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輝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於(yu) 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
吾友元士教育之道述評——讀《元士文集——一位八零後父親(qin) 的教育思考》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十八日乙醜(chou)
耶穌2018年4月3日
我首先不得不承認自己於(yu) 教育是外行,盡管我自己曾接受過二十年左右的教育,也曾做過短時間教師,按理說,我與(yu) 教育,應該就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的感受吧?然而從(cong) 我讀了吾友元士若許有關(guan) 教育體(ti) 認的文章,感到實實深入我心,不由我不讚歎元士確實能夠深刻理解教育之道,曾接受過二十年左右的教育的我,當真是連“豬跑”都沒有見過。
我這樣認為(wei) 其實一點也不過分,大家也看到過或聽到過不少有識之士反思我們(men) 的學校教育,沒有誰不痛心疾首。有人喻之為(wei) “國殤”,一點也不過分;多少家庭因而“家喪(sang) ”,更有數不清的家庭為(wei) 之痛苦得無可奈何,這也是事實。但我以一外行怎麽(me) 就能肯定元士友的教育思考就是好呢?教育的派別應該是很多,憑什麽(me) 說他的那一套就好,我有什麽(me) 資格認定?我隻好嚇嚇。吾自有一法,此法即是出於(yu) 吾之本心,出於(yu) 人之良知,出於(yu) 人之常理常性常情常識。即我以我本心來判斷,其教育之法,是否符合人的本心良知呢?是否符合人之常理常性常情常識呢?符合,就是好的教育之法,大大地符合,就是大大的好。
好了,不多說廢話,言歸正傳(chuan) 。
元士是因為(wei) 自己的女兒(er) 早產(chan) 的緣故,深研卡爾威特的早教理論和方法對孩子精心撫育,從(cong) 而步入入教育的殿堂,開辦了自己的私塾學堂。麵對的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教育。他起初欣慕西式素質教育,後又涉台灣資優(you) 教育。雖甚得其中真意,但有感於(yu) 這些教育於(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多有誤解,於(yu) 教育理論也有所偏頗,又以為(wei) 民國時代人才輩出,幼年莫不蒙受塾教,故而轉向傳(chuan) 統私墪。這些年來他在私塾教育過程的探索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係列的經驗和認識,這之中包括教育宗旨、教育內(nei) 容、教育方法、老師標準、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現行教育弊端等方麵。
教育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麽(me)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是說,培養(yang) 人才。就是現行的學校教育,想來也一定是打著這個(ge) 旗號的。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麽(me) 錯,可稍加細思,就可發現問題。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他們(men) 忘記了教育的對象是人,可是我們(men) 的教育則是重在“才”字上麵,而“人”隻是個(ge) 形容詞。不是嗎?現在哪個(ge) 人包括老師甚至教育家,不是都這樣呢?都是以為(wei) 教育的目的僅(jin) 是為(wei) 了培養(yang) 成將來社會(hui) 上的某個(ge) 部件呢?人要有才是不錯,但是他們(men) 則把教育的重點是在“人”這個(ge) 目標上搞錯了,元士於(yu) 此深有認識。他用用三句話概括了教育的目的:做一個(ge) 好人,做一個(ge) 明白的好人,做一個(ge) 有能力的明白的好人。同時,這三條的關(guan) 係不是平行並立,而是有次第先後的本末關(guan) 係。為(wei) 什麽(me) 教育的目的以好人為(wei) 基準?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是也。人天生就具有良知,好人之“好”,就是人符合人之常理常性常情常識!而以人為(wei) 性本惡或性本無善惡,則不符合常理常性常情常識,因為(wei) 很簡單,此類說法從(cong) 邏輯上都是錯誤的。
說到要做一個(ge) 好人,可以說那是每一個(ge) 人內(nei) 心最深處的願望。可是,經過現實世俗染汙的人們(men) ,卻又認為(wei) 做好人難,做好人易吃虧(kui) 。持這種認識的人,其本身思想觀念就有問題,其既不知做好人之樂(le) ,亦不知做壞人之苦。從(cong) 表麵因果關(guan) 係來講,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從(cong) 實質角度上說,壞人則一定有惡報。因為(wei) 壞人“其心常戚戚,其言常恨恨,其行常噩噩,其欲常熾熾,其身常懨懨”,這種人“智閉情絕,無法感受到世間的任何美好與(yu) 光明。”而“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必須得是一個(ge) 好人,因為(wei) 這世間一切的美好與(yu) 光明隻有好人才能感受得到。”“教育的根必須要落在‘德智’上,文才技藝隻是調味之料,沒有德智為(wei) 底蘊,這些東(dong) 價(jia) 值極小,甚至有害。而德智不二,德智一體(ti) ,無智不可能有真正的德,無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智。”
怎樣才算是一個(ge) 好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卻有不同的標準。佛道以出世法的佛和太極為(wei) 標準而棄離於(yu) 人,自由主義(yi) 以人為(wei) 萬(wan) 物的尺度而戡天役物,一神教以神為(wei) 主子而奴役於(yu) 人;唯有儒家以人之仁心為(wei) 尺度,和諧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天地鬼神之間的關(guan) 係。故而於(yu) 教育要培養(yang) 好人,以儒家經典為(wei) 教材才是正道,現代教育之道以承傳(chuan) 並發揚傳(chuan) 統私塾教育為(wei) 正理。
現在讀經界往往認為(wei) 孩子讀經,要讀世界各門各家重要經典,即不但要讀儒家經典,還要讀道家、佛家、西方等的優(you) 秀經典。初看起來似乎不錯,實則是有混雜之嫌。各家學說的宗旨和目標、為(wei) 學入手處都是不盡相同,混雜在一起讓還不明事理的孩子來讀,會(hui) 導致孩子思想混亂(luan) 、價(jia) 值觀混亂(luan) ,甚至會(hui) 人格的某種分裂。說到儒釋道,許多人說三教歸一、大同小異,此說實則是不明三家之教的根本故,三教無論在修習(xi) 的入手處和最終歸宿,都是很不相同,雖說都是倡人為(wei) 善,但實則是小同大異。於(yu) 此,餘(yu) 東(dong) 海先生有《三教不可合一論》闡述得非常透徹,此處不贅。
“各種經炒在一鍋讀,貌似兼容並蓄,實際上是不知所以,迎合了家長的淺見與(yu) 貪求,卻坑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私塾教育,不學儒不應該稱私塾;私塾教育,不學儒不足以稱教育。現代私塾的現實價(jia) 值和曆史作用應該定位為(wei) :培養(yang) 有儒學修養(yang) 的現代公民,而不是某種宗教或思想的信徒。目標混亂(luan) 或錯誤,縱使跑得很急,也極有可能‘煩惱場上錯用功’,不會(hui) 有一個(ge) 好的結果。就像開車可以達到了一個(ge) 目的後再去另一個(ge) 目的,但你不能同時設兩(liang) 個(ge) 目的地。真學儒,必定隻崇儒,崇不崇儒,可以說是衡量一家私塾其教育思想是否成熟的最重要標準。”
故元士認為(wei) ,現代私塾的讀經應該是讀純經,即隻讀儒家經典——四書(shu) 五經,以培養(yang) 孩子具有純正的品行。所謂“非聖書(shu) 、屏勿視”,亦是這個(ge) 意思。待孩子們(men)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比較成熟了,才可以涉及它家經典。
當然,現代私塾當然不是僅(jin) 讀四書(shu) 五經就完事了,當然還是有其他的課程設計,隻是經學習(xi) 儒家經典為(wei) 主、為(wei) 重頭,其他的則依孩子智力發展和身體(ti) 成長輔以相應的教學內(nei) 容。元士的“樂(le) 學堂“在學習(xi) 儒家經典之外,相應有武學、基礎的自然科學、社會(hui) 科學常識、音樂(le) 、課外體(ti) 驗和曆練等課程,這些個(ge) 課程按排則是與(yu) 純讀經學堂也是不同。
這裏就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方法問題。純讀經學堂基本的理念是大量讀儒釋道西各家經典,隻讀不講解,除一般鍛煉之外,其他課程也一般不開。當然這裏麵也是有所針對,一般是針對十三歲及以下的孩子。原理是說,這個(ge) 年齡段以下的孩子缺乏理解力,而記憶力則是最好的時期,宜趁此年齡大量記憶經典,為(wei) 將來成才作儲(chu) 備;還有以為(wei) ,此隻讀育不講解,易開發右腦,使之有發達神經。
然而此種隻讀經不講解的教法還是有所偏頗的。趁孩子年齡小大量記憶當然沒錯,但人自出生下來,就與(yu) 其生存環境相接,其智力亦始開發,理解力也當有相應程度地發展。經典是聖人記載下來的人的人性的自然流露,孩子無論年齡大小,其一樣具有人所應有的人性。那麽(me) ,他對經典也自然會(hui) 因其對生存環境的體(ti) 驗而有所理解,故向孩子講解經典的義(yi) 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問題是如何來講解?元士等崇儒私塾的老師認為(wei) ,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語來講解,采取解讀並重、經史互參的方式來教育。同時,相應配以基礎的自然科學、社會(hui) 科學常識等課程也是隨著孩子智力的自然開發而設,這也是符合孩子的心性成長。當然,武學是必修的,身體(ti) 對學習(xi) 的影響不言而喻。
再有人以為(wei) ,經典大人都讀不懂、理解不了,小孩子怎麽(me) 能夠理解得了?我想再重複的是,儒家經典是聖人記錄下來的符合人的人性的義(yi) 理知識,是人都有所理解。大人不能理解經典的原因有二:一是經書(shu) 中字詞意思的不明,這不是理解力的問題,是知識缺乏的問題;二是人們(men) 受後天不良習(xi) 氣的染汙,故而不理解經書(shu) 中所講義(yi) 理。而孩子不理解經典義(yi) 理亦有原因二:一是同大人的第一條,二是生活經驗、曆煉少,但是思想染汙少或沒有。所以由此看來,在理解經典的問題上,大人比小孩子並占不了什麽(me) 優(you) 勢。
在現代絕大多數人的觀念裏,一說教育教育,自然而然地以為(wei) 就是老師向學生傳(chuan) 授知識,也即是“以教為(wei) 本”。元士以為(wei) ,教育中最大秘密就是,沒有人願意被“教育”!不是嗎?哪裏人願意被人教呢?相信就是我們(men) 那些做教育的人本身也是自覺不自覺地有這種所謂的“自尊”——不願被人教。所以元士認為(wei) 教育不是“以教為(wei) 本”,而是要“以學為(wei) 本”。人都是願意學習(xi) 的,老師首先要善於(yu) 做一個(ge) 勸學者能後才是一個(ge) 教育者。確實如此,夫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古來學者多有《勸學篇》以示學人,都是表達這個(ge) 意思。
在具體(ti) 教育和管理方麵,元士有許多獨到見解。
教育於(yu) 男孩與(yu) 女孩而有所區別:對於(yu) 女子來說,基於(yu) 其生理和心理的特質,保持一顆純淨無染的心遠比熟悉人類事務中的那些奇謀巧略重要得多,女子本屬陰性,一旦頭腦中裝了太多陰性的信息很難消解融化掉,所以女人一旦精於(yu) 謀略工於(yu) 心計對人對己都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yu) 男子來說,就必須通曉古今興(xing) 衰史,洞徹人性善惡。男兒(er) 誌在天下,“必須要做到博古通今,要飽覽群書(shu) ,要有大胸懷、大誌向,要海納百川。不僅(jin) 要懷廟堂之誌,也要通市井之情;不僅(jin) 要悉權謀之略,也要解林泉之雅;不僅(jin) 要諳人心之機,也要曉天地之理。”
關(guan) 於(yu) 勵誌故事:“我們(men) 要把每一個(ge) 孩子當天才來看待,但是我們(men) 也要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這才是比較好的一種教育心態。不要過於(yu) 執著孩子今後能不能給你爭(zheng) 光,隻要他一生光明坦蕩,現實生活中的成就,那是做人的副產(chan) 品,萬(wan) 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關(guan) 於(yu) 教育管理:元士以《尚書(shu) 》舜讓夔典樂(le) “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溫,剛而毋虐,簡而毋傲”的原則,常對老師們(men) 說:“如果你們(men) 打了孩子,自己心疼,那可以打,如果打完之後,沒有心疼,反而有一種解氣的快感,那就不要打,這種情況對你自己和孩子都不好。”“管理不是為(wei) 了讓孩子聽話變乖而是要讓他遵守規則,自尊自律。管理為(wei) 了不用管理,教育為(wei) 了不用教育。”警惕灌輸教育、強悍管理,要善於(yu) 在堅守原則的情況下和孩子談判,尊重孩子某些方麵的自主權,不要一根筋地強行命令孩子要達到老師的某個(ge) 教學目標,“讓孩子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一定比壓抑苦悶的狀態下學習(xi) 效率更高,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也更為(wei) 有利。”
關(guan) 於(yu) 性情教育:“最好的性情教育就是讓孩子自然舒暢地成長,實際上性情沒法教育,不汙染扭曲就是最好的性情教育了!子曰繪事後素,這個(ge) 素隻要不去汙染它,而不是再去塗上白色顏料粉飾,這樣不自然也不持久。所謂性情教育、情商教育、心理教育,這些隻是在做一些粉飾的運作,效用極其有限。當然畢竟人不是一張紙,人有變化的可能,但這種變化隻能來自於(yu) 良知的自我覺醒。一旦覺醒,則就有可能我欲仁斯仁至矣;而自覺一定來自於(yu) 明理,故讀書(shu) 明理實乃千古之真言,把住這個(ge) 核心就不會(hui) 偏,繞著這個(ge) 核心轉圈圈,不進去就難得其質。”
關(guan) 於(yu) 曆練:認變不同年齡有不同年齡的曆練、滾爬摔打和磨練。“所謂的曆練我理解的不是讀書(shu) 讀到20歲然後去實習(xi) ,而是1歲的1歲的曆練,2歲有2歲的曆練,10歲有10歲的曆練,20歲有20歲的曆練。”“我心目中的人才,不僅(jin) 要文武雙全還要多能鄙事,而不成為(wei) 一顆水靈靈的中看不中用的‘豆芽菜’,一出溫室就掛了,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但是“不要過分誇大苦難的價(jia) 值,特別是心靈的苦難,對孩子的成長隻會(hui) 留下陰影,不會(hui) 長出別的。真正人生成功的人往往是在一個(ge) 溫情、和諧充滿理性關(guan) 愛的環境中長大,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具有平和的性情和真誠的愛心。”
……等等。
教育,乃是老師個(ge) 人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的體(ti) 現,“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私塾教育,當然傳(chuan) 的是儒家仁本中庸大道,此大道,也是人生而本有的良知之道。故師者本身,不但自己要明道,尤其是要明教育之道,還需要有廣博的學問。小孩子交到老師手上,“老師,尤其是啟蒙的老師,所麵對的都是一塊塊璞玉,老師就象一個(ge) 雕刻師。對於(yu) 雕刻師來說,八成的功力不是雕琢之功,而是識才之眼。一塊璞玉拿過來,眼光穿透外麵的石衣,看出裏麵的胚子適合做什麽(me) ,其狀若龍,則塑之成龍,其紋似虎,則琢之為(wei) 虎。這才是高明的雕琢師,才能出高明的作品。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是什麽(me) 胚子,全部拿來統一按照一個(ge) 模子搞,許多高品質的原料就這樣被殘暴地糟蹋了。”
因此,做一個(ge) 好老師,元士以為(wei) 有三個(ge) 標準:一是老師要可愛。所謂可愛就是不固執不敏感,不吝嗇不小氣,不刻薄不勢利,真性情不虛飾,不遷怒樂(le) 人樂(le) ,真誠待人直言錚錚,積極樂(le) 觀視難如易。二是老師要可敬。那是在可愛的基礎上產(chan) 生出一種威嚴(yan) 感,而不是恐懼、懼怕感,是要讓孩子喜歡又敬畏。三是好老師最好還是一個(ge) 有理想的人。夫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教育也是教學相長的,成就孩子,也是成就自己。作為(wei) 好老師,當有此立己立人而成君子聖賢的崇高理想。
家庭教育無疑是人們(men) 共同認為(wei) 對一個(ge) 孩子的生活影響巨大,甚至古人有“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的說法。然而我們(men) 現代看到的整個(ge) 社會(hui) 家庭環境普遍是糟糕的,很大多數的小孩在家中簡直就象是小皇帝、小公主,爺奶父母簡直是成了保姆和仆人,而又有不少家庭長輩隻知自己吃喝玩樂(le) ,甚至連保姆都不如,還有家庭關(guan) 係不好、家庭倫(lun) 理關(guan) 係被破壞等等。基於(yu) 種種,元士在書(shu) 中對家長心態、家庭教育、家長注意事項等方麵人生了大量闡述。
“童年的生活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人人生的背景底色,如果這個(ge) 底色是光明的,則其一生會(hui) 比較容易光明積極,善加引導,很容易成就光明坦蕩之象,即使遭遇汙染,也不會(hui) 徹底黑透;若這個(ge) 底色是陰暗的,則其一生難得坦蕩,縱得善教,也是若存若亡,忽明忽暗,相當難成,要是不幸再受惡浸,則極易黑透悲絕,疑懼重重,怨天尤人,一旦如此,無論其身處何境,皆在地獄之中。而在書(shu) 香門第,孩子一出生就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成長,如果他要上進,馬上上麵有人引導,有人助推,他的生命、精神,隻會(hui) 得到加持,而不會(hui) 有一絲(si) 一毫被糟蹋消耗,故自古以來書(shu) 香門第都是出人才的。而民間所謂三代才能培養(yang) 出真正的貴族便是這個(ge) 道理。”
“孩子很難從(cong) 他不尊敬、不信任、不喜歡的老師那裏學到好的東(dong) 西。所以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根本就不要讓孩子去不值得尊重、不可以信任的老師那學習(xi) ;二是一旦考察認可了就要充分的尊重信任老師,並把這種態度傳(chuan) 遞給孩子若以購買(mai) 商品,購買(mai) 服務之姿態對待教育,對老師吹毛求疵,求全責備,在孩子麵前貨比三家,可以保證這種家庭的孩子不可能受教,而一個(ge) 不受教的學生連神仙都教不好的。”
“家長們(men) 對於(yu) 孩子的表現大可不必那麽(me) 魂牽夢繞,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不妨淡定一點。表現是個(ge) 很不穩定的東(dong) 西,不要說孩子,我們(men) 大人很多時候尚且還一陣一陣呢!”
“現在許多家長隻要孩子優(you) 秀,比別人強,卻不管孩子好不好,品性好不好,心理好不好,身體(ti) 好不好,統統不管。”
“別為(wei) 孩子的聰明得意:作為(wei) 學生最重要的品質不是聰明,不是勤奮,而是‘受教’。受教不是聽話,是對老師所講,書(shu) 中所言的道理高度地接收!“
“作為(wei) 家長,讓孩子尊重,這不僅(jin) 是你個(ge) 人的家事,更是一種社會(hui) 責任,一種人類天然的義(yi) 務,不負起這份責任,盡不了這個(ge) 義(yi) 務,那是做人最大的失敗,最根源處的失敗。”
……等等。
對於(yu) 現行教育的弊端,元士也有揭明:一是教育目的的誤區;二是教育思想誤區,不僅(jin) 是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即“以教為(wei) 本”;真正人才培養(yang) 是“以學為(wei) 本”,古來隻有勸學,而無強教。三是學校管理之誤,對各級官僚來說,為(wei) 黨(dang) 管理好這些老師和學生比教育好學生重要得多,故學校的許多措施並不是為(wei) 了教育,更不是為(wei) 了把學生培養(yang) 成材,而是為(wei) 了保證學校、教育係統能按照他們(men) 的意誌運作。
儒家之道是平常之道、中正這之道,儒家於(yu) 教育之道亦是如此,是平常的,是切實於(yu) 人情、體(ti) 貼於(yu) 人性的。可是,人們(men) 往往喜歡偏離平常,似乎總是要不屑於(yu) 平常才後快。教育是為(wei) 了把孩子教好,離開這個(ge) 根本而去追逐哪個(ge) 人或集團的利益、哪個(ge) 人的理想,豈不是不講人道?!教者要回歸初心,因為(wei)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堂主,教育者首先都應該都是“家長”!教育要回歸理性,回歸平淡,回歸常識,回歸務實的態度,不能把孩子的一生寄托在一些美好虛詞、或畫餅充饑的未來想象之中。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