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人爵何如天爵貴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8-08-13 18:24:46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人爵何如天爵貴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初三日丁醜(chou)

           耶穌2018年8月13日

 

 


東(dong) 海有一副對聯:人爵何如天爵貴,錢財哪有法財香。

 

法財,佛教認為(wei) 每個(ge) 人生命中都有七種法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物質財富可稱錢財,精神財富可稱法財,儒家五常道,仁義(yi) 禮智信,也可稱為(wei) 五法財。

 

天爵人爵,用的是儒家典故。孟子說: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cong) 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爵位可分為(wei) 天爵和人爵兩(liang) 種。仁義(yi) 忠信,樂(le) 於(yu) 行善不厭倦,這是天爵,公卿大夫則是人爵。孔子說:“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裏仁篇》)富貴即人爵。古人修養(yang) 天爵,自可獲得人爵。今人修養(yang) 天爵,目的在於(yu) 人爵;一旦得到人爵,便拋棄了天爵。這真是糊塗啊!最終也必會(hui) 失去人爵。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cong) 之。”可見古時天爵人爵不二。在政治層麵,道統高於(yu) 政統;在個(ge) 人層麵,天爵高於(yu) 人爵,人爵應該是天爵的副產(chan) 品。

 

人爵源於(yu) 天爵,官爵源於(yu) 德行,所謂爵稱表德才。賈誼說:“古者聖王製為(wei) 列等,內(nei) 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公、卿、大夫、士為(wei) 內(nei) 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為(wei) 外爵,都是一種官員等級形式。依據《周禮》,大宰的資格是卿,小宰和司會(hui) 二職為(wei) 中大夫之位,宰夫、大府、內(nei) 宰則由下大夫擔任。

 

爵位高低與(yu) 德行才幹成正比。除了天子,公爵爵位最高。孔子說:“敏則有功,公則說。”(《論語》)公正無私則人民喜悅。公之下為(wei) 卿,“卿之為(wei) 言章,善明理也。”(《白虎通》)卿意味著特別明白事理,善於(yu) 彰明道理。

 

卿、鄉(xiang) 二字寫(xie) 法近似,練習(xi) 書(shu) 法時,我疑二字有關(guan) 係。經查字源,發現公卿之卿、鄉(xiang) 村之鄉(xiang) (鄉(xiang) )、獻祭之饗三個(ge) 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同一個(ge) 字,三者是同一個(ge) 字的三個(ge) 義(yi) 項。這一事實意味著,在曆史上,卿根源於(yu) 鄉(xiang) ,並與(yu) 祭祀有關(guan) 。祭祖祭天皆主敬,敬祖盡孝,敬天保民,卿之責也。

 

卿之下為(wei) 大夫,“大夫之為(wei) 言大扶,扶進人者也。”(《白虎通》)進賢達能,選拔賢能。大夫之下為(wei) 士,士,任事者也,知識淵博能通古今,知見高明能辯是非。

 

 


爵位有別,是因為(wei) 道德不同。德性和爵位不同,職責因之而異。《考工記》說:“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語說,天子和三公負責討論和彰明思想理論,士大夫負責推行和實踐。

 

孟子又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yu) 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yu) 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天爵,即求有益於(yu) 得者,是求在我者;人爵,則“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君子對於(yu) 在我者,盡心盡力,不懈追求;對於(yu) 在外者,聽天由命,順其自然,隨緣。

 

換言之,仁義(yi) 禮智在內(nei) ,天爵也,隻要求之,就可得之,分內(nei) 之事也,所以應該自強不息盡力盡心;榮華富貴在外,人爵也,求之未必得到,分外之事也,所以應該聽天由命。古人雲(yun) :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可免。很多東(dong) 西都要看條件,條件不具備,求之不可得;一旦條件成熟,拒之不可免。

 

我欲仁,斯仁至。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作為(wei) 天爵,這是求之必得的。可以稱之為(wei) 仁爵,良知爵。作為(wei) 價(jia) 值觀,又可以稱為(wei) 仁尺、良知尺,仁性即良知。西哲說,人是萬(wan) 物的尺度;東(dong) 海曰,良知是人的尺度。一個(ge) 人若能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就意味著良知光明,就是一個(ge) 高貴的人,貴族。

 

我又有一副對聯:獨甘守拙聽天命,最喜為(wei) 仁作嫁衣。世人耽於(yu) 乞巧樂(le) 於(yu) 弄巧,我獨甘於(yu) 守拙。守拙是聽天命,為(wei) 仁作嫁則是盡人事。宣傳(chuan) 弘揚仁本主義(yi) ,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她接受她,是我不容推卸不容懈怠的責任,也是我樂(le) 此不疲的愛好。為(wei) 人作嫁或許悲苦,為(wei) 仁作嫁則是幸福。為(wei) 善最樂(le) ,樂(le) 善不倦,此之謂也。

 

注:本文選自餘(yu) 東(dong) 海《孟子心法》一書(shu) (待出版)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