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納名】從範仲淹家訓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國情懷

欄目:家文化研究、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8-07-09 23:07:38
標簽:

從(cong) 範仲淹家訓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國情懷

作者:楊納名(西北師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六日壬寅

          耶穌2018年7月9日

 

範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為(wei) 官清廉,以憂國憂民的情懷享譽後世。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名言,是對文彥博提出的“與(yu) 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激勵著宋代士大夫滿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yu) 國家和社會(hui) 事務。範仲淹先憂後樂(le) 、為(wei) 國為(wei) 民的一生,被視為(wei)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時他也治家甚嚴(yan) ,教子有方,先後編寫(xie) 《戒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規》《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義(yi) 莊規矩》等家訓、族規,以訓誡範氏子弟和族人,經其子範純仁等不斷整理、完善和實踐,範氏家族人才輩出,以清廉奮進的家風聞名天下。

 

範仲淹繼承了儒家“百行孝為(wei) 先”的傳(chuan) 統,提倡“道從(cong) 仁義(yi) 廣,名由忠孝全”(《四民詩·士》)。他在《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首句就訓誡子弟“孝道當竭力”。範仲淹出身貧寒,幼年喪(sang) 父,隨母改嫁,母子受苦頗多,當其進士及第、獲得高官厚祿時,“欲以養(yang) 親(qin) ,親(qin) 不在”,從(cong) 而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因此他告誡子弟不要隻知“享富貴之樂(le) ”,要懂得“孝養(yang) 有時”的道理。

 

訓子、治家,亦不忘倡導和睦宗親(qin) 、鄰裏,進而兼濟天下。範仲淹主張“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要求同宗兄弟之間要互相幫助,多積善積德,更要有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的大愛情懷。範仲淹治家不局限於(yu) 小家,而是著眼於(yu) 整個(ge) 宗族,不“獨享富貴”。他訓誡子弟:“家族之中,不論親(qin) 疏,當念同宗共祖,一脈相傳(chuan) ,務要和睦相處,不許相殘、相妒、相爭(zheng) 、相奪,凡遇吉凶諸事,皆當相助、相扶,庶幾和氣,致祥永遠。”(《六十一字族規》)在要求家族內(nei) 兄弟互助、鄰裏友善的基礎上,特別強調要“敬長與(yu) 懷幼,憐恤孤寡貧”。在“慶曆革新”失敗之後擔任杭州知府時,範仲淹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xiang) 蘇州購置良田千餘(yu) 畝(mu) ,設立義(yi) 莊、義(yi) 田,以救助家族中的孤老貧弱者,兼及“鄉(xiang) 裏、外姻親(qin) 戚,如貧窘中非次急難,或遇年饑不能度日,諸房共同相度詣實,即於(yu) 義(yi) 田米內(nei) 量行濟助”(《義(yi) 莊規矩》),同時“又設義(yi) 學以教,教養(yang) 鹹備”。

 

範仲淹創立義(yi) 莊、義(yi) 學救恤族親(qin) 、鄰裏,教化子弟,客觀上有利於(yu) 實現宗族、鄉(xiang) 村自治,淳化民風,穩定社會(hui) 秩序,得到了北宋朝廷的肯定和嘉獎,“朝旨以義(yi) 莊義(yi) 學有補世教,申飭攸司,禁治煩擾,常加優(you) 恤”(《範文正公義(yi) 學記》)。此舉(ju) 不僅(jin) 對宋代的社會(hui) 風氣產(chan) 生了很好的作用,各級官吏和士大夫們(men) 紛紛效仿,置辦義(yi) 田、義(yi) 莊、義(yi) 學蔚然成風,而且對後世也影響深遠,仿行者遍及江南,曆經800餘(yu) 年而不絕。

 

範仲淹一生廉潔奉公,知行合一。他要求子弟“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從(cong) 而培養(yang) 謙恭、廉潔的意識,戒驕戒躁。官員的廉潔是從(cong) 小養(yang) 成的,用範仲淹的話講,就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因此,他“常以儉(jian) 廉率家人”(《範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身體(ti) 力行,“食不重肉”“衣才蔽無形”。在自己過著節儉(jian) 生活的同時經常接濟窮人,撫恤遺孤,獎勵將士,他死後,“斂無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富弼:《範文正公仲淹墓誌銘》)。

 

範仲淹認為(wei) 富國安民必須改革朝政,懲處貪官汙吏。在他看來官員的廉潔,要從(cong) 小事、日常言行做起,從(cong) 自家著手。其《戒諸子及弟侄》雲(yun) :“汝等但小心,有鄉(xiang) 曲之譽,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薦。”他還訓誡子弟為(wei) 官要清白,不要謀取私利,“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以光祖宗”(《與(yu) 中舍二子三監簿四太祝書(shu) 》)。範仲淹還作《君子樹》以明誌:“持鬆之清,遠恥辱矣……有鬆之心,德可長矣。”他認識到清正名節需要平日珍惜,勸誡子弟:“平生之稱,當見大節,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戒諸子及弟侄》)

 

範仲淹作為(wei) 宋代士大夫的廉儉(jian) 表率,引起不少朝廷要員的共鳴和效仿。司馬光作《訓儉(jian) 示康》以訓誡子孫雲(yun) :“顧人之常情,由儉(jian) 入奢易,由奢入儉(jian) 難……家人習(xi) 奢已久,不能頓儉(jian) ,必致失所。”南宋名相趙鼎對《訓儉(jian) 示康》推崇備至,其《家訓筆錄》雲(yun) :“節儉(jian) 一事,最為(wei) 美行。”並要求子弟每人抄寫(xie) 《訓儉(jian) 示康》一本,“以為(wei) 永遠之法”。

 

宋代實行“以文抑武”政策,形成了君主“與(yu) 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麵,這種治國方針被美化為(wei) “祖宗家法”。而魏晉以來的士族政治,自唐末五代已經衰落,科舉(ju) 考試成為(wei) 選拔官員最公平、最重要的渠道,以範仲淹等為(wei) 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參與(yu) 國家、社會(hui) 治理的熱情高漲。範仲淹清醒地認識到政治和社會(hui) 變革的根本問題,在於(yu) 教育和科舉(ju) 改革。因此,他在慶曆革新中就提出“欲正其末,必端其本”,“興(xing) 學校,本行實”,“育才之方,莫先勸學。”這些觀念在範仲淹家訓和子弟教育中亦屢有體(ti) 現,他要求子弟“勤讀聖賢書(shu) ”,創辦義(yi) 學,將口頭勸學與(yu) 係統的學校教育實踐相結合。其《義(yi) 莊規矩》鼓勵同宗子弟積極讀書(shu) ,參加科舉(ju) 考試,按照應考的級別和成績的好壞,給予錢糧支持,並由範氏義(yi) 莊出資聘請老師,教授舉(ju) 業(ye) ,使得“諸房子弟知讀書(shu) 之美,有以激勸”。

 

範仲淹在教育子弟問題上,一貫秉承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原則,要求子弟,不要計較個(ge) 人得失,要心係國家,有憂患意識。他告誡子弟:“京師少往還,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戒諸子及弟侄》)培養(yang) 子弟的憂患意識,做事要“謀畫為(wei) 先,聰明自廣”(《蒙以養(yang) 正賦》),不必計較一時利弊得失,要忍受貧窮和失敗的考驗,“勤學奉公”,時刻做好報效國家的準備。範仲淹勉勵子弟,勤奮學習(xi) ,以堪大任,“力微不足以助國家之急”,“大參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學奉公,勿憂前路。慎勿作書(shu) 求人薦拔,但自充實為(wei) 妙;將就大對,誠吾道之風采,宜謙下兢畏,以副士望”(《戒諸子及弟侄》),鼓勵子弟自食其力,憑借真才實學獲得大任。範仲淹身體(ti) 力行,言行一致,訓誡子弟成果顯著,他曾自豪地講“二郎、三郎並勸修學,口立功課,彼中兒(er) 男,切須令苦學,勿使因循。須候有事業(ye) 成人,方與(yu) 恩澤文字”(《家書(shu) ·中舍》)。諸子皆為(wei) 世所稱,長子純佑陪伴他出生入死、鎮守邊關(guan) ;次子純仁進士及第,“自為(wei) 布衣至宰相,廉儉(jian) 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yi) 莊”(《宋史·範仲淹傳(chuan) 》),秉承父教,關(guan) 注民生,成為(wei) 一代名臣。其他二子也名顯一時。

 

總之,範仲淹家訓以及治家舉(ju) 措,始終把家國情懷放在子弟教育的首位。範仲淹一生憂國憂民,史稱其“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宋史·範仲淹傳(chuan) 》)。他的家訓和治家理念及舉(ju) 措,充分體(ti) 現了“先憂後樂(le) ”的思想,將道德修為(wei) 與(yu) 國家命運聯係在一起,不僅(jin) 影響了士大夫主流觀念的轉變,而且成為(wei) 宋代家風家教的重要特征,強化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家國情懷。宋朝先後出現了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一大批“以直言讜論倡於(yu) 朝”的名臣,“中外縉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宋史·忠義(yi) 傳(chuan) 序》)。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