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離開“道” 中國文化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作者:樓宇烈
來源:翻譯教學與(yu) 研究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十一日丁巳
耶穌2018年5月25日
樓宇烈先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
中國文化離開了道就失去了它的靈魂,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問題是對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傳(chuan) 承與(yu) 發揚,也主要是要從(cong) 道的層麵來發揚。
中國文化是一種“道”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兩(liang) 個(ge) 層麵,或者說有“物質”和“精神”兩(liang) 個(ge) 層麵,中國人稱之為(wei) “藝”和“道”。
《易·係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具”的“器”,就是具體(ti) 可見、可操作的“藝”。在中國文化中,這兩(liang) 者統一而不可分,並且著重強調要“以道統藝,由藝臻道”,把“求道”作為(wei) 一個(ge) 最根本的旨歸。
“道”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yi) ,甚至居於(yu) 至高無上的地位,某種意義(yi) 上將之稱為(wei) “道文化”也不為(wei) 過。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任務是明道、行道、傳(chuan) 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證道為(wei) 根本。各種技藝也都以“載道”為(wei) 內(nei) 涵,以達到這種“道”作為(wei) 它的最終究竟。
中國文化中“道”和“藝”這兩(liang) 個(ge) 層次也可稱為(wei) “本”和“末”。人們(men) 做什麽(me) 事情都首先要“知本”,然後“求本”,以“本”為(wei) 最終歸宿。
“道”是形而上之學,“藝”是形而下之學,所以“道”這個(ge) 層麵的東(dong) 西看不見、摸不著,“藝”這個(ge) 層麵的東(dong) 西是可見、可操作的。
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地方描述“道”。道家自不必說,《管子》裏也有很多對“道”的描述,如“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道”隻能心領神會(hui) ,不能通過語言、形象、聲音來傳(chuan) 達。
儒家非常強調學習(xi) 要“下學”和“上達”,這也相當於(yu) “藝”與(yu) “道”的關(guan) 係。“下學”者,學人倫(lun) 日用、日常生活的禮儀(yi) 規範等等;上達者,達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下學可以言傳(chuan) ,上達必由心悟。
現代教育把下學和上達割裂,人文科學特別是哲學,專(zhuan) 門研究上達,走上極端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空空洞洞的學問。
而下學隻朝向所學方麵的專(zhuan) 業(ye) 技能、知識。下學必須要上達,上達也必須落實到下學,二者結合的最終目的還是上達。
“讀書(shu) 學習(xi) 所為(wei) 何,通曉人道明事理,開啟智慧增藝能,變化氣質美其身。”變化氣質、使人完美,這才是讀書(shu) 學習(xi) 的目的。
資料圖
“為(wei) 己之學”與(yu) “為(wei) 人之學”
有句話完全被誤解:“人不為(wei) 己,天誅地滅”,人們(men) 通常理解為(wei) :“人如果不為(wei) 自己謀私利,老天爺也要誅滅他,人為(wei) 財死,鳥為(wei) 食亡。”
老天爺難道如此護私?天地是最大公無私的。
人向天地學習(xi) ,首先要學習(xi) 的就是天地的大公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這是天地最根本的品德。
它能夠包容,天生地養(yang) ,天地養(yang) 育萬(wan) 物完全是奉獻,從(cong) 來不求回報,也不去主宰。老子曰“生而不有,長而不宰”,天地讓萬(wan) 物自由、茁壯生長,而不是占有甚至主宰它們(men) 。
如果不為(wei) 私利奮鬥就受誅滅,這樣的天地還要敬畏它幹嘛?所以人們(men) 常常形容聖人“德配天地”、“德侔天地”。
那麽(me) “人不為(wei) 己”的“為(wei) 己”是什麽(me) 意思?《論語》曰:“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中國曆來就分“為(wei) 己之學”和“為(wei) 人之學”,荀子解釋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wei) 禽犢。”
為(wei) 己之學是完美自身,為(wei) 人之學是將之作為(wei) 財富的象征,“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ti) ”,“以為(wei) 禽犢”實際上是一個(ge) 販賣,“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因此,“人不為(wei) 己,天誅地滅”,意思是人如果不為(wei) 己則枉為(wei) 人也。作為(wei) 一個(ge) 人,一定要不斷完美自己、提升自己,否則天地也要誅滅他。
一切探討和研究都是圍繞“天、地、人”來做,研究“天、地”最終也是為(wei) 了人,讓人能夠更好參與(yu) 天地變化,與(yu) 天地達到最和諧狀態,讓人的生命能夠生生不息。為(wei) 了人類並不是讓人類淩駕於(yu) 天地之上,不是去支配、改造、控製天地。
資料圖
孔門“君子之學”
人們(men) 常說“以人為(wei) 本”,提倡人本主義(yi) 、人本精神。很多人認為(wei) “人本主義(yi) ”是西方、尤其是西方近代史上的一個(ge) 理念,這完全是錯誤的。
人本主義(yi) 、人本精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西方近代所提倡的人本主義(yi) 也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而提出來的。
西方進入中世紀以後,基督教的神本主義(yi) 占統治地位,排斥一切其它文化,因為(wei) 它是一神信仰,人們(men) 對於(yu) 造物主應該絕對服從(cong) ,不允許其它文化思想去幹預,否則一律被定性為(wei) 異端而受排斥和否定。
一直到十四、五世紀西方人才發現自己在這樣一種僵化的神本文化(意識)統治下落後了,需要改變。
於(yu) 是第一個(ge) 行動就是回歸自己的傳(chuan) 統,也就是古希臘羅馬文化,這就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文藝複興(xing) 運動。
文藝複興(xing) 運動的目的就是要從(cong) 古希臘羅馬文化裏去尋找能夠來批判、衝(chong) 破中世紀神本主義(yi) 的基督教文化,這是第一個(ge) 高潮。
第二個(ge) 高潮是宗教內(nei) 部改革。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出現了一批新教徒,打破了原來基督教一統的保守情況。
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講到新教誕生對資本主義(yi) 的道德建立與(yu) 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宗教改革過程中一批傳(chuan) 統的天主教傳(chuan) 教士在歐洲失去了領地,於(yu) 是來到中國、來到東(dong) 方,他們(men) 發現中國文化與(yu) 他們(men) 中世紀的神本文化完全不同,中國依靠禮樂(le) 教化、提倡個(ge) 人道德自覺自律來構建一個(ge) 和諧的社會(hui) 秩序。
中國文化一直強調以人為(wei) 本,強調道德自覺與(yu) 自律,他們(men) 把這種文化傳(chuan) 回了歐洲。
不聽從(cong) 造物主的命令而靠道德自覺自律,這樣一種“異端”在中國居然延續了幾千年,因此傳(chuan) 到歐洲以後引起了一批思想家的關(guan) 注,他們(men) 就是十七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思想家。
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魁奈等人都把中國的這種人本精神視做典範,作為(wei) 能夠衝(chong) 破西方神本文化的一種力量和資源。他們(men) 都把中國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看做是一種理想的社會(hui) 文化,寫(xie) 了很多作品來讚揚。
這就是西方人本主義(yi) 的開始,他們(men) 以這樣一種人本主義(yi) 結合古希臘羅馬自由開放的思想來衝(chong) 破中世紀的獨斷的宗教文化。但他們(men)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種人本主義(yi) 在他們(men) 那種傳(chuan) 統文化環境下慢慢發生了變化。
之前的人匍匐在神的腳下,現在站立起來,於(yu) 是他們(men) 覺得人應該做主人了,於(yu) 是提出人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征服改造自然,要天地萬(wan) 物聽人的指揮和擺布。
一下子人變成了神,這就是我們(men) 現在看到的人類中心主義(yi) 、科學主義(yi) ,認為(wei) 科學和人可以解決(jue) 一切問題、可以征服一切。
其實現在很多人所接受的人本主義(yi) 就是這樣一種人本主義(yi) ,即人類中心主義(yi) 的人本主義(yi) ,科學至上、科學萬(wan) 能的人本主義(yi) 。
人要征服一切、改造一切,結果反而被所要改造、征服的對象把人給束縛住了。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wei) 了達到對資源和財富的控製,誰知又被所改造的資源和物質牽著鼻子走了。
為(wei) 了獲得更多財富和資源,就要用更先進的科技去征服它。在西方、在歐洲人們(men) 批判人類中心主義(yi) 、批判科學萬(wan) 能,就是這個(ge) 原因。人自以為(wei) 變成了神,變得可以為(wei) 所欲為(wei) ,結果反而成為(wei) 物的奴隸。
這個(ge) 問題西方人其實在兩(liang) 次世界大戰以後就開始總結了,因為(wei) 他們(men) 看到了戰爭(zheng) 的殘酷。死亡那麽(me) 多人,目的是什麽(me) 呢?
歸根結底在於(yu) 奪取資源和財富。人剛從(cong) 上帝的腳下爬起來,又變成了匍匐在物質財富腳下的奴隸。所以二戰之後,西方許多思想家重新提出返回人本主義(yi) ,人要做回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隸,又不要做物的奴隸。
我們(men) 現在要警惕,要返本還原,要學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yi) 。人是天地萬(wan) 物中的一員,人必須要向天地萬(wan) 物學習(xi) 。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兩(liang) 個(ge) 重要傳(chuan) 統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兩(liang) 個(ge) 重要傳(chuan) 統:一是“以史為(wei) 鑒”。唐太宗說以銅為(wei) 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wei) 鑒可以知興(xing) 替。
有周鑒於(yu) 夏商兩(liang) 代,得出一個(ge) 結論:“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最終決(jue) 定力量是人的自我德行的提升,而不是天命。
重要的是“疾敬德”,趕快提升每個(ge) 人的品德,尤其是統治者。
二是“以天為(wei) 則”。“則”是原則、法則的意思,中國人從(cong) 來不主張人去做天地的主人、去支配天地。
《論語》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易》曰:“夫大人者,與(yu) 天地合其德。”
《論語》裏還讚揚道:“巍巍乎,唯天為(wei) 大,唯堯則之。”中國傳(chuan) 統的以人為(wei) 本是維持人的獨立性、主體(ti) 性和自我自律的精神,而不是去支配。
資料圖
何為(wei) “六藝”?
在中國文化裏“藝”這個(ge) 概念非常寬泛。
《禮記》記載孔子經常講要以六藝來教育青少年。六藝指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禮樂(le) 屬於(yu) 基本的文藝,指各種各樣的禮儀(yi) 規範,包括唱歌、跳舞,相當於(yu) “文藝”。射、禦屬於(yu) 體(ti) 育運動,也可稱為(wei) “武藝”。
至於(yu) 書(shu) 、數,傳(chuan) 統的解釋指“書(shu) ”為(wei) “六書(shu) ”,即中國文字起源的六個(ge) 方麵:象形、指事、會(hui) 意、假借、轉注、形聲。
“書(shu) ”也常被指為(wei) 寫(xie) 字、書(shu) 法。“數”,古代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wan) 等數字和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即算術,後來發展為(wei) 術數,包括天文地理等等,可以稱為(wei) “技藝”。
六藝之中包含文藝、武藝、技藝,範圍非常之廣,涵蓋了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知識和技能。
“藝”過去都是小學的教學內(nei) 容。當然這個(ge) “小學”跟我們(men) 現在的小學概念不同。《禮記》有一篇文章被單獨抽出來成為(wei) 《四書(shu) 》裏的一本,叫《大學》,大學即大人之學,相對於(yu) 大人之學的就叫小人之學,即小學,後來小學又專(zhuan) 指文字、音韻、訓詁之學。
朱熹《大學章句序》說古代兒(er) 童八歲入小學,到十五歲之前學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灑掃是整理內(nei) 務,應對即待人接物,進退即禮節,《孟子》裏說的“徐行後長”,慢慢跟在長輩後麵走,這是禮節,從(cong) 進退中何時在前、何時在後等方麵體(ti) 悟出大人做事的進退。
除了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之外小學還學禮樂(le) 書(shu) 數禦射之文,習(xi) 慣成自然,長大以後遵守規範行為(wei) 也是自然而然。如果長大之後再學這些就有點別扭不自然了。(開玩笑說,文藝中的琴棋書(shu) 畫,再加上茶道、香道,或者花道與(yu) 香道組成一個(ge) 新六藝也是可以的。)
“射”這項體(ti) 育活動從(cong) 古到今從(cong) 來沒有斷過,隻不過形式變了。古代射箭時對麵擺一個(ge) 靶子,後來變成投壺,即對麵擺一個(ge) 花瓶,拿一把箭往裏麵投,現在變成套圈。古人非常重視“射”,因為(wei) 這可以提升自身修養(yang) 。
《禮記》裏講,若要射中靶心,首先要端正身體(ti) 。其次要專(zhuan) 心一致,心無旁騖,就像弈棋。再次,萬(wan) 一射不中,不能去埋怨靶不對,而是反求諸己、反躬自問。在“射”這一武藝中培養(yang) 心性和技藝。
現在社會(hui) 很大的一個(ge) 問題就是怨氣衝(chong) 天,大家你怨我、我怨你,怨天怨地、怨人怨事。怨氣是一股很厲害的戾氣。如果每個(ge) 人能夠反省一下自己,這個(ge) 社會(hui) 就會(hui) 和諧得多。技藝的內(nei) 涵也很豐(feng) 富,包括中醫。
《漢書(shu) ·藝文誌》將各種典籍分類,其中“方技”類都跟現在所講的中醫有關(guan) ,它包括四方麵:
一是醫經,即人體(ti) 生命理論;
二是經方,即醫藥;
三是房中,即男女陰陽關(guan) 係;四是神仙,即養(yang) 生。方技者,生生之具也,即各種各樣維護生命的方法。
技藝還包括製造器物。
資料圖
藝術應該是正情的
所以說,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有象的所有的方麵都屬於(yu) “藝”,我們(men) 在生活層麵享受“藝”的成果。
但藝既能夠提供享受,亦能夠為(wei) 害於(yu) 人。
應用不好便適得其反。比如食物越來越豐(feng) 富,人們(men) 吃得越來越精細,用各種食品、調料來滿足口腹之欲,可究竟是好是壞?
人們(men) 也許隻看到當時的好吃,看不到之後對身體(ti) 的損害!《呂氏春秋》講養(yang) 生之要是去害,太鹹、太甜、太辣、太酸都是害;若是去掉這些,生命就能夠健康、能夠保持和諧。
生命是因和而生,任何的過都不對。藝的過同樣是引誘我們(men) 的眼耳鼻舌身,會(hui) 給我們(men) 帶來反麵作用。所以中國文化強調藝一定要在道的統攝下麵,否則它就會(hui) 走偏。
藝,尤其是文藝對人的影響極其之大,因為(wei) 人都有感官的欲望,文藝作品實際上就在影響人們(men) 的情緒。其中聲音對人的影響最大。
文藝演出裏最瘋狂的是就是音樂(le) 會(hui) ,觀眾(zhong) 動輒上萬(wan) 人。它是深入人心的,能夠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
先王製樂(le) 是用來製內(nei) 情,防止內(nei) 部情感沒有方向地過分發展。藝術應該是正情的,而不是重情的,所以藝術對社會(hui) 的引導非常重要。它比理論的影響要大得多、快得多、深入得多。
古代教育遠沒有現在普遍,老百姓從(cong) 說唱、戲曲裏學習(xi) 做人的道理。傳(chuan) 統戲曲裏的人物臉譜化,白臉是壞人,紅臉是好人,讓人懂得什麽(me) 是好、什麽(me) 是壞、什麽(me) 是善、什麽(me) 是惡。
這就叫高台教化。所以說藝要有道來統攝,要有一個(ge) 指導思想或者價(jia) 值觀念,看戲也不能光停留在熱鬧上,要從(cong) 中學會(hui) 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藝都是用來陶冶性情的。
歐陽修論述琴藝時說,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琴曲最重要的不是悅耳,而是移人情。彈以無邪之音,聽以清白之心。彈者、聽者,一同移情歸正,這才是傳(chuan) 統古琴美學的精華與(yu) 追求。
藝的根本目的在於(yu) 導情歸正,把人們(men) 的情引導到正,而非邪惡的方向。其它藝術如繪畫、書(shu) 法等等方麵莫不呈現出類似的情形。
藝術的實踐和發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統藝、由藝臻道的傳(chuan) 統精神,努力恢複藝術陶冶性情、淨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諧社會(hui) 的本來功能,不要再讓藝術異化為(wei) 拚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動人欲、腐蝕人心、汙染社會(hui) 這樣一種玩物喪(sang) 誌的狀態。
《論語》曰:“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為(wei) 了求道,立誌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於(yu) 玩物那就容易喪(sang) 誌。
藝與(yu) 道不能脫離,藝若無道則沒有靈魂。學藝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隻能淪為(wei) 技藝。
資料圖
如何由藝臻道
宋代歐陽修在重刊唐代無仙子所注《黃庭經》時在前言中說:
世上無仙而人人求仙,世上有道而人人不修道。道不遠人,道就在事物變化之中,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道。
養(yang) 生之道即以自然之道來養(yang) 自然之身,不能停留在一個(ge) 具體(ti) 的、操作的層麵。氣功是自古就有的養(yang) 生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莊子》已提到導引,馬王堆漢墓發現《導引圖》,從(cong) 藝的層麵講都是養(yang) 生,人們(men) 容易落到藝層麵而上升不到道層麵。
如何上升到道的層麵?在先秦道家著作裏麵,包括《管子》都提到“心正”。《漢書(shu) ·藝文誌》:“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也。”
真性也可以說是先天之性,即天地之和氣也。天出其陽、地出其陰,陰陽和合就有了萬(wan) 物。生命因陰陽之氣的和諧而誕生,又因陰陽之氣的和諧才能維持。但是人一生下來這個(ge) 性命之真就變成後天之性了,後天各種幹擾和誘惑一來就失去了先天之真性,所以要有求於(yu) 外者也。
如何來求?
第一,蕩意平心,或曰蕩平心意。
第二、同生死之域。即打破生死界限,不要貪生怕死,越是貪生怕死的人越死得早。
第三、無怵惕於(yu) 胸中,不驚不怖,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做到這三條就是神仙。
育正氣、養(yang) 真氣、化怨氣
所修者何?氣也。
道家的著名八仙之一呂洞賓所著《百字碑》,首句曰:“養(yang) 氣忘言守。”忘掉語言,忘掉守氣。清代有人為(wei) 之注說,氣存丹田得下漏,守在上麵得腦漏,守在中間則肚脹,所以不能拘泥停留在意上麵而要去突破。
氣不是一簡單物質,亦不是一簡單精神,也不是什麽(me) 能量,它是不可言說之物。這個(ge) 氣跟具體(ti) 可操作層麵的氣功沒有關(guan) 係。儒釋道三家都講氣,各自所講都不一樣,但都有其特點,即都從(cong) 最高層次上來講。
儒家育正氣、浩然之氣。
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他在序中說道,元人把他俘虜以後希望他投降,但他堅強不屈,於(yu) 是被關(guan) 在一個(ge) 簡陋茅棚裏兩(liang) 年多,邊上廁所臭氣熏天,外麵煮飯地方米氣很多,夏天熱氣,冬天寒氣,雨季濕氣、黴氣,八種氣幹擾他,可是他沒有得病,原因就是身上有正氣。
儒家講誠意正心,朱熹也講,15歲之後進了大學,要窮物極理正心治人的道理。正心從(cong) 誠意而來。誠意者,毋自欺也,要慎獨,不欺暗室,要養(yang) 一股浩然之氣。這股氣說不清道不明,不過每個(ge) 人可以感受得到。
某人正氣凜然,某人一身邪氣,一眼就能看出。佛教講相由心生,長期的一種思想與(yu) 念頭會(hui) 表現在外貌上。所以儒家育天地之正氣、育自身之正氣。
道家養(yang) 真氣,要保住先天之氣不被後天事物所幹擾。
人們(men) 現在如果去西醫院,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病究竟要掛哪一科,但在中國古代很簡單,所有的病無非三大類:一是意外傷(shang) 害,如跌打損傷(shang) 。一類是外感傷(shang) 寒。一類是內(nei) 傷(shang) ,即喜怒哀樂(le) 悲恐驚七情。
維護整個(ge) 生命、治療人的身體(ti) 用兩(liang) 句話就能概括:去其所本無,複其所固有。這就是道家的葆性命之真,恢複其天然和諧。天和就是保真氣,或曰保元氣。
佛教化人怨氣,人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在於(yu) 貪嗔癡三毒,其中最嚴(yan) 重的大概應屬嗔,嗔即怨恨,如果老是怨天怨地、怨人怨事,嫉妒比自己強的人,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其心情是不能寧靜的,因此也得不了道。
所以一定要把怨氣化成感恩心。
所以,真正的氣功要練三氣:育正氣、養(yang) 真氣、化怨氣。
資料圖
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上達之學必由心悟,不可言傳(chuan) ,隻可意會(hui) ,是智慧之學、是哲學,說出來了就成為(wei) 知識技能、落到形而下的下學了。
我們(men) 最初從(cong) 西方翻譯過來的“哲學”叫“形而上(物理學之上)”(philosophia),即“愛智慧之學”。盡管語言不可以傳(chuan) 達,但還是需要語言來傳(chuan) 達,那就需要人們(men) 能夠超越語言,得意忘言,要學會(hui) 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和能力。
中國所有的藝都是可見、可聽、可觸摸的,那麽(me) 我們(men) 就要通過這些去領會(hui) 它內(nei) 中所包含的意,這就叫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一方麵是低級層次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麵是高級層次的智能,智能是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中國的學問強調智慧之學,一切的藝都是通過外在形象來達到對內(nei) 在理念、觀點的體(ti) 悟或認同。
歐陽修有一次題畫時說道:“古畫畫意不畫形”,蘇軾在題一幅畫時言道:“論畫以形似,見於(yu) 兒(er) 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欣賞一幅畫不是看它是否形似,而是看其所體(ti) 現的精神境界。畫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ge) 人的修養(yang) 到家了就會(hui) 體(ti) 現在他的方方麵麵。
我曾經言及書(shu) 法曰:“習(xi) 字調心性,學書(shu) 鑄人格。”書(shu) 法、繪畫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種品格,它展示給人的也是這個(ge) 東(dong) 西,中國的藝一定要有這樣一個(ge) 深度才算是真正的藝。
資料圖
藝術的創造與(yu) 再創造
一個(ge) 藝術家不容易,很多所謂的藝術家恐怕都隻能算是一種匠,匠人隻會(hui) 在技能上模仿,卻沒有靈魂和思想寄托。藝不能上升到道,不能讓人回味,不能啟發人,那隻能算是複製品而不是創造。
同樣,一件藝術作品在人們(men) 欣賞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讓欣賞者進入再創造。中國的藝術就有這個(ge) 特點。
如果僅(jin) 僅(jin) 停留在象上麵,那就無法再創造。在中國畫裏,人們(men) 可以通過作品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之下體(ti) 會(hui) 出完全不同的意義(yi) 來。
漢代董仲舒說“詩無達詁”,詩沒有一個(ge) 統一的解釋,可以這樣體(ti) 會(hui) ,也可以那樣體(ti) 會(hui) ,都能得到精神上的一種享受。
中國文化完全允許欣賞者再創造,而不是將之定式化,甚至可以脫離其最原初描述的實景去領會(hui) 它裏麵的意思。
唐代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首詩:
“未出土時已有節,及淩雲(yun) 處尚虛心。”
這兩(liang) 句話很真切地描述了竹子,可如果隻是看到這一點,那就不懂中國文化了。在這裏要體(ti) 悟到的是一個(ge) 人,在沒有出頭之時、默默無聞時,要堅守氣節,要有大丈夫精神;及淩雲(yun) 處呢,飛黃騰達了也要虛心謙下。
上個(ge) 世紀三十年代,北大哲學係一群教授有次喝茶聊天,說的大丈夫的氣節,大家說不就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嘛。
這是時候,胡適坐在一邊,說,還得加一句才行,“時髦不能趕”!我覺得加得很好,許多人喪(sang) 失氣節,問題還就在趕時髦。
資料圖
藝不忘道
沒有道的藝是沒有意義(yi) 的。學藝、欣賞藝,也必須從(cong) 道的角度去欣賞、去學習(xi) 。學藝是為(wei) 求道,不是簡單為(wei) 了技能提升,僅(jin) 僅(jin) 沉迷於(yu) 技藝,那就必然落到玩物喪(sang) 誌。我們(men) 現在存在的一個(ge) 最大問題,就是忘掉道。
忘掉了道就失去了藝的靈魂,我非常不讚成電視欄目常常舉(ju) 辦各類競技比賽,尤其是業(ye) 餘(yu) 的,比什麽(me) 呢!業(ye) 餘(yu) 本來就是娛樂(le) 、豐(feng) 富自己生活,一旦比賽就失掉通過藝術來修養(yang) 、提升自己的初衷。
我們(men) 要回歸中國文化中道藝的關(guan) 係,要理解中國文化離開了道就失去了它的靈魂,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問題是對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傳(chuan) 承與(yu) 發揚,也主要是要從(cong) 道的層麵來發揚。
藝的層麵隨著時代發展有許多變化,在這一層麵我們(men) 可以去恢複一些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也可以隨著時代變化以及欣賞者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例如,恢複古代禮儀(yi) 不一定要穿古代服裝,可穿可不穿,不是一定要弄得跟現在的時代很遠。當然服裝也是屬於(yu) 藝的層麵的東(dong) 西,它這裏麵也必須體(ti) 現出道的精神,服裝是小事,但它體(ti) 現了一種文化,體(ti) 現了文化的認同,這個(ge) 內(nei) 涵是非常重要的。
在歐洲很多國家到了傳(chuan) 統節日時都要恢複過去的傳(chuan) 統穿戴,周邊東(dong) 南亞(ya) 國家在傳(chuan) 統節日裏也是如此,國內(nei) 一些少數民族到了節日時候也會(hui) 穿上民族服裝,可是絕大部分漢族人卻沒有自己的傳(chuan) 統服裝可以穿。
服裝是一種文化符號,漢服可以千變萬(wan) 化,但有幾個(ge) 特殊的因素不能變:
一、溜肩,崇尚自然。一上肩就變成平肩了。
二、不在衣服上挖窟窿去扣扣子。
三、背後是拚接的,不是一整塊,這也許與(yu) 裁剪有關(guan) 係。
如果能保持這三個(ge) 特點,縱使千變萬(wan) 化也是傳(chuan) 統的。不能保持這三個(ge) 特點,即使再像也不是傳(chuan) 統。
就像診斷方法和治療理念是中醫的,即便開西藥,那也是中醫。如果治療理念是西醫的,哪怕開中藥也不是中醫。我們(men) 可以多一點傳(chuan) 統服飾,多一份文化認同與(yu) 標誌,但我不主張一定要複古,一定要穿上某類服裝。
道藝結合,這樣才能將文化延續下來。
眼下熱衷創新,去年“兩(liang) 會(hui) ”時,有一個(ge) 報道說出席的浙江女代表們(men) 會(hui) 穿上旗袍,結果在開會(hui) 前一個(ge) 星期,有一家媒體(ti) 展示了她們(men) 要穿的旗袍,我感覺到女代表們(men) 穿不成了,因為(wei) 它是時裝設計的旗袍。果不其然,代表們(men) 抵製穿她們(men) 的旗袍。它還是一個(ge) 趕時髦的東(dong) 西,而不是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
資料圖
如何弘揚中醫之道?
傳(chuan) 統道藝的結合,要以道為(wei) 主,以道統率藝,由藝上升到道,下學上達。兩(liang) 者都不能孤立,離開了下學、離開了藝,道便空了;脫離了道、脫離了上達,藝就沒有靈魂。
中國文化現在處於(yu) 一種失魂落魄的境地,失去了傳(chuan) 統文化的主體(ti) 意識(也就是魂)。我們(men) 原本在世界上被稱做“禮儀(yi) 之邦”,可是現在人們(men) 一舉(ju) 手、一投足、一言談都不知道什麽(me) 才是規矩。
從(cong) 藝入手,通過可視、可聽、可觸摸的具體(ti) 的藝,了解它,喜愛它,把它放到整體(ti) 文化當中去,我們(men) 就可以領會(hui) 藝所包含的道在什麽(me) 地方。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hui) 來接觸傳(chuan) 統的藝,不管是琴棋書(shu) 畫還是氣功、武術。
我們(men) 現在向全世界推廣的武術叫健身氣功,包括傳(chuan) 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易經筋這樣一些東(dong) 西,目前在世界上相當火熱。
這次國家體(ti) 育總局辦培訓班一共有三十六個(ge) 國家參加,有一百來位世界各地致力於(yu) 推廣氣功的組織和教練參加,可見世界上對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度遠遠超過我們(men) 自己國家的百姓。
中醫作為(wei) 技藝的部分,它是在整體(ti) 中華傳(chuan) 統精神下麵來治療疾病,呼籲把“中醫”改回上個(ge) 世紀三十年代對它的稱呼——國醫。
上個(ge) 世紀三十年代我們(men) 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都加上一個(ge) “國”字,如“國畫”、“國術”(指“武術”)、“國文”、“國史”等。
改回“國醫”這一稱呼才可讓中醫本來的含義(yi) 得到彰顯,西醫是治療醫學,中醫不是。中醫是在中國整體(ti) 文化下呈現道的一種技藝,它本來有很明確的幾個(ge) 概念,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中醫是治人的,不是治病的,這個(ge) 理念與(yu) 上個(ge) 世紀衛生組織提出的一個(ge) 理念完全吻合。
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傳(chuan) 統醫學的合理性,承認其科學性,而且提出要從(cong) 對病的重視轉移到對人的重視上來,這符合傳(chuan) 統中醫的概念,我們(men) 要關(guan) 注的不是人所生的病,而是生病的人,這樣,中醫的精神才能彰顯。
中醫還有個(ge) 概念:“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書(shu) ·藝文誌》)《黃帝內(nei) 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個(ge) 世紀衛生組織也提出把預防放在重要位置。等到有病才去治就不是中醫了。
第三個(ge) 概念更厲害:“不服藥為(wei) 中醫。”這句話為(wei) 清代錢大昕在注《漢書(shu) ·藝文誌》時所提出。這強調了人體(ti) 具有自主恢複和痊愈的組織及能力。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提出的理念之一。
曾國藩曾寫(xie) 信告訴兒(er) 子,治心病以“廣大”二字為(wei) 藥,治身病以不藥為(wei) 藥。中醫的核心是“中和”,人體(ti) 隻有達到“中和”才能恢複和保持健康。
任何疾病的根源就在於(yu) 身體(ti) 的陰陽不調、五行失序。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生生不已。
資料圖
中醫改回“國醫”稱呼也許很難,盡管不少中醫院的院長認同。但即使改不回來,我們(men) 也要了解到中醫最核心的精神理念——致中和。
現在中醫院裏許多治療手段也采納了西醫的拍片、驗血,B超等,完全背離中醫的含義(yi) ,但沒有辦法,因為(wei) 大家相信科學、數據比相信人多,把身體(ti) 交給一堆機器去做各種測試;相信醫生比相信自己的感覺更突出。
如果說我一眼看到你有這個(ge) 病,他會(hui) 不相信,而這恰恰是中醫最關(guan) 鍵的“望聞問切”。“望”的境界最高明,其次才是“聞、問”,最後才是“切”,而我們(men) 現在把切脈變成是中醫最高的,錯!
有人去看醫生,對一看就知道其病的中醫反而不相信,甚至怪罪,直到一大堆數據表明才開始相信。所以流傳(chuan) 一句話:“西醫明明白白治死人,中醫糊裏糊塗治好病。”
西醫治死了人也是該死,無法打官司,而如果是中醫也許就要耗上了。現在人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癌症很多是死於(yu) 過分治療,但還是願意去遭罪,開刀、化療……觀念問題害死人。
其實當年扁鵲也有很多明確的不治。我提出一個(ge) 觀念:要為(wei) 自己的感覺活著,而非為(wei) 數據活著。
中醫作為(wei) 具體(ti) 的藝,如果離開了整個(ge) 的文化理念,就必然會(hui) 淪為(wei) 技藝性的東(dong) 西。不能把中醫降低到藝的層麵,然後在藝的層麵與(yu) 西醫比拚。
應當在從(cong) 理念上去弘揚中醫之道,運用中國整體(ti) 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的方式、陰陽五行的理論框架。
去對比西醫簡單的對抗性的療法,其實近年西方已經衝(chong) 破了這種對抗性療法的理念了,提倡自然療法、情緒療法、直覺療法,強調自身修複能力的提升。
自然療法的一個(ge) 原則就是:將來的醫生將不是開藥方的醫生,而是指導如何人們(men) 如何健康生活的教師,這個(ge) 理念在變。
中國文化的優(you) 勢就是它的道藝的結合,而且是在道的統攝下麵,來指導這個(ge) 藝,任何藝,也要把它提升到道的層次來認識它、體(ti) 會(hui) 它。
【本文係樓宇烈教授於(yu) 2014年4月16日講座內(nei) 容,在此特別感謝主辦講座並整理講座內(nei) 容的北大道學社、北大耕讀社、北大禪學社。】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徐月高】擔當思想:儒家思想的底色
【下一篇】【何發甦】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