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法生】當前殯葬改革的四大觀念誤區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8-08-03 20:36:54
標簽:殯葬改革
趙法生

作者簡介:趙法生,男,青州市人,西曆一九六三年生,文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


當前殯葬改革的四大觀念誤區

作者:趙法生

來源:騰訊儒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廿二日丁卯

           耶穌2018年8月3日

 

中華民族號稱禮樂(le) 之邦,向來重視喪(sang) 葬禮儀(yi) 和生命關(guan) 懷,具有慎終追遠的悠久傳(chuan) 統。隨著國家現代化的推進,傳(chuan) 統禮儀(yi) 的現代轉型是題中應有之義(yi) ,但近年來的殯葬改革亂(luan) 象叢(cong) 生,比如前幾年河南周口平墳事件,今年四月份江西上饒集中銷毀五千口棺材事件,均引發了廣泛的關(guan) 注與(yu) 爭(zheng) 議,這些問題的出現與(yu) 現行殯葬改革的指導思想存在諸多誤區直接有關(guan) ,亟待加以討論澄清。

 

 

 

本文作者趙法生先生(資料圖圖源網絡)

 

一、克服單純以推行火葬和節約土地為(wei) 目標的改革思路,將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納入殯葬改革與(yu) 管理的政策目標。

 

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sang) 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jian) 辦喪(sang) 事”,這一規定自然有其積極意義(yi) 的,但作為(wei) 整個(ge) 國家的喪(sang) 葬管理條例的指導方針,它缺少了對於(yu) 喪(sang) 禮改革價(jia) 值意義(yi) 的規定,而這本來應該是殯葬改革方針的重要內(nei) 容。

 

殯葬絕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處理逝者遺體(ti) 的物理過程,殯葬禮儀(yi) 是社會(hui) 人生禮儀(yi) 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yu) 人生安頓和社會(hui) 和諧具有重要意義(yi) ,隻有對於(yu) 殯葬首先作出文化價(jia) 值定位,才能以此為(wei) 依據合理確定殯葬改革的目標和措施。

 

由於(yu) 目標設計中缺少了價(jia) 值內(nei) 涵,使得目前的殯葬管理製度僅(jin) 僅(jin) 具有工具理性意義(yi) ,缺少了更深層次價(jia) 值理性的指導,本來具有合理性的殯葬改革也容易在現實操作中淪為(wei) 單純的技術性手段,現實中引起群眾(zhong) 強烈反應的各種粗暴、簡單和一刀切的喪(sang) 葬改革措施,不能不說與(yu) 此觀念有關(guan) 係,比如數年前河南周口平墳事件與(yu) 今年江西上饒地區強行收繳和集體(ti) 焚毀五千口棺材,均在社會(hui) 和民眾(zhong) 中產(chan) 生了強烈反響,也對於(yu) 政府形象產(chan) 生了嚴(yan) 重不良影響。

 

二、克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簡單二元對立觀念,在合理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喪(sang) 禮精神的基礎上加以現代轉化。中華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儀(yi) 發源於(yu) 周代,可謂源遠流長,它不僅(jin) 在大陸多數鄉(xiang) 村依然大體(ti) 保存完好,在海外華人那裏更是備受珍視,以現代的形式加以積極弘揚。

 

傳(chuan) 統喪(sang) 禮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wei) 其儀(yi) 式設計對於(yu) 表達生者的人倫(lun) 情感、對於(yu) 表現逝者的生命尊嚴(yan) ,進而在體(ti) 現生命的意義(yi) 、教化子孫後代等方麵,均富有價(jia) 值意義(yi) 。

 

當初華夏喪(sang) 禮儀(yi) 式設計中,最為(wei) 重要的考量乃是敬畏之心、感恩意識和孝親(qin) 敬老觀念的培養(yang) ,道德不是空洞的說教,它必須通過一係列儀(yi) 式規程來培育涵養(yang) ,對於(yu) 沒有耶和華式的一神教信仰的民族尤其如此。

 

孔子的君子之教,最為(wei) 重要的是仁和禮,而仁需要禮儀(yi) 形式來彰顯,所以孔子說“克己複禮為(wei) 仁”,主張“為(wei) 國以禮”,荀子說“國無禮則亂(luan) ”。如果我們(men) 把這些人倫(lun) 日用禮儀(yi) 統統作為(wei) 四舊而加以摧毀,其結果是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使得人生因失去寄托和意義(yi) 而陷於(yu) 無家可歸,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這意味著一個(ge) 民族的文化自殺。

 

在現實生活中,這最終將導致人倫(lun) 底線的崩解和嚴(yan) 重的道德危機。今天社會(hui) 的價(jia) 值混亂(luan) 和道德問題,與(yu) 長期不加辨別地破壞傳(chuan) 統文化有直接的關(guan) 係,如果不加以反省和糾正,社會(hui) 的精神迷失和道德滑坡勢必加劇。

 

由於(yu) 一個(ge) 世紀以來持續破壞傳(chuan) 統文化,使得當年中華祖先製禮作樂(le) 的人文關(guan) 懷已經極少有人知道,以至於(yu) 許多人心目中,至今依然簡單化地把傳(chuan) 統葬禮等同於(yu) 四舊。

 

實際上,儒家喪(sang) 葬禮儀(yi) 中既有需要變革的時代性內(nei) 容,更有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文關(guan) 懷,儒家將前者稱之為(wei) 禮義(yi) ,後者稱之為(wei) 禮文。禮義(yi) 是儀(yi) 式背後的人文精神,體(ti) 現了聖人製禮作樂(le) 的思想深意;禮文是具體(ti) 的儀(yi) 式規範,往往受製於(yu) 具體(ti) 時代環境的要求。

 

儒家將前者稱之為(wei) 常,又叫常道,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意義(yi) ;後者稱之為(wei) 變,也叫變道,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因革。由於(yu) 幾代國人已經對於(yu) 聖人製禮的禮義(yi) 懵然不知,也就無法客觀評價(jia) 禮文的意義(yi) ,進而無法對於(yu) 傳(chuan) 統喪(sang) 禮的因革損益作出合理的判斷,結果將傳(chuan) 統喪(sang) 禮僅(jin) 僅(jin) 作為(wei) 需要破除的對象,最終使得現實中的殯葬改革演變為(wei) 文化破壞。

 

實際上,對於(yu) 一個(ge) 文明民族而言,隻有在合理繼承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現代轉化,抽空了曆史傳(chuan) 統的現代轉化是沒有意義(yi) 的,就像是沒有分母的分子是沒有意義(yi) 的一樣。理性對待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現代轉化的關(guan) 係,是目前殯葬管理改革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比如馬來西亞(ya) 華人在華夏喪(sang) 禮的傳(chuan) 承與(yu) 現代轉化方麵堪稱典範,參觀過那裏的墓園和喪(sang) 禮的人,會(hui) 對於(yu) 其濃鬱的華夏傳(chuan) 統韻味和同時兼具的現代氣息印象深刻,所以能夠如此,首先是因為(wei) 海外華人珍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將喪(sang) 禮視為(wei) 安頓人生的最重要儀(yi) 式,以此體(ti) 現文化認同和人文關(guan) 懷。

 

馬來西亞(ya) 華人殯葬禮儀(yi) 專(zhuan) 家王琛發認為(wei) ,在馬來華人心目中,喪(sang) 禮是一個(ge) 人的最後一件大事,也是子女給父母所能盡的最後一次人間義(yi) 務,非同意義(yi) 尋常的。它既是對逝者的蓋棺論定,更是對於(yu) 生者的精神安頓惡儒家到,對於(yu) 維護孝悌忠信和仁義(yi) 禮智的儒家倫(lun) 理至為(wei) 重要。

 

他指出,馬來華人並不把親(qin) 人喪(sang) 禮看作是單純的告別,而是視為(wei) 另一次重逢,依禮安葬和祭祀的之後,逝者的神主牌位被敬奉入祠,與(yu) 曆代祖先的神靈重逢團聚,並一起保佑著子孫幸福與(yu) 安寧。正因為(wei) 對於(yu) 傳(chuan) 統喪(sang) 禮的價(jia) 值有這樣的認識,他們(men) 才能成功完成了華夏喪(sang) 禮的現代轉化。(引王琛發參會(hui) 論文:《馬來西亞(ya) 華人對儒家殯葬禮儀(yi) 的傳(chuan) 承與(yu) 實踐》)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資料圖圖源網絡)

 

三、走出喪(sang) 禮越簡單越好的誤區,重建現代華夏殯葬禮儀(yi) 。目前各地喪(sang) 禮改革文件都指向一個(ge) 共同的目標:喪(sang) 禮簡辦,與(yu) 此相聯係的便厚養(yang) 薄葬的提法。喪(sang) 禮簡化主要體(ti) 現在儀(yi) 式與(yu) 喪(sang) 期,比如2016年山東(dong) 萊蕪萊城區寨裏鎮寨西村明確規定對於(yu) 鄉(xiang) 村喪(sang) 禮“八取消、八提倡”,已經作為(wei) 改革藍本在全省推廣:

 

1。取消家族自己辦喪(sang) ;2、取消普穿白大褂,提倡戴白花、黑紗。除兒(er) 女至親(qin) 外,其他人一律不穿白大褂;3、取消三天喪(sang) ,提倡一天喪(sang) 。以上午9點為(wei) 界限,9點以前去世的當天完成喪(sang) 事;9點以後去世的,第二天完成喪(sang) 事,提倡圓墳、五七、百日一天完成。4、取消吹鼓手,提倡放哀樂(le) 。5、取消擺筵席,提倡大鍋菜。喪(sang) 事不設筵席、不上酒。6、取消石棺、木棺,提倡直接埋葬骨灰盒。不埋木棺,骨灰盒直接入土,避免“大棺套小棺”現象。7、取消擺祭、賞錢、押煙,提倡節儉(jian) 吊唁,直接取消路祭,縮減報喪(sang) 範圍,盡量控製在兒(er) 女親(qin) 家內(nei) 。8、取消各類紮彩,提倡節儉(jian) 祭祀。一般地不再有指路、潑湯等程序,不再有紙馬、“五七”紮彩,提倡節儉(jian) 辦喪(sang) 事、燒“五七”。該村還在具體(ti) 喪(sang) 禮流程中規定逝者兒(er) 女不出門跪謝前來吊唁的親(qin) 朋,不指路、不潑湯。

 

“八取消”意味著徹底否定了民間的中華傳(chuan) 統喪(sang) 禮,該規定還自我總結了“八取消”的四大好處是:省時、省心、省力和省錢,但是,這種走向極端和片麵的所謂節葬,在節省的同時也完全“節掉”了喪(sang) 禮的人文關(guan) 懷,節掉了人生的尊嚴(yan) 和意義(yi) ,其中有些所謂的“簡化”已經完全違背常理,不近人情的地步,比如三天喪(sang) 已經是一個(ge) 正常喪(sang) 禮所要求最低時間,因為(wei) 外地的親(qin) 人需要回家奔喪(sang) ,親(qin) 人的感情需要通過祭祀恢複,海外華人喪(sang) 期有三天、五天、七天甚至數月不等,喪(sang) 期長短由家庭自主決(jue) 定,其中沒有低於(yu) 三天者,如果按照一到兩(liang) 天喪(sang) 期的規定,則遠方工作的至親(qin) 都來不及回家見逝者最後一麵。

 

還有比如孝服、嗩呐、棺材、擺祭、宴賓等環節,其實在道德教化中各有其意義(yi) ,經過理性化討論加以規範和適當簡化是可以的,但一刀切的取消則是不可理喻的。比如孝服是鄉(xiang) 下傳(chuan) 統喪(sang) 禮表達喪(sang) 親(qin) 哀痛的一種服飾,何以非要強製性換成百姓並不認同的白花?

 

宴賓是表達親(qin) 情和敬意的必要禮節,固然不能浪費,何以要強製取消?難道親(qin) 戚之間也沒有一點表達溫存禮敬的儀(yi) 式嗎?嗩呐是與(yu) 傳(chuan) 統喪(sang) 禮適宜的民間藝術,棺材、指路、圓墳和五七等祭喪(sang) 之禮,代表著中華民族長久形成的生命信仰,即祝福去世的親(qin) 人死後在另一個(ge) 世界獲得安息和保佑。

 

對於(yu) 這些,適當加以理性引導簡化自然可以,但何必強製取消?難得希望華夏兒(er) 女死不得其所嗎?任何民族都有祝禱逝者靈魂安息的禮儀(yi) ,為(wei) 何對於(yu) 本民族的文化要如此摧殘呢?難道非要把所有華夏兒(er) 女都要變成沒有歸宿的孤魂野鬼?孟子曾說,當年最初的野蠻人是沒有葬禮的,這不是非要把一個(ge) 禮儀(yi) 之邦變成野蠻的所在?這才是典型的文化虛無主義(yi) 。這種所謂的喪(sang) 禮改革所導致的結果,隻會(hui) 加劇社會(hui) 基層的精神崩潰,為(wei) 外來宗教的繼續大肆發展打開大門。

 

喪(sang) 禮固然不能過於(yu) 繁瑣,需要適應現代社會(hui) 的需要,但絕不是越簡單越好,喪(sang) 禮改革不能單純以簡化為(wei) 目標,因為(wei) 情感需要必要的儀(yi) 式來表達,沒有了形式就沒有了內(nei) 容。當年子貢建議去掉每年告朔節前宰一隻羊祭祀的儀(yi) 式,他大概也是出於(yu) 節約的考慮,孔子的回答是“爾愛其樣,我愛其禮”,為(wei) 了節約一隻羊而致使一個(ge) 具有重要意義(yi) 的祭祀禮儀(yi) 失傳(chuan) ,從(cong) 社會(hui) 文明的角度是不劃算的,也是孔子不讚成的。

 

另外,各地喪(sang) 禮改革的口號之一是提倡厚養(yang) 薄葬,這一口號是經不起推敲的。要想子孫們(men) 孝養(yang) 老人,是需要教化,需要文化氛圍的,比如中國從(cong) 周代就有鄉(xiang) 飲酒禮,目的在於(yu) 通過禮儀(yi) 聚會(hui) 來培養(yang) 孝親(qin) 敬老風氣。

 

孔子集三代禮學之大成,認為(wei)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隻有慎重對待父母去世和先祖祭祀的禮儀(yi) ,人們(men) 的品性才能越來越厚道。反過來說,如果人們(men) 連父母去世這樣的生死大事和生離死別都無動於(yu) 衷,草草處置,那麽(me) ,他對於(yu) 父母哪裏還可能有一點恭敬之心呢?更談不上父母生前的孝敬與(yu) 厚養(yang) 了。

 

正如《大學》所說“其所薄者厚而所厚者薄,未之有也”。目前,鄉(xiang) 村的孝敬觀念與(yu) 風俗日趨淡薄,人死不古,世風日下,甚至有不少鄉(xiang) 村老人走上了自殺絕路,這正是我們(men) 長期以來持續摧殘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惡果,而目前的上述做法,無異於(yu) 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如果單純以從(cong) 經濟成本角度看待傳(chuan) 統禮儀(yi) ,那結論便是取消一切禮儀(yi) ,則人類隻好重返野蠻狀態。由於(yu) 規則的製定沒有考慮傳(chuan) 統喪(sang) 禮的繼承問題,節簡成了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標,結果喪(sang) 禮改革等同於(yu) 喪(sang) 禮簡化,簡化等同於(yu) 取消,這便構成了對於(yu) 傳(chuan) 統喪(sang) 禮禮俗的毀滅性破壞,這對於(yu) 基層民眾(zhong) 的精神健康和社會(hui) 和諧極其不利。最近有一篇文章廣為(wei) 傳(chuan) 播:《沒有儀(yi) 式的人生毫無意義(yi) 》,道出了中華傳(chuan) 統禮樂(le) 文明的精髓,也反映出當代中國人的禮崩樂(le) 壞的生存困境。

 

孔夫子曾號召人們(men) “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今天中華文明的複興(xing) 必然是禮樂(le) 文明的複興(xing) 。因此,對於(yu) 傳(chuan) 統禮儀(yi) 的取消主義(yi) 完全違背了文化複興(xing) 的方向,也違背了中央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一係列指示精神。

 

以馬來西亞(ya) 華人喪(sang) 禮為(wei) 例,喪(sang) 期一般為(wei) 三天、五天或者七天,由家屬自願選擇火化還是土葬,按照華夏傳(chuan) 統喪(sang) 禮原則,要在一天內(nei) 完成從(cong) “初終”到“小斂”再到“大斂”的所有過程,然後等待各地親(qin) 友前來參與(yu) 守靈,依禮舉(ju) 行莊嚴(yan) 肅穆的祭祀追悼儀(yi) 式,到了第三天、第五天、或最遲第七天,就得為(wei) 死者封棺大吉,蓋棺定論,然後行安葬禮。

 

這樣在三到七天裏,親(qin) 友由“初終”禮儀(yi) 做起,一路照顧細節,按步驟走完“三複”、“訃告親(qin) 友”、“設屍床”、“沐浴”、“小殮”、“襲奠”、“飯含”、“治棺”、“立喪(sang) 主”、“大殮”等規定儀(yi) 式,然後守孝滿二十五月,行“大祥”之禮。這一切儀(yi) 式主要是在現代化的殯儀(yi) 館舉(ju) 行,有的環節也在家裏舉(ju) 行。

 

熟悉傳(chuan) 統禮樂(le) 製度的人不難看出,喪(sang) 禮的骨幹環節依然來自戰國時期的《禮記》和《儀(yi) 禮》,相比古禮而言,時間雖然縮短了,但主要禮儀(yi) 環節依然周備,體(ti) 現了華夏文明喪(sang) 禮的莊嚴(yan) 肅穆與(yu) 人文情懷,使得逝有所歸而生有所安,盡顯華夏禮樂(le) 文明的風範。(引王琛發參會(hui) 論文:《馬來西亞(ya) 華人對儒家殯葬禮儀(yi) 的傳(chuan) 承與(yu) 實踐》)其他各地海外華人的喪(sang) 禮也同樣能傳(chuan) 承傳(chuan) 統華夏喪(sang) 禮的精神與(yu) 功能,與(yu) 他們(men) 相比,大陸單純以簡化和節省為(wei) 目的葬禮,確實是把人像垃圾一樣處理了,這對於(yu) 中華同胞帶來了巨大精神創傷(shang) ,其實是無以言表的。

 

四、一切喪(sang) 葬改革措施隻針對漢民族,而與(yu) 其他少數民族無關(guan) 。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尊重少數民族的喪(sang) 葬習(xi) 俗;自願改革喪(sang) 葬習(xi) 俗的,他人不得幹涉”,根據此條,國家推實施的一切喪(sang) 葬改革措施隻是針對漢民族,而與(yu) 其他少數民族無關(guan) 。

 

這一規定客觀導致的結果是,漢民族的傳(chuan) 統喪(sang) 禮,不斷在破四舊的思路性遭到強製性破壞,而個(ge) 少數民族的傳(chuan) 統喪(sang) 禮卻受到政策保護,其自願進行喪(sang) 禮改革的權利受到尊重。

 

毫無疑問,尊重少數民族喪(sang) 葬傳(chuan) 統的規定是值得肯定和讚許的,但是,對於(yu)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民族的傳(chuan) 統喪(sang) 禮采取強製性變革的措施,無法享受到與(yu) 少數民族同等國民待遇,這無論從(cong) 道理上還是現實效果看都是需要檢討反思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大家庭,五十六個(ge) 民族和諧相處,組成了一個(ge) 文化與(yu) 命運共同體(ti) ,漢民族的文化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主幹,是向來沒有爭(zheng) 議的。中華民族之所以為(wei)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所以為(wei) 中華文化,首先是由漢族文化的內(nei) 涵、作用和貢獻所決(jue) 定的。

 

所以,維護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首先要尊敬漢民族的文化;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首先要弘揚漢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離不開漢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可是,目前的喪(sang) 葬管理政策方針,卻與(yu) 此精神相違背,為(wei) 漢族同胞所難以理解。為(wei) 中華民族與(yu) 文化的安寧、和諧和長遠發展計,慎重和平等對待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十分必要的。建議新修訂的國家喪(sang) 葬管理條例對此加以考慮並體(ti) 現。

 

目前各地正在進行的強製性的殯葬改革措施,許多屬於(yu) 親(qin) 者痛而仇者快的舉(ju) 動,是十分缺乏理性和遠見的做法。這不但嚴(yan) 重挫傷(shang) 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感情,加劇了幹群矛盾,也嚴(yan) 重破壞了在社會(hui) 層麵殘存無幾的中華禮樂(le) 文化,與(yu) 複興(xi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方針背道而馳,亟待加以糾正。

 

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傳(chuan) 統喪(sang) 禮的學術研討會(hui) 上,海外華人學者對於(yu) 江西上饒強製性銷毀五千口棺材的痛心疾首,用匪夷所思四個(ge) 字加以評論。他們(men) 說,這種對於(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粗暴摧殘,是海外華人華人僑(qiao) 胞所意想不到的,更是無法接受的。他們(men) 將江西上饒的行徑稱為(wei) 衰世景象,他們(men) 的感受與(yu) 隱憂值得每一位華夏兒(er) 女深思。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