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態:充分認識中國書院的文化價值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8-04-13 20:55:09
標簽:
朱漢民

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原標題《中國書(shu) 院的文化價(jia) 值》

作者:朱漢民

來源:《福建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廿四日辛未

          耶穌2018年4月9日

 

中國古代書(shu) 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cong) 唐中葉至晚清,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shu) 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製度和精神,對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的曆史貢獻。

 

從(cong) 世界文明的宏觀視野考察,中國書(shu) 院既是世界教育體(ti) 係中的一種獨特教育模式,同時也是東(dong) 亞(ya) 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態,要充分認識中國書(shu) 院的獨特文化價(jia) 值。

 

中國傳(chuan) 統的儒教文明

 

中華文明被稱之為(wei) “儒教文明”。但是,“儒教”不能理解為(wei) 宗教,而是教育。“儒”直接起源於(yu) 從(cong) 事教育的職官。班固《漢書(shu) ·藝文誌》的解釋:“儒家者流,蓋出於(yu) 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司徒之官即為(wei) 國家的教官,履行國家的教化職能。司徒之官包括中央、地方各種從(cong) 事教化的官職,具體(ti) 包括大司徒、少司徒、鄉(xiang) 師以及鄉(xiang) 老、鄉(xiang) 大夫等。《周禮》對司徒的教化之職均有具體(ti) 規定,這些教務之職與(yu) 儒家教育學說之間確有著重要聯係。

 

儒家學派的創建者孔子,他並不是能夠預言未來的“先知”,也不是一個(ge) 有著神秘出身的宗教領袖,而隻是一個(ge) “十五有誌於(yu) 學”的好學之士,隻是一個(ge) 一輩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家。儒家認為(wei) “人生不能無群”,孔子將個(ge) 人對社會(hui) 群體(ti) 的責任看成是先天給定的義(yi) 務:“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u) 而誰與(yu) ?”因此,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在這個(ge) 失去人文文化製約的社會(hui) 群體(ti) 中建立起合乎“人道”的和諧秩序,形成一個(ge) “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社會(hui) 。

 

在世界各種文化中,沒有哪一種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教育作為(wei) 立國的根本。《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wei) 先。”所以,中國產(chan) 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製度。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古代中國形成了官學、私學兩(liang) 套係統。古代中國也形成了係統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學記》《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著作。

 

儒家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周易·賁卦》雲(yun)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人文”是對人文文化的觀察研究,其目的在於(yu) 倡導、傳(chuan) 播這種人文文化,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hui) 與(yu) 王道政治。而我們(men) 說儒家教育表現出鮮明的人文特色,就在於(yu) 儒家教育始終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wei) 主導內(nei) 容和核心價(jia) 值。

 

中國書(shu) 院的文化精神

 

中國古代書(shu) 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cong) 唐中葉開始至晚清教育改製,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shu) 院通過培養(yang) 高級專(zhuan) 門人才、創新和傳(chuan) 播高深學問,產(chan) 生了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書(shu) 院精神,這是一種經過千餘(yu) 年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價(jia) 值取向。

 

首先,中國書(shu) 院體(ti) 現出價(jia) 值關(guan) 懷的人文精神。“士誌於(yu) 道”,創辦和主持書(shu) 院的士人將儒家的“道”作為(wei) 追求目標。儒家士人之“道”的追求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相互關(guan) 聯的層麵:其一,以“道”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即所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其二,以“道”治世,完善社會(hui) 秩序,即所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書(shu) 院學者認為(wei) 儒家對“道”的追求首先是個(ge) 體(ti) 自我的道德完善,並且在個(ge) 體(ti) 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全社會(hui) 的完善。因此,書(shu) 院學者們(men) 往往將這種自我道德完善的人文追求與(yu) 經邦濟世的社會(hui) 關(guan) 切結合在一起。為(wei) 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數書(shu) 院都將“德業(ye) ”與(yu) “舉(ju) 業(ye) ”統一起來。但是“德業(ye) ”是目的,“舉(ju) 業(ye) ”隻是手段,為(wei) 避免忽視“德業(ye) ”目的而片麵追求“舉(ju) 業(ye) ”的教育趨向,書(shu) 院學者對片麵的應試教育進行了嚴(yan) 厲批評。如南宋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宏在《碧泉書(shu) 院上梁文》中指出:在科舉(ju) 取士的影響下,學界出現了“幹祿仕以盈庭,鬻詞章而塞路,斯文掃地,邪說滔天”的不幸狀況。盡管如此,我們(men) 在解讀書(shu) 院人文精神的時候,還是不能簡單認為(wei) 書(shu) 院的人文精神是反對科舉(ju) 應試教育的。隻是,科舉(ju) 之學的最終目的必須與(yu) 內(nei) 聖外王之道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已。

 

其次,中國書(shu) 院體(ti) 現出知識追求的學術精神。儒家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特點,就是強調道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知識追求的基礎之上。所以,書(shu) 院成為(wei) 宋代以後新儒家學者探討高深學問的地方。高深學問是一個(ge) 相對的概念,不同時代對高深學問的界定都不相同。以闡釋人的意義(yi) 、社會(hui) 的和諧、天下的治理為(wei) 核心的經、史、子、集之學是古代中國的高深學問。這樣,書(shu) 院則成為(wei) 古代中國大學的代表。北宋中後期,以新儒學家因為(wei) 無法利用官方的機構研究和傳(chuan) 播其學說,於(yu) 是,民間色彩濃厚、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書(shu) 院成為(wei) 他們(men) 的首要選擇。新儒學和書(shu) 院的結合不僅(jin) 使新儒學獲得發展的依托,而且也使書(shu) 院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書(shu) 院因之轉型為(wei) 新儒學的研究和傳(chuan) 播基地,創新和傳(chuan) 播高深學問是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古代大學的最典型標誌之一。宋代以來,中國古代學術的發展經曆了多次發展,包括宋代的程朱新儒學、明代的王湛心學、清代的乾嘉漢學。這些學術學派的形成與(yu) 發展都與(yu) 書(shu) 院息息相關(guan) ,或者是以書(shu) 院為(wei) 研究基地,或者以書(shu) 院為(wei) 傳(chuan) 播基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書(shu) 院的學術創新精神是以書(shu) 院寬鬆的辦學環境為(wei) 基礎,學術大師雲(yun) 集書(shu) 院講學為(wei) 推動力,師生相互答疑問難、相互激蕩獲得新的觀點、思想而形成的。

 

其三,中國書(shu) 院體(ti) 現出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中國書(shu) 院的最大特點,就是體(ti) 現出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既然道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知的追求基礎之上,那麽(me) ,求道與(yu) 求學是統一的。一方麵,書(shu) 院求道的價(jia) 值關(guan) 懷體(ti) 現出對人格理想和社會(hui) 理想的追求,但這種人文關(guan) 懷是建立在知識理性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麵,書(shu) 院的知識追求不是為(wei) 知識而知識,學術創新總是以探求儒家之道的價(jia) 值關(guan) 懷為(wei) 目的的。如程朱新儒學通過重新闡釋儒家經典,打破漢唐經師對儒家經典解釋的壟斷地位;王湛新儒學則是試圖突破程朱新儒學的“支離”,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學術主張。書(shu) 院的這一學風變化過程,既是為(wei) 了求學,更是為(wei) 了求道。書(shu) 院教育強調生徒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統一,培養(yang) 了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men) 在各個(ge) 曆史時期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體(ti) 現出書(shu) 院的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儒家將這種書(shu) 院精神擺在教育活動的首要位置,並按照書(shu) 院精神來設計人才培養(yang) 模式。長期主講南宋長沙嶽麓書(shu) 院、城南書(shu) 院的著名學者張栻認為(wei) 書(shu) 院應該“傳(chuan) 道而濟斯民”,就體(ti) 現出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

 

其四,中國書(shu) 院的價(jia) 值是對中華文脈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國書(shu) 院教育是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陣地之一。北宋以來,“返回三代”“複興(xing) 儒學”已成為(wei) 士大夫階層的共識與(yu) 追求,“為(wei) 往聖繼絕學”成為(wei) 這個(ge) 時代的主題。正如西歐重新發現古希臘、古羅馬的燦爛文明一樣,中國式的“文藝複興(xing) ”在宋代曆史天空中出現了曙光,而完成這個(ge) 曆史使命的載體(ti) 就非書(shu) 院莫屬了。中國書(shu) 院是研究學術和文化總結集成的重要學府。如福建武夷精舍(書(shu) 院)是朱子和門人用畚鍤建起來的,朱子在此八年,帶領門生、聘請學者、匯集群言、講學著述,修訂了《小學書(shu) 》《童蒙須知》,審定了《易學啟蒙》,完成了《孝經刊誤》《周子通書(shu) 》,刻印了《太極圖說解》《西銘解》,以及《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的序定,標誌《四書(shu) 集注》思想體(ti) 係的誕生。在這裏,朱子總結了從(cong) 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等北宋以來理學家的成就,構建理學集大成的框架和規模。

 

中國書(shu) 院是延續中華文脈的聖地。朱子在生命中最後的8年時間是在建陽考亭書(shu) 院度過的,他雖身患重病,但懷著延續中華文脈的責任和擔當,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周易參同契》考異和《楚辭後語》六卷、《楚辭辯證》二卷及《楚辭集注》,修訂了《韓文考異》十卷,編訂了《禮書(shu) 》,考訂了《堯典》《舜典》《大禹謨》等遠古文明的經典(《堯典》《舜典》《大禹謨》屬於(yu) 上三代的經典,《周易》《周禮》《楚辭》屬於(yu) 夏、商、周下三代的經典),在艱難的環境中,朱子用注解和闡述的方式把中華遠古文明的精神延續下去,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內(nei) 涵,形成了舉(ju) 世聞名的“考亭學派”。

 

中國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當代中國出現了一個(ge) 書(shu) 院複興(xing) 的文化現象。主要表現為(wei) :許多古老書(shu) 院修複完整並對外開放;許多書(shu) 院開始恢複國學教育活動;創辦了許多新的書(shu) 院並開展國學教育;大學教育和書(shu) 院教育密切結合。

 

我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有儒家遺產(chan) 546處,包括文廟327處、書(shu) 院144處。國家正在積極探索合乎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特點的管理體(ti) 製。中國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應該成為(wei) 當代中國重大文化戰略、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儒家文化遺產(chan) 的文廟、書(shu) 院應當成為(wei) 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聖殿,成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的文化驛站。

 

儒家文化遺產(chan) 不同於(yu) 皇家宮廷建築、宗教寺廟宮觀,具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儒家士大夫、鄉(xiang) 紳等是文廟、書(shu) 院的創建者和主持者,他們(men) 通過文廟、書(shu) 院以推動知識傳(chuan) 播、道德教化、文化積累,在社會(hui) 基層從(cong) 事道德教化、知識傳(chuan) 播、文化建設的工作。當前已經修複起來的書(shu) 院,要發揮它們(men) 的作用和功能。讓它們(men) 成為(wei) 地方文化的中心,承載社區文化、村落文化、縣域文化。書(shu) 院的管理上要打破體(ti) 製的限製,除了文物部門,還可以讓公益社團、學校來管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書(shu) 院。

 

通過全麵調動地方政府、公益性組織、社會(hui) 團體(ti) 、社區群眾(zhong) 等參與(yu) 力量,探索、實施政府與(yu) 各種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的多種途徑,將作為(wei) 儒家文化遺產(chan) 的書(shu) 院打造成為(wei) 地域文化、社區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體(ti) 製沒有積極承傳(chuan) 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的精髓,故而,今天重新思考這一傳(chuan) 統教育的優(you) 秀典範,積極汲收書(shu) 院精神與(yu) 書(shu) 院製度統一的重要經驗,是構建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及其大學文化的必經之途。書(shu) 院成為(wei) 中國教育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地位的教育機構,對中國文化史的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恰恰在於(yu) 書(shu) 院精神和書(shu) 院製度的緊密結合,書(shu) 院精神與(yu) 書(shu) 院製度統一的曆史經驗,對我們(men) 今天的大學改革與(yu) 建設應有重要意義(yi) 。現在我們(men) 有的大學一味地模仿西方,有的大學更注重知識的培養(yang) 。而中國古代書(shu) 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更重視人格的培養(yang) 。事實上,人格的培養(yang) 比知識重要得多。

 

中國書(shu) 院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的精華,對書(shu) 院在千餘(yu) 年的發展曆程中所積澱的文化精神和製度建設進行全麵的梳理,然後再結合當前大學的發展,將中國書(shu) 院與(yu) 現代大學結合起來,力圖將書(shu) 院文化轉換為(wei) 現代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今天從(cong) 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推動傳(chuan) 統書(shu) 院與(yu) 現代大學的結合。嶽麓書(shu) 院已恢複人才培養(yang) 、學術研究、文化傳(chuan) 播的功能。嶽麓書(shu) 院獲得了曆史學、哲學門類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21世紀中國正在實現富強之夢。但是,中國夢應該是中華文明的全麵複興(xing) 。中國書(shu) 院複興(xing) 是中華文明複興(xing) 大背景下出現的一個(ge) 文化現象,是正在複興(xing) 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