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族教化中“家”與(yu) “國”的會(hui) 通——湖南桂陽錦湖家祠壁畫釋讀
作者:龍明盛(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中南大學教授)
胡彬彬(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初八日乙酉
耶穌2018年4月23日
錦湖家祠位於(yu) 湖南省桂陽縣蓮塘鎮錦湖村。2017年7月,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考察組在當地開展田野調查時,在錦湖家祠內(nei) 發現了大麵積的清代宗祠壁畫遺存。壁畫構成形式獨特,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對其形式與(yu) 內(nei) 涵的研究對厘清清代地方宗族教化的核心內(nei) 容、國家主流價(jia) 值觀在鄉(xiang) 村推廣傳(chuan) 播的途徑與(yu) 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jia) 值。
壁畫概況
家祠始建於(yu) 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於(yu) 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新建傅氏家祠碑》中明確記載:“茲(zi) 下彩繪方畢問記於(yu) 予,予不揣庸陋記數言勒石以存永遠雲(yun) ”。錦湖家祠整體(ti) 長30.7米,寬14.8米,麵積約460平方米,中軸對稱,沿中軸線依次為(wei) 前廊、入口門廳、戲台、內(nei) 院、祠堂。在祠堂的前廊兩(liang) 側(ce) 、連廊、享堂正麵和側(ce) 麵都曾經繪製有精美的壁畫。作為(wei) 禮儀(yi) 建築的一部分,壁畫與(yu) 建築是同時完工的。壁畫整體(ti) 遺存230平方米,辨識度較高的壁畫有9幅,麵積67平方米;辨識度中等的有6幅,麵積為(wei) 29平方米,主要位於(yu) 享堂左右側(ce) 壁及側(ce) 壁上之山牆。
以享堂方位為(wei) 準,左右壁山牆繪有龍虎圖案。左邊牆壁靠內(nei) 約1/3處書(shu) 有“孝弟忠信”四字,仿自朱熹法書(shu) ,字右繪有壁畫。第一幅圖主題為(wei) “閔子騫單衣順母”;第二幅圖是戲曲《大保國》(又名《二進宮》)中的一幕場景;第三幅圖表現了“嶽飛大敗金兀術”之典故;第四幅圖內(nei) 容是“梁灝借書(shu) ”。
與(yu) 左壁格局相似,右壁書(shu) “禮義(yi) 廉恥”,同為(wei) 摹寫(xie) 朱熹法書(shu) ,並仿摹朱熹款識。書(shu) 法左側(ce) 四幅壁畫保存完好,每幅高2米,寬1.3米,尺寸與(yu) 左邊相等。第一幅圖表現的是“程門立雪”的典故;第二幅圖畫是“千裏走單騎”的場景;第三幅圖主題為(wei) 路銀試廉;第四幅圖表現的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典故。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錦湖家祠壁畫無論形式構成抑或內(nei) 容指向,都具有自身特點。首先,壁畫的題材都是圍繞“忠孝節義(yi) ”等儒家倫(lun) 理價(jia) 值觀展開的。其次,與(yu) 壁畫相配套的文字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題款,而是仿朱熹法書(shu) 的“孝弟(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再次,壁畫與(yu) 文字有嚴(yan) 格的對應關(guan) 係,每一幅壁畫在內(nei) 涵上都與(yu) 一個(ge) 文字對應,二者共同指向儒家道德倫(lun) 理觀念的某一方麵,建構了一個(ge) 完整的儒家倫(lun) 理價(jia) 值觀念象征體(ti) 係,成為(wei) 闡釋儒家義(yi) 理、傳(chuan) 達倫(lun) 理觀念、實施宗族教化的重要手段。
圖式象征與(yu) 宗族教化
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後,儒家教化思想實現了“從(cong) 個(ge) 人道德成長層麵到個(ge) 人道德與(yu) 國家社會(hui) 發展相統一層麵的跨越。”其中,“孝悌”是根本,“忠”是孝的進一步擴大與(yu) 闡發,而禮義(yi) 廉恥則為(wei) “國之四維”;“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共同構成了一個(ge) 貫穿於(yu) 個(ge) 體(ti) 、國家的道德規範,成為(wei) 人們(men) 處理自我與(yu) 他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關(guan) 係的基本原則。
在錦湖家祠壁畫中,享堂兩(liang) 側(ce) 每一幅壁畫都與(yu) 對聯的一個(ge) 字相呼應。壁畫將文字所要傳(chuan) 達的抽象義(yi) 理轉換為(wei) 直觀的視覺符號,使其更易於(yu) 為(wei) 人們(men) 所理解;而通過文字的錨固,明確了壁畫深層次的意指,避免圖像多意性的產(chan) 生。通過這一獨特的圖—文象征體(ti) 係,指明了畫麵所要傳(chuan) 達出的深層次的意指——“孝弟(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就“義(yi) 理”來說,它們(men) 完整闡述了以朱熹為(wei) 代表的儒家理學的人倫(lun) 價(jia) 值理想與(yu) 追求。
法國學者瑪蒂娜·喬(qiao) 麗(li) 認為(wei) :“一幅圖像並不是根據一種視覺經驗來再現,而是根據一種模式結構來重新建構,這種建構的實質是人們(men) 借用最恰當的再現形式來滿足人們(men) 為(wei) 自己確立的目的。”作為(wei) 繪製在家祠享堂中的壁畫,在選擇繪畫圖式時,傅氏先祖除了關(guan) 注畫麵本身,必然也會(hui) 關(guan) 注畫麵明指層次上所表現出的內(nei) 容之外的東(dong) 西。因此,這些壁畫除了圖式的文學性本身,也潛藏了它們(men) 內(nei) 在的倫(lun) 理價(jia) 值追求。或者說,壁畫所體(ti) 現的對儒家倫(lun) 理價(jia) 值的追求是傅氏先祖有意為(wei) 之的。
通過圖文之間的互動與(yu) 轉換,抽象的文字與(yu) 具象的圖式共同建構了一個(ge) 完整的儒家倫(lun) 理觀念象征體(ti) 係,指明了傅氏宗族的倫(lun) 理價(jia) 值取向。同時,從(cong) 一個(ge) 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傅氏宗族所尊崇的儒家倫(lun) 理價(jia) 值觀念,無論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抑或是內(nei) 在的價(jia) 值指向都不是宗族自身的意願所能決(jue) 定的,它還受到國家主流價(jia) 值觀的影響和製約,是宗族自身與(yu) 國家意誌相會(hui) 通的結果。
“家”與(yu) “國”的會(hui) 通
作為(wei) 鄉(xiang) 村社會(hui) 共同的道德禮俗標準與(yu) 措施,鄉(xiang) 約在宋代開始產(chan) 生,後為(wei) 朱熹及其學生所推崇與(yu) 實踐。明清時期,儒家理學思想成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其所倡導的鄉(xiang) 約也同時進入統治者的視野。由於(yu) 其所具有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國家開始介入鄉(xiang) 約的推廣,借助鄉(xiang) 約宣講的方式,把官方認可的教化理念傳(chuan) 達到民間社會(hui) 。在明清兩(liang) 朝,官方對理學的推崇達到極致,理學所推崇的儒家道德倫(lun) 理成為(wei) 指導人們(men) 待人接物以及處理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國家之間關(guan) 係的道德規範和基本原則。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頒發聖諭六言,指定專(zhuan) 人宣講聖諭。清朝承繼了明代的鄉(xiang) 約製度,順治九年二月,朝廷頒布“六諭”,順治十六年,正式設立鄉(xiang) 約,設專(zhuan) 人“於(yu) 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講”。康熙九年,國家頒布“上諭十六條”,其宣講的核心內(nei) 容可以歸納為(wei) 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新建傅氏家祠碑》中記載:“朔望宣聖諭,合族眾(zhong) 而家喻戶曉,禮讓之俗秩然而成。”更是直接點明了此事。
明清時期,以敘述性圖像實施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宣教方式。康熙和乾隆尤其熱衷於(yu) 具有教化意義(yi) 的敘述性圖畫的製作,委托畫師繪製了大量這一題材的作品。作為(wei) 繪製於(yu) 乾隆年間的作品,錦湖家祠壁畫以及由壁畫所體(ti) 現的儒家倫(lun) 理觀念毫無疑問是這一風氣影響下的產(chan) 物,其所體(ti) 現的傅氏宗族“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的宗族教化理念,正是官方直接推動與(yu) 影響的結果。
同時,在壁畫中,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傅氏先祖對儒家倫(lun) 理規範的闡釋充滿了自我個(ge) 性的表達。例如對“孝”的闡釋,從(cong) 壁畫表現上看,他們(men) 著意於(yu) 閔子騫跪求父親(qin) 原諒母親(qin) 的孝,某種程度上忽略了閔子騫受的苦,也沒有強調圓滿的結局。從(cong) 中可以體(ti) 會(hui) 出,與(yu) 官方“敦孝悌以重人倫(lun) ”強調“倫(lun) 常秩序”不同,傅氏先祖通過壁畫傳(chuan) 達出希望後世子孫要忠恕待人、心胸寬廣的教誨。再如對“忠”的解讀,壁畫選取了“嶽飛大敗金兀術”的畫麵,透露出傅氏先祖眼中的忠不僅(jin) 僅(jin) 是君臣之間的倫(lun) 常之忠,更是一種家國之忠。這些文字與(yu) 圖畫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傳(chuan) 達出了傅氏先祖對宗族教化價(jia) 值指向的思考,這種對儒家倫(lun) 理的個(ge) 性闡釋也是地方宗族對官方意誌的融匯與(yu) 變通。
作為(wei) 家族祭祀先祖的場所,祠堂是一個(ge) 家族重要的精神活動空間與(yu) 教化子孫之所在。處在宗祠建築內(nei) 的圖像,都是經過先祖精心選擇的,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通過宗祠壁畫,傅氏先祖與(yu) 後世子孫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互動與(yu) 交流。鄉(xiang) 村宗族的教化指向受到國家總體(ti) 價(jia) 值取向的影響與(yu) 製約。國家確立了整個(ge) 社會(hui) 文化價(jia) 值取向的基調,並采取種種措施,使其影響能夠達於(yu) 鄉(xiang) 野底層。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國家“人倫(lun) 教化”的社會(hui) 功能,通過宗族教化,“家”與(yu) “國”之間的文化精神信仰在鄉(xiang) 村社會(hui) 實現了會(hui) 通交融。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