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何以成為(wei) 群經之首
作者:任利偉(wei)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三十日丁醜(chou)
耶穌2018年4月14日
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周易》產(chan) 生的曆史淵源至為(wei) 悠久,可追溯至傳(chuan) 說中的伏羲時期。隨著社會(hui) 曆史的發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號演變為(wei) 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辭、爻辭才編定完成。《周易》經文的形式和內(nei) 容確定之後,其象征意蘊與(yu) 卜筮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同時也逐漸滲透和積累了較為(wei) 豐(feng) 富的道德文化觀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體(ti) 係。真正促使《周易》從(cong) 占筮之書(shu) 轉為(wei) 義(yi) 理之學,從(cong) 趨向巫術占卜功用轉向探討倫(lun) 理教化功能的,則是《易傳(chuan) 》(十翼)的出現,這也標誌著《周易》經典最終完成。
從(cong) 春秋時期諸多曆史典籍中《易》占功能的記載、微言義(yi) 理的發揮,再到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蜂出並作、激蕩相摩,《易傳(chuan) 》堪稱先秦時期中國思想之集大成。當時各家各派之所以重視《周易》,正是從(cong) 中領悟到了“《易》與(yu) 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看到了其中深藏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內(nei) 在力量,進而試圖貫通自然秩序與(yu) 人事秩序。也恰恰是《周易》“彌綸天地之道”的這一本質特征,使其在先秦時期包括儒家經典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典籍之中無出其右,卓然不群。
以“六藝”為(wei) 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漢代取得了無以撼動的正統地位,興(xing) 儒學、重教化的形勢則不斷把易學推向當時思想文化舞台的前沿。從(cong) 漢代開始《周易》被尊崇為(wei) 群經之首,這一地位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hui) 、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因素。
經傳(chuan) 合編本《周易》作為(wei) 儒家特別重要的五種經典之一,因其特有的教化功能,滿足了漢代政治與(yu) 文化方麵的需要,受到了統治者的大加推崇。漢儒大都精通易學,同時又熱衷探討摻雜以陰陽、五行、災異思想的天人之學,“借天象以示儆”來勸勉君主,使其懷有憂懼、敬畏之心。《周易》中“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蘊含的天人之道不僅(jin) 是漢代天人之學內(nei) 在的思想淵源,同時也關(guan) 乎漢儒通經致用之術。漢儒通經致用正是建立在深諳《春秋》與(yu) 陰陽等災異學說的基礎之上的,體(ti) 現了漢代經學的重要特色。而《周易》通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恰恰迎合了漢儒借通經致用而享有幹祿地位之資的需要,遂成為(wei) 他們(men) 不斷引經立說的理論根據。
漢成帝時期,劉向、劉歆等人開始大規模整理文獻典籍,不僅(jin) 將《六藝略》提升至諸類典籍書(shu) 目編排中的首位,而且在《六藝略》中,又將《易》位列《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之前。源於(yu) 《七略》的《漢書(shu) ·藝文誌》有言:“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wei) 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yu) 天地為(wei) 終始也。”“《易》為(wei) 之原”,實乃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論斷。劉向、劉歆父子指出,就曆史久遠而言,易道亙(gen) 古不變,與(yu) 天地齊等;就典籍的重要程度而言,《周易》普遍包絡“天地之道”,為(wei) “五常之道”的本原,《周易》蘊含的易道對於(yu) 其他五經彼此配合、以隨世而變的“五常之道”更具指導意義(yi) 。《周易》冠居群經之首,其文化正統地位的確立,表明了劉向、劉歆父子在儒家經典的地位、性質、功能及相互關(guan) 係上的深刻省察。“《易》為(wei) 之原”的論斷,對後世學者無疑具有積極的學術啟迪之功。如果從(cong) 漢代經學演變的大背景下加以審視,不難發現,《漢書(shu) ·藝文誌》的易學觀念的確是對漢代天人之學的升華和總結。《周易》列“六經”之首的排序,可以看出以劉向、劉歆父子為(wei) 代表的漢儒對《周易》的特殊地位頗為(wei) 重視和推崇。這裏既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又有著深刻的思想內(nei) 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漢代乃至後來學術發展的走向和趨勢。
《周易》在漢代居於(yu) 儒家經典之首,是有其內(nei) 在、深刻的理論與(yu) 現實依據的。漢代天人之學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經典的曆史地位,對於(yu) 後世統治者政治與(yu) 文化策略的操作極具示範意義(yi) 。特別是從(cong) 唐代開始,《周易》為(wei) “六經”之首的地位從(cong) 未受到任何挑戰。隨著儒家經典範圍不斷拓展和擴大,從(cong) “七經”“九經”“十二經”,再到“十三經”的最終形成,《周易》便自然從(cong) “六經”之首轉而升擢為(wei) 群經之首。
《周易》及易學的思想體(ti) 係兼具儒道互補包容的格局,對後來儒道兩(liang) 家將其作為(wei) 自身的經典並屢屢援《易》立說有著直接的影響。自不待言,《周易》在漢代位列儒家經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權威地位,魏伯陽以《易》說丹,王弼以老解《易》,又進一步強化了《周易》在後世道家、道教中的經典性質。對於(yu) 《周易》在中國思想史上極具兼容並包之思想特色,《四庫全書(shu) 總目》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le) 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wei) 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總目》的立場,旨在批評曆史上援《易》立論的現象有損於(yu) 《周易》作為(wei) 儒家經典的本來麵目。但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周易》在儒道兩(liang) 家發展的曆史脈絡中也獲得了相應於(yu) 典範意義(yi) 的影響力,已經深入到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各個(ge) 領域,《總目》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揭示了《周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實。
《周易》有著最為(wei) 悠久的成書(shu) 史、傳(chuan) 播史,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長河中,隨時隨地可見《周易》及易學思想泛起的層層漣漪。其實,對於(yu) 經典的詮釋就是中國思想賴以發展、深化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庫全書(shu) 》所收經、史、子、集四部文獻中,《周易》位於(yu) 經部之首,相較於(yu) 經部其他類文獻,《易》類文獻數目最多,這應是《周易》處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絕佳範例。不僅(jin) 如此,《周易》被儒家奉為(wei) 群經之首,也被道家尊為(wei) “三玄”之冠,又曾為(wei) 佛教眾(zhong) 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闡揚,更足以說明《周易》自身內(nei) 含的天道與(yu) 人事之詮釋方向的延展性和豐(feng) 富性。
《周易》“綜合百家,超越百家”,作為(wei)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享有遠遠高於(yu) 其他經典、其他學術的尊崇地位。如果立足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發展演變,我們(men) 對“《易》為(wei) 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發揮的引領作用與(yu) 體(ti) 現的包容意義(yi) ,或許會(hui) 有新的體(ti) 認。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