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徽州譜牒知多少
作者:劉伯山、張平平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初十日丙戌
耶穌2018年6月23日
古韻徽州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古徽州社會(hui) 是由中原世家大族移民而形成的具有漢唐遺風的宗族社會(hui) ,各宗族聚族而居,保持血統,強化宗誼,建祠堂,而修族譜最為(wei) 徽州宗族看重。婺源明嘉靖二十八年修《詹氏統宗世譜》前序就寫(xie) 道:“族譜不作,人倫(lun) 之道不明,尊卑失序,禮樂(le) 攸,揆之風化,非小失也。”作為(wei) 徽州的全郡要修如《新安名族誌》等的郡譜,作為(wei) 各縣要修如《休寧名族誌》等的縣譜,作為(wei) 各個(ge) 宗族要修整個(ge) 宗族的統宗譜,作為(wei) 宗族的各宗各族要修宗譜和族譜,作為(wei) 各房、各門、各家要編修或抄立支譜和家乘等,由此產(chan) 生了許許多多的家譜。
一
曆史上徽州各個(ge) 宗族到底產(chan) 生了多少譜牒,我們(men) 今天不得而知,甚至無法估算,現在所能討論的隻是至今還存世的譜牒數量。目前收藏徽州譜牒最多的單位是上海圖書(shu) 館,據王鶴鳴先生在《上海圖書(shu) 館館藏徽州家譜簡介》中介紹:“上海圖書(shu) 館收藏的徽州家譜,包括徽州(新安)地區和休寧、祁門、績溪、黟縣、歙縣、婺源六縣,共計收藏1949年前的家譜467種,其中統譜、總譜35種,家譜、族譜、宗譜422種,祭祀譜10種。”“共有56個(ge) 姓氏。”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皇皇10大本《中國家譜總目》,其《前言》說要“將全世界公藏和私藏的中國家譜,編纂成一部帶有內(nei) 容提要的聯合目錄”,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收藏中國家譜最多的專(zhuan) 題性目錄”。這其中屬於(yu) 徽州的家譜就占了較大的比重,據統計數量達到1568部。但據筆者的調查與(yu) 了解,此數量遠不是目前還存世的徽州譜牒的真實數量,僅(jin) 1949年之前編修的徽州譜牒,《中國家譜總目》中未收錄的至少包括以下四個(ge) 方麵:
其一,一些公藏機構藏的徽州譜牒。如黃山學院圖書(shu) 館所藏徽州家譜共計185部,其中有133部為(wei) 《中國家譜總目》所未收錄;黃山市檔案館藏有徽州本土的70個(ge) 姓氏譜牒檔案300多套1982冊(ce)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伯山書(shu) 屋”藏有筆者在2001年5月19日捐獻的徽州譜牒40多部;安徽省的其他許多市縣級圖書(shu) 館和檔案館也都藏有數量不等的徽州譜牒,等等。這些譜牒的數量,據筆者的估測,當在800部左右。
其二,諸多民間私家藏的徽州譜牒。它們(men) 的數量很大,如筆者藏有百餘(yu) 部譜牒,均為(wei) 2000年10月份以來自徽州民間獲得。其他一些個(ge) 人收藏的譜牒,據筆者的調查與(yu) 了解,黃山學院一位教師藏有幾十部;休寧縣一位機關(guan) 幹部藏有20多部;黃山市一位退休幹部藏有十幾部。至於(yu) 藏有徽州譜牒數量為(wei) 3部至10部不等的人,僅(jin) 黃山市就有近20人。這些人大多為(wei) 徽學研究者或愛好者,其藏有的徽州譜牒數量,據筆者的估測,當在400部左右。
其三,徽州廣大的鄉(xiang) 村民間藏有的譜牒。筆者近20多年來至少調研了300多個(ge) 徽州的自然村。在調研時,筆者總能發現一些農(nong) 戶的家裏還保存有自己家族的譜牒,有成部、成套的印製本,有單冊(ce) 的手寫(xie) 本,清明祭祀簿更多,有的一個(ge) 村可以發現好幾部。如祁門縣古溪鄉(xiang) 的黃龍口村就珍藏有明代至民國的汪氏宗譜四部共63冊(ce) ;祁門縣曆口鎮葉村一個(ge) 村民家藏有民國己巳年重修《沙堤葉氏宗譜》12冊(ce) 和民國甲戌年葉滌煩抄《要錄》等。這些發現直接反映的是徽州人尊祖敬宗觀念在當下的延續與(yu) 傳(chuan) 承。徽州所屬六縣至今至少還有七八千個(ge) 自然村,按每個(ge) 村保留有一部譜牒計,數量達七八千部;取其二分之一,也有三四千部,由之可見散存於(yu) 徽州鄉(xiang) 村的譜牒數量之大。
其四,一些僑(qiao) 居外地的徽州人手上藏有的家譜。它們(men) 的數量雖難以統計,但據筆者的估測,也不會(hui) 少。這些人有的已僑(qiao) 居外地三四代,有的甚至達到十幾代,但皆對自己的祖籍地徽州念念不忘並保持認同,保留譜牒和努力地在徽州民間獲得自己宗族的譜牒是為(wei) 了不忘根本。2001年12月,筆者在休寧縣流口村作田野調查時,曾在一個(ge) 名叫李阿金老人的家裏看到兩(liang) 部李氏家譜,分別是民國二十一年修《雙溪李氏族譜》上下冊(ce) 、清同治年間手抄李氏《支譜》1冊(ce) ;2018年1月,筆者再次來到李阿金家裏時,老人已經過世,他的兒(er) 子接待了我們(men) ,問及當年看到的譜,被告知原件早已給家在江蘇宜興(xing) 的一位李姓本家買(mai) 去了,現在隻留有複印本。
“發現”是個(ge) 主體(ti) 性很強的相對概念,它應具有被積極的主體(ti) 尋得、確認價(jia) 值、社會(hui) 認同等幾個(ge) 方麵的屬性要求,由之“發現”是要區分出“已發現”“正在發現”和“尚待發現”三種類型。發現的前提是被發現東(dong) 西的存在,而凡是真實存在的東(dong) 西總能被發現。《中國家譜總目》裏收錄和已作為(wei) 公藏機構公藏的徽州譜牒當屬已發現的徽州譜牒;作為(wei) 徽學研究者與(yu) 愛好者私家藏的徽州譜牒為(wei) 可發現的徽州譜牒;還散存於(yu) 民間由譜牒的擁有主人保存的自己家族的譜牒屬於(yu) 尚待發現的徽州譜牒。它們(men) 皆為(wei) 存世的徽州譜牒,估測其數量,將超過5000部。
二
譜牒是記載宗族成員世係及事跡的檔案。存世的徽州譜牒不僅(jin) 數量大,而且形式多樣,既有多卷多冊(ce) 的,也有多卷一冊(ce) 的,還有不分卷一冊(ce) 的,種類十分豐(feng) 富。僅(jin) 就紙質載體(ti) 形態的譜來說,至少存在以下幾大項:
第一,就譜牒的性質內(nei) 容看。徽州譜牒所要記述的宗族群體(ti) 是有著血緣關(guan) 係的宗族群體(ti) ,縱向上要記述宗族延續的源流、世係,橫向上要記述宗族發展的分支、分派,但不同的譜所記述的重點是不一樣的,由之也就決(jue) 定了譜的性質與(yu) 種類:
1.統宗譜。即某一區域的某宗族從(cong) 某一祖先之後繁衍發展的各支各派之總譜,它也被寫(xie) 成統譜、通譜、會(hui) 宗譜、世譜等。是譜要尊祖歸宗,打破地域的界限,將同一宗族的各支各派收為(wei) 一體(ti) ,統編成一部譜,所謂“會(hui) 千萬(wan) 人於(yu) 一家,統千百世於(yu) 一人”。正如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的“凡例”所說:“茲(zi) 譜登載總若幹萬(wan) 人,皆本於(yu) 尚書(shu) 府君一人之身。”“府君大獻公九子二十三孫之裔,散處於(yu) 徽饒宣池九江等處。”需要指出的是,由於(yu) 徽州的宗族特別注重血緣,故其統譜也就是同宗之譜而非同姓之譜。在徽州,同一姓氏而沒有同一血緣關(guan) 係的所謂聯合譜是不存在的,由之不同於(yu) 福建的譜牒。據陳支平在《福建族譜》一書(shu) 中介紹,福建的譜牒有許多是“同一姓氏的聯合譜,收進這種統譜的同姓人,其先祖並不一定都有直係的血緣關(guan) 係”。
2.支譜。即宗族的某一支、某一派、某一堂之譜,更多的是被寫(xie) 成宗譜、族譜等。如祁門營前清道光元年修《錦營鄭氏宗譜》、歙縣瞻淇光緒九年謄立汪氏敬義(yi) 堂《本支世係》等。徽州家譜中存世最多的就是此類譜。
3.家譜。即一家一房之譜,也被寫(xie) 成祖宗譜、家乘、家紀、譜略、宗派、世係等。如歙縣昌溪清鹹豐(feng) 元年吳仁抄立吳氏《太湖祖宗譜》、婺源嚴(yan) 田清光緒早期抄立《嚴(yan) 田李氏家紀》、歙縣七賢清光緒年間抄立《琅琊王氏譜略》、歙縣南鄉(xiang) 清中後期抄立《潘氏世係》。此譜以手寫(xie) 本為(wei) 多。
4.祭祀簿。即為(wei) 祭祀祖先而寫(xie) 立的譜係及祭祀方式等,又稱清明簿、祖宗簿等,許多在封麵題“慎終追遠”四字。如黟縣北鄉(xiang) 民國年間抄立戴氏《祭祀簿》、歙縣南鄉(xiang) 民國年間抄立章氏文德堂《清明簿》、歙縣南鄉(xiang) 清光緒二十九年抄立方氏二樂(le) 堂二房《追遠簿》等。此譜一般皆為(wei) 手寫(xie) 本。
第二,就譜牒的版本形式看。關(guan) 於(yu) 徽州譜牒的版本形式,過去一般是分為(wei) “刻本譜”和“手抄本譜”,其實依筆者所見,更真實和合理的分類應該是:
1.印製本譜。包括雕版印刷本譜和活字印刷本譜。前者有如祁門營前清道光元年修《錦營鄭氏宗譜》木刻印本等;後者有如婺源西鄉(xiang) 民國十七年重輯《燉煌隱溪洪氏宗譜》木活字印本等。民國以後還有較少的鉛活字版譜,如績溪1935年惇庸堂鉛印《遵義(yi) 胡氏宗譜》。應該說明的是,由於(yu) 徽州宗族非常重視血統,極力反對冒族、冒籍,因此對譜牒的印製數量都有嚴(yan) 格控製,每部譜都會(hui) 注有領譜字號,不僅(jin) 印製的數量很少,並且還會(hui) 在譜牒印製好後當眾(zhong) 毀版。故在徽州家譜中,銅版本譜和石印本譜十分鮮見。
2.手寫(xie) 本譜。包括寫(xie) 本譜,即手寫(xie) 而傳(chuan) 世的譜,它相對完整,如婺源明嘉靖二十八年修立《詹氏統宗世譜》、黟縣潭口清康熙後期寫(xie) 立《鍾山胡氏支派》等;抄本譜,即抄錄母譜上有關(guan) 自己本宗、本支、本房內(nei) 容的譜,如徽州清中後期魚川程幹文抄立《程氏世係》、歙縣南鄉(xiang) 民國初期抄立《歙南中村洪氏家乘》;抄接本譜,即不僅(jin) 抄錄了母譜上有關(guan) 自己本宗、本支、本房的世係等內(nei) 容且予以接頁的譜,過去也稱“草譜”,如婺源閬山清光緒癸卯年汪仁壇記《汪氏宗派》、徽州民國年間汪兆賢抄錄義(yi) 和堂《汪氏宗譜》等。此類譜除寫(xie) 本譜的數量可能超過一部外(一般也不會(hui) 多於(yu) 三至五部),其他皆具有唯一性,版本上為(wei) 孤本。
3.稿本譜。即為(wei) 刊印而形成的底本譜,如休寧北鄉(xiang) 明崇禎三年編修《休寧吳氏族譜》稿本、績溪荊州石園清光緒十六年重修光裕堂《孫氏世係宗譜》稿本、民國甲子年《黟北吳氏族譜》底冊(ce) 等。此類譜皆為(wei) 手寫(xie) 的孤本,但根據刊印與(yu) 否又要分為(wei) “已刊稿本”和“未刊稿本”。
4.印製接寫(xie) 本譜。即印製本留有空白版式與(yu) 格式而抄錄、接寫(xie) 的譜,它在形式結構上一般是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大部分,第一部分為(wei) 印製,內(nei) 容一般為(wei) 統宗譜或宗譜的譜序、宗族源流等,後一部分依照版式與(yu) 格式的手寫(xie) ,內(nei) 容一般為(wei) 屬於(yu) 本支、本房的世係內(nei) 容及接頁等。如歙縣南鄉(xiang) 清道光二十年修寶倫(lun) 堂《新安張氏宗譜》分上下兩(liang) 冊(ce) ,上冊(ce) 是印製本,下冊(ce) 是印製格式手寫(xie) 本;歙縣西山清光緒二十七年雲(yun) 峰居士書(shu) 《西山洪氏家乘》全一冊(ce) ,前半部分為(wei) 印製內(nei) 容,後半部分為(wei) 印製格式手寫(xie) 內(nei) 容。推測此類譜最初的產(chan) 生,當為(wei) 宗族在修譜時,為(wei) 滿足族內(nei) 更多人的需要而統一製作了印製本及格式,然後分發給所需要的族人,讓他們(men) 各自抄錄與(yu) 接頁。
第三,就譜牒的籍地情況看。譜籍的概念從(cong) 人的籍貫概念而來且與(yu) 之內(nei) 在關(guan) 聯。籍貫又名祖居地,是指曾祖父及以上父係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由於(yu) 遷徙的問題,籍貫地又分現籍地即現在的籍貫,和原籍地即遷徙之前原先的籍貫。我們(men) 通常所稱的“籍貫”一般也就是指現在的籍貫,但“現住地”的概念不是“現籍地”的概念,區別的主要標準在於(yu) 在現住地生活的代係有沒有超過四代以上。譜籍的概念與(yu) 之相類。所謂譜籍地即譜牒所記述宗族的世居發祥地,其“世居”的概念是指四代以上的居住,其“發祥”的概念是指各支派的來源。譜的編製總是以某一個(ge) 始祖為(wei) 中心節點,簡述其前生即宗族的源流而厚記其後世即宗族的繁衍,譜的編製主體(ti) 也必是這一始祖四代之後的裔孫,因此始祖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就是該宗族的籍地,它自動就成了該宗族所編製譜的譜籍地。譜籍地的宗族具有某種主體(ti) 的地位,離開了譜籍地的群體(ti) 總被稱為(wei) “外遷”的群體(ti) 。由於(yu) 宗族的遷徙而導致譜的重編和再編,譜籍地又要分為(wei) 現籍地即現在的譜籍地,和原籍地即宗族遷徙之前原先老譜的籍地,但通常意義(yi) 上的“譜籍”概念也就是指現籍地的概念。
徽州的譜牒應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狹義(yi) 的徽州譜牒是指徽州的宗族和人編製的譜,廣義(yi) 的徽州譜牒還應包括與(yu) 徽州的宗族和在徽州居住人群有密切關(guan) 係的譜牒。從(cong) 譜及譜所記述的人的籍地情況看,徽州的譜牒至少包括有以下幾類:
1.本徽州的宗族和人編製的譜。此即正宗的徽州譜,其譜籍地為(wei) 徽州,且譜所記述的人的籍地也為(wei) 徽州,目前存世的徽州譜大多為(wei) 此類,如歙縣南鄉(xiang) 清道光二十年修寶倫(lun) 堂《新安張氏宗譜》、婺源民國四年修《桂岩戴氏宗譜》等。
2.自徽州遷居某外地的宗族和人編製的譜。此譜及譜所記述的人的現籍地在某外地,但由於(yu) 它們(men) 的原籍地皆為(wei) 徽州,且現籍地的宗族對此認同,故可為(wei) 徽州的譜。此譜有如婺源遷廬州潛川清光緒三年三修三槐堂《王氏宗譜》、休寧芳充遷懷寧欽化民國十年修世德堂《吳氏支譜》等。
3.外地宗族和人編製的現居徽州人的譜。此譜的籍地雖為(wei) 外地,但出自地是在徽州,譜所記述的人有支派和群體(ti) 遷居、生活在徽州,且曆時較長,已經融入徽州的宗族社會(hui) 體(ti) 係之中,因此亦可為(wei) 徽州人的譜。此譜有如(出自徽州)淳安清道光二十三年續修追遠堂《龍屏方氏宗譜》、(出自歙縣)嚴(yan) 州遂安西源清光緒晚期修《西源詹氏宗譜》等。
第四,就譜牒的出自地情況看。譜牒關(guan) 照的是人,這就是譜主。廣義(yi) 的譜主是指該譜所記述的宗族群體(ti) ,狹義(yi) 的譜主則是指該譜所記述的宗族群體(ti) 中擁有該譜的主人。譜的出自地概念是一個(ge) 很重要的概念,它與(yu) 譜籍地概念不同。譜的出自地是指譜的現實存在之地,它關(guan) 注的是譜主的現居地;而譜籍地則要涉及譜之編製及譜主的世居地問題,更多關(guan) 注的是譜主先世的居住地。由於(yu) 宗族的遷徙與(yu) 分派,譜籍地與(yu) 譜主現住地一般很難統一與(yu) 一致,同一譜籍地的譜,可能會(hui) 出現在不同地方,而出自於(yu) 某地的譜其譜籍地可能在該地,也可能不在該地,存在著不確定性。但譜的出自地概念就不一樣,其最大的魅力在於(yu) :大凡某地出現了譜,則該地就一定有其譜所記述的宗族或人群的存在,而無論是本籍還是寄籍。實際上,譜籍地的概念作為(wei) 譜主先世世居地的概念,盡管它在空間上有所指,但所指的區域不是要關(guan) 照到宗族的遷徙與(yu) 分布,而是關(guan) 注著宗族的“源”與(yu) “始”,因此對譜主來說更趨於(yu) 是一個(ge) 表征性的和文化學意義(yi) 上的概念。譜的出自地概念則很精確與(yu) 務實,它體(ti) 現的是宗族存在與(yu) 分布的現實狀態。對“第三者”的研究者來說,譜的出自地問題甚至比譜籍地的問題更為(wei) 重要。某譜的譜籍地知道了但出自地還是難以判斷;而如果已知了某譜的出自地,則總會(hui) 探討和研究出該譜的譜籍地,前者比後者具有更大的優(you) 越性。目前已發現的徽州譜牒,從(cong) 譜籍地與(yu) 出自地的關(guan) 係看,至少存在三大類,即譜籍地和出自地皆為(wei) 徽州的譜、譜籍地為(wei) 徽州但出自地為(wei) 外地的譜、譜籍地為(wei) 外地但出自地為(wei) 徽州的譜。對此的舉(ju) 例可以很多,不再贅言。
古徽州是譜牒產(chan) 生與(yu) 留存的大戶地區,譜牒存世量大,單位密度為(wei) 全國最高;種類豐(feng) 富,近乎涵蓋了重視血緣關(guan) 係的傳(chuan) 統宗族社會(hui) 所應能產(chan) 生的民間譜牒的全部種類,因此它們(men) 皆是寶貴的文獻資料和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在徽學研究上意義(yi) 重大,在曆史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hui) 學、民俗學、檔案學等多學科領域都有極其重要的價(jia) 值,是國學研究的重要資料,理應得到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