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立勝作者簡介:陳立勝,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山東(dong) 萊陽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自我與(yu) 世界:以問題為(wei) 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從(cong) 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ei) 聖學的開顯與(yu) 轉折》等。 |
陳立勝著《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修訂版)》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修訂版)
作者:陳立勝
出版社:北京燕山
出版時間:2018年6月
【目錄】
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
黃序
馮(feng) 序
引論:問題與(yu) 方法
第一章“一體(ti) ”與(yu) “仁”
第一節意義(yi) 譜係
第二節六個(ge) 麵向
一、同此一氣
二、感應之幾
三、惻隱之心
四、宗族譜係
五、政治向度
六、天人相與(yu)
第三節儒家性格
一、差等
二、平天下
第四節小結:仁—身體(ti) —一體(ti)
第二章惡與(yu) 犧牲結構
第一節惡的問題
一、自然災害
二、道德的惡
(一)講習(xi) 成員:治身
(二)草根階層:治人
第二節犧牲結構
一、我與(yu) 人
二、人與(yu) 物
第三章“一體(ti) ”與(yu) “樂(le) ”
第一節家學與(yu) 傳(chuan) 統
一、家學
二、傳(chuan) 統第二節“樂(le) ”觀
一、樂(le) 體(ti)
(一)心體(ti) 與(yu) 心情
(二)心體(ti) 與(yu) 仁體(ti)
(三)敬畏與(yu) 灑落
(四)盡心與(yu) 快心
(五)快樂(le) 與(yu) 苦難
(六)安靜與(yu) 憂患
二、樂(le) 態
(一)悟道之樂(le)
(二)生機之樂(le)
(三)為(wei) 善之樂(le)
(四)隱逸之樂(le)
(五)閑適之樂(le)
(六)講習(xi) 之樂(le)
第三節定性與(yu) 辯難
一、定性
(一)三種途徑
(二)比較宗教的審視
(三)“動的時代精神”
二、辯難
第四章語式與(yu) 根喻
第一節三個(ge) 動詞
一、“視”二、“見”
三、“知”
第二節兩(liang) 個(ge) 根喻
一、種子
二、身體(ti)
結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二、西文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人名索引
一、中日名索引
二、西名索引
名詞索引
【作者簡介】
陳立勝,哲學博士、中山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曾先後擔任紐約大學、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台灣大學人文社會(hui) 高等研究院、台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訪問學者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訪問教授。著有《西方哲學初步》(與(yu) 彭越合著,1999年增訂再版,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2005年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2011年一刷、2012年二刷,台大出版中心)、《自我與(yu) 世界:以問題為(wei) 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從(cong) 宗教現象學到儒學宗教性》,商務印書(shu) 館,2018年(即出)、《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三聯書(shu) 店,2018年(即出)、《宋明理學中的“身體(ti) ”與(yu) “詮釋”之維》(《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的增訂版)即將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
黃俊傑序
《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這部書(shu) 是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陳立勝教授最近完成的新著。陳教授在2004年暑假期間,來台大東(dong) 亞(ya) 文明研究中心訪問研究,一方麵參閱台大總圖書(shu) 館“東(dong) 亞(ya) 文明研究專(zhuan) 區”的藏書(shu) ,一方麵修訂這部書(shu) 稿。在這本書(shu) 付梓之際,承蒙立勝先生的好意,讓我先拜讀本書(shu) 稿本,並寫(xie) 一點讀後感,我非常高興(xing) 。
在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之中,最近10餘(yu) 年來較受矚目的新興(xing) 議題之一,就是身體(ti) 觀與(yu) 身心關(guan) 係論。在儒家身體(ti) 觀與(yu) 王陽明思想研究的諸多論著之中,這部《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特別具有新意,尤其是在以下幾個(ge) 方麵貢獻良多:
第一,本書(shu) 從(cong) 身體(ti) 哲學立場析論王陽明思想中“一體(ti) ”的“仁”與(yu) “樂(le) ”,深入分析王陽明的思想中“作為(wei) 精神修養(yang) 之呈現場所的身體(ti) ”。我過去曾歸納最近10餘(yu) 年來國內(nei) 外中國思想史學界有關(guan) “身體(ti) 觀”研究論著,大致展現三個(ge) 新的視野:①作為(wei) 思維方法的身體(ti) ;②作為(wei) 精神修養(yang) 之呈現的身體(ti) ;③作為(wei) 政治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ti) (文刊《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第541—564頁)。陳立勝教授這部新著,正是探討作為(wei) 精神修養(yang) 境界之呈現場所的身體(ti) 這個(ge) 新視野中,問題挖掘較深,探討較為(wei) 全麵而深入的專(zhuan) 著。
這部書(shu) 的主要內(nei) 容是從(cong) “仁”與(yu) “樂(le) ”兩(liang) 個(ge) 角度,闡發王陽明的“萬(wan) 物一體(ti) ”觀,采取“心身互滲”的立場析論這個(ge) 問題,所以,書(shu) 名以“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作為(wei) 副標題,企圖建構王陽明思想中“一體(ti) ”之“仁”與(yu) “樂(le) ”的類型學。陳立勝在本書(shu) 第一章第二節,就提綱挈領地指出王陽明的思想中所謂“一體(ti) 之仁”涵有六個(ge) 麵向:同此一氣(存在論)、感應之幾(呈現論)、惻隱之心(良知論)、宗族譜係(血緣論)、政治向度(政治論)、天人相與(yu) 。經由對這六個(ge) 麵向的分析,陳立勝很有說服力地說明在王陽明思想中,“萬(wan) 物一體(ti) ”是一種存在的事實,也是一種身心修行的境界,更是惻隱之心流動無滯的效驗,也是在家族、在政治運作之中應該身體(ti) 力行的終極關(guan) 懷。陳立勝從(cong) 身心一如的立場出發,指出在王陽明思想中“萬(wan) 物一體(ti) ”並不是一個(ge) 抽象的觀念,而是在每一個(ge) 人的身心之中獲得朗現與(yu) 體(ti) 證的活的生命。在王陽明思想中,人本身就是“嵌在”這種“一體(ti) ”之中,所以人必在其身所嵌的位置出發體(ti) 證這種“一體(ti) 之仁”,儒家的“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即是推此“一體(ti) 之仁”的自然次第。以上各項論點,都深具原創性,值得我們(men) 參考。
陳立勝教授對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觀的分析之細膩,在本書(shu) 第三章充分展現。陳教授在儒家“樂(le) ”的思想傳(chuan) 統中析論心體(ti) 之樂(le) 、生機之樂(le) 與(yu) 體(ti) 知之樂(le) 交織而成的“樂(le) ”之思想圖譜。他並進一步探討王陽明的“樂(le) ”的本質(樂(le) 體(ti) )與(yu) “樂(le) ”的類型學(樂(le) 態)。在“樂(le) 體(ti) ”部分,陳立勝先生區分六種類型的陽明之“樂(le) ”,揭示王陽明“講習(xi) 之樂(le) ”中所深藏的儒家式的宗教情操。以上這些論點,在當代的王陽明研究論著中,確實發人所未發。舉(ju) 例言之,最近日本學者橋本敬司在《中國思想にぉけゐ身體(ti) —王陽明の身體(ti) 知—》(《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559號,廣島:廣島大學文學部,1999年12月,第22—41頁)一文中,雖對王陽明思想中“體(ti) 知”這個(ge) 概念有所探討,但是陳立勝教授這部新書(shu) ,確實是對於(yu) 王陽明思想中這個(ge) 既是存有論意義(yi) 的,又是現象學意義(yi) 的,也是道德論意義(yi) 的“體(ti) 知”思想,探討最為(wei) 全麵而深入的專(zhuan) 著。
第二,陳立勝教授這部書(shu) 的問題意識非常鮮明,切中王陽明的“萬(wan) 物一體(ti) ”論的核心問題。陳教授在本書(shu) “引論”中就從(cong) 陳來教授的《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一書(shu) 獲得啟發,並進一步提出問題:王陽明精神境界中的“有”(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無”(超越追求)、“憂”與(yu) “樂(le) ”何以能統攝在一種體(ti) 驗之中?陳立勝教授追問:王陽明既提倡“萬(wan) 物一體(ti) ”論,則何以不戒殺生?陳立勝教授顯然以基督教倫(lun) 理學作為(wei) 參考係統,而進一步扣問王陽明:從(cong) “萬(wan) 物一體(ti) ”論立場出發,如何解釋曆史中的“惡”之來源與(yu) 人間的“苦難”問題?這部書(shu) 第二章的論述,扣緊這個(ge) 問題意識,深入探討王陽明思想中的“惡”之問題,以及一個(ge) 生命之延續常建立在另一個(ge) 生命被摧毀作為(wei) 代價(jia) 的生命之悲劇問題。陳立勝教授在這部書(shu) 中所揭示的問題,確實是宋明儒學的一大問題,發人深省。
本書(shu) 第三項突出之處在於(yu) ,陳立勝教授不僅(jin) 對王陽明的“萬(wan) 物一體(ti) ”論,進行“第一序”的描繪與(yu) 分析,而且更探討“第二序”的運思風格的問題。本書(shu) 第四章扣緊“視”“見”“知”等三個(ge) 極具關(guan) 鍵性的動詞,析論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的建構方式,並引導讀者掌握“萬(wan) 物一體(ti) ”論的“體(ti) 知性”。陳立勝教授並以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中的兩(liang) 個(ge) 隱喻一“種子”與(yu) “身體(ti) ”,深入地闡發王陽明思想中的這兩(liang) 個(ge) 隱喻所承載的豐(feng) 富思想內(nei) 涵,從(cong) 而指出王陽明一體(ti) 觀中的“仁”與(yu) “樂(le) ”深深嵌在肉身之中,一體(ti) 生命的生機暢遂及萬(wan) 物皆有春意之靜觀,都不能離開身體(ti) 的體(ti) 驗原型而獲得。
總而言之,陳立勝教授這部新書(shu) ,在儒家身體(ti) 觀研究或是在王陽明思想研究這兩(liang) 個(ge) 領域中,都標誌著一個(ge) 新的起點,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研究領域開拓新的視野。
馮(feng) 達文序
近年來,國內(nei) 學界對中國哲學史的“合法性”問題有相當的關(guan) 切。這個(ge) 問題與(yu) 源始於(yu) 對近代以降以西方的概念與(yu) 架構表述中國古典哲學(或思想)是否會(hui) 使中國哲學(或思想)喪(sang) 失其自身的特性的一種反省,自有其價(jia) 值。然而,若因之於(yu) 西學一概不取,甚至以為(wei) 隻合“以中國釋中國”,則不免有所偏失。
“以中國釋中國”,粗略一看,似乎也沒有什麽(me) 問題。然而,中國曆史那麽(me) 長,地域那麽(me) 廣,我們(men) 以哪一時段、哪一地域的思想文化作為(wei) 真正“中國的”思想呢?這本身即難以判準。事實上,在曆史上不同地域的不同學人,都在創作經典或重新解釋以往留下的經典。僅(jin) 就儒家而言,儒者所重六藝,春秋戰國之時,原本隻是魯人之學,荊楚之人所重為(wei) 道家,三晉之人所重為(wei) 法術,民間巫史傳(chuan) 統所重為(wei) 陰陽家。就是說,儒家在那個(ge) 時候實隻為(wei) 有限地域承傳(chuan) 的學問,不具有普適性。而且,即便魯人之學,亦別出墨家。進入漢唐,是在綜合先秦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儒家才得以發展起來而獲得普適性。及至宋明,則又在充分地融攝從(cong) 印度傳(chuan) 來的佛學的前提下,儒學遂使自己心性學方麵走向深邃與(yu) 細密。這說明什麽(me) 呢?這說明儒家本身在曆史上就是借吸納其他地域、其他文化而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我們(men) 如果承認,漢唐人借三晉、荊楚、燕齊文化重新審視與(yu) 解釋魯(鄒)文化的正當性,承認宋明儒學借佛教文化重新審視與(yu) 解釋中土文化的正當性,那麽(me) ,我們(men) 有什麽(me) 理由拒絕西方文化在重新審視與(yu) 解釋中國文化所可能提供的參照意義(yi) 呢?
再說,解釋又是什麽(me) 呢?解釋無非起因於(yu) 上一代(或若幹代)與(yu) 當今有了隔膜,需要通過一番疏解、說明,使為(wei) 當今的人們(men) 所接受。而要使當今的人們(men) 能夠接受,無疑又需要貼近現代人的生存處境、生活方式、思想信仰、語言習(xi) 慣,因而,解釋意味著使原有的東(dong) 西有所改變,有所增添。這種改變、增添,並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人文學經典的生命力,就在於(yu) 它可以容納新的解釋;且正是新的解釋,促成了它的發展;又由於(yu) 它的不斷發展,成就了它的普遍性與(yu) 恒久性。所以,如果現代社會(hui) 演變為(wei) 今天這個(ge) 樣子,我們(men) 無法改變;古典傳(chuan) 統若要在當今發揮作用,我們(men) 就不可簡單地以“以西釋中”(含“以中釋西”)為(wei) 不道。像老一輩學者馮(feng) 友蘭(lan) 、牟宗三、唐君毅等所做的工作,人們(men) 可以不同意他們(men) 的許多觀點,但是,不可以不承認,由於(yu) 他們(men) 的努力,儒學的發展確實走向了新的台階。
本書(shu) 作者陳立勝君表明寫(xie) 作本書(shu) 的立場是並不刻意回避現代哲學、包括西學的思想資源,這正是我所認同的。陳君碩士研究生階段攻讀西學,博士研究生階段攻讀中學,他的這種“轉向”決(jue) 不是出於(yu) 要弄清中西之間誰比誰更優(you) 異的一種知識性考量,而是源自於(yu) 對中西思想中那些具有超越性追求的心靈的相互通感性的內(nei) 在體(ti) 知。而西學在邏輯與(yu) 方法的細密,則為(wei) 他理清中學先聖的許多洞見及其相互關(guan) 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至於(yu) 如在本書(shu) 所看到的:通過對“一體(ti) 之仁”得以成立的六個(ge) 麵向的展示,確認陽明與(yu) 宋明儒的追求不僅(jin) 具價(jia) 值論上的應然性,且具存在論上的實然性;借鑒基督宗教的神義(yi) 論,詳細探討儒家係統中關(guan) 於(yu) “惡與(yu) 犧牲結構”的問題,對儒家的“愛有差等”的觀念重作十分精當的辨析;參照舍勒的現象學覺知,通過深入揭示陽明樂(le) 與(yu) 苦、樂(le) 與(yu) 憂交織的精神體(ti) 驗,確認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品味;更借與(yu) 西學的知識論作比較,精細地分析陽明語境中“視”“見”“知”三個(ge) 概念的含蘊,揭示其“體(ti) 知”的性格與(yu) 生存論意義(yi) 等。從(cong) 本書(shu) 這些帶有創發性的論說中,我們(men) 無疑可以看到,西學的引入豈止沒有使中學迷失本性,且就其作為(wei) 精神生命的追求得到進一步明確而深入的闡發而言,毋寧說,誠然使中學增添了魅力!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