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妮麗】王陽明心學視域下的廉政思想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8-04-10 22:20:55
標簽:
龔妮麗

作者簡介:龔妮麗(li) ,女,西曆一九五一年生,貴州貴陽人。現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兼職研究員。兼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hui) 理事,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貴州省美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

 

王陽明心學視域下的廉政思想

作者:龔妮麗(li)

來源:原載《贛南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0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廿五日壬申

          耶穌2018年4月10日

 


王陽明(1472-1529)是中國曆史上為(wei) 數不多的既“立德”、“立言”,又“立功”的大儒。他的思想經曆了“出入釋老”又“歸本孔孟”的曆程,至正德三年被貶貴州龍場,曆經百死千難終於(yu) 悟道,以此為(wei) 起點,他相繼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萬(wan) 物一體(ti) ”等哲學思想,形成了他的心學體(ti) 係,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極為(wei) 重要的心學時代。在他坎坷的仕宦生涯中,不忘講學論道,學政合一,是儒家“修己以安百姓”的履踐躬行者。王陽明的廉政思想中既包含道德主體(ti) 的形上學基礎,也具有修齊治平實踐理性之精神。其“心學”思想指引下的“致良知”使廉政思想獲得了堅實的哲學本體(ti) 論支撐,以內(nei) 省為(wei) 主導而又不離實踐的道德修養(yang) 工夫——“正心”、“誠意”、“修身”、“親(qin) 民”、“知行合一”,對當政者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勤政愛民有著極為(wei) 重要的意義(yi) 。

 

一、“親(qin) 民”是王陽明廉政思想的出發點

 

王陽明的廉政思想是建立在儒家“仁愛”基礎上的德治。《禮記》記載孔子之語:“古之為(wei) 政,愛人為(wei) 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le) 天。不能樂(le) 天,不能成其身。”(《禮記·哀公問》)孔子將“愛人”視為(wei) 施政的前提。孟子也十分重視“仁愛”精神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他說:“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yu) 掌上。”(《孟子·公孫醜(chou) 上》)王陽明繼承了儒家以仁愛為(wei) 本的政治治理傳(chuan) 統,從(cong) 他的“親(qin) 民”思想中充分體(ti) 現出來,可以說“親(qin) 民”是其廉政思想的出發點。王陽明說《大學》所謂“‘君子賢其賢而親(qin) 其親(qin) ,小人樂(le) 其樂(le) 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qin) ’字意。‘親(qin) 民’猶孟子‘親(qin) 親(qin) 仁民’之謂,親(qin) 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qin) 民’。”[1]王陽明認為(wei) “親(qin) 民”就要“如保赤子”,像父母愛護嬰兒(er) 那樣愛護人民,使民安富足。安民的前提是“修己”,“修己”便是“明德”,做百姓的父母官必須按聖賢的要求修正自己的道德,處處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自然就會(hui) 奉行廉政勤政的為(wei) 官之道

 

辰州府判官趙仲立問政於(yu) 王陽明,陽明曰:“郡縣之職,以親(qin) 民也。親(qin) 民之學不明,而天下無善治矣。”“敢問親(qin) 民。”曰:“明其明德以親(qin) 民也。” “敢問明明德。”曰:“親(qin) 民以明其明德也。”曰:“明德親(qin) 民一乎?君子之言治也,如斯而已乎?”曰:“親(qin) 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孝之德明矣;親(qin) 吾之子,以及人之子,而慈之德明矣。明德親(qin) 民也,而可以二乎?惟夫明其明德以親(qin) 民也,故能以一身為(wei) 天下;親(qin) 民以明其明德也,故能以天下為(wei) 一身。夫以天下為(wei) 一身也,則八荒四表,皆吾支體(ti) ,而況一郡之治,心腹之間乎?”[2]王陽明認為(wei) 治理一方之職責必以“親(qin) 民”為(wei) 要,如果不懂得這個(ge) 道理,不以“親(qin) 民”為(wei) 執政之宗旨,“天下無善治矣!”。故力主為(wei) 官之道“明其明德以親(qin) 民”。隻有“明明德”才能做到“親(qin) 民”,隻有從(cong) 仁愛之心出發,將政治治理視為(wei) 自己的事,如親(qin) 吾之父、親(qin) 吾之子,並推己及人,才能做到政治清明。

 

王陽明生活的明代中後期,特別是正德、嘉靖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政治腐敗,信仰危機、道德缺失、人欲泛濫,官場腐敗的現象觸目驚心。“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貿易,計美惡,計大小,計貧富,計遲速。”[3]選官以相貌美醜(chou) 、家境貧富、行賄財物的多少遲速為(wei) 入選依據。下級官員為(wei) 保官升遷討好上級,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大肆請客送禮,時人謝肇淛如此記述官場的吃喝之風:“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dong) 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chan) 不能辦也。”[4]史料記載,當時“納賄受賂,公行無忌”,“無官不賂遺,無守不盜竊”[5]。正德五年(1510年),貪腐宦官劉瑾被淩遲處死,籍沒其家產(chan) 時,得金二十四萬(wan) 錠又五萬(wan) 餘(yu) 兩(liang) ,銀元寶五百萬(wan) 錠又百餘(yu) 萬(wan) 兩(liang) ,寶石二鬥,其他珠玉金銀器皿無數[6]。官場腐敗除貪汙受賄,更有甚者,結黨(dang) 營私、嫉賢妒能、虛偽(wei) 狡詐、不思進取。這些陋習(xi) 不除,廉政從(cong) 何談起。

 

“親(qin) 民”不能是口頭禪,官樣文章,若不以立誠為(wei) 前提,則可能成為(wei) 圖謀私利的擺設。王陽明將立誠、明德視為(wei) “親(qin) 民”的試金石。紹興(xing) 知府南元善問政於(yu) 王陽明,陽明曰:“政在親(qin) 民。”並說:“固有欲親(qin) 其民者矣,然或失之知謀權術,而無有乎仁愛惻怛之誠者,是不知親(qin) 民之所以明其明德,而五伯功利之徒是矣。” [7]為(wei) 官者若不注重明德修身,“親(qin) 民”或許就隻是在玩弄權術,若沒有“仁愛惻怛之誠”,也不過是以官爵謀私利之徒。在治理南贛期間,王陽明告誡官員:“凡我有官皆要誠心實意,一洗從(cong) 前靡文粉飾之弊,各竭為(wei) 德為(wei) 民之心,共圖正大光明之治。”[8]為(wei) 官主政者都能誠心實意,懷有為(wei) 民之心,“親(qin) 民”才不是一句空話。嘉靖七年王陽明總督兩(liang) 廣時,表揚揭陽縣立誠盡責的官員:“據揭陽縣主簿季本呈為(wei) 鄉(xiang) 約事,足見愛人之誠心,親(qin) 民之實學,不卑小官,克勤細務,使為(wei) 有司者,皆能以是實心修舉(ju) ,下民焉有不被其澤,風俗焉有不歸於(yu) 厚者乎!”[9] 陽明深知廉政就是對“親(qin) 民”的作為(wei) ,“親(qin) 民”既要有誠心正念,仁愛百姓,“親(qin) 民”又關(guan) 乎實學,須克勤細務,以實心修舉(ju) 。以“親(qin) 民”之道治理社會(hui) ,必以仁愛、立誠、明德、勤勉為(wei) 要。

 

二、“致良知”是王陽明廉政思想的核心

 

王陽明始終將“明明徳”(修己)與(yu) “親(qin) 民”(安百姓)視為(wei) 一體(ti) ,“明明德”是廉政得以實現的保證。《書(shu) 朱子禮卷》一文中記載子禮問政於(yu) 陽明,“陽明子曰:‘明德、親(qin) 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德以親(qin) 其民,親(qin) 民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明明德,體(ti) 也;親(qin) 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子禮退而求至善之說,炯然見其良知焉,曰:‘吾乃今知學所以為(wei) 政,而政所以為(wei) 學,皆不外乎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10]王陽明認為(wei) “明德”與(yu) “親(qin) 民”是體(ti) 與(yu) 用之關(guan) 係,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重要的是通過修己到達至善的境地,子禮明白這個(ge) 道理後,從(cong) 修己入手,呈現自己的良知。子禮因此感慨“學所以為(wei) 政,而政所以為(wei) 學,皆不外乎良知焉”。這就是通過“致良知”達到“明明德”,也就可以達到為(wei) 政清廉。

 

如何能做到“明明德”,陽明開出了“致良知”的藥方,可以說“致良知”是王陽明廉政思想的核心。與(yu) 朱子將倫(lun) 理道德視為(wei) 外在“天理”的製約不同,王陽明認為(wei) 倫(lun) 理道德是個(ge) 人內(nei) 在心靈、良知的呈現,“良知即天理”[11],他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ti) 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yu) 事親(qin) ,即事親(qin) 便是一物;意在於(yu) 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yu) 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yu) 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12]在王陽明看來,仁義(yi) 禮智、綱常倫(lun) 理的“理”隻能從(cong) 人的本心上去求得,而不是外在於(yu) 人心的“理”。“物理不外於(yu) 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故有孝親(qin) 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qin) 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於(yu) 吾心邪?”[13]正是在“心即是理”、“心外無物”的思想理路下,王陽明提出了“良知”的道德本體(ti) 思想。陽明認為(wei) 良知是每個(ge) 人“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14]的善惡是非標準,要想正確地判斷是非善惡,隻要有本真誠意之心,憑借良知就能做到,因為(wei) 良知本然是善,本然知善。但是,在現實社會(hui) 中,人們(men) 良知本體(ti) 的明覺呈現往往會(hui) 被私欲遮蔽,良知本體(ti) 的發用會(hui) 受到私欲雜念的幹擾而背離本然的良知。通過“致良知”則可以治療人心澆漓、貪欲妄念,重建道德秩序,可以讓人回到良知本真的覺悟中,恢複至善心體(ti) 的大用。

 

王陽明將《大學》提出的“致知”,轉換為(wei) “致良知”,所謂“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15]”。劉宗周在重刻王陽明先生傳(chuan) 習(xi) 錄序中寫(xie) 道:“《大學》首揭‘明明德’為(wei) 複性之本,而其功要之‘知止’。又曰:‘致知在格物。’致知之知,不離本明;格物之至,祗是知止。即本體(ti) 即工夫。故孟子遂言‘良知’雲(yun) 。”[16]揭示出“明明德”與(yu) “致良知”皆為(wei) “複性之本”的一致性,而“致良知”具有即本體(ti) 即工夫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wei) “致良知”著力在“致”的功夫上,他提出“靜坐息思慮”、“省察克治”、“事上磨練”等一係列“向內(nei) ”、“向外”的去敝工夫,意在克除私欲,讓良知呈現出來。王陽明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ge) 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wei) 快。……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隻思一個(ge) 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17]“靜坐息思慮”,是要人沉下心來,去掉妄想貪欲,從(cong) 人欲煩擾中回複平靜;“省察克治”則是隨時隨地自我反省,去除私欲雜。陽明還指出:“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18]。即是讓純然本心——良知貫徹到行為(wei) 中去,通過做事做人磨練自己。

 

王陽明時時提醒行走於(yu) 仕途的學生,要他們(men) 以“良知”抵禦官場汙染,他稱“仕途如爛泥坑,勿入其中,鮮易複出。”[19]給學生陸原靜寫(xie) 信:“人在仕途,如馬行淖田中,縱複馳逸,足起足陷,其在駑下,坐見淪沒耳。”[20]他告誡他們(men) 對官場保持警惕,勿忘“致良知”,在給學生黃宗賢的信中寫(xie) 道:“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工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則其平日之所誌向,鮮有不潛移默奪,馳然日就於(yu) 頹靡者。近與(yu) 誠甫言,京師相與(yu) 者少,二君必須彼此約定,便見微有動氣處,即須提起致良知話頭,互相規切。”[21]王陽明深知官場的腐敗,立誌堅定也難免被腐敗之風“潛移默奪”,要在官場中保持廉潔,事上磨練的工夫更其重要。他苦口婆心地囑咐弟子,若發現稍有不慎的苗頭,須提起致良知話頭,互相提醒規勸。

 

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之所以是廉政思想的核心,就在於(yu) 他不僅(jin) 力求從(cong) 本心上存天理去人欲,阻止邪惡、貪腐的念頭,也從(cong) 為(wei) 善去惡的工夫上,將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等德性貫注到為(wei) 政親(qin) 民的德行中去,從(cong) 意識到行為(wei) 都力主“良知”的到場,確保“明明德”與(yu) “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之中得到實現,也即是對“修己以安百姓”,為(wei) 官廉潔奉公、勤政為(wei) 民開出的良方。

 

三、“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廉政思想的原則

 

儒家“致良知”、“明明德”的出發點和目標都是服務於(yu) 政治實踐。“致良知”即是通過做去蔽工夫,事上磨練,克除私欲,呈現良知,實現道德修養(yang) 的自我完善,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在政治上實現內(nei) 聖外王。因此,修身與(yu) 治世總是相統一的,知行合一便是這種統一的理論基礎,也是王陽明廉政思想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

 

“知行合一”學說是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在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中,對生命價(jia) 值經過實證體(ti) 悟後提出的。王陽明將知與(yu) 行視為(wei) 不可分割的整體(ti)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hui) 得時,隻說一個(ge) 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ge) 行,已自有知在。”[22]“致良知”、“明明德”就包含著以行動彰顯良知,“行”的過程便是“知”的過程,也是祛除遮蔽、明心見性,讓生命存在返回良知的過程。在道德活動中,主體(ti) 道德意念的產(chan) 生到行為(wei) 實踐的完成,應該是一個(ge) 統一的過程。正如張新民先生所說:“主體(ti) 進行道德活動,從(cong) 動機產(chan) 生到實踐完成,乃是一個(ge) 整體(ti) 統一的過程。要而言之,道德意念的動機世界與(yu) 道德實踐的生活世界,應是一個(ge) 和諧、完整、統一的世界。道德意念(特別是出於(yu) 心性體(ti) 認的道德意念)一旦產(chan) 生,即含有行動之機,也就是行動的開始,行為(wei) 則是將道德意念付諸實踐,是主體(ti) 道德活動的完成。”[2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不能簡單地理解為(wei) “理論與(yu) 實踐的關(guan) 係”,“知”與(yu) “行”具有實踐過程的同一性,這與(yu) 他後期倡導的“致良知”即本體(ti) 即工夫,強調通過“事上磨練”呈現良知,是一致的。王陽明深為(wei) 當時一些讀書(shu) 人知行脫節,表裏不一而憂慮,對問學者,他常以“知行合一”的思想開導他們(men) :“天下豈有不行而學者邪?豈有不行而遂可謂之窮理者邪?……學至於(yu) 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yu) 行,天下寧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wei) 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wei) 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wei) 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並進,而不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節事矣”。[24]王陽明認為(wei) “知”已經包涵著“行”,“知”與(yu) “行”同時並進,才合乎生命實踐的要求。

 

對於(yu) 問政者,王陽明也十分強調“學”與(yu) “政”的“知行合一”關(guan) 係。《書(shu) 朱子禮卷》一文,以子禮問政的例子,闡明了學與(yu) 政、知與(yu) 行的辯證關(guan) 係。文中寫(xie) 道:“子禮為(wei) 諸暨宰,問政,陽明子與(yu) 之言學而不及政。子禮退而省其身,懲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惡也;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趨也;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三月而政舉(ju) 。歎曰:‘吾乃今知學之可以為(wei) 政也已!’ 他日,又見而問學,陽明子與(yu) 之言政而不及學。子禮退而修其職,平民之所惡,而因以懲己之忿也;從(cong) 民之所好,而因以窒己之欲也;順民之所趨,而因以舍己之利也;警民之所忽,而因以惕己之易也;拯民之所患,而因以去己之蠹也;複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期年而化行。歎曰:‘吾乃今知政之可以為(wei) 學也已!’”[25]子禮在陽明的啟發下,通過為(wei) 學修身,從(cong) 自省開始,明白了百姓之所惡、所好、所趨、所患;他以修身之心得,履踐於(yu) 為(wei) 政實踐,以革除私欲為(wei) 先導,實現了平民之所惡、從(cong) 民之所好、順民之所趨、拯民之所患,做到了“知行合一”,故感慨“學之可以為(wei) 政也”,“政之可以為(wei) 學也”。學與(yu) 政、知與(yu) 行,都是相輔相成的,即陽明所說:“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26]

 

在陽明的學說中,“致良知”與(yu) “知行合一”是完全相通的,他指出:“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離,實亦不得而離也。無往而非道,無往而非工夫。”[27]後學徐階曰:“自公‘致良知’之說興(xing) ,士之獲聞者眾(zhong) 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踐之以身否也?夫能踐之以身,則於(yu) 公所垂訓,誦其一言而已足,參諸《傳(chuan) 習(xi) 錄》而已繁。否則,雖盡讀公之書(shu) 無益也。” 並誇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浙江巡撫謝廷傑:“其為(wei) 政崇節義(yi) ,育人才,立保甲,厚風俗,動以公為(wei) 師,蓋非徒讀公書(shu) 者也。”[28]徐階感慨陽明“致良知”之說對學習(xi) 者的影響,果真能“自致其良知”的人,一定是能通過自身行為(wei) 進行道德實踐的人,如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雖盡讀公之書(shu) 無益”。而謝廷傑能夠做到廉政勤政,就是以行動實踐老師教誨的範例。為(wei) 政者隻有知不離行,才是真知,即陽明所說的“薄書(shu) 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wei) 學,卻是著空”。[29]

 

王陽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廉政思想的履踐者,他在治理社會(hui) 的實踐中,一方麵注重道德教化,培養(yang) 官員的德性之知、誠心正念,使其施行仁政,勤政愛民;對民眾(zhong) 施以良知教化,端正人心,純化家庭倫(lun) 理與(yu) 鄉(xiang) 裏民風。另一方麵又注重以實學治世,平亂(luan) 安民,淑世濟民,懲治貪腐,嚴(yan) 格監管,穩定社會(hui) 秩序。他本人恪守良知,以孔孟“修己以安百姓”之德治思想為(wei) 座右銘,屢建事功,真正做到了內(nei) 聖外王。

 

總之,王陽明廉政思想中“修己以安百姓”的“親(qin) 民”思想,以“致良知”修正人心,治療人心澆漓、貪欲妄念,重建道德秩序的理念,以及修己與(yu) 為(wei) 政相統一的“知行合一”主張,是難能可貴的。雖然這些思想含有較多的理想色彩,在社會(hui) 實踐中落實起來有較大的難度,特別是今天,在欲望與(yu) 功利的障蔽下,極端利己主義(yi) 的猖獗導致了嚴(yan) 重的道德危機,在物欲牽引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社會(hui) 現實中,要實踐王陽明的廉政思想更其艱難,“廉政”似乎隻能依靠法治和嚴(yan) 刑峻法來維持,但是,執法的人沒有良知行嗎?建設一個(ge) 健康的社會(hui) ,需要喚起從(cong) 官員到民眾(zhong) 對於(yu) 信念、信仰、理想的精神追求,倡導道德自律。今天的廉政建設哪怕艱難,也應該有美好的理想光照,因此,王陽明以內(nei) 省為(wei) 主導而又不離實踐的道德修養(yang) 工夫——“致良知”、“正心”、“誠意”、“修身”、“親(qin) 民”、“知行合一”,對我們(men) 今天的廉政建設仍然具有重大意義(yi) 。

 

 

注釋:

 

[1]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一語錄一,《傳(chuan) 習(xi) 錄上》,王曉昕、趙平略點校,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5年6月版,第2頁。

[2]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二十八續編三,《書(shu) 趙孟立卷》第1181-1182頁。

[3] 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華書(shu) 局2006年版,第236頁。

[4]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11,中華書(shu) 局1959年版,第311頁。

[5] 李清:《三垣筆記上崇禎》,中華書(shu) 局1982年版,第106頁。

[6](明)高岱:《鴻猷錄》卷12《劉瑾之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0頁。

[7]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七文錄四,《親(qin) 民堂記》第304頁、第305頁。

[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十八別錄十,《裁革文移》第770頁。

[9]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十八別錄十,《揭陽縣主簿季本相約呈》第764-765頁。

[10]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八文錄五,《書(shu) 朱子禮卷》第341頁。

[11] 《重刻王陽明先生傳(chuan) 習(xi) 錄序(劉宗周)》載《王陽明全集》卷四十一“序說·序跋”,下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點校本,第1612頁。

[12]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一語錄一,《傳(chuan) 習(xi) 錄上》第7頁。

[13]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二語錄二,《傳(chuan) 習(xi) 錄中·答顧東(dong) 橋書(shu) 》第52頁。

[14]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舊序,《陽明先生文錄續編序》第8頁。

[15]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二語錄二,《傳(chuan) 習(xi) 錄中·答顧東(dong) 橋書(shu) 》第56頁。

[16] 《重刻王陽明先生傳(chuan) 習(xi) 錄序(劉宗周)》載《王陽明全集》卷四十一“序說·序跋”,下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點校本,第1611頁。

[17]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一語錄一《傳(chuan) 習(xi) 錄上》第20頁。

[1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三語錄三《傳(chuan) 習(xi) 錄下》第114頁。

[19]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四文錄一《與(yu) 黃宗賢》第187頁。

[20]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四文錄一《與(yu) 陸原靜》第203頁。

[21]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六文錄三《與(yu) 黃宗賢》第265頁。

[22]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一語錄一《傳(chuan) 習(xi) 錄上》第5頁。

[23] 張新民:《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孔學堂書(shu) 局2014年版,第118頁。

[24]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二語錄二,《傳(chuan) 習(xi) 錄中·答顧東(dong) 橋書(shu) 》第57頁。

[25]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八文錄五,《書(shu) 朱子禮卷》第340-341頁。

[26]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六文錄三,《答有人問》第254頁。

[27]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三語錄三《傳(chuan) 習(xi) 錄下》第152頁。

[2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王文成公全書(shu) 序》第2-3頁。

[29]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卷之三語錄三《傳(chuan) 習(xi) 錄下》第118頁。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