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鈞】湯一介哲學思想與易學詮釋申述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8-06-29 21:12:08
標簽:


湯一介哲學思想與(yu) 易學詮釋申述

作者:劉大鈞

來源:《周易研究》2017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十五日辛卯

          耶穌2018年6月28日

  

作者簡介:劉大鈞,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山東(dong) 大學終身教授,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內(nei) 容提要:湯一介先生深懷民族文化之自覺與(yu) 自信,畢生致力於(yu) 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其學術成就代表了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新高度。在易學領域,湯先生指出《周易》是一部會(hui) 通天道與(yu) 人道的書(shu) ,而易學天人之道的會(hui) 通是根源於(yu) 卜筮的,並經由《易傳(chuan) 》得以闡明;天與(yu) 人共為(wei) 一有機生命體(ti) ,故應重視“普遍和諧”之“太和”觀念。由湯先生思路,可以認為(wei) ,卜筮以天人一體(ti) 相感通為(wei) 基礎,卜筮與(yu) 易哲學之間有著深刻的內(nei) 在關(guan) 聯;《易傳(chuan) 》所闡明的“三才之道”,鮮明揭示了天人結構一致、品性貫通的關(guan) 係;而“太和”之和諧,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形下生命與(yu) 形上本性兩(liang) 個(ge) 層麵予以理解。湯先生提出了建立《周易》解釋學的問題,認為(wei) 《係辭傳(chuan) 》對《易經》的解釋包括本體(ti) 論的解釋係統和宇宙生成論的解釋係統。且後者又包含易學宇宙生化符號係統。湯先生關(guan) 於(yu) 宇宙生化符號係統的思想,在傳(chuan) 統象數易學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層,為(wei) 現代易學象數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方法,為(wei) 今後易學的研究與(yu) 發展指明了一個(ge) 重要方向。

 

關(guan) 鍵詞:湯一介/周易/天人合一/解釋學

 

標題注釋: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10ZD&060)。 

 

湯一介先生(1927-2014)畢生致力於(yu) 中國哲學文化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在全球化與(yu) 多元化的時代潮流下,深懷民族文化之自覺與(yu) 自信,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現代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度的發掘與(yu) 反思,以涵容開放的心態積極推動儒釋道、中西馬的對話與(yu) 互動,在此過程中,提出了一係列卓越的思想見解,既代表了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新高度,也體(ti) 現了當代中國學人的學術擔當,世所敬仰。在易學研究上,湯先生雖未作專(zhuan) 門係統之研究,但其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的諸多深刻認識,尤其是他提出的建立《周易》解釋學的問題,對今後的易學研究與(yu) 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和理論價(jia) 值。

 

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hui) 上,湯一介先生做了關(guan) 於(yu) “儒家哲學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的專(zhuan) 題發言,在會(hui) 場上引起不小的轟動。湯先生之問題意識在於(yu) ,近代以來遭受西學猛烈衝(chong) 擊的儒家思想能否在現時代獲得新的發展。古今中西之間,思想文化雖有差異,但都不外是對真、善、美的表達與(yu) 追求。因此,要回答儒家哲學在現代社會(hui) 如何發展的問題,就要搞清楚儒家思想中有哪些關(guan) 於(yu) 真、善、美問題的表述。抓住了儒家思想中真、善、美的內(nei) 涵,也就抓住了儒家思想在現時代得以發展的基點。對此,湯先生指出:“中國儒家哲學中關(guan) 於(yu) 真、善、美的觀念就集中體(ti) 現在了中國古代思想家長期討論的三個(ge) 命題之中,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是討論‘真’的問題,‘知行合一’是討論‘善’的問題,‘情景合一’是討論‘美’的問題。”①三者之中,“天人合一”是根本,“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由之派生出來。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學說,是由《周易》開啟的。

 

郭店楚簡《語叢(cong) 一》說:“《詩》,所以會(hui) 古今之詩也;[《書(shu) 》,□□□□]者也;禮,交之行述也;樂(le) ,或生或教者也;《易》,所以會(hui) 天道人道者也;《春秋》,所以會(hui) 古今之事者也。”這段話簡要指明了六經的特性,《易》之獨特處在於(yu) “會(hui) 天道人道”。湯先生認為(wei) ,這是最早最明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他說:“為(wei) 什麽(me) 說《易》是一部會(hui) 通‘天道’和‘人道’的書(shu) ?這是因為(wei) 《易經》本來是一部卜筮的書(shu) ,它是人們(men) 用來占卜、問吉凶禍福的。而向誰問?是向‘天’問。‘人’向‘天’問吉凶禍福,所以說《易經》是一部‘會(hui) 天道人道’的書(shu) 。……《易傳(chuan) 》特別是《係辭》對《易經》包含的‘會(hui) 天道人道的思想作了哲學上的發揮,闡明‘天道’‘人道’會(hui) 通之理。”②這裏,湯先生指明了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易學的會(hui) 通天人之道是根源於(yu) 卜筮的,二是《易傳(chuan) 》從(cong) 哲學上闡明了《易經》的天人之道。

 

《易》本卜筮之書(shu) ,這是現代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但也有一些學者堅持《周易》的思想性,反對將其視為(wei) 卜筮之書(shu) 。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wei) ,《周易》是卜筮之書(shu) ,沒有什麽(me) 思想性,《易傳(chuan) 》才是哲學性著作。總之,無論讚同《易》是卜筮之書(shu) 與(yu) 否,學者們(men) 多是將易學的卜筮和其哲學性相對立,認為(wei) 既是卜筮之書(shu) 就不具有思想,承認《易》是卜筮之書(shu) 就等於(yu) 否定了它的哲學性。我們(men) 認為(wei) ,將易學之卜筮與(yu) 其思想性相割裂的觀點是錯誤的。卜筮是易學的母體(ti) ,沒有卜筮就不會(hui) 有《周易》這部書(shu) ,更不會(hui) 有獨特的易學哲學。《易》哲學與(yu) 卜筮之間,有著深刻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否定了卜筮與(yu) 《易》哲學之間的關(guan) 係,我們(men) 也就無法理解易學獨特思想的所以然。與(yu) 此相關(guan) ,《周易》經傳(chuan) 之間也是具有深刻思想關(guan) 聯的。直接將《易傳(chuan) 》的思想與(yu) 《易經》劃等號,固然是不對的,因為(wei) 二者之間有著曆史語境和理論演變的差異,但是將《易傳(chuan) 》與(yu) 《易經》在思想上完全分開也是行不通的,《易傳(chuan) 》的詮釋方式和思想內(nei) 涵毫無疑問是取法於(yu) 《易經》的,或者說《易傳(chuan) 》在繼承《易經》的基礎上,對之做出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從(cong) 哲學上看,卜筮活動是建立在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相感通的基礎上的。卜筮工具不過是占問者得以實現與(yu) 天地相感通的手段而已,失去了人與(yu) 天地一體(ti) 的感通性,卜筮也就失去了其得以存在的合理性。當然,也可以說卜筮是要達到人與(yu) 鬼神之間的感通。須知,中國文化中的鬼神也是歸根於(yu) 天地的,與(yu) 鬼神相感通最終也都是與(yu) 天地相感通。人與(yu) 天地為(wei) 一體(ti) ,這也就是“天人合一”。卜筮活動既關(guan) 涉到作為(wei) 占問主體(ti) 的人,也關(guan) 涉到作為(wei) 祈請對象的天,在人與(yu) 天的一體(ti) 感通之下,占問事項的吉凶禍福才得以顯明。隻是卜筮中的天人一體(ti) 性是隱晦的混沌的,甚或是神秘的,及至《易傳(chuan) 》那裏“天人合一”作為(wei) 一種哲學思想才被鮮明地揭示出來。

 

《係辭傳(chuan) 》說:“《易》之為(wei) 書(shu) 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liang) 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易》中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就是對三才之道的效法。對此,《說卦傳(chuan) 》有更詳細的闡釋,它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兼三才而兩(liang) 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道體(ti) 現為(wei) 陰陽,地道體(ti) 現為(wei) 柔剛,人道體(ti) 現為(wei) 仁義(yi) 。在形式上,易卦的六個(ge) 爻畫是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象征;在內(nei) 容上,易卦豐(feng) 富多樣的內(nei) 涵是對天地陰陽剛柔相交錯的模擬。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對天人之道的進一步表述。如從(cong) 天統屬一切而言,地也在天之中,天地人之道也就是天人之道;如從(cong) 天地之道相對而言,則天道陰陽偏重於(yu) 形上之道,地道之柔剛偏重於(yu) 形下之器。可以說,天地人三才之道既有超越的形上層麵,也有具體(ti) 的形下層麵,還有實踐的主體(ti) 。

 

天人之間的一體(ti) 性,既體(ti) 現為(wei) 結構上的一致性,也體(ti) 現為(wei) 品性上的貫通性。在易學發展史上,漢代的易學家將《易》視為(wei) 法天地以設政教的王者之書(shu) ,王道政治秩序隻有通過效法天道之秩序性才能建立和實現。如《易緯·乾鑿度》說:“《易》所以繼天地,理人倫(lun) ,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yi) ;度時製宜,作為(wei) 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yu) 是,人民乃治,君親(qin) 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到了宋代,易學家開始突出《易》中窮理盡性的內(nei) 涵,致力於(yu) 闡發天人性命的貫通,充分揭示了天人之間的內(nei) 在一致性關(guan) 係。對此,湯先生援引船山之說,雲(yun) :“濂溪周子首為(wei) 太極圖說,以究天人合一之源,所以明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實,而以其神化之精粹為(wei) 性,乃為(wei) 日用事物當然之理,無非陰陽變化之秩序,而不可違。”(《正蒙注·乾稱上》)湯先生說:“‘人道’本於(yu) ‘天道’,討論‘人道’不能離開‘天道’,同樣討論‘天道’也必須考慮到‘人道’,這是因為(wei) ‘天人合一’的道理既是‘人道,的‘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陰陽變化之秩序’。”(《論天人合一》)結合漢宋儒學思想的發展來看,“‘天人合一’這一由《周易》所闡發的命題,無疑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論天人合一》)儒學中的心性問題、知行問題以及政治問題,都是本之於(yu) “天人合一”的語境而立論的,我們(men) 隻有從(cong) 《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入手才能真正契入到儒學思想中去,了解其精髓所在。

 

在天與(yu) 人的一體(ti) 性關(guan) 係中,湯先生著重強調天與(yu) 人之間既超越又內(nei) 在的關(guan) 係。天是超越於(yu) 具體(ti) 事物之上的,是宇宙萬(wan) 物得以存在的終極根源,同時它又是內(nei) 在於(yu) 人的。《係辭傳(chuan) 》雲(yun)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道或者說天命是由性來成就和實現的。因此,“天道的超越性和人性的內(nei) 在性從(cong) 根本上說是統一的,是不能分開的”③。在易學看來,天或者說天地的最大德性是生化萬(wan) 物,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係辭傳(chuan) 》)。天道展現為(wei) 生生不息的創化過程,這種生生不息性就是天道之“仁”。湯先生說:“‘天道’生生不息,以仁為(wei) 心,‘天’有使萬(wan) 物良好地生長發育的功能,故人也應效法天,要愛護一切。這是因為(wei) ‘天人合一’,‘人’得‘天’之精髓而為(wei) ‘人’,故人生當在實現‘天’之‘盎然生物之心’,而有‘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天心人心實為(wei) 一心。”(《論天人合一》)天與(yu) 人共同構成了一個(ge) 大的有機生命體(ti) 。基於(yu) 這種有機生命體(ti) 的天人觀,針對目前人類所麵臨(lin) 的環境問題、社會(hui) 問題和心理問題,湯先生特別重視易學的“太和”思想,認為(wei) “太和”體(ti) 現了普遍和諧的觀念。

 

《彖傳(chuan) 》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湯先生指出,易學亦即儒學的這種“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yu) 自然的和諧、人與(yu) 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nei) 外的和諧等四個(ge) 方麵,從(cong) 而構成了“普遍和諧”的觀念。④天道變化,萬(wan) 物稟受天地之命而有其性,稟受天地之氣而有其形。有其形則有其現實之生存,有其性則有其生存之意義(yi) 。也就是說,萬(wan) 物都自天地而獲得了現實生存的具體(ti) 物質條件,並且自然形成一個(ge) 生態係統,周流運轉;與(yu) 此同時,萬(wan) 物也都獲得了其生存的內(nei) 在價(jia) 值,各自有各自的稟性,在天地之間其稟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實現和展現,亦即能夠“各正性命”。《中庸》說:“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易學“太和”觀念的最好的詮釋。不難看出,易學“太和”的觀念,包含形下與(yu) 形上兩(liang) 個(ge) 層麵。就形下層麵而言,萬(wan) 物具體(ti) 的生命存在是一個(ge) 和諧的生態係統,在大自然中萬(wan) 物都得以生息繁衍;就形上層麵而言,萬(wan) 物都有其稟受於(yu) 天的本性,其本性也都可以在天地間得以實現和展現。由此,我們(men) 可以說,湯先生所指出的人與(yu) 自然的和諧、人與(yu) 人的和諧和人自我身心的和諧也都包含了形下和形上兩(liang) 個(ge) 層麵。

 

以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為(wei) 例,人應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浪費自然資源,更不能破壞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應當追求可持續發展,這是說的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的形下層麵。人作為(wei) 天地間的具有創造性的獨特存在,對天地萬(wan) 物的存在也具有特殊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彖傳(chuan) 》解泰卦說:“天地交,泰;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wan) 物之宜。”天地的通泰和諧,是需要人去裁度和輔助的,以助於(yu) 實現天地萬(wan) 物之價(jia) 值。天地之意義(yi) 是要通過人的活動和創造來彰顯的,湯先生將此稱之為(wei) “人對天的內(nei) 在責任”(《論天人合一》)。如果人不能踐行這種內(nei) 在責任,那麽(me) 人與(yu) 自然的和諧也就終將成為(wei) 空談。這可以說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的形上層麵。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應擔當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負責任地保護自然的使命”⑤。

 

對於(yu) 儒家通過易學所表達的普遍和諧觀念,湯先生說:“儒家關(guan) 於(yu) ‘和諧’的路向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再至‘民胞物與(yu) ’,而達到‘保合太和’而與(yu) 天地參。”⑥儒家重視個(ge) 體(ti) 道德的修養(yang) ,尤其重視個(ge) 人身心內(nei) 外的和諧,這對於(yu) 個(ge) 體(ti) 健康人格的養(yang) 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是建設和諧社會(hui) 的基礎所在。但是如果企圖依靠個(ge) 體(ti) 道德修養(yang) 的提高來解決(jue) 一切社會(hui) 問題,那無疑會(hui) 走上泛道德主義(yi) 的歧途。湯先生說:“如果僅(jin) 僅(jin) 把和諧社會(hui) 的建設寄托在‘人治’上,而無政治法律製度的保證,‘和諧社會(hui) ’將會(hui) 落空。”⑦湯先生對儒家將“普遍和諧”建立於(yu) 個(ge) 體(ti) 道德之上,既充分肯認了其積極意義(yi) ,又指出了其嚴(yan) 重的不足。由此,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湯先生是立足現代文明社會(hui) 之發展而對儒家思想進行深刻省察與(yu) 反思的,其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態度值得我們(men) 認真學習(xi) 。

 

 天人合一亦即三才之道,為(wei) 《易傳(chuan) 》解讀《易經》打開了宏大的理論視野。天地的種種物事、情態成了易學豐(feng) 富性的源泉,天地成了《易》的終極意義(yi) 來源。這其中,《係辭傳(chuan) 》的理論意義(yi) 尤為(wei) 重要。湯先生在《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撰文提出了建立《周易》解釋學的問題,文中把《係辭傳(chuan) 》對《易經》的解釋,稱之為(wei) “整體(ti) 性的哲學解釋”,也就是說,《係辭傳(chuan) 》把《易經》看成一個(ge) 完整的哲學係統,對它做了整體(ti) 性的哲學解釋。⑧

 

《係辭傳(chuan) 》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又說:“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wei) 。”這就告訴我們(men) ,《周易》文本的最大特征就是以“象”言“意”,就是說它是以“象征”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意義(yi) ,而不是以直接陳述的方式。卦爻符號是象,卦爻辭也是象,都是一種象征而非實指。乾卦講龍,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等,並不是要講龍本身如何如何,龍在這裏不過是個(ge) “表象”而已,它可以指代任何人,上到君王,下到庶民,士農(nong) 工商都可以。《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或者是物象,或者是事象,它並不是直接敘述道理或者事情,而是以“象”的語言來呈現某種情境。《周易》這種以“象”言“意”的方式是其他經典所沒有的,為(wei) 什麽(me) 《周易》這麽(me) 難理解,原因也就在這裏。其他經典皆是實有其事,然後寫(xie) 作成書(shu) 。諸如《詩》《書(shu) 》《禮》《春秋》,這些典籍固然也要表現宇宙人生之理,但都是因實事、實情而發。但《周易》不是在說實事實情,也不是在論說道理,而是以其“象”語言來構建某種情境,這種情境不是現實但是“現實之象”,其中包含了動態的趨向,由對此趨向的選擇而產(chan) 生相應的吉凶禍福,從(cong) 而使人趨吉避凶。譬如鼎卦九四爻辭:“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它隻是描述了一個(ge) 鼎足折斷,鼎中王公的菜粥被傾(qing) 倒出來的情境。《係辭傳(chuan) 》將之解釋為(wei)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在它看來,“鼎折足,覆公餗”象征了自身德行、智慧、能力與(yu) 外在的職位、目標、任務不相應,不能勝任。這就對卦爻辭所象征的意義(yi) 做了具體(ti) 的解讀,揭示了“象”所蘊含的“理”。

 

更為(wei) 重要的是,《係辭傳(chuan) 》對《易經》從(cong) 天地人三才的宏大視野進行了整體(ti) 性的解讀。《係辭傳(chuan) 》將《易經》視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性的宇宙架構模式。湯先生說:“這個(ge) 整體(ti) 性的宇宙架構模式是一生生不息的有機架構模式,故曰:‘生生之謂易。’世界上存在著的事事物物都可以在這個(ge) 模式中找到它一一相當的位置。”(《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

 

《係辭傳(chuan) 》雲(yun)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yu) 天,俯則觀法於(yu) 地,觀鳥獸(shou) 之文與(yu) 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yu)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wan) 物之情。”提出八卦是聖人在觀察天地萬(wan) 物的過程中創作出來的,是對天地萬(wan) 物的象征。我們(men) 認為(wei) ,這種對聖人如何作《易》的追訴,其實也是在為(wei) 整個(ge) 的易學係統尋找理論基礎和意義(yi) 來源。《係辭傳(chuan) 》又雲(yun)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而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對此,古代就有學者指出《係辭傳(chuan) 》對聖人如何作《易》的問題表述前後不一。其實,無論是說聖人觀察天地而畫八卦,還是說效法河圖洛書(shu) 而畫八卦,它們(men) 的理論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意在說明八卦與(yu) 《易》不是無端構造的,而是自天地而來的,是對三才之道的效法與(yu) 符示。《係辭傳(chuan) 》正是通過對聖人如何作《易》問題的闡釋,將《易》從(cong) 占筮語境中超拔出來,賦予其一個(ge) 宏大的天地視域,使之成為(wei) 一個(ge) “無所不包的宇宙模式”(《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所以它說:“易與(yu) 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yu) 天文,俯以察於(yu) 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wei) 物,遊魂為(wei) 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yu) 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wan) 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wan) 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ti) 。”天地的種種物事、情態成了易學豐(feng) 富性的源泉,天地成了《易》的終極意義(yi) 來源。所以,湯先生指出:“聖人之所以能得到《易》這個(ge) 宇宙架構的模式,是由於(yu) 他對天地萬(wan) 物的觀察,並能由表及裏,由對有形無形之象以及存在和尚未存在的事物的探討而得到的。”⑨

 

湯先生認為(wei) ,《係辭傳(chuan) 》對《易經》的解釋包括兩(liang) 個(ge) 係統,一個(ge) 是本體(ti) 論的解釋係統,一個(ge) 是宇宙生成論的解釋係統,並且這兩(liang) 大解釋係統在實際上又是互相交叉的。《係辭傳(chuan) 》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湯先生借用馮(feng) 友蘭(lan) 先生的說法,“形而上”的是“真際”,“形而下”的是“實際”,“實際”是指實際存在的事物,而“真際”是實際存在事物之所以存在之“道理”。形而上的“真際”是“神無方而易無體(ti) ”的,形而下的“實際”則是有其方其體(ti) 的。但是此形上之道並不是永不可及的理念世界,它就落實和體(ti) 現在形下之中,是“顯諸仁,藏諸用”的。《係辭傳(chuan) 》形上與(yu) 形下、道與(yu) 器的劃分,揭示了易學的本體(ti) 論內(nei) 涵,並且這種本體(ti) 論的解釋模式對以後中國哲學的影響非常大,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都以此本體(ti) 論模式為(wei) 立論基礎。湯先生指出,這種本體(ti) 論的解釋,使《易經》所表現的架構模式可以成為(wei) 天地萬(wan) 物相應的準則,它既包含著實際存在的天地萬(wan) 物的道理,也包含著尚未實際存在而可能顯現成為(wei) 現實存在的一切事物的道理。(《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也就是說,“易”本體(ti) 論的架構模式,不僅(jin) 能夠解釋現實存在的所以然,而且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或許不是現實的但卻有成為(wei) 現實的可能。這也決(jue) 定了“易”哲學是一個(ge) 無限開放的係統。

 

除本體(ti) 論的解釋係統之外,《係辭傳(chuan) 》還有關(guan) 於(yu) 《易經》的宇宙生成論的解釋係統。《係辭傳(chuan) 》說:“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ye) 。”宇宙由渾然之太極分化出陰陽,再由陰陽分化成四象,又由四象分化出八卦。八卦為(wei) 天地萬(wan) 物之符示,“但雖有萬(wan) 物之象,於(yu) 萬(wan) 物變通之理猶有未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wan) 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六畫成卦也”(《周易正義(yi) 》孔疏)。八卦兩(liang) 兩(liang) 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以表現宇宙萬(wan) 物的變通與(yu) 交互關(guan) 係。湯先生認為(wei) ,六十四卦構建起了一個(ge) “天地絪縕,萬(wan) 物化醇;男女構精,萬(wan) 物化生”的宇宙生化係統,這個(ge) 係統是一個(ge) 開放性的係統。《易》六十四卦最後兩(liang) 卦既濟和未濟,“就是說事物(不是指任何一種具體(ti) 事物,但又可以是任何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ge) 終結,但此一終結又是一個(ge) 另一新的開始”(《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在湯先生看來,《係辭傳(chuan) 》對《易經》的宇宙生成論的解釋,與(yu) 《序卦傳(chuan) 》“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yi) 有所錯”的宇宙生成論有所不同。前者是宇宙生化符號係統,後者則是對實際宇宙生化過程的描述。湯先生說:“宇宙實際生化過程的描述往往是依據生活經驗而提出的具體(ti) 形態的事物發展過程,而宇宙生成的符號係統雖也可能是依據生活經驗,但其表述的宇宙生成過程並不是具體(ti) 形態的事物,而是象征性的符號,這種符號或者有名稱,但它並不限定於(yu) 表示某種事物及其性質。因此,這種宇宙生成的符號係統就像代數學一樣,它可以代入任何具體(ti) 形態的事物及其性質。”(《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宇宙生成符號係統的提出,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哲學上把握易學的獨特觀念和象數學的內(nei) 涵指出了一種致思方向。

 

《易》之為(wei) 書(shu)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ye) ,以斷天下之疑”,一方麵它包含了對宇宙變化的規律性秩序性的探索,這是可以言說的,另一方麵它也包含了對宇宙變化中難以規律化的微妙情態的探索,這是不可言說的。《係辭傳(chuan) 》雲(yun)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wei) 。”易學對宇宙變化可言說和不可言說內(nei) 容的探索,都是通過“立象”的方式來進行的。湯先生所指出的宇宙生成符號係統,也正是看到了在解釋活動中“立象”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在上世紀80年代,筆者即倡導開展傳(chuan) 統象數易學研究,對傳(chuan) 統象數易學之內(nei) 容和演變進行係統的梳理。我們(men) 始終認為(wei) ,象數是易學根基之所在,也是易學最為(wei) 獨特之處,其義(yi) 理是通過象數而得以構建的,隻有從(cong) 象數入手才能真正契入易道之精髓。湯先生所提出的宇宙生化符號係統,在傳(chuan) 統象數易學研究的基礎上增進一層,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語境下,為(wei) 現代易學象數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方法,為(wei) 今後易學的研究與(yu) 發展指明了一個(ge) 重要方向。為(wei) 此,2000年初,山東(dong) 大學易學研究中心,曾就湯先生提示的“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的倡議”展開專(zhuan) 門討論,並為(wei) 此製定了有關(guan) 研究課題。

 

通過對湯一介先生著作的閱讀與(yu) 學習(xi) ,我們(men) 更加真切地體(ti) 會(hui) 到湯先生作為(wei) 享譽國際的著名學者的思想魅力和學術精神。湯先生的所思所想,無不放眼東(dong) 西文明,深入中國哲學傳(chuan) 統,緊扣時代脈搏,每每轉舊識為(wei) 新知,在理智與(yu) 開放的研究中,處處洋溢著濃鬱的人文情懷和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堪稱當代學者的典範。拙文僅(jin) 就湯先生哲學思想中與(yu) 易學相關(guan) 的問題略加闡述,掛一漏萬(wan) ,難免有疏失不當之處,敬請識者指正。我想,關(guan) 於(yu) 湯先生學術思想的研究與(yu) 探討,將是今後學術界一個(ge) 長期的學術課題,而這種研究本身亦是對他高尚人格的最好追思與(yu) 紀念。

 

注釋:

 

①湯一介:《論儒家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42頁。

 

②湯一介:《論天人合一》,載《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2期。下引該文,僅(jin) 隨文標注論文題目。

 

③湯一介:《論內(nei) 在超越》,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第73頁。

 

④湯一介:《論普遍和諧》,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第63頁。

 

⑤湯一介:《儒學與(yu) 和諧社會(hui) 建設》,載《中國社會(hui) 科學》2010年第6期。

 

⑥湯一介:《論普遍和諧》,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第67頁。

 

⑦湯一介:《論內(nei) 聖外王》,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第90頁。

 

⑧湯一介:《關(guan) 於(yu) 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載《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下引該文,僅(jin) 隨文標注論文題目。

 

⑨湯一介:《論周易哲學》,載所著《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第119頁。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