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編者按 :聖誕節、情人節、複活節……在大量年輕人爭相追捧西方節日的今天,他們卻在逐漸淡忘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觀,更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何讓傳統節日能夠吸引年輕人?怎樣提升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值此端午節到來之際,光明網特邀請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人文學家李漢秋為廣大網友解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
光明網: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好像全國各地對這個節日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請李老師為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真正的起源是怎樣的。
李漢秋: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重午、午日、夏節、天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大家都很感興趣,現在學術界的看法也有很多種,有人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來源。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遠古時代在水邊的部落,出於對龍的崇拜而搞的祭祀活動。當時,人們對龍懷著敬畏的心理,所以要祭龍圖騰,祈求龍的庇護,這才是端午節最初的雛形。
光明網:這麽說,端午節實際上是與屈原沒有關係的?
李漢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繹,端午節後來也被加了很多人文的故事,流行最廣的是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這天,賽龍舟也好,包粽子也好,都是與紀念屈原有關的。當然,屈原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詩歌《離騷》、《九章》、《九歌》,表現出高尚的人格,中華民族的氣節和愛國精神民族觀念,這些在屈原身上也都體現得非常充分。
光明網:端午節為什麽會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呢?
李漢秋: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是這樣說的,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原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當時,人們為了寄托哀思,蕩舟於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粽子投入江中。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一種過節禮數
光明網:賽龍舟主要是在我國的南方地區舉行,而端午節吃粽子,在中國各地好像都是一樣的。
李漢秋: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另外,端午節還要飲雄黃酒、掛艾葉和菖蒲,這些看似用於辟邪的習俗,實際上也是古人衛生防疫的一種手段,再加上賽龍舟,一邊防疫、一邊健身,這才是端午節流傳至今的普遍意義。在古代,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解釋一切。而且中國人自古就有一個習慣,凡是與自然相關聯的內容與文化,都會被加入人文的色彩。
光明網:剛剛我們說到吃粽子,以前過端午節時,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包粽子也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最近幾年,自己動手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且商家也推出了很多不同口味的粽子,大家都習慣去商場買。粽子的口味是提高了,可是過節的氣氛卻淡了許多。
李漢秋:確實,小時候我家裏人都是自己包粽子的。包粽子的過程,就像是慈母手中線在縫遊子衣,之間融入了家庭的感情,這是一種文化。過去家裏包好的粽子不單是自己家人吃,也會給親戚朋友送過去,別人也會有回贈,粽子是一種過節禮數,這種禮數就把過節的氣氛渲染、烘托起來了。如今的端午節,隻剩下吃粽子這樣一個殼了。
端午節可以成為愛國衛生日
光明網:商家總是在表示我的粽子口味怎樣好,裏麵加了鮑魚、海參,您怎麽看這一現象?
李漢秋:現在,許多事情商業運作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如果把節日過分商業化、過分市場化,也會影響到節日的文化內涵。所以,凡事都要掌握一個度,超過這個度的話,也就失去了文化原味,原來的文化蘊涵也就少了。
光明網:是,我對小時候的端午節印象特別深。我們除了吃粽子之外,家裏還會煮紅雞蛋,我們把雞蛋帶到學校,下了課之後,同學就會把雞蛋都拿出來比賽“頂雞蛋”,誰的雞蛋殼兒最厚,能把別人的雞蛋都撞碎,那麽這枚雞蛋帶給人的祝福就最深刻。
李漢秋:我是福州人,我們那裏水很多,小時候對端午節印象最深的是龍舟比賽。看龍舟比賽也不是坐在觀禮台上的,大家都會跟著龍舟在岸上跑,一邊跑、一邊喊加油,一場龍舟賽下來,岸上的人也跑得氣喘籲籲,自己也像參加了一場運動似的,這才是真正的群體性運動。去年我在汨羅江過端午節的時候,那裏也搞了個龍舟比賽,很正規,我們都坐在主席台上,進去看的人也都是憑票,在一定區域入座,我們隻能坐在主席台上鼓掌,沒辦法跟著龍舟在岸上跑。現在的龍舟比賽正規了,可是那種人山人海、喊聲震天的的熱情卻體現不出來了。
光明網:現在龍舟競賽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活動,我國的許多城市,像澳門、廣州都舉辦過國際龍舟賽事,我們國家還申請了在今年的廣州亞運會上,龍舟競賽作為正式的比賽項目。
李漢秋:賽龍舟是一項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這個也符合端午節的核心內涵——防病、健身。在端午節期間,艾葉、菖蒲、雄黃等用於消毒和避瘟疫,賽龍舟和觀眾流動觀看比賽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再結合屈原的愛國精神,把這些元素都綜合在一起,端午節可以成為愛國衛生日了。
節日商業味不該越來越濃
光明網:有網友提問,他說好不容易放一個假,平時工作那麽累,我就不想過什麽節了,我就想在家睡睡懶覺,或者會會朋友,你對他這種想法怎麽看?
李漢秋:平時很累,雙休日就該休息,睡睡懶覺,會會朋友都無可厚非。不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弘揚傳統文化,首先就應該重視傳統節日。近年來,我們越來越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也標誌著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麵提升。
光明網: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洋節日促銷的大多是大型商場、咖啡廳、酒吧、KTV等消費場所,傳統文化烙印不深的年輕人是這些場所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否可以說洋節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求新、求變的消費需求,而傳統節日在吸引年輕人方麵似乎做得還不夠?
李漢秋:是這樣的。現在中國的節日商業味越來越濃,傳統的節日文化底蘊正逐漸被年輕人忽略。要讓年輕人愛上傳統節日,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中華節日文化的宣傳力度,結合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各種傳統節日,利用各種渠道宣傳中華節日文化的優良傳統,展示各民族、各地區、各類節日文化的不同習俗。使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活動登上舞台,以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強化節日文化的影響力。
我們要讓當今的年輕人懂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而不衰,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中華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體現民族認同感的舞台,是植根於民間的文化瑰寶。不同特色的傳統節日,對於煥發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設文明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漢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節慶委員會主任、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李漢秋在光明網接受采訪劉煉攝
◎網友看傳統節日
L ittle Y e :中國傳統節日雖然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是挖掘不夠和載體單一。洋節卻沒有固定模式,於是便具有了豐富多彩的形式,滿足了人們放鬆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
YOKO: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交流。李老師說得對,是到了我們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時候了。
南極星:民族傳統節日是保持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的一個陣地。今天,我們一定要下大力氣搶救和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得到傳承。
山魅:我們的傳統節日根本不需要什麽改革,需要的是深入挖掘內涵。
ViVi:我在墨爾本讀大學,我們這裏過春節時很熱鬧,所有華人留學生都會在大年三十當天走上街頭,共同慶賀我們祖國的新春佳節。
風采: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隻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與時俱進的新載體,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才能傳承下去並使之發揚光大。
(執筆:高賽 主持人:連冰玉)
來源: 光明日報 2010年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