叫他“九哥”。

 

有意思的是,按宋人的習(xi) 慣,爹媽有時候也會(hui) 叫自己兒(er) 子為(wei) “大哥”,這是父子、母子之間比較親(qin) 切的一種稱呼。大家都知道,南宋時,宋金對峙,宋高宗是主和派,而他的養(yang) 子宋孝宗,則是個(ge) 主戰派,有一次,孝宗找高宗談收複中原之策,高宗對兒(er) 子說:“大哥,我百年之後再議這事吧。”“大哥”便是高宗對兒(er) 子的昵稱。

 

  

 

3

 

皇帝除了要在內(nei) 廷見家人,還要在外廷見大臣。那麽(me) 在朝堂之上,宋朝皇帝會(hui) 怎麽(me) 稱呼大臣呢?看過古裝劇的朋友,可能會(hui) 說,叫“愛卿”,電視劇裏都這麽(me) 叫的嘛。

 

宋朝的確有“愛卿”的稱呼,不過,不是用在皇帝稱呼大臣上,而是男人用來稱呼他的情人。舉(ju) 個(ge) 例子,宋話本《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有一個(ge) 叫做吳山的富二代,結識了一個(ge) 叫做韓五娘的女子,兩(liang) 人卿卿我我,如漆如膠,分別後,吳山給韓五娘寫(xie) 了一封情書(shu) ,抬頭就是這麽(me) 寫(xie) 的:“愛卿韓五娘”。宋朝還有一位歌妓,很有才藝,擅長潑墨畫竹,有個(ge) 姓潘的詩人在她的畫作上題了一首小詞,表示愛慕之情。這首小詞是這麽(me) 寫(xie) 的:“玉帶懸魚,黃金鑄印,侯封萬(wan) 戶。待從(cong) 頭繳納君王,覓取愛卿歸去。”詞中的“愛卿”,便是指那名有才的歌妓。

 

總之,我們(men) 要注意,“愛卿”不是宋朝皇帝對大臣的稱呼,你讓皇帝稱大臣為(wei) “愛卿”,成何體(ti) 統嘛?宋朝皇帝稱呼大臣,是稱“卿”,而不是稱肉麻的“愛卿”。

 

反過來,宋朝大臣又會(hui) 怎麽(me) 稱呼皇帝呢?可以用的稱呼有好多,比如,“陛下”、“聖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在正式、嚴(yan) 肅的場合,大臣們(men) 這麽(me) 稱皇帝,都是沒問題的。而在不那麽(me) 正式的場合,宋朝人對於(yu) 皇帝,更喜歡用另一個(ge) 稱呼:官家。如宋神宗熙寧變法期間,“外議皆雲(yun) :天下弊病甚眾(zhong) ,官家多應不知。”

 

其實,內(nei) 廷嬪妃、宮女、內(nei) 侍,外間的老百姓,說起皇帝時,都習(xi) 慣叫“官家”。來看一個(ge) 例子: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宮裏聽到外麵傳(chuan) 來歌舞之聲,便問宮女:這是什麽(me) 聲音啊?宮女說:這是民間酒樓尋歡作樂(le) 的歌聲。然後,這個(ge) 宮女又吐槽說:官家你聽,外麵酒樓這麽(me) 熱鬧,倒是我們(men) 宮裏冷冷清清。

 

為(wei) 什麽(me) 叫“官家”呢?我估計宋朝的皇帝也弄不清楚,隻知道大家都習(xi) 慣這麽(me) 叫。宋真宗時,皇帝請一位叫李仲容的才子喝酒,曾經乘著酒意問李仲容:“何故謂天子為(wei) 官家?”李仲容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聖上兼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宋真宗聽了很高興(xing) ,說,今晚跟你喝酒真高興(xing) 。

 

但李仲容的解釋,實際上是拍皇帝的馬屁。而且他還說錯了,按中國古老的傳(chuan) 說,是“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三皇五帝”是指傳(chuan) 說中上古時期的八位君主;“官天下”是公天下的意思,表示天子由選舉(ju) 產(chan) 生;“家天下”則是表示帝位世襲的意思。但“官家”到底有何涵義(yi) ,現在也解釋不清,所以我們(men) 也不必深究。從(cong) 語感來說,我個(ge) 人的感覺,是覺得“官家”的說法,還是挺親(qin) 切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4

 

在人與(yu) 人的交往中,你除了要稱呼他人,還需要自稱。假如你穿越到了宋朝,當上了皇帝,你平時說話,會(hui) 怎麽(me) 自稱?你可能會(hui) 說,這我知道,稱“朕”嘛。電視劇裏都是這麽(me) 說的。皇帝自稱“朕”,當然也沒錯,但是,在宋朝,如果你這個(ge) 皇帝成天“朕”“朕”“朕”,“朕”個(ge) 不停,大家可能會(hui) 覺得你很端,很裝。其實,宋朝的皇帝在非正式場合,比如在後宮裏,在宴席上,往往都自稱“我”,跟我們(men) 民間平時說話並沒有兩(liang) 樣。

 

如果我們(men) 去檢索記錄宋朝皇帝私人生活的筆記,就會(hui) 發現,皇帝都是自稱“我”。比如宋仁宗有一次在內(nei) 廷跟宮人玩賭博,小賭怡情嘛。仁宗輸了一千文錢,就不再賭了。宮人取笑他:“官家您也太窮酸了。”仁宗辯解說:“你們(men) 知道這些錢是誰的錢嗎?此非我錢,乃百姓錢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錢。”這裏,皇帝與(yu) 宮人的對話,都是用“我”,而不是用“朕”。

 

而如果我們(men) 去檢索《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宋朝皇帝與(yu) 大臣在朝堂上的對話,則通常都是用“朕”。總之,我們(men) 要糾正一種誤解,就是不要以為(wei) 宋朝皇帝說話總是“朕”個(ge) 不停。

 

說到這裏,我順便提問另一個(ge) 問題:皇太後又怎麽(me) 自稱呢?我們(men) 從(cong) 電視劇、電影裏看到,都是自稱“哀家”。其實呢,宋朝的皇太後是不會(hui) 自稱“哀家”的。不但宋朝太後不會(hui) 自稱“哀家”,其他朝代的太後也不會(hui) 。你去查文獻,是找不到“哀家”這個(ge) 說法的,古代倒是有一種梨,叫“哀家梨”,因為(wei) 是一個(ge) 姓哀的人家培育出來的。至於(yu) 皇太後自稱“哀家”,那是明清時期的民間文人編小說時,自己編出來的。大概是認為(wei) ,皇太後大多寡居,自稱“哀家”,可以表達對先帝歸天的哀傷(shang) 吧。但在曆史文獻中,我們(men) 是找不到“哀家”的。

 

那麽(me) 宋朝皇太後的自稱究竟是什麽(me) 呢?我們(men) 不妨先來看一個(ge) 例子:宋仁宗去世後,曹皇後成了皇太後,垂簾聽政,有一日宰相韓琦表達了辭職的意願,曹太後挽留他說:“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這個(ge) 例子告訴我們(men) :宋朝太後在大臣麵前,自稱“老身”。很平民化,跟當時民間老年女性的自稱是一樣的。

 

太後也可以自稱“我”,如南宋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擁立三歲的趙旉為(wei) 帝,請孟太後垂簾聽政,孟太後拒絕,說:“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er) 聽政,將何以令天下?”皇太後可自稱“我”、自稱“老身”,但不會(hui) 自稱“哀家”。

 

皇後、嬪妃的自稱呢?由於(yu) 皇後、嬪妃通常都不需要麵對大臣,所以這裏隻說說她們(men) 跟皇帝、皇太後對話時的自稱——一般都是自稱“臣妾”。

 

5

 

總的來說,宋代皇室裏的稱呼,並不像我們(men) 從(cong) 電視劇、電影裏聽到的那樣,嚴(yan) 肅得不像人話,而是跟我們(men) 普通人日常的稱呼習(xi) 慣差不多。

 

自秦始皇規定“朕”為(wei) 皇帝專(zhuan) 用的自稱,其他人不得稱“朕”之後,古代帝王逐漸形成了一套專(zhuan) 用的話語係統,從(cong) 諡號、廟號、自稱,到以皇帝名義(yi) 發布的文書(shu) ,都有專(zhuan) 門的名詞,比如皇帝的命令叫做“聖旨”,這些帝王專(zhuan) 用名詞,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通過這套專(zhuan) 用的話語係統,強化了皇帝這一角色的與(yu) 眾(zhong) 不同。

 

但我們(men) 需要注意,古代皇帝的這個(ge) “與(yu) 眾(zhong) 不同”,主要是政治意義(yi) 上的,強調的是他作為(wei) 一國之君的角色。同時,君主作為(wei) 一個(ge) 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人之子、人之父,在日常生活裏,在人倫(lun) 意義(yi) 上,他與(yu) 普通人並沒有不同。宋代皇室的日常稱呼與(yu) 民間的差不多,管父親(qin) 叫“爹爹”,管母親(qin) 叫“娘娘”,正體(ti) 現了皇帝也是常人的一麵,體(ti) 現了人之常情。

 

而明清時期,皇室的內(nei) 部稱呼出現了一些不同於(yu) 常人的專(zhuan) 用名詞,比如皇子稱皇帝為(wei) “父皇”,我覺得這是日常生活泛政治化的表現。

 

我個(ge) 人比較欣賞宋朝皇室說常人話的稱呼。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