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畢業(ye) 。曾用名惠林、複齋、一複。出版有《日用常行》。 |
“社會(hui) 工作”本土化的出路在哪裏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國社區報2018年7月2日,有刪減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初七壬子
耶穌2018年7月19日
編者按:日前,由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與(yu) 中國社會(hui) 工作學會(hui) 主辦,山東(dong) 省社會(hui) 工作協會(hui) 、山東(dong) 省社區發展與(yu) 社會(hui) 工作研究中心協辦的“新時代社區治理與(yu) 社區社會(hui) 工作”研討會(hui) 暨中國社會(hui) 工作學會(hui) 社區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成立大會(hui) 在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舉(ju) 行。鄉(xiang) 鎮論壇雜誌社主編黃曉林圍繞“社會(hui) 工作”的本土化發表了主旨演講。黃曉林認為(wei) 重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推動社區社會(hui) 工作實踐、順應中國人的心性和加強人才建設是推動中國社區社會(hui) 工作本土化的根本途徑。本文根據黃曉林的發言錄音整理而成。
各位領導、專(zhuan) 家,老師們(men) 、同學們(men)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中國社會(hui) 工作學會(hui) ,也感謝我們(men) 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給我們(men) 提供了這個(ge) 交流學習(xi) 溝通的平台,我今天想講點什麽(me) 東(dong) 西呢?
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我們(men) 在社區治理、社會(hui) 工作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社區社會(hui) 工作,可以說更是深入人心,因為(wei)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聯係到千家萬(wan) 戶,可以說是和每個(ge) 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guan) 的。
剛才,我們(men) 鄒秘書(shu) 長也說到“社會(hui) 工作”本土化的問題,談到了中國因素和與(yu) 國際對話。我們(men) 要和世界接軌與(yu) 國際對話,就需要“社會(hui) 工作”的本土化。這就要我們(men) 再拿出我們(men) 自己的東(dong) 西,我們(men) 有什麽(me) 東(dong) 西呢?我感覺我們(men) 最寶貴的東(dong) 西,就是我們(men) 自己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所以我今天想從(cong) 文化的角度來談一談。
傳(chuan) 統文化深入人心
大家都看到了,我們(men) 今天會(hui) 議的主題是“新時代社區治理與(yu) 社會(hui) 社區社會(hui) 工作研討會(hui) ”。
“新時代”,我的理解就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習(xi) 主席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非常重視,提出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須立足於(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可以說黨(dang) 中央習(xi) 主席已經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方向。
還有,“社區治理”這個(ge) 詞。我們(men) 鄉(xiang) 鎮論壇雜誌社是民政部係統的一個(ge) 單位,也經常到全國各地社區去調研。
前幾年,我到遼寧省沈陽市調研,參觀了兩(liang) 個(ge) 社區,一個(ge) 是溪林社區,一個(ge) 是多福社區,這兩(liang) 個(ge) 社區分別以“孝”字和“福”字為(wei) 抓手開展社區治理,是把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滲入現代社區治理的生動實踐。我調研回來後也寫(xie) 了兩(liang) 篇文章《孝道,溪林人的血脈》和《福至心靈》。
就在上個(ge) 月,我們(men) 去浙江省三門縣民政局調研,他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很重視,專(zhuan) 門成立了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基地,由新人辦證、頒證儀(yi) 式、新人體(ti) 驗傳(chuan) 統婚姻禮儀(yi) 文化等三方麵組成,從(cong) 婚姻禮儀(yi) 著手,包括坐花轎等係列活動,目的就是通過領結婚證這件事,對結婚者進行婚姻教育,讓他們(men) 知道結婚之後,很快就會(hui) 上有老小有小組成家庭,讓新婚夫妻了解婚後自身的角色和責任都將發生改變,三門縣民政局做得非常好,並將其提升到民政文化的高度。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在北京市金魚池社區調研時,一位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說,社區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工作的落實不是上麵的號召、政府的規定就能解決(jue) 的,我們(men) 不去就辦不成。這乍一聽好像不太對勁,其實仔細想想,這就是中國特色。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人類社會(hui) 結構、組織形態,最高層次的就是人與(yu) 人之間至真至愛的情感。我們(men) 的社區工作人員在長期的社區工作中,與(yu) 居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居民就認可他們(men) 。這種人與(yu) 人之間至真至愛的情感,在社區得到了很好的體(ti) 現。
今天來參加這個(ge) 研討會(hui) ,也給我們(men) 王玉香院長送了一本我最近出的一本書(shu) 《日用常行》,其中的一篇文章“社區工作的費而隱”,費者廣大也,隱者精微也,講的就是這方麵的內(nei) 容。
所以,我感覺在基層,我們(men) 現在社區的一些書(shu) 記、主任以及社會(hui) 工作者,已經把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東(dong) 西,應用到現代化的社區治理之中,做的非常好。
還有“社會(hui) 工作”這個(ge) 詞的定義(yi) 。就是利他主義(yi) 價(jia) 值觀和幫助別人為(wei) 目標。
我感覺,利他主義(yi) 價(jia) 值觀和我們(men) 此時此刻,實實在在腳踏的這片土地,齊魯大地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孔孟之鄉(xiang) ,儒家文化講什麽(me) 呢?講仁民愛物,剛才我們(men) 鄒秘書(shu) 長也說到了。儒家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愛人,對萬(wan) 事萬(wan) 物都有愛心。就像大儒張橫渠在《西銘》裏說的那樣,“民吾同胞,物我與(yu) 也。”
當然,社會(hui) 工作的基本理念、宗旨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是密切相關(guan) 的,或者說他們(men) 思想理念是一致的。
中西文化的不一樣
上麵講這麽(me) 多,這就涉及到所謂社會(hui) 工作的本土化或者中國化問題。我也是學社會(hui) 學的,北大社會(hui) 學係畢業(ye) ,這些年我對社會(hui) 工作這個(ge) 具體(ti) 事情關(guan) 注的不是太多。因為(wei) 要參加這個(ge) 會(hui) 議,我還專(zhuan) 門查了一下社區、治理、社會(hui) 、工作這些詞。就像我們(men) 龔維斌教授剛才講到的了,像治理、社會(hui) 、工作這些詞,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早就有。隻有社區這個(ge) 詞,是完全意義(yi) 上的舶來品,當然,組成的社區治理、社會(hui) 工作,這些也都是舶來品。
治理、社會(hui) 、工作這些詞,在中國唐朝的時候,甚至更早的時候都已經出現了,但是意思和現在可能不太一樣。因為(wei) 涉及到個(ge) 本土化的問題,我就再講點中西文化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社會(hui) 工作和社會(hui) 學是密切相關(guan) 的,中國社會(hui) 學在恢複成立的時候,費孝通,費老就提出了一個(ge) 很重要的觀點,現在好多人可能都忘記了,或者不太關(guan) 注的,隻關(guan) 注他的那個(ge) “差序格局”了,其實費老晚年的時候很少用“差序格局”這個(ge) 詞,因為(wei) “差序格局”這個(ge) 詞要表達的意思,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早就有。費老提出的一個(ge) 重要觀點就是中國社會(hui) 學的發展要反對兩(liang) 種傾(qing) 向,第一種傾(qing) 向是什麽(me) 呢?就是社會(hui) 學的庸俗化。第二個(ge) 傾(qing) 向就是中心外傾(qing) 。就是說社會(hui) 學發展的中心在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裏,不要光知道向外尋找,那是沒有出路的。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觀點,但是我注意到這些年在學術界,對費老的這一個(ge) 重要思想關(guan) 注的還是不夠的。
說到本土化,就要了解一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以基督教為(wei) 代表的西方文化,比較主動。比如說在農(nong) 村裏,某個(ge) 家庭出現了困難或者家裏出現一些特殊情況,需要別人的幫助,就會(hui) 有人來主動提供幫助,效果比較好,也非常感人,這是西方文化一種主動的態度,這也是西方文化與(yu) 生俱來的東(dong) 西。
但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或者佛家文化都不一樣。
在中國,儒家文化講什麽(me) 了?講“修文德而來之”,自己做好了就會(hui) 有人找上門。還有一句話就是“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一定大力宣傳(chuan) ,但是我自己把這個(ge) 酒做的好,巷子再深也會(hui) 有人來。這就又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特點,或者說是中國人的一個(ge) 秉性。有一個(ge) 大學者叫馬一浮,當年蔡元培請他到北京大學當教授,他回來一句話“古文來學,未聞往教”,什麽(me) 意思呢?就是自古以來都是崇尚來求學,哪有主動去教你們(men) 的道理。這看上去好像是一句很牛的話,其實是個(ge) 委婉的推辭,但是從(cong) 另一方麵也體(ti) 現了作為(wei) 一代儒宗,馬一浮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和篤行。
當然,佛家更是這樣了,大家知道佛教已經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家講什麽(me) 呢?佛家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換句話說,你不求我不回答你,佛家講緣分。所以我理解,在這個(ge) 方麵,西方文化是主動的,中國文化包括佛教文化,講隨緣和自證自悟,當然這裏麵牽扯到很多方麵,這是一個(ge) 非常大的問題,我在這裏隻是簡單的說一下,也不再多解釋這件事情,或者說我現在的水平還解釋不清楚。
中國化的四個(ge) 要素
外來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和現代的西方文化,要完成本土化或中國化,必須要具備有幾個(ge) 條件或者要素。
第一個(ge) 要素是什麽(me) 呢?就是外來文化必須有它自己獨特的義(yi) 理,就是它本身的思想高度、哲學理念要非常高妙,或者說你到中國來,中國在這一塊可能很缺。佛家就具備這一點,它對“空”“有”的論述,“蕩一切執”、舍身飼虎、燃臂禮佛的精神,在這一塊可能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比較缺乏的一點。我想我們(men) “社會(hui) 工作”也應該有它自己獨到的義(yi) 理,需要我們(men) 好好的挖掘,好好的體(ti) 會(hui) 。
第二個(ge) 要素是什麽(me) 呢?就是要長時間。
社會(hui) 工作的本土化,不要認為(wei) 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就能夠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我有個(ge) 同學現在是在牛津大學的終身教授,我和他討論這個(ge) 問題,跟他開玩笑說,西方文化要想完成中國化有可能還需要一千年。其實以基督教為(wei) 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唐朝的時候都已近進入了中國,當時叫景教,但是很快就退出中國了。現在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還留有一塊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到了明朝後期利瑪竇在中國傳(chuan) 教,西方文化又開始慢慢的進入中國了。佛教進入中國,從(cong) 東(dong) 漢開始,這是官方的記載,其實我的理解在民間早就有交往。經過隋唐到宋到明,到了宋明理學的時候才完成中國化,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所以社會(hui) 工作的落地或本土化中國化也不可能是一天兩(liang) 天能夠做到的,要有耐心,看準了就堅持不懈長時間的努力。
第三個(ge) 要素就是必須順應中國人的習(xi) 慣。
外來文化要想本土化中國化,必須隨順中國人的生活習(xi) 慣,說是順應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先借用道家,最後又儒家結合在一起,用一千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化。它就順應中國文化的發展,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xi) 慣,最可貴的是佛教文化進入中國的最大特點,它永遠把自己當成客人,它不敢反客為(wei) 主。
現在西方文化有一點反客為(wei) 主的味道,清朝末年西方文化以強勢介入,這裏麵就會(hui) 出現很多問題,產(chan) 生很多衝(chong) 突。在社會(hui) 工作這個(ge) 問題上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絕對不能反客為(wei) 主,一定要把它當成客人,而主人在哪裏呢?主人就是我們(men) 自己。
清朝末年,張之洞提出“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我認為(wei) 是權宜之計,我這些年對這個(ge) 問題有點研究,也寫(xie) 了一篇文章“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西方文化是一種很優(you) 秀的文化,我們(men) 需要學習(xi) 借鑒,但是世界上還有許多優(you) 秀文化需要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像印度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伊斯蘭(lan) 文化。但是這個(ge) 體(ti) 在哪裏呢?永遠是我們(men) 自己,中國自己的文化不能丟(diu) ,中學一定是體(ti) 是根,體(ti) 丟(diu) 了就失體(ti) 成怪,根沒了,就找著北了。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這篇文章發表以後,在社會(hui) 上反響還不錯,認為(wei) 還有點想法,但是我自己認為(wei) ,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想明白,這是一個(ge) 非常重大的問題。所以,外來文化要想本土化中國化,必須隨順中國人的生活習(xi) 慣,順應中國老百姓的生活。
第四個(ge) 要素就是要有一大事因緣的出現。
這什麽(me) 意思呢?佛教進入中國一千多年,完成中國化為(wei) 中國社會(hui) 做出了很大貢獻,我認為(wei) 世界文化對中國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而佛教在印度早已絕跡了,它好像就是為(wei) 中國文化而生。所以前一段時間跟印度有點邊界衝(chong) 突,我認為(wei) 不到萬(wan) 不得已的時候,一定不要和印度動武,佛教文化為(wei) 我們(men) 中國文化真的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cong) 東(dong) 漢到唐朝,在佛教界出現了一個(ge) 大人物六祖慧能,他有一本書(shu) 叫《壇經》,是中國人自己寫(xie) 的佛經,隨後還有一大批高僧大德的出現。到了北宋,出現了“北宋五子”,南宋有朱熹陸九淵,明朝有王陽明完成了宋明理學,也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這一千多年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像“北宋五子”,被稱為(wei) 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事因緣。
所以我感覺,我們(men) 社會(hui) 工作本土化中國化,一定要注意人才建設,這一塊非常重要。沒有中國文化豐(feng) 厚的底蘊,又對西方文化有特別了解,特別去體(ti) 會(hui) ,這樣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想完成中國化很難。
本土化的思想資源
在講本土化的文化資源之前,我想先簡單地講一下文化的定義(yi) 。
現在文化的定義(yi) 太多了,前兩(liang) 天文化名人餘(yu) 秋雨在喜馬拉雅上開講座,他對文化有個(ge) 定義(yi) ,隻有31個(ge) 字,自認為(wei) 是最簡單明了的,說的非常自信,但是我認為(wei) 他對文化的定義(yi) ,還是差點意思。我認為(wei) 最好的定義(yi) 就是與(yu) 我們(men) 山東(dong) 淵源很深的搞鄉(xiang) 村建設的梁漱溟,梁先生認為(wei) 文化是什麽(me) ?就是“人們(men) 生活的樣子”就七個(ge) 字,簡短不簡短。就是你的一舉(ju) 手一投足,你的一個(ge) 眼神一個(ge) 表情,這體(ti) 現了你的文化,我感覺最精辟最到位的文化的定義(yi) 就是這個(ge) 定義(yi) 。
本土化的文化資源也來自兩(liang) 個(ge) 方麵。
第一,就來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具體(ti) 來說又和我們(men) 山東(dong) 齊魯大地密切相關(guan) ,就是來自《六經》。孔子刪定《六經》《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這是我們(men) 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源,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再具體(ti) 就是《周禮》《儀(yi) 禮》《禮記》,從(cong) 現代學術的角度上來說,這裏麵所謂的社會(hui) 學的思想資源非常多。隻不過以前不叫社會(hui) 學,但是現代社會(hui) 學所關(guan) 注的東(dong) 西,在這裏麵幾乎都有。
我現在在外麵講課,幾乎每一次都講這個(ge) 題目:“西方有的中國早已都有”,包括快樂(le) 教育、同性戀、甚至“機器人”,中國2000多年前就有“機器人”概念,列子《衝(chong) 虛經》裏麵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個(ge) 藝人就做了一個(ge) 人,和真人一模一樣,能歌善舞。最奇特的是做的“機器人”都是從(cong) 天地萬(wan) 物裏隨手可取的東(dong) 西做的,像樹枝、樹膠、礦石、獸(shou) 皮等做出來。有人說這是神話,但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當然,中國人對科技的東(dong) 西也有自己的理解,科技在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麵的東(dong) 西,隻有大智慧者,才能很好的把握,這裏就不多說了。
所以,中國化本土化的思想文化資源,就在《六經》裏。
第二,就是來自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我這些年或者說到了這個(ge) 年紀接受各種教育,包括最近十幾年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有喜歡,最後都歸結到四個(ge) 字“日用常行”。“日用常行”,說的是,人生、社會(hui) 、宇宙的大原則、大規則,不在天上,不在宮廷,也不在往聖經典裏,那在哪裏呢?其實就在我們(men)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天天用的,像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常常做的,像仁義(yi) 禮智信,琴棋書(shu) 畫等。
你做好每一天,生活的每天愉愉快快,到什麽(me) 時候做什麽(me) 事,該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該學習(xi) 的時候就好好學習(xi) ;該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這就是最大的學問,我想我們(men) 大家都可以從(cong) 這方麵體(ti) 會(hui) 。
其實我們(men) 社會(hui) 工作者做的事情都是這樣的事情,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他們(men) 才是推動社會(hui) 治理、社會(hui) 工作、社區社會(hui) 工作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在山東(dong) ,在我們(men) 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在大儒梁漱溟搞鄉(xiang) 村建設的地方,也是孔孟之鄉(xiang) 儒家文化發源地,召開這個(ge) 會(hui) 議,恰逢其時恰逢其地意義(yi) 重大。
最後,祝賀“新時代社區治理與(yu) 社區社會(hui) 工作”研討會(hui) 暨中國社會(hui) 工作學會(hui) 社區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成立大會(hui) 取得圓滿成功!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