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義】振興鄉村的關鍵是振興中國精神——梁漱溟新中國文化之路的當代意義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8-06-29 20:54:08
標簽:鄉村振興、廖曉義、梁漱溟
廖曉義

廖曉義(yi) ,女,1954年出生於(yu) 重慶巫溪。中山大學哲學碩士,曾任四川大學哲學係教師。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民間環保人。

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關(guan) 鍵是振興(xing) 中國精神——梁漱溟新中國文化之路的當代意義(yi)

作者:廖曉義(yi)

來源:《決(jue) 策與(yu) 信息》2018年第9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十六日壬辰

         耶穌2018年6月29日

 

摘要:梁漱溟先生的鄉(xiang) 村建設,不隻是建設鄉(xiang) 村,更是為(wei) 了在世界現代化衝(chong) 擊中探索新中國文化之路,或者說尋找現代性的中國方案。“以中國精神引進團體(ti) 組織,以團體(ti) 組織運用科學技術,此新中國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轉變之所趨向”。這個(ge) 以中國精神、團體(ti) 組織和科學技術這十二個(ge) 字構成的實驗方案以及因為(wei) 日軍(jun) 侵華而中斷的實驗成果,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思考現代性的困境,解決(jue) 現代性的問題依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以中國精神重建道德理性,解決(jue) 現代人的工具化碎片化問題;以團體(ti) 組織重建鄉(xiang) 土社會(hui) ,解決(jue) 現代人的原子化沙粒化問題,在此兩(liang) 者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技術,解決(jue) 被物欲和私心引向歧途的科技異化問題。依然是我們(men) 今天麵臨(lin) 的重大任務。本文作者以二十年社區工作經驗和十年鄉(xiang) 村建設一線經曆,闡述了梁漱溟“新中國文化之路”的思想與(yu) 實踐對於(yu) 當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義(yi) 。

 

西行東(dong) 歸,發現中國精神

  

(圖為(wei) 北京樂(le) 和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廖曉義(yi) 與(yu) 美國著名漢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梁漱溟研究者艾愷先生在山東(dong) 濟南文廟合影)

 

我的專(zhuan) 業(ye) 是哲學。1996年創辦了公益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在北京和川渝湘魯等地從(cong) 事城鄉(xiang) 生態社區建設的一線工作,推動了綠色社區、26度空調節能行動、化學品安全、可持續能源記者論壇等公益行動和相關(guan) 公共政策,作為(wei) 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深度參與(yu) 了綠色奧運,並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和社會(hui) 工作的融合,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為(wei) 底蘊的樂(le) 和理念體(ti) 係和樂(le) 和教育培訓體(ti) 係,協助川渝湘魯等地的政府和民眾(zhong) 創造了樂(le) 和家園的現實樣本。2016年我被《中國慈善家》評為(wei) 中國十大社會(hui) 推動者,評語是這樣寫(xie) 的:“2016,北京地球村誕生20周年。20年裏,廖曉義(yi) 由西方工業(ye) 文明與(yu) 西方式環保的崇拜者蛻變為(wei) 中國文化的信徒,拓出了一條中國式公益之路”。也許,這是對於(yu) 我的西行東(dong) 歸路的一個(ge) 概括,而這條路上有一位重要的精神導師,就是梁漱溟先生。

 

1979年,我作為(wei) 四川大學哲學係的青年教師參加了北京大學哲學係為(wei) 期一年半的培訓班,那個(ge) 時候,梁漱溟先生作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的退休教授依然健在。但我熱衷於(yu) 西方哲學的概念體(ti) 係,對於(yu) 中國哲學毫無興(xing) 趣,除了應付考試,基本不讀聖賢書(shu) ,不去拜訪中國哲學的大家,甚至不知道梁漱溟先生這位退休教授的大名!1983年到1990年間,我在中山大學哲學係讀研究生隨後就職於(yu) 中國社科院,則熱衷於(yu) 研究西方文明如何造福中國的現代化,即使發現了西方工業(ye) 文明正在將人類引向毀滅,也是從(cong) 造成這些問題的西式思維方式中去尋找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方案。我在迷戀西方哲學、追隨西方文明、以及學習(xi) 西式環保的路上走了很遠,直到在這個(ge) 過程中對其產(chan) 生了懷疑和困惑,不得不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根脈和安身立命之所。而十八年前所經曆的一件事情,終於(yu) 促使我東(dong) 歸。

 

那是在2000年,我去挪威接受國際環境大獎“蘇菲獎”。這是被蘇菲基金會(hui) 稱為(wei) “諾貝爾環境獎”的獎項,每年隻頒發給一個(ge) 組織或一個(ge) 人,頒獎儀(yi) 式非常隆重,挪威各界許多名士和政要出席,之後還安排我和挪威首相見麵。他們(men) 對我的獲獎講演隻有一個(ge) 希望,就是講講中國文化,講講儒釋道或者“陰”和“陽”,為(wei) 此還專(zhuan) 門請來北京京劇團的演員助興(xing) 。而那個(ge) 時候我發現自己除了這張中國臉,實在不了解也講不出中國文化。這件事對我的刺激很大,於(yu) 是“知恥而後勇”,回國後發憤補習(xi) 國學。這個(ge) 時候讀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係教授寫(xie) 的一本書(shu) 《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yu) 中國現代化的兩(liang) 難》,這本書(shu) 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從(cong) 這本書(shu) 認識了梁先生,又從(cong) 梁先生那裏重新認識了孔夫子,從(cong) 孔夫子和梁先生那裏真正認識了儒家,並由此決(jue) 心走知行合一的儒家之路。

 

梁先生的思想成果極其豐(feng) 富,也許是哲學專(zhuan) 業(ye) 背景的關(guan) 係吧,最讓我開啟心智的,就是他關(guan) 於(yu) 新中國文化之路的思想脈絡,以及這一思想脈絡中關(guan) 於(yu) 中國精神的詮釋與(yu) 踐行。梁先生從(cong) 對中國社會(hui) 的現實和文化分析兩(liang) 個(ge) 層麵入手,認為(wei) 中國的問題不是別的問題,而是文化失調問題,文化失調才是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源。要解決(jue) 中國問題就必須複興(xing) 文化,複興(xing) 文化的關(guan) 鍵又必須從(cong) 鄉(xiang) 村著手,進行“鄉(xiang) 村建設”才得以修複中國精神、重建社會(hui) 秩序,最後解決(jue) 中國所麵臨(lin) 社會(hui) 文化的斷裂危機。他由此提出了“以中國精神引進團體(ti) 組織,以團體(ti) 組織運用科學技術,此新中國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轉變之所趨向”的解決(jue) 方案並身體(ti) 力行來實施這一方案。雖然他的治世理想因為(wei) 諸多原因被中斷,但是他留下了思想的種子,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

 

在那個(ge) 兵荒馬亂(luan) 的年代,當大家都在從(cong) 不同的方麵來看待和處理中國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軍(jun) 事問題的時候,梁先生從(cong) 更本質的視角看到“中國問題並不是什麽(me) 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極嚴(yan) 重的文化失調”。一個(ge) 民族對於(yu) 自身的文化失去信心和信任、對自身的國情國性不去深究,就會(hui) 對拿來主義(yi) 失去準繩,西方工業(ye) 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諸如物質主義(yi) 、科學主義(yi) 和資本主義(yi) 等等就會(hui) 長驅直入,文化殖民,其現代化的方案就有可能出現偏差並承受太高的社會(hui) 代價(jia) 、環境代價(jia) 和文化代價(jia) ,與(yu) 中國的世界觀和價(jia) 值體(ti) 係產(chan) 生激烈的衝(chong) 突。畢竟,救國和治國良方都基於(yu) 自身的文化。也許像我們(men) 這樣被動地經曆了過去的文化浩劫,又幸運地趕上了今天的文化複興(xing) 的人,會(hui) 更深的體(ti) 會(hui) 到,在那樣的自殘自殤的年代,要怎樣的洞見和勇氣,才能在當時一片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中,站出來為(wei) 儒家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說話。

 

梁先生的洞見和勇氣來源於(yu) 他對於(yu) 中國文化的自知、自覺和自信。他說“中國之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天然的不能外於(yu) 其固有文化所演成之社會(hui) 事實,所陶養(yang) 之民族精神,而得解決(jue) 。它必須是中國的一套,一定不會(hui) 離開中國社會(hui) 的事實及民族精神而得到一個(ge) 辦法,在政治上、經濟上如果有辦法,那一定是合乎中國文化的”。這套合乎中國文化的方法一定是根於(yu) 中國精神並且能夠激發中國精神的。

 

中國精神是什麽(me) ?梁先生認為(wei) ,不管是人類問題,還是人生問題,中國精神就是要從(cong) 人本身的理性中間去找到解決(jue) 自己和社會(hui) 問題的辦法。它是向內(nei) 求的而不是向外取的。他說“儒家沒有什麽(me) 教條給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條而已”,“中國自周孔以來,除以倫(lun) 理情誼領導中國人外,便是發揮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義(yi) 理為(wei) 準”。他也用更簡明的話語來描述即“向上之心強,相與(yu) 情誼厚”。向上之心是對於(yu) 神聖性的向往和連接;相與(yu) 情誼厚是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的日用倫(lun) 常和世俗生活,而世俗性和神聖性的結合以及反求諸己自明其德的生命自覺,就是中國文化最深刻最可貴的特點。

 

我將梁先生詮釋的中國精神,理解為(wei) 現代語言即自立、互助、公益的精神,自立就是明明德即自明其德自省其心;互助就是親(qin) 民就是相與(yu) 情誼後,也是呂氏鄉(xiang) 約“德業(ye) 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隨”,公益就是止於(yu) 至善,以向上之心一步步朝向共同福祉的過程中實現個(ge) 體(ti) 和宇宙大生命的融合。更簡明的話語,就是“樂(le) 和”,天地人和,樂(le) 在其中。我們(men) 所有的鄉(xiang) 村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都是為(wei) 了激發中國精神,這在今天的鄉(xiang) 村建設領域正在形成共識。正如龍泉鄉(xiang) 約的同仁所言:“中國人的信仰是天與(yu) 地,天與(yu) 地的精神中心在鄉(xiang) 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本質,就是要重塑中國人的終極人生觀、價(jia) 值觀。不以此為(wei) 目的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都是短期行為(wei) 偽(wei) 命題,配不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四個(ge) 字”。

 

上山下鄉(xiang) ,踐行中國精神


  

 

梁先生不僅(jin) 詮釋了中國精神的根本,而且指出了中國精神的根基,“中國文化是以鄉(xiang) 村為(wei) 本,以鄉(xiang) 村為(wei) 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xiang) 村”。他認為(wei) 道德文化是中國無形的根,而鄉(xiang) 村社會(hui) 是中國有形的根,因此要從(cong) 鄉(xiang) 村開始複興(xing) 中國文化。更可貴的是,他把這種認識化為(wei) 行動,辭去北大教授的席位,舉(ju) 家來到山東(dong) 鄒平從(cong) 事鄉(xiang) 村建設。

 

受梁先生的影響,我的西行東(dong) 歸路,也是研究鄉(xiang) 村文化、從(cong) 事鄉(xiang) 村建設之路。2001年我們(men) 在北京的延慶縣碓臼石村進行了生態教育和鄉(xiang) 村建設的最初嚐試;2004年,啟動了綜合考察鄉(xiang) 土文化的“鄉(xiang) 村長卷”項目,通過三年多的調研,以全國九個(ge) 民族十個(ge) 鄉(xiang) 村的深入調研和影視製作,形成了一套基於(yu) 本土文化解決(jue) 鄉(xiang) 村問題的方案,並完成出版了鄉(xiang) 土中國村民讀本,該書(shu) 被送到全國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在這個(ge) 過程中我發現一些鄉(xiang) 村特別是貴州的許多非漢民族的鄉(xiang) 村,還保存著自己的生態智慧、鄉(xiang) 土文脈和自然養(yang) 生,還有自己的知識體(ti) 係、管理體(ti) 係和信仰體(ti) 係,這就是中國精神的根基。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這些鄉(xiang) 村正在消逝,怎麽(me) 辦?2008年汶川地震後災後重建,讓我看到了我們(men) 可以綿薄之力去幹的契機。

 

2008年6月23日,是梁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忌日,也是北京地球村和南都基金會(hui) 在京舉(ju) 辦“生態文明與(yu) 災後重建”論壇之後,我第二次來到四川地震災區的日子。這一天我做出了對於(yu) 我的人生和地球村的走向都極其重要的決(jue) 定:由我親(qin) 自率隊駐紮當時的極重災區成都彭州通濟鎮大坪村參與(yu) 災後重建。於(yu) 是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nong) 婦“廖嬢”,在紅十字基金會(hui) 、壹基金、南都基金會(hui) 、友成基金會(hui) 等公益機構和生態建築師劉加平這樣的誌願者們(men) 的支持參與(yu) 下,和村民一起蓋生態民居、修路、建生態小農(nong) 場,組織生態協會(hui) ,複興(xing) 鄉(xiang) 土文化,進行了以中國精神治理鄉(xiang) 村的樂(le) 和家園的最初實驗,該項目榮獲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獎”,我和其他獲獎人一起,在頒獎大會(hui) 上受到胡錦濤總書(shu) 記的接見。

 

同年9月,我作為(wei) 克林頓創新基金會(hui) “全球公民獎”四位獲獎人之一,去紐約領獎,這時候的我不再惶恐於(yu) 對於(yu) 中國文化的無知,而是帶著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在頒獎儀(yi) 式上發表感言。我談到要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生態危機,需要從(cong) 古老的東(dong) 方智慧裏麵尋找出路,減少對於(yu) 物質能源無限製的消費,而去發現作為(wei) 健康來源的體(ti) 能的意義(yi) 和作為(wei) 幸福來源的心能的意義(yi) ,三能平衡才能實現地球的平衡。短短的三分鍾講演竟兩(liang) 次被掌聲打斷,克林頓本人三次向我表達他從(cong) 我帶來的中國精神中受到的啟發和震撼,讓我深感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周後我從(cong) 紐約回到了正在災後重建的大坪村,那個(ge) 家家都有天地祖先牌位和“祀先祖如在其上,佑後人煥乎維新”楹聯的鄉(xiang) 村,繼續當村民眼中的農(nong) 婦“廖嬢”,和他們(men) 一起修山村路,建生態房,開協商會(hui) 。整個(ge) 過程中予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們(men) 建房上梁的古老儀(yi) 式、鄉(xiang) 情宗脈的悠久傳(chuan) 統、敬天法祖的堂屋香案、慎終追遠的喪(sang) 禮習(xi) 俗,讓這些無形的文化成為(wei) 凝心聚力共享樂(le) 和的現代根脈。我和我的團隊清楚地知道,在鄉(xiang) 村建設中,不應該隻著眼於(yu) 有形的物質的方麵,而要去發現發掘幾千年鄉(xiang) 土文化的無形的遺產(chan) ,不應該把一些雖然看不見但是延綿和維係了幾千年的、也許現代科學還沒有能力破解與(yu) 理解的習(xi) 俗斥之為(wei) 迷信而擯棄,而要用有形與(yu) 無形的整體(ti) 全息的世界觀去看待和對待整體(ti) 全息的鄉(xiang) 村世界。中國精神的複興(xing) 首先需要找到一種通俗的理念和話語,與(yu) 傳(chuan) 統相通又與(yu) 現代相連,為(wei) 政府認可又為(wei) 社會(hui) 認同百姓接受。樂(le) 和就是這樣的話語之一。“樂(le) 和”源於(yu) “天地人和、樂(le) 在其中”的古老智慧,體(ti) 現著“和而不同、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理想,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生態文明的綠色方向、中國文化的傳(chuan) 統智慧的綜合體(ti) 現和通俗話語。用社會(hui) 主義(yi) 信念來詮釋,是社會(hui) 共治、經濟共贏、生命共惜、文化共榮、環境共存;用生態文明的理想解讀,是生態社會(hui) 建製、生態經濟發展、生態保健養(yang) 生、生態倫(lun) 理教化、生態環境管理;用梁漱溟先生的鄉(xiang) 土文化來概括,是“向上之心強,相與(yu) 情意厚”;用村民語言來理解,“樂(le) 和就是一家人”、“樂(le) 和就是一條心”。我們(men) 發現樂(le) 和作為(wei) 共同體(ti) 思想的通俗表達很受村民歡迎,樂(le) 和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點,一是和的重塑,要和不要分,激發鄉(xiang) 村原來固有的共同體(ti) 意識;二是利的重估,讓大家意識到,這世上值錢的不止是錢,親(qin) 情道義(yi) 也很值錢、社會(hui) 關(guan) 係家庭關(guan) 係很值錢、環境質量很值錢、生命健康更值錢。大坪村的一位樂(le) 和代表給農(nong) 民日報的記者說:“說別的我們(men) 聽不懂,一說樂(le) 和,都曉得了,好事,搞!”

 

樂(le) 和不僅(jin) 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可落地的模式和可操作的流程,一套由“樂(le) 和治理、樂(le) 和生計、樂(le) 和人居、樂(le) 和禮義(yi) 、樂(le) 和養(yang) 生”五個(ge) 樂(le) 和構成的整體(ti) 方案,一個(ge) 既保存村落、農(nong) 場、醫館、書(shu) 院、集市,同時又能夠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養(yang) 生產(chan) 業(ye) 、創意手工業(ye) 等的發展規劃。這樣的方案與(yu) 模式可以理解為(wei) 現代化語境下的一種發展道路,一條不是毀滅鄉(xiang) 村,而是建設鄉(xiang) 村、城鄉(xiang) 共生的鄉(xiang) 土型城市化道路;也可以理解為(wei) 是一種新的文明,一種身心境和、天地人和的鄉(xiang) 村生態文明。如果說“樂(le) 和”是一種精神,“家”則是一種社會(hui) 關(guan) 係,“園”就是現實的自然的和有形的空間,換言之,“樂(le) 和家園”四個(ge) 字本身體(ti) 現著萬(wan) 物共生天下一家的內(nei) 涵。

 

2010年6月中旬,我受邀回到自己的祖籍、地處渝陝鄂交界的重慶巫溪縣。自此以後,樂(le) 和家園成了政府主導的鄉(xiang) 村治理模式,我和團隊為(wei) 之提供社工服務。2011年的6月23日,在重慶巫溪縣的樂(le) 和書(shu) 院,舉(ju) 行了一場肅穆莊嚴(yan) 的祭奠梁漱溟先生的儀(yi) 式。在場的有梁漱溟先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嫡孫梁欽元先生和專(zhuan) 程從(cong) 美國來的艾愷先生,他們(men) 考察並高度評價(jia) 了巫溪鄉(xiang) 村的樂(le) 和家園建設,也為(wei) 這裏舉(ju) 辦的“梁漱溟鄉(xiang) 建思想與(yu) 社會(hui) 管理創新論壇”貢獻了寶貴的思想。

 

兩(liang) 年後也就是2013年的6月23日,重慶南岸區峽口鎮的大石村,我和“重慶梁漱溟研究會(hui) ”的部分骨幹在這裏舉(ju) 辦“梁漱溟先生逝世25周年紀念日座談會(hui) ”。兩(liang) 天後,北京地球村與(yu) 南岸區政府在這裏簽署了樂(le) 和家園項目協議。如今南岸樂(le) 和家園建設試點已經進入第五個(ge) 年頭,樂(le) 和家園的鄉(xiang) 村建設試點也成為(wei) 以“三社聯動、三事分流、三治並舉(ju) ”為(wei) 特色的南岸區社會(hui) 治理與(yu) 服務創新實驗區的亮點工程之一,該項目孵化的“南岸區樂(le) 和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的專(zhuan) 業(ye) 社工團隊正在成長。

 

說來也是巧合,在同年6月,北京地球村與(yu) 湖南長沙縣政府簽署樂(le) 和鄉(xiang) 村共建協議之後,長沙第一批社工走進鄉(xiang) 村也是6月23日。社工們(men) 協同政府完成“一站兩(liang) 會(hui) 三事分流投入改革”的鄉(xiang) 村治理模式,培育了218個(ge) 基於(yu) 村民小組的互助會(hui) 和30多個(ge) 村的聯席會(hui) ,按照“大事政府辦、小事村社辦、私事自己辦”的方法以及相應的投入機製改革,開展了一係列的鄉(xiang) 村治理和文化複興(xing) 活動。這個(ge) 過程中成立了擁有40多名全職社工的長沙縣樂(le) 和社工協會(hui) ,其牽頭的“複禮興(xing) 樂(le) ,留住鄉(xiang) 愁--鄉(xiang) 村文化複興(xing) 項目”於(yu) 2016年底在全國530多個(ge) 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團中央中國青年誌願項目大賽金獎”,為(wei) 長沙縣唯一一個(ge) 金獎項目。這個(ge) 曆時五年的鄉(xiang) 村建設項目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其播下的中國精神的種子依然在發芽生長。

 

在南岸樂(le) 和家園項目和長沙樂(le) 和鄉(xiang) 村項目持續推進期間,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裏,北京地球村與(yu) 光彩事業(ye) 基金會(hui) 還聯手實施了以關(guan) 愛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為(wei) 主題的“光彩愛心家園-樂(le) 和之家”。在重慶市的巫溪縣、酉陽縣和黔江區的十個(ge) 試點村裏,三十名社工不分寒冬酷暑,在個(ge) 案、小組、社區、學校、工地的“五點”,提供“學業(ye) 陪讀、情感陪護、生活陪伴、能力培訓、人格培養(yang) ”的“五麵”服務,我們(men) 多次邀請梁先生嫡孫梁欽元到一線給駐村社工講述梁先生的思想和人格。曆時三年的項目受到普遍好評,其理論和案例的專(zhuan) 業(ye) 報告,給以鄉(xiang) 村建設為(wei) 基礎的留守兒(er) 童關(guan) 愛事業(ye) 留下了厚實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2013年的9月,我來到梁先生當年鄉(xiang) 村建設的山東(dong) 鄒平縣,在未曾謀麵的偶像梁漱溟先生的墓前行了叩拜大禮。隨之而來的是2014年1月在山東(dong) 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講演後,該學院的副院長、鄉(xiang) 村儒學的倡導和踐行者顏炳罡老師把我們(men) 引進了山東(dong) 泗水縣南仲都村開始樂(le) 和家園的試點。同年10月,地球村受山東(dong) 曲阜市委市政府的邀請走進了孔子故裏建設樂(le) 和家園。10月18日,梁漱溟先生的誕辰,梁先生的長子、88歲高齡的梁培寬先生也來到曲阜,參加了“學儒家文化、建樂(le) 和家園”最初的啟動。

 

儒家精神強調實際踐行,也強調與(yu) 時偕行。畢竟鄉(xiang) 建百年,曆史條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的鄉(xiang) 村建設是在整體(ti) 的道德滑坡、文化斷層、信仰缺失、鄉(xiang) 村空巢、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問題的背景下進行的,現代化帶來的諸多挑戰日益明顯。所以今天的鄉(xiang) 村建設有著與(yu) 以往不大一樣的任務。互助養(yang) 老、鄉(xiang) 童教育、養(yang) 生常識,自然農(nong) 法,用道德理性來評判和選擇現行科學技術,構建生態文明,解決(jue) 生態轉型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都是這個(ge) 時代鄉(xiang) 村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梁先生當年的曆史條件下主要依靠鄉(xiang) 村建設學院的知識分子和民間的力量,今天的鄉(xiang) 村建設則是根據習(xi) 近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大力弘揚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的國家戰略,以黨(dang) 委政府為(wei) 主導來組織群眾(zhong) ,地球村的社工為(wei) 黨(dang) 政主導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國學和社會(hui) 工作服務。但其中的共同點都是注重鄉(xiang) 村團體(ti) 組織的建設,用重建自然社區組織的方式在鄉(xiang) 村建設過程中振興(xing) 中國精神,實現自治、法治和德治,都是以改良的方式從(cong) 鄉(xiang) 村基層開始修複中國文化的道德根基,從(cong) 而建立一個(ge) 互補共生的共同體(ti) 社會(hui) 秩序。

 

地球村曆時十年的鄉(xiang) 村建設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會(hui) 越來越多的認可。2016年,從(cong) 北京地球村脫胎而來的專(zhuan) 業(ye) 社工組織“北京樂(le) 和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正式注冊(ce) ,並在第七屆中國公益節上獲“公益集體(ti) 獎”;我被全國社會(hui) 工作聯合會(hui) 評為(wei) “2016全國十大社工人物”,《中華慈善家》將我與(yu) 徐永光、馬雲(yun) 、馬化騰等齊名評為(wei) “2016十大社會(hui) 推動者”;2017年2月,以我在2000年蘇菲獎獎金為(wei) 種子基金的非公募基金會(hui) “北京樂(le) 和公益金會(hui) ”在北京市民政局的支持以及敦和基金會(hui) 、友成基金會(hui) 的幫助下注冊(ce) 成功。

 

2018年,清明時節,我再次來到四川彭州通濟鎮大坪村。十年過去了,地球村孵化的“成都樂(le) 和社區服務中心”的夥(huo) 伴們(men) 依然守望在這裏。北京地球村聯手當地的公益夥(huo) 伴“四川尚明公益發展研究中心”“成都雲(yun) 公益發展促進會(hui) ”“成都農(nong) 合之家公益發展中心”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研究》參訪團,在大坪村舉(ju) 辦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生態文明建設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十年的歲月在臉上留下了皺紋,在心裏寫(xie) 滿了滄桑,大家彼此相望,不勝唏噓,彼此激勵,繼續前行。

 

一站兩(liang) 會(hui) ,托起中國精神


  



廖曉義(yi) 參與(yu) 村民互助會(hui) 議事討論

 

2014年8月,我和梁漱溟研究的第一人、芝加哥大學曆史教授艾凱教授在山東(dong) 衛視新杏壇欄目做了一期對話《鄉(xiang) 村記憶的中國文化命脈》。當初我是讀了他寫(xie) 的《最後的儒家》一書(shu) 而認識了梁先生的,沒有想到,如今能在梁先生當年從(cong) 事鄉(xiang) 村建設的山東(dong) 進行這樣的對話。兩(liang) 年後,也就是2016年的8月,艾愷先生再次來到曲阜。這次他不是來做學術對話的,他是來考察曲阜樂(le) 和家園建設成果的。時隔兩(liang) 年,地球村協同曲阜市委市政府和當地百姓,一起搭建了以“一站兩(liang) 會(hui) 三院六藝”為(wei) 基本要素、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內(nei) 涵的城鄉(xiang) 社區建設模式,即,以黨(dang) 委政府為(wei) 主導力量、以社工站為(wei) 技術支撐、以互助會(hui) 為(wei) 自治基礎、以聯席會(hui) 為(wei) 共治平台、以文化大院為(wei) 公共空間、以樂(le) 和書(shu) 院為(wei) 學習(xi) 空間、以百姓庭院為(wei) 生活空間,在此基礎上開展經典教育、食育工坊、綠色時尚、節氣養(yang) 生、禮樂(le) 傳(chuan) 習(xi) 、鄉(xiang) 村劇場的“六藝”活動,營造樂(le) 和治理、樂(le) 和禮義(yi) 、樂(le) 和生計、樂(le) 和人居、樂(le) 和養(yang) 生五位一體(ti) 的城鄉(xiang) 社區家園。

 

社工站是街鎮在鄉(xiang) 村的社會(hui) 工作平台,引進專(zhuan) 業(ye) 社工提供社會(hui) 工作的培訓和服務。社工住在鄉(xiang) 村,發揮方法提供、能力建設、教育輔導、精神感召和資源引進五個(ge) 方麵的功能,進行社會(hui) 調研、社會(hui) 組織、社會(hui) 活動、社會(hui) 教育、社會(hui) 宣傳(chuan) 、社會(hui) 記錄六個(ge) 方麵的服務。

 

互助會(hui) 作為(wei) 基於(yu) 村民小組的公益性互助性組織,是落實三中全會(hui) “改進社會(hui) 治理方式,激發社會(hui) 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hui) 矛盾體(ti) 製”的要求,將村民自治落實落細落小的舉(ju) 措,是村支兩(liang) 委工作的有力補充。街鎮和村支兩(liang) 委要在社工協助下,通過調研和宣導,成立互助會(hui) ,發現和培養(yang) 鄉(xiang) 賢成為(wei) 樂(le) 和代表,鼓勵互助會(hui) 分擔村民小組的公共事務,如環境保護、矛盾化解、文藝活動、孤寡老人的照顧和留守兒(er) 童的關(guan) 愛等。

 

聯席會(hui) 是村支兩(liang) 委主導、互助會(hui) 、社工和共建單位等多方參與(yu) 的共治平台,是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民主協商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的落地機製。通過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理解召開聯席會(hui) 議的方法和意義(yi) 、流程,保證聯席會(hui) 定期召開,並通過聯席會(hui) 落實“大事政府辦、小事村社辦、私事自己辦”的三事分流、責任共擔的方法,學習(xi) 用儒家思想和現代治理相結合的新方式來討論和處理公共事務,從(cong) 下至上形成“樂(le) 和鄉(xiang) 約”的村規民約細則。

 

大事是什麽(me) 呢?就是國家層麵的公共事務,以前朝廷的大事主要有治水、禦敵、賑災、判大案,現在政府的大事多了,但是大量的“小事”也就是社區層麵的公共事務缺少自然村層麵的社會(hui) 組織來處理。現有的村支兩(liang) 委是建立在行政村層麵的,例如湖南長沙縣有一個(ge) 行政村就包括了63個(ge) 自然村,三五個(ge) 人的村支兩(liang) 委怎麽(me) 有能力有精力去處理63個(ge) 自然村的公共事務呢?所以小事村社辦,就是在村民小組層麵成立互助會(hui) 來處理公共事務,來處理矛盾化解、環境保護、生產(chan) 協作等等事務。私事當然自己辦,是自己處理私事的責任和能力。中華民族如果對自己對社區乃至對國家如果沒有責任意識,這個(ge) 民族就毀掉了。責任共擔的同時是利益共享,建立社區基金會(hui) 並推動投入機製改革來實現共同的利益。

 

激發中國精神是為(wei) 了建設一個(ge) 社會(hui) 共治、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ti) 社會(hui) ,而重建自然社區組織和基層社會(hui) 協商機製又是中國精神不可或缺的條件。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鄉(xiang) 村建設本質上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建設,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建設本質上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組織的建設。

 

以生態民居和節能建築的推廣為(wei) 例,在很多鄉(xiang) 村難以實施,而在四川彭州的大坪村卻得到了良好的解決(jue) 。2008年7月,當地政府引進地球村作為(wei) 社工組織成為(wei) 社工站的技術力量,支持村民組成“大坪山生態協會(hui) ”,建立了該協會(hui) 和村支兩(liang) 委以及地球村組成的聯席會(hui) ,通過聯席會(hui) 邀請到由劉加平院士和他的生態建築師團隊作為(wei) 義(yi) 工來到大坪山設計生態民居。經過聯席會(hui) 組織村民與(yu) 義(yi) 工團隊協商,探索出了一套非常適合鄉(xiang) 村的“鄉(xiang) 野生態屋”“鄉(xiang) 情小聚落”的低碳建房操作模式,並由專(zhuan) 業(ye) 總工程師對每一戶被稱為(wei) “鄉(xiang) 土工程師”的村民進行係統教學、現場督導和工程評估。最終,形成生態民居係統,較一般的鄉(xiang) 村磚混建築至少節能減排50%。

 

再以鄉(xiang) 村垃圾管理為(wei) 例,在樂(le) 和試點村,通常互助會(hui) 成立之後第一件自動去做的事情就是垃圾管理,通過聯席會(hui) 討論各自的責任,互助會(hui) 負責組織和管理村民們(men) 義(yi) 務分片管理垃圾和定期清掃,村支兩(liang) 委負責協調垃圾轉運的事務。很快,鄉(xiang) 村垃圾事務就得到了解決(jue) 。在雙衝(chong) 村,簡東(dong) 源組互助會(hui) 成立環保小隊,疏通溝渠,除草保潔;金鼎山村的互助會(hui) 把公共環境衛生劃分到戶,全方位開展村民室內(nei) 室外、房前屋後、村道社道及公共場所的衛生整治,並定期組織評比;巫溪羊橋村互助會(hui) 還組織村民義(yi) 務清理羊橋河的三十多年的垃圾。曲阜的一些互助會(hui) 組織推廣用廚餘(yu) 垃圾做環保酵素,用實際行動給村民證明環保酵素的功效,減少化學洗滌劑對於(yu) 農(nong) 田和水源的汙染,健康又省錢。

 

農(nong) 村環境整治的“雙控”始終是難題。所謂“雙控”指的是控製違規建房,禁止私搭亂(luan) 建和控製違法用地。通常情況下,“雙控”的解決(jue) 方式是行政手段或者花錢雇“看護員”或者交給村支兩(liang) 委監管,但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很弱。為(wei) 此,很多地方對於(yu) 違規行為(wei) 采取強行壓製,結果引致執法衝(chong) 突,幹群關(guan) 係進一步惡化。而在南岸峽口鎮,政府把“雙控”作為(wei) 社區公共事務交給了互助會(hui) 。通過聯席會(hui) 由村支兩(liang) 委、互助會(hui) 、社員代表大會(hui) 共同商議建立雙控協管機製,由互助會(hui) 在村民中選出11人的協管專(zhuan) 員工作,並討論形成了協管專(zhuan) 員的基本工作模式:“一天一電話、一周一總結、一月一匯報”,在社工站的配合下,向村支兩(liang) 委反映具體(ti) 情況,向鎮政府匯報總體(ti) 情況。由此,本來由外來力量監管的事情,成為(wei) 了村民自己要承擔的自己的事情,雙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長沙縣,以前經常出現政府為(wei) 村民做“濕地工程”“生態路”“小水利”而村民不買(mai) 賬不配合的情況,為(wei) 工錢討價(jia) 還價(jia) ,為(wei) 一顆白菜的賠償(chang) 叫板也司空見慣。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村民由始自終沒有參與(yu) 到項目的立項、執行和實施中。樂(le) 和鄉(xiang) 村建設後,政府組織了兩(liang) 次縣級層麵樂(le) 和鄉(xiang) 村建設投入機製改革調研會(hui) ,啟動了投入機製改革的整體(ti) 設計和單體(ti) 實踐,探索投入機製的新模式。無一例外都取得了成本低、質量高、參與(yu) 度高的效果。葛家山村,其羅家組互助會(hui) 用兩(liang) 公裏的指標通過義(yi) 務投工等方式獨立完成四公裏的生態路的鋪設,而荷家組完成三口總麵積八畝(mu) 的標準塘建設,修通了400米的連村公路,讓村民們(men) 幾十年來首次能便捷地到鄰鎮趕集。

 

以前環境管理問題屬於(yu) 鄉(xiang) 村治理中的難題,很容易引發幹群矛盾。樂(le) 和理念進入鄉(xiang) 村之後,基於(yu) 互助會(hui) 的成立,分散的村民重新獲得了相互之間的認可,並密切了人際往來,由此而激發了公共意識和集體(ti) 責任感,曾經的環境管理的公共事務難題也就不再是難題了。這正是基於(yu) 社會(hui) 建設和文化建設所帶來的生態建設效果,它讓村民在這個(ge) 過程中學會(hui) 理性地表達和積極地參與(yu) 而真正成為(wei) 家園環境的主人。

 

以前村裏的低保評選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鎮政府分配名額給村,村再分給組,組長或有所側(ce) 重或“撒胡椒麵”選出低保戶,時常引起村民不滿。互助會(hui) 成立後,村民們(men) 學習(xi) 用樂(le) 和的方法來處理村裏的低保評選,樂(le) 和代表在了解村民的經濟情況和意見的基礎上,參加到低保評選中,實現了低保分配的公平公正。2010年在巫溪白鹿鎮大坪村,這種樂(le) 和模式化解了400人因為(wei) 低保問題的集體(ti) 上訪危機;2013年長沙縣木魚神組的樂(le) 和代表集體(ti) 討論低保標準後認為(wei) 該組村民皆不合乎低保標準,而願意將低保名額讓給鄰村更需要的人。這些事例說明,樂(le) 和治理不僅(jin) 恢複了鄉(xiang) 土文脈對人際關(guan) 係的協調,也喚醒傳(chuan) 統文化對人心欲望的引領。不公正的利益分配不僅(jin) 會(hui) 引發村民糾紛,而且會(hui) 助長人們(men) 的私心貪欲、爭(zheng) 鬥抱怨以及進一步的不公正。樂(le) 和互助會(hui) 參與(yu) 到惠民政策的知情、參議和監督過程中,讓農(nong) 民自己公正地分配公共資源和社會(hui) 資源,同時進行向上之心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弊端。

 

在樂(le) 和家園的社區治理實踐中,無論是基層政府村支兩(liang) 委,還是社工和社區社會(hui) 組織,還是家庭都需要修身。中國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修身了。“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以修身為(wei) 本”。“自立、互助、公益的樂(le) 和精神,體(ti) 現著“和而不同、天下為(wei) 公”的元價(jia) 值,修身就是要修出人的自主性、互助性和公益性,這就是大道之行的“道”。仁義(yi) 禮智信,是我們(men) 要遵守的行為(wei) 規範是德,在家庭裏孝悌慈儉(jian) 勤就是齊家,參與(yu) 社區治理社區事務就是治國,因為(wei) 村是小國,國是大村,走出社區就是平天下,這就是通過修齊治平實現天人合一的治理之道。

 

 因為(wei) 有著中國精神的堅定方向,我們(men) 把所有的鄉(xiang) 村治理和鄉(xiang) 村建設都看成是中國精神的培育。中國精神用今天的語言可以表述為(wei) 修身的精神、互助的精神、公益的精神,一句話就是共同體(ti) 精神,也就是樂(le) 和精神。樂(le) 和家園作為(wei) 一種社區治理模式和一種多方參與(yu) 的傳(chuan) 習(xi) 模式,其核心就是培育中國精神,培養(yang) 個(ge) 人的共同體(ti) 意識,以構建家一樣的共同體(ti) 社會(hui) ,包括文化共同體(ti) 、經濟共同體(ti) 、環境共同體(ti) 和生命共同體(ti) 。樂(le) 和家園也可以理解為(wei) 政府、學界、社會(hui) 組織和村居民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對於(yu) 中華共同體(ti) 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而這樣的傳(chuan) 承和創新,除了需要組織機製來栽培和托舉(ju) ,還需要空間載體(ti) 及活動來陶冶和養(yang) 育。

 

三院六藝,陶冶中國精神

  

廖曉義(yi) 在大院與(yu) 村民同跳《禮運大同》手語舞

 

中國精神在哪裏安放?中國精神的載體(ti) 是什麽(me) ?梁漱溟先生的鄉(xiang) 村建設探索了一種鄉(xiang) 學村學的模式,我以為(wei) 這樣的模式是基於(yu) 對於(yu) 中國精神的鄉(xiang) 村傳(chuan) 習(xi) 機製的認同和再造。中國精神如何能夠傳(chuan) 承?鄉(xiang) 村的共同體(ti) 社會(hui) 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傳(chuan) 習(xi) 結構。每個(ge) 個(ge) 人生下來之後的家教和蒙學、小學、大學,學會(hui) 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在共同體(ti) 生活,並且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營造共同體(ti) 盡力。從(cong) 鄉(xiang) 村走出去的人功成名就之後大多數會(hui) 回歸鄉(xiang) 裏,成為(wei) 參與(yu) 公共事務的鄉(xiang) 紳和繼續教育鄉(xiang) 童教化鄉(xiang) 民的先生。中華共同體(ti) 文化曾經曆了太多的苦難,卻頑強地由一代代的身體(ti) 、一個(ge) 個(ge) 的娘胎一脈相承五千年,從(cong) 教育的視角來看,是因為(wei) 她有著基於(yu) 修身的整體(ti) 傳(chuan) 習(xi) 機製,這個(ge) 不斷傳(chuan) 承和創新的過程就是集話語體(ti) 係,學術體(ti) 係,治理體(ti) 係,操作體(ti) 係和複製體(ti) 係為(wei) 一體(ti) 的傳(chuan) 習(xi) 。在鄉(xiang) 村建設的實踐中,我們(men) 發現,這個(ge) 傳(chuan) 習(xi) 機製的載體(ti) 就是三堂,即祠堂、中堂和學堂。

 

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精神體(ti) 係、知識體(ti) 係乃至管理體(ti) 係的整體(ti) 文化延續主要是在“三堂”中完成,祠堂作為(wei) 公共空間,處理公共事務和組織公共活動;學堂作為(wei) 學習(xi) 空間,成為(wei) 為(wei) 社會(hui) 輸出人才的地方;中堂作為(wei) 家庭的精神空間和生活空間,成為(wei) 家庭教育與(yu) 家庭文化的載體(ti) ,天地良心的信仰支撐了生活,天地人和的生活留住了信仰。由於(yu) 五四和文革砸爛了祠堂,改造了繼而拆並了學堂,打倒“封建迷信”撤掉了中堂。今天的中國精神從(cong) 哪裏振興(xing) ?對於(yu) 三堂為(wei) 載體(ti) 的全人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遺產(chan) ,我們(men) 如何來重估、禮敬和學習(xi) ?很多鄉(xiang) 村建設團隊都在進行積極的有益的探索。樂(le) 和家園從(cong) 中國精神得以存在的空間和載體(ti) 入手,探索了以“三院六藝”為(wei) 特色的鄉(xiang) 村文化複興(xing) 之路。

 

其一:以書(shu) 院為(wei) 學習(xi) 空間,開展耕、讀、居、養(yang) 、禮、樂(le) 的“六藝”教化:食育坊,以食物教育守護田野;國學堂,以傳(chuan) 統文化安頓人心;綠色風,以生態人居回歸自然;節氣行,以生命智慧喚醒真情;樂(le) 和禮,以感恩之心淳化社區;小劇場,以禮樂(le) 文明陶冶生活。這個(ge) 過程中,大家共同探討摸索出一些適合鄉(xiang) 村教育的方法。樂(le) 和家園的很多課程內(nei) 容被變成朗朗上口的歌謠,教給村民,容易理解也便於(yu) 記憶,村民把樂(le) 和謠變成快板、聯宵等文藝節目,社工在經過專(zhuan) 業(ye) 的戲劇教育培育後教授給村民,特別是鄉(xiang) 村兒(er) 童,讓孩子在戲劇表演中提高自己的表現力和理解力,有利於(yu) 技能和性格的全麵發展。為(wei) 了解決(jue) 鄉(xiang) 村教育的痛點,滿足鄉(xiang) 村家庭的教育剛需,南岸區和曲阜市正在嚐試村校合作,讓大學生在周末和暑期走進鄉(xiang) 村書(shu) 院,為(wei) 鄉(xiang) 村兒(er) 童提供學業(ye) 陪讀、人格培養(yang) 、能力培訓的三陪服務,大學生也從(cong) 了解鄉(xiang) 村社會(hui) 、補習(xi) 傳(chuan) 統文化、鍛煉服務技能,到乃至成為(wei) 鄉(xiang) 村創客。

 

其二, 以庭院為(wei) 生活空間,進行家訓家譜為(wei) 內(nei) 容的家風建設。在很長曆史時期裏,每個(ge) 中國人家裏有一個(ge) 中堂,既是生活空間也是精神空間,信仰支撐了生活,生活留住了信仰。彭州大坪山的社工團隊申請了民政局的文化傳(chuan) 承項目,幫助村民留住自家的中堂香案和法天敬祖的傳(chuan) 統。而傳(chuan) 統生日禮和互助養(yang) 老餐,則是讓村民弘揚孝道文化的具體(ti) 舉(ju) 措。曲阜書(shu) 院村還通過互助會(hui) 評選樂(le) 和人家來開展家規家訓教育。樂(le) 和人家評選流程由社工和互助會(hui) 聯席會(hui) 討論並且實施,包括:樂(le) 和標準公示、自願報名樂(le) 和代表推薦、評委進戶初選、集中培訓、社工定期入戶輔導、評委入戶終選、名單公示、家庭掛牌幾個(ge) 環節。從(cong) 一星級標準:家庭和睦,兒(er) 女孝順;衛生整潔,參加公共活動;到鄰裏和諧,上慈下孝;衛生整潔、養(yang) 身保健、家庭中布置有中堂畫、家規家訓,家庭成員自覺實行常禮、參加公共活動能夠幫忙組織協調等二星三星級標準,由社工和書(shu) 院村互助會(hui) 討論、聯席會(hui) 通過樂(le) 和人家的標準並逐步實施。

 

其三,以大院為(wei) 公共空間、開展公共活動培育公共精神。文化大院基本配置包括活動院壩、音響和投影設備。牆上可張貼互助會(hui) 聯絡圖、聯席會(hui) 流程及會(hui) 議製度、鄉(xiang) 賢榜、三事分流清單、活動曆程照片、小組成員全家福等。村裏的樂(le) 和牆,是村民時時可見的宣傳(chuan) 欄;村頭的樂(le) 和榜,是熟人社會(hui) 裏大家很在意的評價(jia) 和表彰平台。文化大院的主要功能包括開會(hui) 議事。互助會(hui) 定期在大院開會(hui) 討論村裏公共事務;組織孝道節與(yu) 節氣行等共同活動,學做節氣操,老人婦女兒(er) 童端著碗一起喝節氣羹等等。開展文藝活動,讀唱《禮運大同篇》,村民在姚莊的小劇場中觀看婆媳關(guan) 係劇;舞蹈隊在文化大院跳舞、排練農(nong) 具秀等。文化大院的活動和管理,由村委會(hui) 和互助會(hui) 協商值班,社工提供技術支持。

 

共同體(ti) 意識是中國精神的核心內(nei) 容,也可以說中國精神就是天地人和的共同體(ti) 精神,一個(ge) 鄉(xiang) 村的共同體(ti) 意識,是在構建共同體(ti) 的實踐中形成的,通過互助會(hui) 聯席會(hui) 處理公共事務、製定公共規則的過程就是對於(yu) 共同體(ti) 意識的培養(yang) 和共同體(ti) 的能力建設;通過大院的公共空間和書(shu) 院的學習(xi) 空間是營造公共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ti) ;通過義(yi) 務大掃除、一起做酵素、節氣行聚在一起的養(yang) 生和環保活動,增強共同體(ti) 意識的活動方式;同時,作為(wei) 禮樂(le) 教化的方法,將《禮運大同篇》作為(wei) 人人可以吟唱可以表演的手語音樂(le) ,對於(yu) 強化一家人一條心的共同體(ti) 意識,也是很有意義(yi) 的。這些具有思想性又有著操作性的傳(chuan) 習(xi) 方法,是社工協同政府和協助村民,在知行合一的共同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繼續完善的。

 

在樂(le) 和家園的試點村,節氣行是一種養(yang) 生的活動,包括節氣健康知識、節氣農(nong) 耕常識以及各種守望相助的鄉(xiang) 村傳(chuan) 統。在曲阜的書(shu) 院村,互助餐則是互助養(yang) 老的一種有效形式。這是每周一次由老人或者其兒(er) 孫出錢的老人AA午餐,互助會(hui) 的阿姨們(men) 輪流值日給老人做飯,讓老人們(men) 每周一次集體(ti) 改善夥(huo) 食,創造了老人之間的交流互助,並且也給兒(er) 孫們(men) 一個(ge) 表達孝心的機會(hui) 。既體(ti) 現家裏人的“親(qin) 其親(qin) ”的傳(chuan) 統孝道,又體(ti) 現了村裏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的公共精神和互助精神。

 

在重慶巫溪大河鄉(xiang) 的大河村,長時間人心渙散、自私自利,一輛黃豆車掉到河裏,全村人蜂擁而上,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搶黃豆;在成為(wei) 樂(le) 和家園試點村、成立了互助會(hui) 聯席會(hui) 以後,又遇到一輛車掉到河裏,這一次,當年見死不救的村民又蜂擁而上,但不是去搶東(dong) 西,而是在樂(le) 和代表的帶動下有組織地救人,體(ti) 弱的照看從(cong) 客車上轉移的物品。同樣一個(ge) 村,有了組織,有了理念,麵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守望相助生命意識的複蘇也推己及人地惠澤到陌生人。

 

長沙縣的村民們(men) 將“樂(le) 和”理念總結為(wei) :“困難鄰裏眾(zhong) 人幫,公共事務眾(zhong) 人管,社會(hui) 正氣眾(zhong) 人扶,鄉(xiang) 村文化眾(zhong) 人興(xing) ”。鄰裏守望相助,相互扶持,一時間蔚然成風。誰得了重病,常常會(hui) 得到互助會(hui) 組織的村內(nei) 的慰問和捐款;孤寡老人、留守兒(er) 童因為(wei) 守望相助的文化複蘇而得到鄉(xiang) 親(qin) 的照顧。抗旱期間,長沙縣金坑橋村棉花坡組一對夫婦因交通事故雙雙住院,不能收割自家稻穀,樂(le) 和代表自發組成一支隊伍,在他們(men) 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該戶收好稻穀和芝麻,喂好豬。開慧鎮葛家山村橋上組的一位村民突發重病,這個(ge) 並不富裕的鄉(xiang) 村全組一次性捐款加起來竟有45000多元。全組鄉(xiang) 親(qin) 的這份恩情不僅(jin) 令病人家庭感動不已,也讓參與(yu) 的村民感佩於(yu) 心。而在杭州上虞永和鎮項家村樂(le) 和家園,公共基金捐款已經成了常規性的活動和機製,公共基金的一個(ge) 重要用途就是經過基金管理委員會(hui) 充分討論後用於(yu) 村民的大病救助。

 

每一個(ge) 鄉(xiang) 村曾經都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這種共同體(ti) 的意識和要求雖受到現代化的衝(chong) 擊但還沒有最後消失。鄉(xiang) 村還有著未被鋼筋水泥全覆蓋的生態係統,還沒有最終凋敝的鄉(xiang) 土文化,還有著建立從(cong) 民居到養(yang) 生鄉(xiang) 土文化產(chan) 業(ye) 到鄉(xiang) 村社會(hui) 自洽的生態係統的可能。那些生活在鄉(xiang) 村之中,曾經守望相助的人們(men) ,通過樂(le) 和家園有了自覺和自信,來重構一家人的理念和家一樣的社會(hui) ,維護一家人的根文化。以鄉(xiang) 村社會(hui) 之有形的根培養(yang) 鄉(xiang) 土文化之無形的根,以鄉(xiang) 土文化之無形的根培育鄉(xiang) 村社會(hui) 之有形的根,固本培根是樂(le) 和家園的核心工作,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地基工程。而樂(le) 和書(shu) 院就是鄉(xiang) 村的學習(xi) 空間和載體(ti) 。

 

第一座樂(le) 和書(shu) 院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hui) 和李連傑壹基金支持,於(yu) 2009年聳立在四川彭州大坪山。樂(le) 和社工團隊在川渝湘魯10年的社區建設過程中看到,複興(xing) 中國文化需要從(cong) 中國文化的傳(chuan) 統載體(ti) 書(shu) 院做起,而現在絕大多數城鄉(xiang) 社區並沒有建立社區書(shu) 院,一些既有的公共文化空間,缺乏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內(nei) 涵的文化服務,因此,樂(le) 和社區書(shu) 院項目得到中華社會(hui) 文化發展基金會(hui) 的支持,總結曲阜樂(le) 和家園的三個(ge) 村社的實踐樣本以及樂(le) 和社工團隊在過去10年裏的操作經驗,形成《樂(le) 和社區書(shu) 院項目操作手冊(ce) 》和《樂(le) 和社區書(shu) 院新六藝教材》。該項目旨在恢複激活以書(shu) 院為(wei) 載體(ti) 的社區文化教育,為(wei)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社區模式找到一條深化和可持續的路徑。2017年11月15日,由北京樂(le) 和公益基金會(hui) 和北京樂(le) 和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主辦、中華社會(hui) 文化發展基金會(hui) 和當地政府支持的樂(le) 和社區書(shu) 院項目在洙泗書(shu) 院啟動,開啟了將文人書(shu) 院和社區書(shu) 院教育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的先河。與(yu) 其說它是一個(ge) 項目,毋寧說它是對近十年來地球村國學傳(chuan) 承和鄉(xiang) 村建設的一次升華。

 

目前樂(le) 和社工團隊的主要工作就是城鄉(xiang) 社區書(shu) 院的深化和培訓,以書(shu) 院的文化建設帶動庭院的家風建設和大院的社區建設。一方麵以文化提升村民的素質,以調和經濟發展的五髒失調,一方麵促進社會(hui) 的發育,以解決(jue) 政府和社會(hui) 的陰陽失調。而社會(hui) 發育就是要做家風建設和社區組織建設,讓村民在家風建設和公共事務的參與(yu) 和處理過程中真正體(ti) 驗和領悟到鄉(xiang) 村文化的現實價(jia) 值,並將文化內(nei) 化為(wei) 行為(wei) 的理念,最終推動文化建設。讓國學成為(wei) 老百姓“心中願認的理兒(er) 、手上愛做的事兒(er) 、身邊會(hui) 布的景兒(er) 、嘴裏會(hui) 說的詞兒(er) 、戲裏能演的角兒(er) 、群裏能冒的星兒(er)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文化複興(xing) 開始,已是許多同仁的共識;而文化複興(xing) 須從(cong) 鄉(xiang) 村文化的傳(chuan) 習(xi) 載體(ti) 開始,則有待於(yu) 更多的共鳴。我們(men) 呼籲和期待每個(ge) 從(cong) 鄉(xiang) 村走出去的人士,回望鄉(xiang) 村回報鄉(xiang) 村,為(wei) 養(yang) 育了自己的鄉(xiang) 村辦一個(ge) 書(shu) 院,以書(shu) 院的修身,帶動庭院的齊家和大院的治村,讓修齊治平的古老傳(chuan) 統從(cong) 我們(men) 手中成為(wei) 生活,讓家國天下的大同理想從(cong) 我們(men) 的腳下成為(wei) 現實!

 

繼往開來,弘揚中國精神

  


國學社工開班典禮合影

 

2010年的一個(ge) 冬天,我正在巫溪縣的樂(le) 和書(shu) 院忙碌,接到了一個(ge) 來自北京的電話,是梁漱溟先生的長子梁培寬先生打來的,他代表梁家把出版梁漱溟先生的稿費共約10萬(wan) 元人民幣捐給我,這無疑是對這樣骨灰級的“梁粉”最大的褒獎。激動不已的我把這筆錢捐給地球村,並征得梁家人的同意,建立了“梁漱溟教育獎”,主要用於(yu) 鄉(xiang) 建人才的培養(yang) 和鄉(xiang) 村書(shu) 院的建設,以培養(yang) 和激勵更多的行動的儒者。

 

2016年的歲末,“公益天下——中華共同體(ti) 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高端論壇暨北京地球村成立20周年慶”在北京舉(ju) 行,來自公益慈善、環境保護、國學傳(chuan) 承、社區治理、健康養(yang) 生和社會(hui) 價(jia) 值投資領域的名家雲(yun) 集。2016年似乎是一個(ge) 轉折,20歲的地球村推出了未來20年的最重要的戰略計劃:以中華共同體(ti) 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創新為(wei) 核心的書(shu) 院教育。梁漱溟先生與(yu) 費孝通先生的後人和陶行知研究會(hui) 的負責人共同見證這一辦學計劃的啟動。著名書(shu) 法家都本基先生為(wei) 樂(le) 和書(shu) 院貢獻墨寶,上聯是:“教育為(wei) 公以達天下為(wei) 公也,下聯是知行合一必能天人合一焉”。

 

在這次盛會(hui) 上,孔子第79代嫡孫、至聖孔子基金會(hui) 會(hui) 長、中國孔子研究院名譽院長孔垂長先生發來了賀信,他曾在2016年的7月專(zhuan) 程從(cong) 台灣來到曲阜,出席地球村和至聖孔子基金會(hui) 聯合舉(ju) 辦的“儒行天下——儒學實踐公益研修班”,並走進書(shu) 院村授牌“至聖孔子基金會(hui) 儒學社會(hui) 實踐基地”。站在孔垂長先生身邊的,有來自全國的鄉(xiang) 村建設的同仁和國學社工,還有梁漱溟先生的長孫,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梁漱溟研究中心主任梁欽元。從(cong) 孔夫子到梁漱溟,再到今天的學者和行者,儒家的血脈猶存,鄉(xiang) 建的文脈未斷。

 

2017年3月22日,在著名的曲阜洙泗書(shu) 院,孔夫子當年周遊列國回來授徒講學的儒家祖庭,首期國學社工培訓班開班儀(yi) 式在這裏隆重舉(ju) 行。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艾國在致辭中將孔夫子稱為(wei) 中國最早和最偉(wei) 大的國學社工。我作為(wei) 洙泗書(shu) 院的秘書(shu) 長,與(yu) 洙泗書(shu) 院院長楊朝明先生、理事長顏炳罡先生、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姚中秋先生等院委會(hui) 成員一起,給國學社工研修班開班和授課。鑒於(yu) 社工界缺乏經典教育,而國學界不熟悉社會(hui) 工作的現狀,我們(men) 的課程是以聖賢書(shu) 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修齊治平+六藝,即自我修身課、家庭教育課、社會(hui) 工作課、對外交流課,以及耕、讀、居、養(yang) 、禮、樂(le) 六個(ge) 方麵的技藝;教學形式是廟學一體(ti) ,祭講合一,耕讀並重,禮樂(le) 傳(chuan) 習(xi) 。學員們(men) 就住在洙泗書(shu) 院旁邊的書(shu) 院村的農(nong) 家小院。在書(shu) 院讀書(shu) ,在鄉(xiang) 村生活,在田間耕種,在河邊散步。儒家文化的一套以仁為(wei) 根本、以禮為(wei) 準則、以樂(le) 為(wei) 方法的教育體(ti) 係;一個(ge) 從(cong) 家教、鄉(xiang) 學、到書(shu) 院的教育機製;一種以君子人格為(wei) 內(nei) 涵的教育目標,為(wei) 今天的素質教育和學習(xi) 型鄉(xiang) 村提供了不竭的源頭活水。

 

2017年5月20日,由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和洙泗書(shu) 院院委會(hui) 聯合舉(ju) 辦的“洙泗書(shu) 院重啟儀(yi) 式暨首屆洙泗論壇”在這裏隆重舉(ju) 行,論壇主題是“梁漱溟思想與(yu) 儒學重光”。來自全國十幾所高校的研究梁漱溟的青年學者與(yu) 來自十幾個(ge) 省市的鄉(xiang) 建社工一起,探索和傳(chuan) 承著從(cong) 孔夫子到梁漱溟的儒家文脈。曲阜市市長彭照輝出席致辭,對於(yu) 洙泗書(shu) 院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jia) 。論壇之後,參會(hui) 一行人來到洙泗書(shu) 院旁邊的書(shu) 院村,參與(yu) 樂(le) 和家園迎小滿節氣活動,參觀社工站、豆工坊、小劇場,觀看手語《禮運大同篇》,和村民一起麵對麵拉家常聊生產(chan) ,融入鄉(xiang) 村儒學生活。

 

樂(le) 和家園作為(wei) 一種社區模式,需要遵循社會(hui) 建設規律,培育自然社區組織、運用社會(hui) 工作方法、建設社會(hui) 工作隊伍。需要政府通過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引進社工組織,並建立鄉(xiang) 村的社會(hui) 工作平台。顯然,這樣一支以弘揚中華共同體(ti) 文化為(wei) 使命、以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訓練為(wei) 技能、以燃發共同體(ti) 意識構建共同體(ti) 社會(hui) 為(wei) 職業(ye) 的專(zhuan) 業(ye) 社工隊伍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這支隊伍的腳要紮下來、人要聚起來、課要講起來、事兒(er) 要做起來、美要秀出來、史要記下來。當人們(men) 為(wei) 一些學院派社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而發愁的時候,我們(men) 摸出了一種在本地招募社工在實踐中培養(yang) 社工的路徑。

 

社工不僅(jin) 參與(yu) 社會(hui) 建設,也進行生態農(nong) 業(ye) 的實踐,並在這個(ge) 過程中傳(chuan) 播生態意識,用道德理性來評判和選擇現行科學技術,自覺抵製轉基因作物流入鄉(xiang) 村。我們(men) 建立了第一個(ge) 小農(nong) 場,用開耕儀(yi) 式播下了這個(ge) 生態黃豆的種子,摸索一產(chan) 、二產(chan) 加三產(chan) 的六產(chan) 五鏈模式,這裏有農(nong) 業(ye) ,加工業(ye) 的豆腐作坊,以及旅遊業(ye) ,並在資本鏈、產(chan) 業(ye) 鏈、銷售鏈“三鏈”上加入了“兩(liang) 鏈”,即鄉(xiang) 村社會(hui) 鏈和社工服務鏈,這些村民互助會(hui) 代表和社工們(men) 在地裏幹活的時候好像過節氣廟會(hui) 一樣有說有笑,收成的季節發現有人在偷豆子,就開會(hui) 決(jue) 定淩晨四點起床去輪流到地裏巡邏,然後是集體(ti) 突擊收割,多長時間沒有見過這樣共同生產(chan) 的氣氛了。如今,社工們(men) 和互助會(hui) 共同經營和耕種的生態黃豆已經收獲了兩(liang) 茬。

 

社工還要求有一種本事,就是會(hui) 演戲。戲劇教育成為(wei) 社工的必修課,然後和村民一起演戲。一般說來,樂(le) 和家園的試點村要求有一個(ge) 鄉(xiang) 村小劇場,這樣的小劇場通常由村委大院裏的會(hui) 議室或者堆放雜物的大屋子改裝而成。一個(ge) 村裏出現媳婦打婆婆了,社工就幫助互助會(hui) 編了一個(ge) 劇,把它演出來,演的時候上下都哭,最後這個(ge) 問題就解決(jue) 了,我們(men) 叫無劇本劇。還有村裏的孩子經過社工培訓後演生態農(nong) 場的故事,講大白菜怎麽(me) 受汙染,都演出來。還有樂(le) 和春晚,每年有一次,各村的小劇場節目在這裏會(hui) 演。我們(men) 把“一站、兩(liang) 會(hui) 、三院、六藝”做成了12條,對於(yu) 社會(hui) 治理來講是12個(ge) 要點,對於(yu) 社區教育來講是12門課程,對於(yu) 社工來講是12門技藝。

 

當然,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路徑不隻是成為(wei) 社工。我們(men) 正在與(yu) 同伴同仁聯手推動“共享農(nong) 園”行動,希望每個(ge) 城裏人都可以通過參與(yu) 共享農(nong) 園、成為(wei) 鄉(xiang) 村創客,來回望鄉(xiang) 村、回報鄉(xiang) 村和回歸鄉(xiang) 村。比如參與(yu) “一分田行動”,促成農(nong) 田的生態轉型,通過互聯網+互助會(hui) 的機製眾(zhong) 籌聯營共享辦有機農(nong) 場,“分一分田回歸鄉(xiang) 村做良心小地主,擔一擔責修複國土做愛心大丈夫”!參與(yu) “一個(ge) 院”行動,通過互聯網+互助會(hui) 的機製,與(yu) 村民眾(zhong) 籌聯營共享,把閑置院用來辦養(yang) 老院、小客棧;參與(yu) “一窩蜂”活動,保護正在瀕危的中華蜜蜂以及購買(mai) 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參與(yu) “一個(ge) 園”在鄉(xiang) 村建立創意園;參與(yu) “一群娃”活動讓城鄉(xiang) 的孩子貼近自然家園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如此讓城市資源回流來重建城鄉(xiang) 陰陽調和:社會(hui) 投資旱澇平衡;全民參與(yu) 食品安全、社會(hui) 力量城鄉(xiang) 統籌、萬(wan) 眾(zhong) 攜手保種救土、鄉(xiang) 村認證信用重建、媽媽回家告別孤獨、精英回流鳳凰築窩、告老還鄉(xiang) 歸根複命!

 

樂(le) 和家園是由政府和民間共同探索的一種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模式,它不止是理念和模式,而且是從(cong) 川黔湘魯浙上百個(ge) 村莊曾經有過或正在進行的樣本和故事。各個(ge) 地區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過程,但也有著一些共同的經驗,這就是“以黨(dang) 委政府為(wei) 主導、村民居民為(wei) 主體(ti) 、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脈、社工服務為(wei) 助力”。樂(le) 和家園又是一場尚未完成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驗。其中有許許多多的曲折、波折、挫折、以及某些地方因人事變動而出現的夭折。但它是一場仍在進行的實驗。一個(ge) 胎兒(er) 需要十月懷胎,百年之變後的中國鄉(xiang) 村建設可能需要十年或者幾十年的懷胎,可能需要若幹代人的努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成敗,取決(jue) 於(yu) 能否調整政府和社會(hui) 、城市和鄉(xiang) 村的陰陽失衡;取決(jue) 於(yu) 能否從(cong) 單向的扶貧與(yu) 硬件建設,轉向社會(hui) 、經濟、文化、環境和健康五行生克相輔相成的中醫思維和整體(ti) 發展,取決(jue) 於(yu) 能否將中國精神的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梁漱溟先生關(guan) 於(yu) “以中國精神引進團體(ti) 組織,以團體(ti) 組織運用科學技術”的“新中國文化之路”的思想與(yu) 實踐對於(yu) 當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yi) 。        

 

2017年6月23日,值梁漱溟先生逝世29周年之際,在山東(dong) 鄒平縣,梁先生當年從(cong) 事鄉(xiang) 村建設的地方來了一群年輕人,他們(men) 是地球村從(cong) 事鄉(xiang) 村建設多年的社工以及國學社工培訓班的學員。他們(men) 希望以梁先生的事跡和思想激勵自己,成為(wei) 具有社會(hui) 擔當之德與(yu) 能的當代士君子,以承儒家真精神。梁欽元老師欣然前往做實地輔導。對梁漱溟先生這位民國大儒和鄉(xiang) 建前輩,是祭奠,又何嚐不是匯報呢?

 

今年的6月23日,梁漱溟先生三十周年的忌日。我和艾愷先生在成都大邑縣,出席“這個(ge) 世界會(hui) 好的——梁漱溟先生生平圖片展”;次日,我和艾凱先生在上海,參加互聯網墨爾大學組織的線下論壇“榜樣的力量”。我談到梁先生的人格與(yu) 足跡始終是我和團隊的榜樣,而之前的古聖先賢也會(hui) 是梁先生的榜樣,中國的聖賢文化就這樣一代代地頑強地傳(chuan) 遞和延綿。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men) 的身邊已經有了這樣一批傳(chuan) 習(xi) 國學經典、致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年輕人。在此,謹以在鄉(xiang) 建一線工作了五年的地球村社工王政偉(wei) 和他小夥(huo) 伴去年在鄒平梁漱溟先生墓前的一段告文作為(wei) 本文的結語,其文曰:

 

梁公在上,後學來茲(zi) ,祭拜先生,承蒙恩照。民國亂(luan) 世,軍(jun) 閥混戰,帝國列強,欺我不肖。泱泱中華,拋師蔑祖,打倒孔店,西學如潮。梁公舉(ju) 旗,北大開壇,尊儒講孔,獨立思考。棄職舍祿,建鄉(xiang) 設校,身心大願,英才感召。團體(ti) 組織,科學技術,於(yu) 農(nong) 與(yu) 教,於(yu) 教與(yu) 勞。鄒平鄉(xiang) 學,政教合為(wei) ,棉農(nong) 聯社,自衛自保。向上之心,相與(yu) 情誼,中華精神,全球昭昭。樂(le) 和團隊,仰師已久,知其所行,知行合道。川渝湘魯,九年奮鬥,樂(le) 和家園,西行東(dong) 耀。國學社工,當代君子,四書(shu) 熟誦,六藝熏陶。築建三堂,複興(xing) 三統,政社合一,城鄉(xiang) 友好。先生遺願,後繼有人,鄉(xiang) 建情懷,豈敢忘消。聖賢在前,先生在上,謹此祭拜,伏惟尚饗!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