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書(shu) 院:朱子理學的搖籃
作者:張建光(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西曆2010年11月2日
▲黃幹(1152-1221)
少師從(cong) 朱熹,後成為(wei) 其女婿,並被朱熹視為(wei) 道統繼承人。曾就學於(yu) 武夷精舍。
▲陸遊(1125-1210)
南宋時期愛國詩人,與(yu) 朱熹相識於(yu) 武夷山中,遂成莫逆之交,武夷精舍落成,陸遊寫(xie) 詩為(wei) 賀。
▲蔡元定(1135-1198)
南宋理學家,朱熹理學創建者之一,被譽為(wei) “朱門領袖”,曾就學於(yu) 武夷精舍。
朱熹給人的印象,從(cong) 來是可敬不可親(qin) ,他的“存天理,滅人欲”,更是飽受世人誤解,使他成為(wei) 中國封建主義(yi) “道學”的偽(wei) 君子。可是到了武夷書(shu) 院,你的這種看法可能就會(hui) 改變。在這裏,你會(hui) 看到他那幅“對鏡寫(xie) 真題以自警”像。這是他61歲時在武夷山畫的,真跡現存於(yu) 台北故宮博物院。
前不久,看到一幅《朱子出行圖》的油畫,畫裏的朱熹竟然騎著馬。剛好今年是朱熹誕辰880周年,海峽兩(liang) 岸各出一套紀念郵票。我向郵政部的設計師推薦了這個(ge) 創意,想不到範曾老師十分首肯,設計出朱熹和馬的郵票。朱熹和學生牽著一匹高頭白馬,溫文爾雅,通體(ti) 智慧,一臉陽光。可以看出範曾老師對朱熹的充分理解和喜愛。
好在曆史上尊崇朱熹並引以為(wei) 誌同道合者不在少數。朱熹去世後的第九年,朝廷解除了“慶元黨(dang) 禁”,還其以清白,寧宗皇帝賜諡曰“文”。十二年後,朱熹的《四書(shu) 集注》被朝廷列為(wei) 國學的必讀課本,於(yu) 是“家孔孟而戶程朱”。康熙為(wei) 《朱子大全》作序,稱其“集大成而續千百年絕傳(chuan) 之學,開愚蒙而立億(yi) 萬(wan) 世一定之規”。錢穆認為(wei) ,“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1998年武夷山申報世界“雙遺產(chan) ”,朱子理學是其文化遺產(chan) 的核心內(nei) 容。時任主席團成員之一的日本駐法大使,再三詢問朱子是否就是朱熹?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認為(wei) 武夷山一定能夠評上,因為(wei) 朱熹在日本太有名了。
“武夷書(shu) 院”坐落於(yu) 武夷山中大隱屏峰下。乍聽地名,似乎朱熹有意歸隱山野,當時陸遊也有擔心:“天下蒼生未蘇息,憂公遂與(yu) 世相忘”。確實朱熹不熱衷於(yu) 仕途,從(cong) 24歲擔任同安主簿,到年老守朝奉大夫致仕,仕宦九載,立朝僅(jin) 46天。他一生中上書(shu) 請辭多達64次。就任漳州知州時,他就以身患足疾不能赴賜宴自劾,請求罷官予祠。朱熹在五六個(ge) 宮觀奉祠過,“武夷書(shu) 院”就是官掛台州崇道觀。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好友張栻對他的追求最為(wei) 了解。而達到這個(ge) 目的的最好辦法就是著述和開辦書(shu) 院。朱子一生著作等身,後人為(wei) 他編定的文集共分26門,有140卷之多。由他創建、修複、講學及撰記、題詞、題額的書(shu) 院多達64所。1169年,他曾這樣表示:“絕意仕途,以繼二程絕學為(wei) 己任,奮發讀書(shu) 著述。”也就在這一年他起意修建“武夷書(shu) 院”。十三年後,終於(yu) 把夙願變為(wei) 現實。
書(shu) 院開辦期間,理學學術活動空前活躍,朱熹的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十多部著作陸續墨幹。在這裏,朱熹完成了其重要代表作《四書(shu) 集注》,並以此為(wei) 教材進行教育實踐。他將自己和同仁著作刊發天下,和他討論過、被他教育過的數百名學者、弟子走出書(shu) 院,載道前往四麵八方,推動儒學新的複興(xing)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學近50餘(yu) 年,講學、創建多所書(shu) 院,其中尤以“武夷書(shu) 院”最為(wei) 影響重大。在武夷書(shu) 院,傳(chuan) 播理學思想的著名學者多達43位,使武夷山成為(wei) “三朝(宋、元、明)理學駐足之藪”,有“道南理窟”之譽。張栻感歎“當今道在武夷”,武夷山誌雲(yun) “此邑從(cong) 此執全國學術之牛耳而籠罩百代”。
“武夷書(shu) 院”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稱,南宋末年稱紫陽書(shu) 院,明代改為(wei) 朱文公祠,後又改稱“武夷書(shu) 院”至今。最早稱為(wei) “武夷精舍”。精舍其實不精,占地三畝(mu) ,土木結構,但其精在所處的位置,精在朱熹匠心獨運,“中以為(wei) 堂,旁以為(wei) 齋,高以為(wei) 亭,密以為(wei) 室”,布局極盡山水微妙之極;精在朱熹自力更生,親(qin) 率弟子“具畚鍬,集瓦木”,艱苦而又精細營建。朱熹告友人的一個(ge) “縛”字,道出書(shu) 院的天然神韻,也表現出他經濟上的窘迫。營建初始,朱熹友人趙汝愚官任福建安撫使,曾令武夷縣令官資助修,但被朱熹婉言謝絕了,回信稱這樣“於(yu) 義(yi) 既不可,於(yu) 事亦不便”。可是他離任南康軍(jun) 時,卻把任上節餘(yu) 的三十萬(wan) 錢交給接任者,囑其修建白鹿洞書(shu) 院。
曆代文化人給“武夷書(shu) 院”留下了記、銘、序、疏、詠,寄題數不勝數,其中張掛在武夷書(shu) 院大柱上的熊禾的兩(liang) 句話傳(chuan) 誦甚廣:“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孔孟後千五百餘(yu) 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朱熹認為(wei) ,大自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隻要多多接觸,細細體(ti) 察,就能發現萬(wan) 物之理,揭示運行之規。這是其“格物致知”認識論的通俗解釋。他與(yu) 門生暢遊九曲,邊走邊吟,創作了“九曲棹歌”,高雅脫俗、清麗(li) 活潑、回環反複,吸引了由宋至清數十位詩家與(yu) 之唱和。
思辯結合、教學相長是武夷書(shu) 院的另一特色。朱熹治學講學注重思和辯,不僅(jin) 在於(yu) 自身,而且在同道之間。如其所說,“過我精舍,講道論心,窮日繼夜”。思考、思索、思維;辯論、爭(zheng) 論、討論,真理在思考中發現,道統在爭(zheng) 辯中明朗。當然,論戰難免傷(shang) 及情麵,你來我往不乏唇槍舌劍。但是朱熹真誠相對,心胸寬廣。陳亮與(yu) 朱熹對論時,僅(jin) 為(wei) 一位布衣,而朱熹已是官居五品,但他們(men) 對論持續十一年之久。“武夷書(shu) 院”落成後,朱熹濡墨致函邀他前來,“承許見故,若得遂從(cong) 容此山之間,款聽奇偉(wei) 驚人之論,亦平生快事也”。
在“武夷書(shu) 院”,可以看到一個(ge) 無意功名的朱熹,一個(ge) 嚴(yan) 於(yu) 律己的朱熹,一個(ge) 性情中人的朱熹。
武夷書(shu) 院·年譜
南宋淳熙十年(1183):
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學者雲(yun) 集。
南宋鹹淳四年(1268):
改名武夷書(shu) 院,設山長一員。
明正統十三年(1448):
增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
明正德十三年(1518):
重修,辟地百餘(yu) 丈,前豎牌坊,
匾刻“武夷書(shu) 院”。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康熙皇帝禦筆“學達性天”匾額。
2002年:
重修。
武夷書(shu) 院·名聯
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
孔孟後千五百餘(yu) 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反躬踐實,窮理致知,傳(chuan) 二程而分流
講學授徒,著書(shu) 立說,配十哲之永馨
武夷書(shu) 院·典故
朱熹與(yu) “脫粟飯”朱熹在武夷精舍講學,精神愉悅,生活卻十分清苦。師生每天的主食是“脫粟飯”,一種去殼而不加精舂的粗糧,粗澀難以下咽,以此實踐其“咬得菜根,方能做得學問”的主張。學生輔廣負笈前來,友人贈詩說:“聞說平生輔漢卿,武夷山下啜殘羹”,就是這種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
《宋史·胡紘傳(chuan) 》說,胡紘到武夷山拜朱熹為(wei) 師,“熹待學子唯脫粟飯,遇紘不能異也。”胡紘非常不滿,對人說:“此非人情,隻雞尊酒,山中未為(wei) 乏也。”第二天,與(yu) 朱熹不告而別。“慶元黨(dang) 禁”中,他羅織朱熹的“六大罪狀”,墮落成了權奸韓侘胄的爪牙和打手。
武夷書(shu) 院·今日
今天,武夷書(shu) 院已成為(wei) 旅遊景點,通過多媒體(ti) 技術,觀眾(zhong) 可以清晰地了解南宋時期朱熹生活、教學情景和理學文化,以及前人、同仁、門人、後人在武夷山的學術活動。作為(wei) 武夷書(shu) 院的傳(chuan) 承者,武夷學院(前身是南平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在這塊飄蕩著理學的土地上繼續著古老傳(chuan) 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yu) 福建社會(hui) 科學院在學校設立了“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武夷學院秉承朱熹創立學院時“授徒講學,著書(shu) 立說,培養(yang) 人才”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希冀把學校建設成為(wei) 全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的特色平台。
武夷書(shu) 院·詩歌
武夷精舍十詠·隱求室
南宋·袁樞
本是山中人,歸來山中友。
豈同荷蓧老,永結躬耕耦。
浮雲(yun) 忽出岫,膚寸彌九有。
此誌未可量,見之千載後。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高福生】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
【下一篇】【陳來】“浙學最具坐標性質的思想流派”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