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作者:何發甦(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十四日庚申
耶穌2018年5月28日
2018年5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yang) 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yu) 立德。這是人才培養(yang) 的辯證法。”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引用過的話,源自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智伯才德之論”的觀點,是其“忠憤感慨不能自已於(yu) 言者”。
司馬光“智伯才德之論”具體(ti) 何所指呢?春秋戰國之際,晉卿智宣子想要立智瑤為(wei) 繼承者。族人智果提出反對意見,以為(wei) 選智瑤不如選智宵,理由是:“瑤之賢於(yu) 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智果以為(wei) ,智瑤具有五個(ge) 方麵突出的優(you) 點,一是長得高大英俊,二是善於(yu) 駕車射箭,三是才藝超群,四是聰慧善辯,五是意誌堅強,處事果決(jue) ,但有一致命缺點就是特別沒有仁愛之心。智瑤這五方麵的優(you) 點遠超他人,若其用不仁之心處事,沒有人能招架。智果預判,若立智瑤為(wei) 繼承人,智氏會(hui) 有滅族之禍。智宣子沒有聽從(cong) 智果的意見,智果便請求離開智氏家族,別族於(yu) 太史,為(wei) 輔氏。智瑤為(wei) 政後,專(zhuan) 權於(yu) 晉國,結怨於(yu) 其他權勢家族,且貪得無厭,分別向韓、魏、趙索要領地,最後韓、魏、趙三家合謀,攻滅智氏,瓜分其地,是為(wei) “三家滅智”。
司馬光以為(wei) ,智伯身亡,是才勝德導致的。才與(yu) 德是不同的:“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是德的憑借,德是才的統領。從(cong) 才與(yu) 德是否兼具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wei) 四類:才德全備者為(wei) 聖人,才德兼亡者為(wei) 愚人,德勝才者為(wei) 君子,才勝德者為(wei) 小人。用人之法,若不得聖人、君子,則寧用愚人,不用小人。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司馬光指出:“君子挾才以為(wei) 善,而小人挾才以為(wei) 惡。挾才以為(wei) 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wei) 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wei) 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製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jue) 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wei) 害豈不多哉!”司馬光是據曆史上亂(luan) 臣敗子多是才有餘(yu) 而德不足之事實而得出此結論的。
司馬光“智伯才德之論”是有其思想淵源的。用人注重以德為(wei) 先、以德為(wei) 本,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就有此思想。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病情嚴(yan) 重時,齊桓公曾詢問易牙、開方、豎刀等三人能否繼承相國之位,管仲均給予了否定,理由即是此三人各自的行為(wei) 均突破了人情實際,突破了人之為(wei) 人的道德底線,是品德不好的表現:易牙“殺子以適君,非人情”;開方“倍親(qin) 以適君,非人情”;豎刀“自宮以適君,非人情”。管仲死後,齊桓公最終沒有采納管仲之意見,導致齊國由此三人專(zhuan) 權。
孔子說:“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強調的正是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jue) 定作用。孔子弟子有若說:“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孔門注重日常行為(wei) 體(ti) 現出的品德:若在日常生活中能善事父母兄長,道德就有了立足之本,很少會(hui) 犯上作亂(luan) 了。
孟子亦有同樣的思想,認為(wei) 執政者應該具有良好的品德。當他聽說魯國要讓樂(le) 正子為(wei) 政時,竟然高興(xing) 得睡不著。他的弟子公孫醜(chou) 很不理解,因為(wei) 樂(le) 正子不是很堅強的人,不是很聰明有主意的人,不是見多識廣的人。但孟子指出,樂(le) 正子具有“好善”之德,認為(wei) :“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nei) 皆將輕千裏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yu) 千裏之外。士止於(yu) 千裏之外,則讒諂麵諛之人至矣。與(yu) 讒諂麵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孟子甚至認為(wei) ,傳(chuan) 授技藝亦必先立其德。孟子以為(wei) ,逢蒙學藝於(yu) 羿,最後卻射殺了羿,在這件事上,羿也有過錯。公明儀(yi) 不理解,孟子講了一個(ge) 故事來作解釋:“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yu) 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yu) 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不為(wei) 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yu) 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yu) 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孟子指出,子濯孺子之所以能免於(yu) 死亡,是因為(wei) 庾公之斯向尹公之他學習(xi) 的射箭技藝,而尹公之他學藝於(yu) 其本人。尹公之他的品德端正,其教導的學生也會(hui) 是品德端正。孟子以此來說明,羿之過錯在於(yu) 向逢蒙傳(chuan) 授射箭技藝時沒有端正其品德。
司馬光“智伯才德之論”是符合《資治通鑒》編纂目的的。司馬光秉承“善可為(wei) 法,惡可為(wei) 戒”的宗旨,希望《資治通鑒》能“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這從(cong) 其才德之論中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