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香花】朱子學東傳的文本線索及其解釋學意義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18-07-10 16:58:56
標簽:


朱子學東(dong) 傳(chuan) 的文本線索及其解釋學意義(yi)

作者:金香花(遼寧大學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三十日丙子

           耶穌2018年6月13日

 

在東(dong) 亞(ya) ,朱子學作為(wei) 儒學的核心精神,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產(chan) 生過深遠的文化影響。朱子學自13世紀初開始東(dong) 傳(chuan) 朝鮮,在15世紀趨於(yu) 鼎盛,日本則以朝鮮為(wei) 中介接受朱子學,在17世紀初呈現繁榮態勢。值得注意的是,日韓朱子學學者與(yu) 中國學者之間並非是師徒傳(chuan) 授的方式,這些觀念傳(chuan) 播的物質載體(ti) 是文本。在朱子學東(dong) 傳(chuan) 過程中,哪些文本、以何種方式被日韓吸取,對這一問題的澄清,有利於(yu) 更完整地呈現朱子學的學術內(nei) 涵與(yu) 發展演變。

 

《性理大全》的傳(chuan) 入決(jue) 定了朝鮮儒學的學術規模,影響了朝鮮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

 

朝鮮官方正式從(cong) 中國引進性理學著作的最早記錄是在永樂(le) 年間。《性理大全》和《四書(shu) 五經大全》157卷分別在1414年和1415年編撰完成。1419年,朝鮮使臣團訪問中國,明成祖特賜禦製新修《性理大全》和《四書(shu) 五經大全》。朝鮮王朝將之印刷,流傳(chuan) 於(yu) 境內(nei) 。朝鮮把理學稱作性理學沿用至今也大概源於(yu) 此。性理學是理解朝鮮朱子學的鑰匙,也是儒學在朝鮮的最大理論特色。朝鮮把性理、四書(shu) 、五經大全稱作永樂(le) 三大全。

 

《性理大全》是對宋代理學家著作與(yu) 言論的匯編,其匯編門類的設置和內(nei) 容的采擇充分體(ti) 現了明代朱子學的立場。在朝鮮,《性理大全》不僅(jin) 講學於(yu) 經筵,還作為(wei) 性理學研究百科全書(shu) 式的文獻,典藏於(yu) 中央官府、地方官府及書(shu) 院,被當時的儒者廣泛研讀和討論。朝鮮儒者的學術規模和理論傾(qing) 向由此而定,朝鮮朱子學的解讀深受《性理大全》結構與(yu) 問題意識的影響。永樂(le) 三大全的官方引進確立了性理學作為(wei) 官學的正式地位。性理學確立為(wei) 朝鮮的統治理念後,誰的解讀更符合朱子思想的原意,是朝鮮儒者爭(zheng) 論的主要話題。除此之外,朝鮮儒學家李退溪著述的《啟蒙傳(chuan) 疑》是對《性理大全》中文獻的注釋書(shu) ,《宋季元明理學通錄》是《性理大全》“諸儒”篇的補充。接受《性理大全》後五百餘(yu) 年間,朱子學對朝鮮社會(hui) 生活各方麵影響相當深遠,成為(wei) 社會(hui) 製度和規範的原理。

 

明儒羅欽順的《困知記》在朝鮮的哲學論爭(zheng) 中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

 

距朱熹300年後,《困知記》等性理學著作潮水般湧入,影響了朝鮮朱子學研究論域的形成。從(cong) 哲學史的角度看,羅欽順為(wei) 明代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既為(wei) “朱學後勁”,又為(wei) 明代氣學開風氣,其對陳獻章的批判、與(yu) 王守仁的往複論難,及其對氣學的思想重構,皆為(wei) 明代哲學史的重要環節。從(cong) 中國哲學的東(dong) 亞(ya) 傳(chuan) 播與(yu) 接受角度看,羅欽順的理氣思想深刻影響了理氣“四七之辯”的形成。羅欽順的理氣論是否符合朱熹本意,理氣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究竟為(wei) 何,引起朝鮮儒者廣泛的論爭(zheng) 。《困知記》中“理氣為(wei) 一物”之論曾在朝鮮引起了持久討論,並引發了主理還是主氣的問題,由此形成了嶺南與(yu) 畿湖兩(liang) 大學派。何者與(yu) 朱子本人的思想更接近是論爭(zheng) 的核心。退溪認為(wei) 羅欽順在理氣觀上完全站在朱子的反麵,對羅欽順的批判不惜筆墨,寫(xie) 了《非理氣為(wei) 一物辯證》。而朝鮮儒學的雙璧之一栗穀,著眼於(yu) 羅欽順的觀點提出“理氣妙合”論。羅欽順試圖以人性與(yu) 物性皆受氣而生的觀點來修正朱熹在理氣問題上未得以一貫說明的部分,但如此言論顯然超脫性善說的氛圍,人性與(yu) 物性之異同需要合理的新解,這在朝鮮延展為(wei) “人物性同異論”。

 

同樣,日本諸流派理解朱子的橋梁之一便是羅欽順的《困知記》,其理論啟發也值得研究。日本朱子學研究的一個(ge) 顯著特點是重“氣”。在江戶時代,《困知記》為(wei) 日本儒者廣泛傳(chuan) 閱,諸儒在朱子學內(nei) 部思考氣的問題。如果說中國哲學把朱子的氣作為(wei) 自明概念使用,日本則對廓清朱子的氣概念抱有極大的熱情。對氣的研究也是基於(yu) 日本對“作為(wei) 方法的中國”的理論自覺。《困知記》具有持久而全麵、跨國的影響力,羅欽順哲學思想在朝鮮王朝、江戶日本之接受史的研究,均體(ti) 現出羅欽順哲學思想之於(yu) 東(dong) 亞(ya) 思想世界的意義(yi) ,是認識中國哲學在東(dong) 亞(ya) 傳(chuan) 播與(yu) 接受的重要一環。

 

《延平答問》與(yu) 《心經附注》間接構築了退溪對朱子“心論”部分的重視

 

《延平答問》《心經附注》分別是朱子前後兩(liang) 位儒者的重要文本,在朝鮮成為(wei) 借以闡釋“心學”的重要載體(ti) 。宋代儒學,二程發其宗旨,延平承閩啟洛,朱子集其大成。延平是朱熹年輕時代的重要老師,朱熹前後相從(cong) 延平不過數月,書(shu) 劄往來問答為(wei) 多,朱熹將其記錄為(wei) 《延平答問》。李侗(延平)與(yu) 《延平答問》因承洛閩之序,啟發了朱熹。朱熹從(cong) 學延平後棄佛入儒的事件在東(dong) 亞(ya) 極具象征意義(yi) ,延平被當作儒學正統學源之代表。值得深味的是,《延平答問》在朝鮮和江戶日本均受重視,退溪為(wei) 其寫(xie) 跋語,出版了朝鮮刊本。延平對“未發之中”的體(ti) 認之心學功夫,更為(wei) 退溪所看中,構成了“退溪心學”之主要理論來源。

 

基於(yu) 東(dong) 亞(ya) 的空間結構,日本接受朱子學以朝鮮半島為(wei) 重要媒介。《延平答問》受到退溪的重視,繼而被日本早期朱子學家藤原惺窩、林羅山接受。退溪對延平心學的推崇和朱子見延平後棄佛入儒,在日本思想家棄佛入儒這一曆史事件中起到了契機性的作用。日本對朱子學的興(xing) 趣主要是需要借助一套精深的理論體(ti) 係來為(wei) 日本神道進行理論表達。延平認為(wei) 儒學兼明分殊,而禪家僅(jin) 知道理一。這不僅(jin) 幫助他們(men) 抵製佛教,還能從(cong) “神儒習(xi) 合”的角度接受,以儒學解釋神道。

 

退溪文本中還存在著被他自己稱為(wei) “心學”的重要部分。退溪這一“心學”的稱呼不僅(jin) 與(yu) 儒學“十六字心傳(chuan) ”的道統說密切相關(guan) ,還與(yu) 《心經附注》對其影響有著深刻的關(guan) 聯。《心經》由南宋真德秀集先賢論心格言及諸家注而成,明代程敏政為(wei) 其增補宋元之注解,是為(wei) 《心經附注》。二書(shu) 被看作是新儒學思想從(cong) 朱子理學向陽明心學轉變的過渡期產(chan) 物,甚至認為(wei) 陽明心學的成立宣告《心經附注》的曆史使命已結束。退溪的《心經後論》記錄在《心經附注》之後,被朝鮮、日本多次刊印,退溪一生十分推崇《心經》,“敬之如神明,尊之如父母”,曾謂:“吾得《心經》,而後始知心學之淵源”。退溪認為(wei) 《心經》囊括了濂、洛、關(guan) 、閩四大學派之精華,將其看作孔孟程朱儒家經典的精粹讀本和朱子學的入門書(shu) ,他不僅(jin) 把《心經》帶到國王的經筵上,還把《心經》講授給後學,並設為(wei) 社會(hui) 教化的教本。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