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別總對標準英語頂禮膜拜

欄目:愛護母語與恢複正體(繁體)字
發布時間:2010-06-19 08:00:00
標簽:
 
    作者:李少華(作者是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如果說當今中國最流行、最強勢的語言是英語,可能會得到不少人的讚同。不過,英語這片”林子”也不小,有美國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甚至日本英語。如果提問中國人應該學習什麽英語,答案十有八九是標準英語,對於那些不”標準”的英語,則冠之以”中國式英語”,將它們斬盡殺絕。

      實際上,標準英語的使用者在英美隻占總人口的3%-5%,但他們大多來自皇室、教會、貴族、政府高層和社會精英,真可謂”人少勢眾”。語言喜歡”傍大款”,正是因為使用者的背景,標準英語才有如今的地位,可以把別人當作矯正對象。

      在標準英語熏陶下,國人養成了一種”潔癖”。一旦發現別人的”錯誤”,便認定對方語言能力有限。筆者參加過多次高考閱卷工作,充分領教過閱卷教師對標準英語的堅守。一篇分值為25分的高考作文,如出現了類似”he go”之類的錯誤,寫得再好也絕不超過20分。結果,國人對英語既向往又敬畏,想通過英語獲得成功,又不敢冒犯標準英語的金科玉律。許多人幹脆自緘其口,從而成就了一代人的”啞巴英語”。

      這種對標準英語的崇拜還體現在向外界介紹中國文化上。正如我們曾把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 蹩腳地譯成Friendlies一樣,”炕”進入英語變成了bed(床),”稀飯”成了porridge(粥),餃子被翻譯成一種意大利食品”ravioli”。 “二胡”原來被翻譯成Chinese violin,但這種傳統樂器與小提琴風馬牛不相及,後來還是被音譯成erhu;Tai chi(太極)進入了英語,可我們硬是要用shadow boxing代替。以上現象,顯然不能簡單歸咎於譯者能力有限,其實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由於對標準英語的執著心理,許多人從本本出發,標準英語裏有的就是正確的,沒有的就是錯誤的。所以,一些代表中國特有事物的詞匯,一”進入”英語,要麽”缺心”,失去本質特征,要麽”少肺”,變得功能不全。反觀外國人在這方麵則很隨意,guanxi (關係)、hukou(戶口)等詞都是先從他們口中講出來的。”師父”想必應該翻譯成master吧,但在《功夫熊貓》中,它就是shifu。

      我們應該認識到,由於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現在對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據報道,”全球語言監督”機構主席帕亞克說,1994年新增的英語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些”中式英語”的詞匯大部分通過音譯手段進入英語,並被廣泛接受。這本來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種極好手段,隻可惜它 “牆內開花牆外香”,外國人樂意接受,中國人卻不領情。其實,語言說到底是用來交流的,隻要它能傳情達意,就算是完成了使命,何必對形式吹毛求疵?英語能成為世界通用語,就在於它是一個開放係統,能夠不斷吸收一些外來用法。遵循規範是必要的,但如果把規範高高供奉,讓人們不敢輕易使用,那麽它還有什麽存在的必要呢?

      為了解決英語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入侵”這一難題,許多國家如今都在探討英語本土化的路子。這意味著,各國的英語使用者已成為英語的新東家,正在創造性地使用英語,從而導致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英語變體的出現,其中包括日本英語等變體,它們也已獲得了相應的學術地位。在各國英語紛紛”獨立”的今天,連英國女王都知道,標準英語不再母儀天下了,而中國人呢?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